第一卷 大唐内典录
大唐内典录序
原夫正法称宝诚有其由。良是出俗之津途。入真之轨辙。所以历劫英圣仰之如父母。遂古沿今隆之如日月。岂不以丧我倒之蹄。筌穷无生之宝位者也。自仙苑告成金河静济。敷字群品汲引尘蒙。随机候而设谋猷。逐性欲而陈声教网罗一化统括大千。受其道者难訾。传其宗者易晓。故尊者迦葉。集四箧于崛山。大智文殊。结八藏于围表。遂能流被来际。终七万之修龄。余波东渐。距六百之嘉运。详夫爰始梵文。负之亿计香象。今译从于方言。大约五千余卷。迁贸更袭浇薄互陈。卷部单重疑伪凡圣。致使集录奔竞三十余家。举统各有宪章。征核不无繁杂。今总会群作以类区分。合成一部开为十例。依条显列无相夺伦。文虽重张义绝烦乱。若夫大圣彝训其流曰经。述经叙圣其流曰论。莫非徙滞之方略。会正之格言。珍重则超生可期。疑谤则效尤斯及。故试铨广余随更陈序之云尔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谓代别出经及人述作无非通法并入经收故随经出) 历代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第二(谓前后异出人代不同又遭离乱道俗波迸今总计会故有重单缘叙莫知致传失译) 历代众经总撮入藏录第三(谓经部繁多纲要备列从帙入藏以类相从故分大小二乘显单重两译)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谓转读寻玩务在要博繁文重义非曰被时故随部撮举简取通道自余重本存而未暇) 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第五(谓统捡群录挍本则无随方别出未能通遍故别显目访之) 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谓注述圣言用通未悟前已虽显未足申明今别题录使寻览易晓) 历代诸经支流陈化录第七(谓别生诸经曲顺时俗未通广本但接初心一四句颂不可轻削故也) 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第八(谓正法深远凡愚未达随俗下化有勃真宗若不标显玉石斯滥) 历代众经录目终始序第九(谓经录代出须识其源) 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第十(谓经翻东夏应感征祥而有蒙祐增信故使传持远惟)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初。
自教流东夏代涉帝朝。必假时君弘传声略。然后玄素依缮方开基构。明后重其义方情存监护。闇君顺其伦轨相从而已。故始自后汉爰洎巨唐。世变浇淳宗猷莫二。皆钦承至训。为灭结之元标。体解玄图。镜死生之本据。故能传度梵网代代滋彰。斯即法施奔流时时不绝。然则西蕃五竺祖尚天言。东夏九州聿遵鸟迹。故天书天语。海县之所绝思。八体六文。大夏由来罕觌。致令昔闻重译方见于斯。然夫国史之与礼经。质文互举。佛言之与俗典。词理天分。何以知耶。故佛之布教说导为先。开蒙解朴决疑去滞。不在文华无存卷轴。意在启情理之昏明。达神思之机敏。斯其致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斯圣言也。善哉善哉愿乐欲闻。唯愿世尊分别解说。斯受法也。言重意得不虑烦拏。但论正悟莫叙文对。斯本经也。译从方俗随俗所传。多陷浮讹所失多矣。所以道安著论五失易从。彦综属词八例难及。斯诚证也。诸余俗习不足涉言。今录彼帝世翻译贤明。并显时君信毁偏竞。以为初录。且夫汉晋隋唐之运。天下大同。正朔所临法门一统。魏宋齐梁等朝地分圮裂华夷参政翻传并出。至于广部传俗。绝后超前。即见敷扬联耀惟远。今则随其时代。即而编之。仍述道俗所撰附之于后。庶将来同睹其若面焉。都合一十八代。