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 禄二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云何分别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殖善根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于小此如华严约法被缘缘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第名从牛出乳味相。
初文云何下至出乳味相者此文以华严说大未游鹿苑名之为顿此是顿部非是顿教以彼部中兼一别故人不见者便谓华严顿于法华者误矣下去准说初文牒譬厚殖下以感应合譬一往总以别圆为厚顿说下明说顿意良由下说顿之由由相隔故言大隔小者小人未转为大所隔此如华严下结华严譬以同涅槃故云如也下去例尔约法去明机感相应得益以结部名约说下结说次第同涅槃譬。
次照幽谷浅行偏明当分渐解此如三藏三藏本不为大大虽在座多跢婆和小所不识此乃小隔于大大隐于小约法被缘名渐教相约说次第名酪味相。
次照幽谷亦先提华严譬浅行下亦举感应以合譬乃至法华文中皆有结譬同法得益结名结说次第寻初顿教意以对下四味比说可知唯三藏结部名在前余文或阙说意等寻之可见大虽在座等者大人示迹隐在小中多跢是学行之相嘙啝是习语之声示为三藏始行初教而三藏实行者谓之为实故云不识。
次照平地影临万水逐器方圆随波动静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各解恐畏欢喜猒离断疑神力不共故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薝卜不薝卜华有着身不着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如净名方等约法被缘犹是渐教约说次第生酥味相。
影临万水至方等者至方等中具说四教以未融故故见不同问华严鹿苑大小永隔才说方等则同座并闻者何答若以秘密横被无时不遍若约横论竖则隐显在机佛本意在大故遂本居初然由一分渐机致使圣慈未畅前已专大次复专小今虽同座大小仍隔但小被大弹为成生酥以此为次耳故知于创禀者仍互不相知故有此诸喻意不同影临万水譬现身不同逐器方圆譬示土不同随波动静譬说法不同示一佛土至不共合譬也从故见有下明机见不同对前三相初见净如梵王见秽如身子开彼三相总引经文兼约六根明小也见有净秽对前现土眼根也亦应更云睹相优劣已举见土身必称土故不繁文闻有褒贬耳根也嗅有薝卜鼻根也华有着身身根也慧有若干意根也唯阙舌根以褒贬兼之若语身者应云如须弥山巨身也始坐佛树细身也一一根中并一褒一贬寻之可见又佛叹文殊净名褒也声闻菩萨被折贬也其例盖多不能具记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入此室者不嗅余香结习尽者华不着也声闻有若干其无碍慧无若干也即是褒贬之意世人判楞伽或同华严或同法华具如止观记已有二处引楞伽文判属方等以彼经文具四教故有弹诃故此中阙说意应云方等本折小弹偏圆无所间又阙说由应云良由小未全转致使五百闻大成。
复有义大人蒙其光用婴儿丧其睛明夜游者伏匿作务者兴成故文云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虽三人俱学二乘取证具如大品若约法被缘犹是渐教约说次第名熟酥味相。
复有义者华严经譬但云平地今离彼平地以譬方等般若法华方等如食时般若如禺中法华如正中于彼义上更加二义故云复有言大人蒙其光用等者菩萨大人蒙般若光诸法之用二乘之人既无此用是故譬之如七日婴儿若视日轮令眼失光故名为丧外人暗证譬如夜游菩萨利他譬如作务务者运役也故文云下引信解声闻自述以合婴儿丧其睛明一切智明于般若光无明全在义之如丧虽三人俱学下说意也仍阙说由亦应云良由小稍通泰致使被加令说。
复有义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测影不缩不盈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约法被缘名渐圆教若说次第醍醐味相。
次譬法华中土圭等者圭者累土也故字从重土谓之为圭如宋严观法师与此太史官何承天共论此土是边是中观乃引周公测影之法以一尺二寸土圭用测日影夏至之日犹有余阴天竺此日则无余阴故睿法师云如日方中无处不南此指中方无余阴处准此算法地上寸影天上万里若低头若微善者总结散乱小善之类无不开之以成佛因以用合譬同入一实故无盈缩不令下说意亦阙说由应云良由大机已熟众无枝叶致使一切佛知见开若约法被缘名渐圆教者此文语略具足应云鹿苑渐后会渐归圆故云渐圆人不见之便谓法华为渐圆华严为顿圆不知华严部中有别乃至般若中方便二教皆从法华一乘开出故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云于一佛乘开出带二带三今法华部无彼二三故云无二亦无三又上结云华严兼等此经无复兼但对带此非难见如何固迷又今文诸义凡一一科皆先约四教以判粗妙则前三为粗后一为妙次约五味以判粗妙则前四味为粗醍醐为妙全不推求上下文意直指一语便谓法华劣于华严几许误哉几许误哉约说次第名醍醐味相者此五味教相生之文在第十三圣行品末佛印无垢藏王菩萨竟云譬如从牛出乳乃至醍醐譬从佛出十二部经乃至涅槃问彼经自以醍醐譬于涅槃今何得以譬于法华答一家义意谓二部同味然涅槃尚劣何者法华开权如已破大阵余机至彼如残党不难故以法华为大收涅槃为捃拾若不尔者涅槃不应遥指八千声闻于法华中得授记莂见如来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