所出众经总有二千二百三十二部(七千二百卷失译经三百一十部五百三十八卷) 后汉朝传译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经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译经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前魏朝传译僧六人所出经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南吴孙氏传译道俗四人所出经传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西晋朝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戒等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失译经八部一十五卷) 东晋朝传译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经传等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失译经五十三部五十六卷) 前秦符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等四十部(二百三十九卷) 西秦乞伏氏传译僧一人所出经十四部(二十一卷并失译经八部一十一卷) 后秦姚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二卷) 北凉沮渠氏传译道俗八人所出经传三十二部(二百二十四卷并失译经五部一十七卷) 宋朝传译道俗二十三人所出经传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前齐朝传译道俗一十九人所出经传四十七部(三百四十六卷) 梁朝传译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经律传等九十部(七百八十卷) 后魏元氏传译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经论传录八十七部(三百二卷) 后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所出经论七部(五十三卷) 后周宇文氏传译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等三十部(一百四卷)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所出经论传疏等四十部(三百四十七卷)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余人所出经论等九十余部(五百一十余卷) 皇朝传译僧等十有一人所出经论等二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
自教被神州时移九代。朝分真伪土杂华夷。所以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蜀之居偏隘。晋宋之据江阴。经部翻传随方而出。止列兼正之国。取其传译所由。自余不言。以无通法故也。庶后之览者知其致焉。
后汉传译佛经录第一
序曰。教流源起寔本姬周。秦正殄之遗踪间出。刘向挍书天阁往往见有佛经。依此据量。不止汉明之世。余如别显今叙其光俗中兴之始。故肇列之。言经出起于后汉孝明帝者。帝讳庄。庙号显宗。光武皇帝之第四子也。神用冲简雅为圣则。于永平七年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飞空而至。光明赫奕照于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进奏对曰。臣闻昔西方有神。其名为佛。陛下所见。将必是乎。帝以为然。欣感灵瑞。诏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适天竺。于月支国。遇沙门迦葉摩滕竺法兰。写得经像。载以白马还达雒阳。依汉法本内传云。于时五岳十八山馆诸道士。上表不许。帝乃设行殿于京西。任其角力。道士等设坛列奠。以道经诸子置于坛上。以火烧经。不灰为验。及陈祝讫。经从火化。南岳道士褚善信费叔才自感而死。诸余道士六百余人。并归佛法求从出家。帝许之。由是广度僧尼。初立十寺。即于兹地立白马寺。诸州竞立报白马恩。长安旧城青门道左二百余步中兴寺。右即是白马寺之余基。竺法兰于即便译四十二章经。缄于兰台石室。自尔释教相继云兴。沙门信士接踵传译。孝桓帝时。以金银作佛形像。孝灵帝时。光和三年。遣中大夫于雒阳佛塔寺中饭诸沙门。县缯烧香散花然灯。至光和七年。因张角等谋诛其逆党。内外姻属诸事老子妖巫医卜。并皆废之。其有奉佛五戒者勿坐。以斯事证佛教正真。涅而不淄。磨而不磷。妖诈尘染于我浮云。诚可重也。自秦世沙门释利防前汉刘子政已来。虽闻佛经莫知其目。至于后汉方有定录。则四十二章为首。僧则迦葉摩滕最初。迄于献帝建安末龄。则经一百五十二年。历一十一主。华戎道俗十有二人。兼摭旧遗更补先阙。并古失译。合出经律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为后汉经录运乎斯轴。庶通鉴者识古今经典散聚。待期明扬盛化法宝之光被矣 后汉沙门迦葉摩滕(一部一卷经) 沙门竺法兰(五部一十三卷经) 沙门安清字世高(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经) 沙门支娄迦谶(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经) 优婆塞都尉安玄(二部三卷经) 沙门竺佛朔(二部三卷经) 沙门支曜(十一部十二卷经) 沙门康巨(一部一卷经) 清信士严佛调(七部九卷经) 沙门康孟详(六部九卷经) 沙门释昙果(一部二卷经) 沙门竺大力(一部二卷经) 诸失译经。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杂于经咒 四十二章经一卷。
右一经。后汉明帝世。中天竺国婆罗门沙门迦葉摩滕所译。或云。竺摄摩滕。群录互存。未详孰是。先来不译。故备叙之。以永平十年。随汉使蔡愔东返至雒邑。于白马寺翻出此经。依录而编。即是汉地之经祖也。旧录云。其经本是天竺经抄。元出大部。撮引要者。似孝经十八章也。道安录元。出在旧录。及士行汉录僧祐出三藏集记又载。但大法初传人少归信。使摩滕蕴其深解不复多翻。后卒雒阳。载其委由备朱士行录及高僧传诸杂录等。宝唱录云。竺法兰所出者。此或据其同来时耳 佛本行经五卷 十地断结经四卷(或八卷见朱士行录) 二百六十戒合异二卷(见别录) 法海藏经一卷(一本无藏字) 佛本生经一卷。
右五部合一十三卷是中天竺国沙门竺法兰与迦葉摩滕同来。间行后至。在明帝世翻之。初共滕出四十二章。滕卒。兰自译讫。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值墨灰。以问东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可问西域胡人。法兰既至。追以问之。兰云。此乃劫烧之遗灰也。朔言有征。信者甚众。又秦景使还于月支国。得优填王栴檀像师第四画像样来至雒阳。帝敕图之。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供养。自尔丹素流演于今。又以佛法初至异道乖竞。遂叙时事。着汉法本内传五卷。未详作者。今见存焉 修行道地经六卷(出支敏度录制序及宝唱录别录一云顺道行经) 大僧威仪经四卷(见别录新附异出不同祐录失译分两部二卷此别录合者是) 法句经四卷(与威仪同见别录分二部) 禅行三十七品经一卷(见宝唱录) 十报法经二卷(祐录云一名多增道章经旧录云出长阿含) 阴持入经二卷(别录云道安注解见朱士行汉录及祐录) 大安般守意经二卷(道安云小安般见土行僧祐李廓录) 大安般经一卷(道安注见僧祐录) 杂四十四篇经二卷(或云杂经四十四篇既不显名未知何经道安云增一祐录备载) 大道地经三卷(初出道安注是修行经抄元中国略本或无大字出长阿含见祐录) 道意发行经二卷(出长阿含或一卷见道安及祐录) 禅经二卷(初出见别录) 无量寿经二卷(初出见别录沙门昙鸾著论注解) 百六十品经一卷(旧录云增一阿含百六十章经见祐录) 大十二门经一卷(别录云二卷出长含道安注见唱祐二录) 小十二门经一卷(出长含见唱祐二录) 七法经一卷(旧录云阿毗昙七法行经出长阿含或直云七法行见祐录) 十四意经一卷(旧录云菩萨十四意经见祐录) 阿毗昙九十八结经一卷(见祐录) 明度五十校计经二卷 难提迦罗越经一卷(见祐录) 独富长者经一卷(一云独富长者财物无付经一云无子付物经出杂阿含四十六卷) 长者夭恼二处经(一云长者懊恼二处经。