○次引同中二初总结同次引文别释。
当知华严之譬与涅槃义同。
初言当知华严之譬与涅槃义同者华严日出等譬与涅槃五味义同但有广略之殊故广开平地以为三譬譬三味也。
(△次引文证同)。
三子三田三马等譬皆先菩萨次及二乘后则平等凡圣(云云)。
次引文证同中言三子三田三马等者涅槃迦叶白佛如来怜愍一切众生不调能调未脱能脱善星是佛菩萨时子断欲界结证得四禅如来何故记说是一阐提地狱劫住不可治人何不先为演说正法后为菩萨若不能救善星比丘云何得名有大慈悲有大方便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唯有三子一者有信顺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悉了知其第二子无信顺心不敬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悉了知其第三子不敬父母无信顺心钝根无智父母教告应先教谁迦叶白佛应先初次及第二后及第三而彼二子虽无信顺恭敬之心以慈念故次复教之如来亦尔其三子者先譬菩萨次譬声闻后譬阐提如修多罗中微细之义我先已为诸菩萨说浅近之义为声闻说世间之义为阐提说今虽无益作后世因善男子譬如三田一者渠流便易无诸沙卤瓦石??刺种一得百二者虽无沙卤瓦石??刺渠流险难收实减半三者渠流险难多诸沙卤种一得一又有三器一者完二者漏三者破若受用时先用何器又有三病人一者易治二者难治三者不可治医师若治先治何者又有三马一者调壮大力二者不调大力三者不调羸老王若行时先乘何马合譬如前善男子如大师子若杀香象则尽其力乃至杀兔亦尽其力如来亦尔为诸菩萨及一阐提功用无二故今文中初说华严如先为菩萨次在鹿苑如为声闻方等已后大小普被乃至涅槃名为平等故涅槃云功用无二经文虽列多种三譬譬意不别重列来耳日光无私高者先照后及平地非不照高从后为言故云平地涅槃亦尔佛智无偏大机先被后及阐提通前后说故云平等。
(△三问答料简辨异)。
问既以五味分别那同称渐。
三料简中初问既以五味那同称渐者问前五味教相味既有五何故中间三味皆名为渐。
答约渐得明五味耳。
答意者秪以渐入故有中间更加前后故得有五。
○从又若去重以五句分别渐顿且约一期五味相生则渐顿一向若当部横辨则渐顿互通虽曰互通各有其意故须更以五句分别。
又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若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渐若以大破小是渐顿并陈若带小明大是渐顿相资若会小归大是渐顿泯合故无量义云渐顿二法三道四果不合今时则合即此义也。
初二句可解然仍存略且以大小相对得作此说若以别教当教之渐相对说者应云顿中兼渐渐不妨顿且为成五句显五味故也若言渐中有顿则下方等句同故略不列且云一向初句华严也次句鹿苑也次句方等也若以大破小具如弟子品以三教诃小且据调熟小乘边说复有以圆诃偏如菩萨品复有渐中初入小行如见土复秽得法眼净及俗众室外为说无常以小对大故云并陈陈犹列也相资即般若也相资之义后更料简若会等者法华也初句略出次句引证初云合者只是会之别名次引证中引不合以证合者如?云开为合序无量义既重序前开不久必合譬如算者下已必除今时合者今文更以法华意结。
○次问下料简中间般若。
问云何相资。
可解。
○答意者义兼方等。
答小闻于大耻小而慕大是为顿资小佛命善吉转教大益菩萨是为渐资顿。
方等则大资于小般若会中闻加二人为菩萨说名小资大亦应云顿资渐互出无在。
○次明不定文三初结前生后次虽下释相三味味中下结。
如前分别但约显露明渐顿五味之相若论不定义则不然。
初文者为对秘密须安显露之言故知通论显露俱摄渐顿今于五味义后欲别明不定亦是显露故初标之以冠不定相异渐顿故曰不然。
○虽高山顿说等者正释也又三初正释次大经下引证三一时下破古。
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虽说四谛生灭而不妨不生不灭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断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当知即顿而渐即渐而顿。