一云二处恼经以下并单卷) 由起长者悔过经(一云申起长者悔过供佛经由起申起未详何者) 佛为那拘说根熟经(一云为那拘罗长者说根熟经) 长者兄弟诣佛经(一云长者利师达多兄弟二人往佛所经出中阿含) 佛神力救长者子经 阿那邠祁化七子经(出增一阿含)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出中阿含第六十) 无畏离车白阿难经(出杂含二十一卷) 受咒愿经(一云最胜长者受咒愿经) 长者子制经(一名制经) 郁伽居士见佛闻法醒悟经(一云修伽陀居士佛为说法得醒悟经出杂阿含) 得非常观经(一云加长者夜输子) 舍头谏经(初出见旧录云舍头谏太子明二十八宿经一云太子明星二十八宿经一云虎耳经) 出家因缘经(一加佛说字但云出家经) 佛度旃陀罗儿出家经 纯陀沙弥经(或作沙门字出杂阿含二十四卷) 外道出家经 精勤四念处经(出杂阿含第二十九卷) 父母恩难报经(一云难报经出中阿含) 禅思满足经(出阿含) 数息事经 禅秘要经(出禅要秘治病经或无秘字) 世间言美色经(出杂含二十四卷) 一切行不恒安住经(出杂含三十四卷) 人受身入阴经(出修行道地初卷) 多倒见众生经(一无多字出出曜经第十六卷) 人身四百四病经(出修行道地经初卷) 人病医不能治经(出修行道地经) 分别善恶所起经 斫毒树复生经(出出曜经) 禅定方便次第法经 阿练若习禅法经(出菩萨禅法第一) 四百三昧名经 自誓三昧经(内题云独证品第四出比丘净行中初出与护师出者小异) 流离王经(初出出增一) 骂意经 佛为频头婆罗门说像类经(出杂阿含十一卷) 婆罗门问佛布施得福经 佛为调马聚落主说法经(出杂阿含三十二卷) 婆罗门行经(出中阿含三十九卷) 豆遮婆罗门论义出家经(出杂阿含四十二卷) 佛为事火婆罗门说法悟道经(出杂阿含) 婆罗门虚伪经(出杂阿含三十卷) 佛化大兴婆罗门出家经(出杂阿含一作火字) 佛为阿支罗迦葉说自他作苦经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出增一阿含) 四吒婆罗门出家得道经(出杂阿含四十四卷) 佛为憍慢婆罗门说偈经(出杂阿含) 婆罗门服白经(出杂阿含二十八卷) 婆罗门问佛将来有几佛经(出杂阿含) 婆罗门避死经(出增一) 佛为婆罗门说耕田经(出杂含一无田字) 七老婆罗门请为弟子经 婆罗门通达经论经(出杂阿含二十五卷) 佛覆裸形子经(出生经一名审裸形子经) 婆罗门解知众术经(出杂阿含) 佛为婆罗门说四法经(出杂阿含第二卷) 佛为年少婆罗门说善不善经 如幻三昧经(或二卷) 安般经 内藏经(元嘉二年十月第二译一名内藏百品一名百宝见朱士行汉录) 五门禅要用法经(初出) 水喻经(出增一阿含) 浮木譬喻经 鳖喻经(出六度集) 提婆达生身入地狱经(出出曜经) 摩那只女人诽谤佛生身入地狱经 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一名大六向拜经与法护出小异) 人本欲生经(出长阿含道安注见祐录) 鬼问目连经 地狱罪人众苦经 目连见众生身毛如箭经(出杂含十九卷) 摩诃衍精进度中罪报品经 尊者薄拘罗经(出中阿含第八卷)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云阿难问事经一云事佛吉凶经) 迦旃延无常经(出生经第二卷) 当来变灭经 坚心正意经(一名坚经一名坚意经) 分明罪福经 多增道章经(旧录无道字出长阿含一云异出十报法) 金色女经 前世争女经(出生经) 承事胜已经 悔过法经 舍利弗悔过经 太子梦经 小般泥洹经(见别录) 慈仁不杀经 阿难同学经(出增一四十八卷) 商人脱贼难经 过去弹琴人经(出杂阿含四十八卷) 世间强盗布施经(出增一阿含) 商人子作佛事经(出长阿含) 咒贼经 卒逢贼结衣带咒经 梵天诣婆罗门讲堂经(出增一) 五阴成败经(出修行道地经) 八光经 五战斗人经(出增一) 五法经(见僧祐录) 五行经 三毒经 良时难遇经 求离牢狱经 莲华女经 孤母丧一子经 昔有二人相爱敬经(出出曜经) 住阴持入经(或二卷) 镜面王经(出六度集) 子命过经(出生经) 叹宝女经(一云舍利弗叹宝女说不思议经) 大迦葉遇尼揵子经(出长阿含) 正齐经 阿那律思惟目连神力经 舍利弗问宝女经 月灯三昧经(出大月灯三昧经) 阿难惑经(出人本欲生经) 佛印三昧经 迦葉诘阿难经(一云迦葉责阿难双度罗汉喻经初出) 大乘方等要慧经 空净天感应三昧经(旧录云。空净三昧经) 情离有罪经(世注为疑) 药王药上菩萨观经 义决律一卷(一云义决律法行或云经者道安云出阿含见祐录) 四谛经(与孟详出小异道安云出长阿含经已前见祐录三十四部四十卷余杂出附见) 宝积三昧文殊问法身经(一名遗日三昧宝积经) 法受尘经(见祐录) 禅行法想经(见唱祐二录) 阿含正行经(一名佛说正意经) 犍陀国王经(或无国字) 佛说处处经 十八泥犁经(一名十八地狱经) 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一名地狱报应经) 犯戒罪报轻重经(一名犯罪经) 闻成十二因缘经(一名十二因缘经见祐录) 本相倚致经(出中阿含吴录云大相倚致见祐录与缘本致经同见士行汉录) 普法义经(一名具法行出长阿含见士行及祐录) 摩邓女经(一名摩登女经一名阿难为蛊道女说经) 漏分布经(道安云出长阿含见士行祐二录) 是法非法经(出中阿含见士行祐二录) 一切流摄守因缘经(旧录流摄经一云一切流摄守经吴录无一切又云受因出中阿含见行祐录) 七处三观经(道安云出杂阿含祐录同出朱行录) 九横经(出杂阿含) 八正道经(出杂阿含见行祐二录) 五阴譬喻经(一名水沫所漂经出杂阿含见行祐二录) 转法轮经(一名法轮经出杂阿含见安祐二录) 思惟要略经(一名思惟经) 请宾头卢法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一云断十二因缘经一云阿含口解经一云安侯口解经或云安玄译据题不尔) 阿毗昙五法行经(或云阿毗昙五法经出长阿含)
右并后汉桓帝元嘉元年。有安息国大子。名清字世高。次当嗣王。让位与叔。既而舍国出家。怀道游方。弘化为务。以桓帝建和二年。振锡来仪届于雒邑。少时习语便大通华言。慨法化犹微广事宣译。至灵帝世。二十余年。凡译一百七十余部。合一百九十余卷。其释道安录僧祐录三藏记慧皎高僧传等。只云。高出经三十九部。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凡在读者皆斖斖然而不倦焉。余广询求究捡群录纪述世高互有出没。将知权迹隐显多在见机随便开译。致有他所阙而未传者。又其传录之末果云古旧二录所载之者。此并世高删正前译。不必全翻。然世高从西至于中原。巡历江南岭表东越方始现隐周行显迹是圣不凡。今总群篇备搜杂纪。有题注者。多是河西江南道路随逐因缘。从大部出。录目分散。未足致疑。彼见故在。此宁不缵。敢依诸集缉而编之。散在诸分详核可委。冀广法流知本源。注欲识其迹具诸僧传。任其镜也 大集经二十七卷(初出见李廓录)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初出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八卷一名波若道行品经出支敏度及祐录) 首楞严经二卷(后汉中平三年二月八日初出见士行祐二录吴录云三卷) 无量清净经二卷(见吴录与帛延出者异本一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阿閦佛国经二卷(一云阿閦佛刹菩萨学成经一名阿閦佛经一卷见士行祐录) 孛本经二卷(初出见僧祐录) 伅真陀罗所问经二卷(初出旧录云伅真陀罗尼王经见士行录及祐录) 阿阇世王经二卷(初出道安云出长阿含见僧祐集记) 佛遗日摩尼宝经一卷(出方等部一名摩诃衍宝严经一名大宝积经古品云遗日般若经见祐录) 大宝积经(余寻此经与前略同以光和二年初出道安云摩尼宝经或二卷见旧录及士行汉录僧祐录) 文殊师利问署经(一名问署经道安云出方等部见吴录及祐录) 内藏百宝经(一名内藏百品经第二出与世高译少异道安云出方等部遍挍群录并云百宝故知即此经也) 胡般泥洹经(初出或二卷见朱士行汉录及三藏记)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一云阿阇世王经) 大方便报恩经(见吴录) 光明三昧经(安录无见吴录及三藏记) 禅经(见别录) 杂譬喻经(凡十事祐云失译今捡见别录故载之) 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此佛灭后一百三十年育王方出故非佛说一本无经字祐录明之) 兜沙经(见别录及三藏记)