初文者此指华严不动不离而升而游者此指顿后渐初不动于顿而施渐化此中古人多有异释有云本释迦不动而化身升天有云法身不动而化用升天有云不往而往往而不往故升故往近代藏法师四释一约处一处中有一切处则天宫本来在树王下但先未用此天宫处二者约佛树王下佛遍一切处故树王佛本在天宫先未用彼天宫佛耳三者约时树王下时即天宫时四者约法界谓无自性此未必全尔前之三义何不论机而但约佛后约法界何故但云无自性耶而不云无他乃至无无因耶无谋而化感应道交非应而应非感而感何论时处身土性等耶虽转四谛指鹿苑此指虽施渐化而不起于顿此二味既然诸味准此虽为菩萨指方等般若彼二时中俱有小果新得旧得如常所明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此重指渐初对般若说前文约法此中约人得果不同证法不定应引大论显密法轮义释此中意故大论六十五云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无生忍陈如得初果今转法轮无量诸天得无生忍今转似初转问初转少今转多云何以大喻小而言似耶答诸佛有二种法轮一者显二者密初转声闻见八万及一人诸菩萨见无量阿僧祇人得二乘无量阿僧祇人得无生忍无量阿僧祇人发无上道心行六波罗蜜阿僧祇人得初地乃至十地一生补处坐道场是名为密故知初见八万一人属显露摄秘密者如次明之又大论三十一云欲得一音遍十方恒沙世界当学般若论问若尔与佛一音何别答有限无限问若尔何故阎浮提人来佛边听法答佛有二种音声一者密如向所说二者不密须来佛边此据别说约体而论二义俱时故今文中相即而说。
大经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应问即遮应遮即问。
次引大经证中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等名不定者以由彼此互相知故若秘密者即如下文互不相知是故名密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故名为即今亦浅深同席故着或言应问谓开其问端应遮谓置其所问亦开置同席故成不定。
○三示相破古中先示相次破古。
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不同旧义专判一部。
示相中云一时等者从广之狭时谓五味之一亦是一部一会说谓一句一言念谓一刹那顷具如前文不定教相此显如来不共之力问此与方等恐畏欢喜等为有何别答不定遍前四味若直语方等但弹斥而已既以身土令物殊途正当不定般若亦然思之可见次破古中云不同旧义专判一部者如第十卷判教中云南北通用渐顿不定不定者即指胜鬘及金光明故今家判义味味之中皆有不定故不同旧专指二经。
(△三结)。
味味中悉如此。
言味味者乳中则约圆别相对以辨不定酪中教门虽无二别乃与八万对辨不定生熟二酥三四对辨其意可见。
○次此乃下秘密为四初结前生后次如来下略叹三此座下释相四虽复下结叹。
此乃显露不定秘密不定其义不然。
初文可见。
如来于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机若时若处三密四门无妨无碍。
次略叹中云若智若机等者智谓大圣权谋机谓不同次第不择时处身口意密随何四门无碍自在适时称会皆无虚设。
○三正释相中且寄三法以出其相何者以此三法对秘密故则化仪四教文义整足任运摄得三藏等四于中复二先约三说相对次约说默相对初三说中二先约十方相对次或为下于一方中多人相对一方既尔十方亦然二文各先正释次各各下结。
此座说顿十方说渐说不定顿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顿座或十方说顿说不定此座说渐。
各各不相知闻于此是显于彼是密。
或为一人说顿或为多人说渐说不定或为一人说渐为多人说顿。
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
或一座默十方说十方默一座说或俱默俱说。
次约说默相对中亦应具有十方及人二义不同无人相对者文略而言俱默俱说者理合如之前三法相对准此亦应云俱顿俱渐俱不定文无者亦略既云俱默俱说互不相知名之为密何妨俱顿互不相知。
○各各下亦结也。
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
云互不相知者前文但云于此于彼者亦应互说举一以例验知不定与秘密但有互知与互不知以辨两异此中显露亦义通余七以秘不出此七故也故前文云显露渐顿及显露不定故七并是显露意也若尔何妨法华亦与诸教十方一席互为显秘而云法华是显非秘密耶答十方容有一席定无言容有者何妨余方未宜开权废近等说则彼不知此若此间法华席中初发心者及人天被开岂可尽知十方世界开与不开然已闻法华本门施化非适一世纵不现见亦可比知开不开相义当于知况同居分身寂光地涌睹已咸信一道无偏不同华严云是眷属大集亦无分身之言般若但云问者加说名字咸同故知此经与余经异显密意别思之可知。
○四虽复下结叹中三初举广以叹。
虽复如此未尽如来于法自在之力。
○次但可下许证附理故可知言说依事故莫辨。
但可智知不可言辨。
故知证一照极略得大猷言不累施卒何可具。
○虽复下览言说以从意故意不出渐等。
虽复甚多亦不出渐顿不定秘密。
(△次明等者前明八教以辨昔竟今科次明今经以明妙所以下文结云此即对于八教简也)。
○次明今经为二初总明教显胜次别约迹显胜。