右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是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直云支谶。以汉桓帝世建和岁至中平年于雒阳译。河南清信士孟福张运等笔受。捡僧祐录。有二十四部。今案经目止获如前。其中有胡般泥洹等经者。未详胡字之本也。窃观上代有经已来贤德笔受。每至度语无不称云译胡为汉。且东夏九州名西域为天竺者。是总名也。或云身毒。如梵称此方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盖承声有楚夏耳。若当称汉。汉止刘氏两代一号。已后禅让魏晋不同。须依帝王称谓甄别。今为此录悉改正之。又胡之杂戎乃是西方边俗类。此氐羌蛮夷之属。何得经书乃云胡语。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罗门者。总称为梵。梵者清净也。承胤光音天。其光音天梵世最下。劫初来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为人。仍其本名。故称为梵。语言及书既象于天。是以彼云梵书梵语。如旧曰僧悉称俗姓。云释迦者起自秦世。有沙门释道安。独拔当时居然超悟。乃云。既存剃染绍继释迦。子而异父岂曰承袭。今者出家宜悉称释。及翻四含。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释种。众咸叹服(四姓。一刹帝利。此是王种。二婆罗门是高行人。三名毗舍。如此土民。四名首陀。最为卑下。如此皂隶)而安正当晋秦之世。刊定录目删注群经。自号弥天。揩摸季叶犹言译胡为秦。此亦昆山之一砾。未尽美焉。但上来有胡言处。并以梵字替之。庶后哲善谈得其正真者也 法镜经二卷(或一卷康僧会注见僧祐录)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名断十二因缘经一名安侯口解经)
右二部三卷是安息国优婆塞都尉安玄。于后汉灵帝光和四年游贾雒阳。因遇经至又逢佛调。即共翻译。佛调笔受。亦世号为安侯骑都尉云 般舟三昧经二卷(旧录云大般舟三昧经一卷第二出见高僧传) 道行经(嘉平元年译见朱士行汉录及三藏记道安云是般舟抄外国高明者所撰安为之注并制序)
右二部合三卷。天竺沙门竺佛朔。以灵帝之世。赍道行经来适雒阳。转梵为汉。译人时滞虽有失旨。然其音句弃文存质。深得经意。光和中更译般舟。谶为传语。孟福张运笔受。文少胜前事在谶传 小本起经二卷(或云修行本起或云宿行近来加小字见旧录及高僧传) 成具光明定意经(一云成具光明经一成具光明三昧经见朱士行支敏度僧祐慧皎等四录) 马有八态譬人经(一马有八弊经一八态经一名马有恶态经) 赖吒和罗经(初出道安云出方等部) 首至问佛十四事经(或无佛字) 闻成十二因缘经(第二出与世高译十二因缘少异) 堕落优婆塞经 小道地经 阿那律八念经(或直云八念经见旧录) 大摩耶经(或无大字) 马有三相经。
右一十一部。西域沙门支曜。以灵帝世。于雒阳译 问地狱事经一卷(见朱士行汉录)
右一经一卷。中国沙门康巨。以灵帝中平四年。于雒阳译。并言直理诣。不加润饰 古维摩诘经二卷(初出见古录及朱士行汉录)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一名决了诸法如幻三昧经) 思意经(亦名益意经)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或无菩萨字亦二卷者) 内六波罗蜜经(亦云内外者安云出方等经) 十慧经(佛调自撰出并注序亦云沙弥十慧见僧祐宝唱及高僧等三录) 迦葉诘阿难经(第二出见峰号及宝唱二录与世高出迦葉责阿难双度罗汉喻经大同小异)