今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是渐顿非渐渐是合非不合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定。
初文云今法华是显露等者对非秘密故云显露于显露七中通夺而言之并非七也别与而言之但非前六何者七中虽有圆教以兼带故是故不同此约部说也彼七中圆与法华圆其体不别故但简六此约教说也次言是渐顿非渐渐者具如前判今法华经是渐后之顿谓开渐显顿故云渐顿非法华前渐中之渐何者前判生熟二酥同名为渐此二经中亦有圆顿今法华圆与彼二经圆顿不殊但不同彼方等中三般若中二此之二三名渐中渐法华异彼故云非渐渐耳人不见之便谓法华为渐顿华严为顿顿恐未可也是合等者是开权之圆故云是合不同诸部中圆故云非不合合者只是会之别名此即已当约藏等四以简权实故不复云是圆非三既知非是法华之前显露已竟则了法华俱非七教此即对于八教简也。
○如此下显迹。
如此分别此经与众经相异也。
可知。
(△二化道始终不始终相)。
○次约化道中二初正辨异。
次指教诚证。
又异者余教当机益物不说如来施化之意此经明佛设教元始巧为众生作顿渐不定显密种子中间以顿渐五味调伏长养而成熟之又以顿渐五味而度脱之并脱并熟并种番番不息大势威猛三世益物。
(○言初文为五者初重举余经以对辨次明今经意三又以下明今世复以七教调伏四并脱下结初及以中间今日等相五更引涌出助显迹文)。
初文为五初重举余经以对辨次此经下正明今经意且指迹中大通为首虽寄渐及不定不以余教为种故云巧为结缘已后退大迷初故复更于七教之中下调停种复云巧为所以中间得受七教长养调伏因调而熟名为调熟调实未熟因中说果是故云也又以下明今世复以七教调伏令至法华得度故云度脱也并脱等者约多人说于彼是种于此是熟互说可知是故云并及番番不息此即结初及以中间今日等相故更引涌出助显迹文故云大势威猛等也此涌出品中三世益物之文大势威猛即未来师子奋迅即现在自在神通即过去此中略举未来一文而总通三世故世世时时念念皆有种等三相故也。
(△次指教诫证)。
具如信解品中说与余经异也。
次指信解者即信解中云又以他日于?牖中即指法身地鉴机久矣故此一语即兼三世益物之相又信解具领一代五味则知三世五味并然义须兼于述成之文以述成中先直述所解次明领所不及则十法界七方便等皆得五味之益即其意也余教无此故不同之。
(△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
○次又众经下本门为五初正明本地长远次补处下举不知之人以显长远三经云下引寿量证因闻方知四殷勤下引迹门叹意以证长远难闻五当知下结初文又二初正明次众经尚不下泛引众经况出远相初又二初师次弟子初师中二先引昔经。
又众经咸云道树师实智始满起道树始施权智。
以自证为实化他为权。
○次今经下明今经一体权实久久已满。
今经明师之权实在道树前久久已满。
迹中三千界墨点尚已为久今本中五百亿尘界故云久久又一节已久况节节相望故云久久。
○次诸经下弟子中亦先引昔。
诸经明二乘弟子不得入实智亦不能施权智。
二乘犹住小果故云不入岂能化他故不施权。
○次明今经。
今经明弟子入实甚久亦先解行权。
如满愿等先已入实说法第一故先解行权。
(△次泛引众经况出远相)。
○次况中亦先举昔。
又众经尚不论道树之前师之与弟近近权实。
不说道树之前一节两节故云近近尔前一节两节望今尚近况无中间远中之近故云近近。
○次况出今经。
况复远远今经明道树之前权实长远。
言远远者只是久久又言异者约时长短为久近约所行处为远近成已化迹为所行处俱有二意故互说之。
(△次举不知之人以显长远)。
补处数世界不知况其尘数。
次不知之人中云补处数世界不知者如寿量中五百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尽抹为尘复过尔所世界乃下一尘尘数已多况下尘不下尘界宁当可数下尘不下尘界尚不可知况界中尘宁当可数况如尘数以一尘为一劫佛成道来复过是数亿阿僧祇未发迹来弥勒不知虽发迹竟补处智力不知界数况知尘耶所以开迹显本皆入初住故云作佛本门发迹于果不疑故皆发愿求此实果故云愿我于未来说寿亦如是。
(△三引寿量证因闻方知)。
经云昔所未曾说今皆当得闻。
三引证者近以迹门尚得为昔况伽耶已前已被开者自是一边若据未曾开会者自退大已来小起已后皆名为昔。
(△四引迹门叹意以证长远难闻)。
殷勤称赞良有以也。
四引迹门叹者方便品初虽近叹五佛权实意实密叹师弟长远。
○五当知下结一向异。
当知此经异诸教也。
七番共解中初标五章竟。
○次第二引教证五章者又为二初引二文通证五章次引药王别证教相初文又二初正引二文次所以下明引二文意初文二先明序品次明神力初文自为四初证名中二初正证名次何但下略引同。
二引证者如文殊答问偈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初文者弥勒初以伏疑潜难文殊因以潜释伏疑难云四众忻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文殊释云我见等也。
何但二万亿大通智胜及五佛章中三世佛说皆名法华也。