右七部一十卷。临淮清信士严佛调。当灵帝世。于雒阳译。并理得音正。尽经微旨。郢匠之美见述后代焉 梵网经二卷(初出见吴录) 报福经一卷(或云福报经见吴录) 中本起经二卷(初出一名瑞应本起一名太子本起见三藏记) 兴起行经二卷(一名十缘见吴录) 四谛经(与世高译小异见竺道祖汉录)
右六部九卷。中天竺国沙门康孟详。献帝时于雒阳译 修行本起经二卷。
右一经二卷。建安二年二月。沙门释昙果与竺大力康孟详。于迦维罗卫国赍梵本来。于雒阳译。孟详度为汉文。释道安云。孟详所翻。奕奕流便足腾玄趣矣。又释道安录云。中本起经二卷。一云太子中本起。亦是沙门昙果。于迦维罗卫国得此梵本。于雒阳以建安十二年翻。孟详度语。见始兴录及长房录。余以详公所译与前无异。故两别来由耳 胡本经四卷(似长安中出今应言梵本) 泥洹后千岁中变记经(四卷一名千岁变) 合道神足经(一名道神足无极变化经) 诸经佛名二卷 旧譬喻经二卷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已后并单卷) 龙种尊国变化经 过去香莲华佛世界经 佛见牧牛者示道经 三千佛名经 五十三佛名经 十方佛名经 贤劫千佛名经(一唯有佛名与昙无兰所出四谛经千佛名异) 称扬百七十佛名经(亦直名百七十佛名) 南方佛名经一名治城寺经 灭罪得福佛名经 观世音所说行法经(是咒经) 弥勒为女身经 寂调意所问经(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与前经所出异) 萨陀波仑菩萨求深般若图像经 菩萨生地经 菩萨所生地经 菩萨受戒法经(异出本) 受菩萨戒次第十法 菩萨忏悔法 初发意菩萨常昼夜六时行五事 六菩萨名 善呗比丘经 僧名数事行 比丘诸禁律 摩诃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名摩诃僧祇部比丘随用要集法) 比丘尼十戒经 受十善戒经 四天王经(后有咒似后人所附出杂阿含) 行檀波罗蜜经(或云一切施主行檀波罗蜜经) 功德庄严王八万四千岁请佛经 摩调王经(异出本) 诲子经 教子经(一名须达教子经旧录云须达训子经) 福子经 小儿闻法即解经 菩萨修行经(一名长者威施所问菩萨修行经或云长者修行经) 长者贤首经 长者命终无子付属经 质多长者请比丘经 善德婆罗门求舍利经 外道诱质多长者经 无害梵志执念经 梵志避死经 梵志丧女经 梵志观无常得解脱经 贫子得财发狂经 [狂-王+樂]狗啮王经(旧录云[狂-王+樂]狗经) 居士身故为妇鼻虫经 铁城泥犁经 勤苦泥犁经 地狱经 积骨经 苦阴经 持斋经 人弘法经 华严璎珞经一卷 观世楼炭经 波若得经 惟日杂难经 内身观章经 摩诃刹头经(与旧灌顶经同小异) 清净法行经 摩诃衍宝严经 十住毗婆沙经 佛遗日摩尼宝经 转女身菩萨经(一名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名乐璎珞庄严女经同本别出) 受持佛名不堕恶经 七宝经 十二因缘章经(旧录云十二因缘经) 沙门为十二头陀经 三十二相因缘经(与安公失源所出三十二相大同小异) 三十七品经(异出本) 般舟三昧念佛童经 庾伽三摩斯经(译云修行略一名达摩多罗禅法一云达摩多罗菩萨撰禅要集) 禅要呵欲经 恒河譬经(异本) 法句譬喻经 譬喻经 胡音偈本(今应云梵音) 阿弥陀佛偈 赞七佛偈 恒怒尼百句 五言咏颂本起(一百四十首) 道行品诸经梵音解(旧云胡音) 般若波罗蜜神咒(异本) 七佛所结麻油术咒 幻师陂陀神咒 五龙咒毒经 取血气神咒(旧云血咒) 咒龋齿咒(一名齿一名咒齿) 咒牙痛咒(异本) 咒眼痛咒(异本) 咒贼咒法(异本) 七佛安宅神咒(又安宅咒法别行)
右一百二十五部。合一百四十八卷。并是僧祐律师出三藏记撰古旧二录及道安失源并新旧所得失译诸经卷部甚广。仇挍群目芜秽者众。出入相交实难诠定。未睹经卷空阅名题。有入有源无入无译。详其初始非不有由。既涉远年故附此末。冀后博识脱觌本流。希还正收以为有据。滢澄法海使静涛波焉。余又勘入藏见录止得二十五卷。如别叙之。余阙本未获。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