次引同中言何但者何但如文殊引二万灯明同尔大通及五佛其名咸同问大通名同在文可见五佛章中未闻其同答释迦既名法华余之四佛并云亦以故知同也况妙法只权实一体四佛皆云为令众生得一切种智及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下释云开示悟入即其文也名同义同其意在此。
○次文云引证经体中总引三文。
文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此亦今古同以实相为体也。
引今文者亦是文殊释伏疑中释体疑也今是今佛之文余二并是灯明之文故云古也。
○次文证宗中二先引次即是下释。
文云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初文亦是文殊释伏疑文也。
○次释中先约迹次约本。
即是会三归一之法雨令求佛道因者充足乃至一切皆会令充足若开近显远之法雨令求佛道果者充足。
迹门约弟子因本门约佛果也师非无因弟子有果且互举耳。
○次文云下证用中亦二初引次释初文二初引释伏疑文正证。
文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次引方便品略开权文以助成。
又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即化终为久。
即是断三乘五乘七方便九法界等疑皆令生信此证经用也。
次释中前引经文但云三乘以三乘义含故今释出若五若七但是开合异耳五开人天七开菩萨九合菩萨复开四趣若不开人天四趣断九法界上佛法界疑不尽问若尔经何不说答余趣会实诸经或有二乘全无故合菩萨对于二乘从难而说释据尽理故须论九断此等疑生一乘信。
○次引神力品先列经。
又如来神力品云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次释。
一切法者权实一切法皆摄也此证经名一切自在神力者内用名自在外用名神力即证用也一切秘要之藏者非器莫授为秘正体为要多所含容而无积聚名藏此证体也一切甚深之事者实相名甚深为实相修因名深因究竟实相名深果又法师品云若闻此经乃是善行菩萨之道深因也求佛道者咸于我前闻妙法华经一句乃至一念随喜我皆与授记乃至须?闻之即得究竟三菩提深果此证宗也。
一切之言即权实相摄相摄故妙内用自在故除疑等方遍即自在神力具含三千通摄三德故名为藏尔前非器不授斯要甚深之事者因果名事实相名深是实相家之因果名甚深事若非此因果则非今经宗也次重引法师品者助成二文耳非无余文所以但引宗文助释者圣人垂教意在修行故名体用教以宗为主修行莫过因果故也。
○次明引文意中所以引二文等者序及流通于中又二先正明引用所以次明不引所以。
所以引二文者古佛事定举要略以释疑今佛说竟举要略以付嘱。
初二文之中引其要意灯明佛事谢在过去其事已定故文殊引来释弥勒之疑今释迦佛说本迹竟总撮枢要付诸菩萨。
○次中间下明不引意又二初正明不引之意次若引者下释疑。
中间正当机广说故不引证耳。
初文者当机广说一部之文居于序及流通之中故云中间凡有所说岂过能诠名及所诠体并依体起用耶故不俟引之。
○次释疑者恐人疑云广说虽尔岂无略要故引显实四一而为释之先引。
若引者开示悟入即其文也。
○次释。
为大事因缘故证名佛之知见证体开示悟入证宗为令众生证用此异余经证教也。
释中云言大事者诸佛出世本在开权故名妙法佛所知见即是体也开示等四?文四释今且用约位一释开即十住真因也入即十地真果也又开等四位真因也直至道场真果也若为令众生至七方便非今经用开佛知见方属今经又为大事因缘故证名者上文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是权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是实次所以者何去释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故知出世本意意在佛乘佛乘方得名为大事当知佛乘只是妙法故可证名次又释云云何名为至佛之知见当知大事是能诠名佛所知见即是实相证理明矣取能知见开示悟入始从初住终至后心证宗甚便。
○次引药王中为二初正引证次引诸下以四例教初文二先引次释初又二先总举数去取次列。
又药王品举十譬叹教今引其六。
初文者药王品佛为宿王华说十喻今但引六者余四望六犹成分喻是故合四在此六中何者以轮王释王不及梵王故合入梵王喻中五佛子及菩萨不及于佛故合在法王喻中。
大如海高如山圆如月照如日自在如梵王极如佛。
次列中经中一一皆云此法华经故知叹教今此列文略出名耳。
○次释中一一文皆先举譬次释譬经中譬文广合文略但云法华亦尔最大最上最明等耳今出譬则略合文稍广准经望之可以意得。
海是坎德万流归故同一咸故法华亦尔佛所证得万善同归同乘佛乘江河川流无此大德余经亦尔故法华最大也。
海言德者德者得也得众水故万善合万流佛乘合一咸不合江河川流流通三处应云三教各有所归而不及法华也。
山王最高四宝所成故纯诸天居故法华亦尔在四味教之顶离四诽谤开示悟入纯一根一缘同一道味纯是菩萨无声闻弟子故。
次山譬者经中具列土山黑山小大铁围及十宝山以比须弥今文略无但云四宝者从所比说余山并无四宝故也天居四宝顶如醍醐在四味上反以四宝譬四诽谤天居其上如教离谤也四谤如前金刚藏意又更却以四宝譬位一根缘等以譬诸天诸天不离四宝山故若尽消经者应以土等四山如四味须弥在十山之内而最高如佛界在十界之内而最胜。
月能亏盈故月渐圆故法华亦尔同体权实故会渐入顿故。
次月譬者实如盈权如亏同体权实如月轮无缺会渐入顿如月明相渐圆故知前标教相中云是渐顿者与月譬意同经中以星比月天子虽举天子经合既云此法华经最为照明故今但取圆亦兼以明为譬。
灯炬星月与闇共住譬诸经存二乘道果与小并立日能破闇故法华破化城除草庵故又日映夺星月令不现故法华拂迹除方便故。
次日譬中复加灯炬星今合日譬中但云破化城故但取日明能映诸明故耳若更合者亦可以灯等四譬二乘及通别菩萨并与无明共住故也故次重引中略举星月而除方便故知方便所收复广。
轮王于四域自在释王于三十三天自在大梵于三界自在诸经或于俗谛自在或于真谛自在或于中道自在但是历别自在非大自在今经三谛圆融最得自在譬大梵王。
次梵王譬中经云如梵王为一切众生之父今亦能生一切诸教故也今文但云自在者以对简二王非自在故耳轮王地居如俗释王居天如真梵于三界如中若真俗自在中未必自在若中自在真俗必自在故以今经譬于梵王文中便简历别中道亦非自在且约教道故知梵王兼譬二中今譬圆融故云最也。
余经拔众生出生死如五佛子于凡夫第一或拔众生出涅槃如菩萨居无学上今经拔出众生过方便教菩萨上即成法王最为第一。
次法王譬中五佛子经文自列四果支佛此等所说不及佛故。
○次例又二先例四。
引诸譬喻明教相最大例知用宗体名亦大如海境智乃至利益亦大如海教相如山在四味教上用宗体名境智利益亦复如是教相亏盈圆满如月用宗体名境智利益亦复如是教破化城用宗体名境智利益亦复如是教相自在余亦如是教相王中王余亦如是。
可见。
○次非但下结。
非但引文证教余义亦成。
○三生起中为五初释名次明生起意三肇师下正明生起四神力下明生起所依不同五今之下正明能依所从。
三生起者能生为生所生为起。
初如文。
前后有次第粗细不相违。
次言粗细者明五章次第也凡生起者或从粗至细或从细至粗但使不乱皆名生起今之五章是从粗至细能诠之名于中最粗是故居首所诠之体次细于名是故居次体但是理取理之行莫过因果是故居次因果之宗虽细于理自行因果犹是总略用是益他兼于权实逗会众生久远根性故细于宗教相既是分别前四故细于四所以居后是则展转递为生起。
肇云名无召物之功物无应名之实无名无物名物安在盖第一义中无相意耳世谛为言无名无以显法故初释名名名于法法即是体寻名识体体非宗不会会体自行已圆从体起用导利含识利益既多须分别教相也。
三正明生起者既言展转名既居初复从何生则名从理出初引肇公意者法本无名名假无实故云名无召物之功物体性空无应假名之实名实俱无但真谛意耳今论世谛故须辨名理虽无名假名显实是故须立妙法之名以显本迹妙法之实问名既依理理复依谁答理性无体全依无明无明无体全依法性理遍一切而无所依是则名之与体互为因依名即是体文字解脱色为法界等(云云)。
○四所依中三谓神力等。
神力品中约教次第一切法本皆佛法大经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众生颠倒谓非佛法今明言示之故言一切法也欲说此法先以神力骇动故言一切自在神力既见变通醒悟渴仰得为说教教诠实相故言秘密之藏也禀教修行即有因果故言甚深之事也欲分别四义与余经同异次明教相耳序品约行次第初从经卷若善知识有所闻见即闻名也闻故推理体显显体须行行即因果宗也行自排惑亦利众生是用也分别同异教相也开示悟入亦约行次第法本无开闭今呼为方便门开此闻名也示真实相体也自迷得悟悟因也由因故悟果宗也悟故深入亦令他入用也分别同异教也。
言约教及行者但以用居第二第四为异耳余次第同然约教中以妙法为在缠之法故云欲说此法若约行中以妙法为能诠之名故云闻名故推理虽谈经玄义而前四章属行故且从行说若教若行俱须判教方显妙旨故教行二途并判教居后教行并以体前而宗后者若说若行并须先知体而方辨因果故也开示亦约行准序可知若不开权妙名不立余如文所以神力品已去判前引证各有所以神力约教故先名次用次体次宗序品约行故如文中所立次第又更重引开示悟入助成序品下去凡言云云者如止观第一记。
(△五正明能依所从)。
今之五义依序品扶行次第也。
○次开合中为四先标次明开合意。
四开合者五章共释一经种种分别令易解故。
○三凡三下列。
凡三种开合谓五种十种譬喻。
○四初释下释释中文自为三。
初释名通论事理显体专论理宗用但论事教相分别事理释名通说教行显体非教非行宗用但行教相但教释名通说因果显体非因非果宗自因果用教他因果教相分别上法耳释名通论自行化他体非自非他宗是自行用是化他教相分别自他释名通论说默体非说非默宗默用说教相分别(云云)。
初五种者始从事理终至说默只是自行化他之事理耳然五章玄义亦不出自他事理今更以此事理等五双横判五章以一一双皆摄五章故也虽自他事理稍同而一一章则不摄五双故知法相文义各别虽并摄五章而五双生起次第宛别由有事理故有教行由教行为因故感于果由因果满故能化他由他机异故宜说宜默而释名恒通教相分别体遍无偏只由宗用对五双殊因兹成异。
十种者释名总论三轨体宗用开对三轨教相分别三轨释名总论三道体宗用开对三道教相分别三道乃至第十释名总论三德体宗用开对三德教相分别三德(云云)。
十种者谓道识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槃三宝德如下三法妙中释。
譬喻者譬如总名人身开身则有识命暖分别诸身贵贱贤愚种种差降人身譬名识以譬体命以譬宗暖以譬用分别譬教相(云云)。
又若以莲华喻三轨者莲譬真性华譬观照须譬资成乃至九三例应可见若尔前五双中释名总于五双当知亦可以莲华须三对彼体等一一释之可见。
○次料简中合十二重问答初三重料简名次一重料简体次一重料简宗次五重宗用对简次二重都简五章。
五料简者若为莲故华华果必俱将不堕因中有果耶答因中有果旧医邪法已为初教所破尚非粗权实义况是妙因妙果新医真乳法耶。
初问意者为实施权权不离实乃至开权显实实不离权废权显实权若废已权实不二岂不堕因中有果耶答意者因果名同时异教异外人因果既为初教所破尚非三藏粗因粗果况复通别况妙因果耶新旧医如余文说。
问华以喻权权是小乘之法则不应破于草庵草庵既破何得以华喻权答小乘是化他之权是故须破今明自行之权故以华喻耳。
次问者此问依前答生前答妙因妙果因果俱时华果体即小乘属权权亦即实庵城亦小何不即耶若破庵城则无华唯莲破权方实即义安在答小乘是化他乃至喻耳者且约初说小隔于大是故云破以大破之故云须破自行即是体内之权故以华喻然化他之权据佛本意并属自行又初约施权故属化他今论开权故属自行施开被缘其理不二。
问文内从火宅至医子凡七譬悉不明莲华何以取此为题答七譬是别莲华是总举总摄别故冠篇首也。
七譬者一火宅二穷子三药草四化城五系珠六顶珠七医子须以七譬各对莲华权实之义方得显于总别意耳何者莲华只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七譬皆然故得名别如譬喻中初设三车是施权后赐大车是显实穷子中雇作已前是施权体业已后是显实药草中三草二木是施权一地一雨是显实化城中为疲设化是施权引至宝所是显实系珠中得少为足是禀权后示衣珠是显实顶珠中随功赏赐是施权解髻与珠是显实医子中父去留药是施权其父还来是显实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各有形声权实二益生灭迹也非生非灭本也故前六约迹后一约本故知莲华总譬本迹权实本迹同异之相具如后简故知但语莲华则兼别矣。
(△次一重料简体)。
问一切法皆佛法何意简权取实为体答若开权显实诸法皆体若废权显实如前所用。
次问体者此问准文及理为问一切诸法皆是法界无非实相则诸法皆体何意简权答意者若为实施权未识经体开权显实实如所问废权显实如前所用者谓约废说则简权取实以为经体何者废已无权简于为实施权之权如前标体中简于自行化他及化他体故云如前所用。
(△次一重料简宗)。
问何故双用因果为宗答由因致果果为因所办若从能办以因为宗若从所办以果为宗二义本是相成不得单取又迹本二文俱说因果故。
次问宗者宗犹尊也主也如国无二王何以用二法为宗耶答意者因果虽二而不二也以单因单果不独成故有果可取因为果因果若有因果为因果故知能办藉所为期所办藉能而显如臣办王事王能理臣君臣相藉共经一国异类为譬其理亦成况下文日月纲天等譬文意可知又引本迹文证具如下引。
(△次五重宗用对简)。
问论宗简化他因果明用俱取自他权实答宗论自行故须简他用是益他是故双取。
问论宗去以用难宗论字平声论宗既取自行论用何故俱取自他答如文此下诸问对简者正为简用兼为显宗。
又问用是化他亦不须自行权实答欲以自利利他故。
问用是化他等者牒答重徴宗是自行既不取化他用是益他应简自行答中意者若自破惑但用实道名为自用自必简他若破他惑他宜用大亦名为用是故化他不可纯小是故亦用自行权实若用于实即以此实自利利他。
并宗亦应然欲自行化他因果是故应取他也答化他因果不能致佛菩提是故不取。
次并意者宗是因果亦可示他名化他宗亦应俱取化他因果自利利他何故简他唯取于自答意者化他因果非一乘宗是故不取并意者因果属宗何不亦以化他因果共为经宗而利于他答意者宗属自行唯求佛果尚不取自行化他况以化他因果而自行耶以化他边即属用故。
并用他权实亦不能令他至极亦不应取答他宜须此利是故取也。
次并者用中亦不应俱取答意者化他渐诱事不获已是故取之。
问宗用俱明智断云何分别答自行以智德为宗断德为用若化他自行智断俱为宗化他智断俱为用。
问宗用俱明智断等者正由向文或以宗难用或以用难宗恐法杂乱故须此问宗是自行用是化他各有智断为同异耶此文正问宗用智断然下答中于自于他各有智断宗是自行用是化他故也故以宗用释于自他智断不同得名各别前文既以自行为宗化他为用今此自他各有智断乃成自他各有宗用宗虽有用用属于断此乃名为宗家之用自他智断俱为宗者自行以智德为宗化他以断德为宗化他智断俱为用者以自望他智断俱为智以他望自智断俱为断文从以他望自而说是故单云化他智断俱为用也。
○次总料简五章者前是料简四章已竟初问答。
问何故五章不四不六答设作四六亦复生疑堕无穷问非也。
可见。
○从问经经去复似料简教相教相秪是分别四章四章若异教相亦异故云经经各异以教对四即是料简五章故也。
问经经各有异意那得五义共释众经耶答若经经别释但得别不得同今共论五义得同不失别。
若经经各立则名义俱别故云得别失同今名同义别故云得同不失别。
○观心者初示用观处。
六明观心者从标章至料简悉明观心。
七番共解已释五章会异居后今所未论故总将第六观心一章以消前五令一一文俱入观门然须细释令成妙观问若尔何不以此观心之文居于第七以消前六答会异文广故不越之所以会异文中自立起观一门则全悉檀体是于观不假附事而为理观。
○依前文起自为五段初约标章者复为五章。
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故名心为妙妙心可轨称之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观即办因果是名莲华由一心成观亦转教余心名之为经释名竟。
初约标名中言幻焰者幻焰之名通于偏圆如二十五三昧中有如幻三昧仍义通圆别今从圆说一心三幻破一心三惑理惑体一境智如如适言下观法心性观之但有名字言有则一念都无况有十界质像也言无则复起三千虑想况一界念虑耶不可以此有无思故则一念心中道泠然故知心是妙也妙即三千三千即法法故三轨故云可轨此之心法非因非果此举因果所依之体能如理观此语能取因果之观故得名为体家之宗用者但是宗体功能因华果莲可以意得是故名中本含三义由一心等者研一刹那既成观已即以此观复观后心后心成观所复成能后后相续名教余心经是被下之教故观下惑名经。
心本无名亦无无名心名不生亦复不灭心即实相。
次别约体中心本等者秪是实相双非有无双非生灭转释有无。
○初观下宗也。
初观为因观成为果。
○以观下用也。
以观心故恶觉不起。
恶觉之名不局于浅不起之相意实在深故得观心为今经用。
○心数下教相。
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是为观心标五章竟。
教相分别故云同异分别此教无不会实故云而转。
○次引证五章。
观心引证者释论云一阴名色四阴名名心但是名也大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定者第一义定证心是体大经云夫有心者皆当得三菩提心是宗也遗教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是用也释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觉观心是语本以心分别于心证心是教相也。
不得率尔从近而解。
(△三生起)。
观心生起者以心观心由能观心有所观境以观契境故从心得解脱故若一心得解脱能令一切数皆得解脱故分别心王心数同起偏起等即是教相故。
次约生起中以心观心名也境体也观契因也得脱果也此因果宗也令余亦脱用也分别王数是教相者心既是妙王数亦妙妙而分别故属教相。
观心开合者心是诸法之本心即总也别说有三种心烦恼心是三支苦果心是七支业心是二支苦心即法身是心体烦恼心即般若是心宗业心即解脱是心用即开心为三也分别十二因缘心生即有六道差降分别心灭即有四圣高下是为教相兼于开合也。
次约开合中约十二缘一念为总别即三道者即十界三道以下文分别约十界故分别文中言教相兼于开合者只此教相一文兼前开合约分别边名为教相只一生灭名之为合离为十界名之为开。
○次料简中不复料简五章但简用观之意又为二初约根性不同次又论下理须具足。
观心料简者问事解已足何烦观心答大论云佛为信行人以树为喻为法行人以身为喻今亦如是为文字人约事解释为坐禅人作观心解。
初文中云为信行人等者如树一根开众枝叶于一实相开无量名若为法行以身喻身能喻所喻皆生观解。
○次文又四先引三论次引两经三何者下责失四若欲下示得。
又论作四句评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闇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照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是名人身牛今使闻慧兼修义观双举百论有盲跛之譬牟子有说行之义。
初文大论四句评闻慧者具如止观第一记此四句中具举得失第三句得余三并失次引百论单引两失云百论有盲跛等者百论外人计云若神无触身不能到如盲跛二人相假能到内破曰盲跛二触二思惟故是故能到身神无二故不能到今借喻边相假能到不取所计神我及身今言盲而不跛如有行无解跛而不盲如有解无行若解行具足犹如二全次引牟子双失显得云牟子有说行之义者如止观第一记以此二喻例释大论四句可知。
(△次引两经)。
华严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偏闻之失也下文云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偏观之失也。
次引华严及今经可知。
(△三责失)。
何者视听驰散如风中灯照物不了但贵耳入口出都不治心自是陵人增见长非把刃自伤解牵恶道由其不习观也若观心人谓即心而是已则均佛都不寻经论堕增上慢此则抱炬自烧行牵恶道由不习闻也。
次何者下责失中以言教之风吹无室之灯室如定也照于理境诸法不了且略举一慢应具足诸惑执妙教之刃伤智照之手若但暗证观心之人起增上慢前是我慢与此中别抱暗证之炬烧胜定之手。
(△四示得)。
○若欲下示得为二先示次结初文先略示。
若欲免贫穷当勤三观欲免上慢当闻六即。
○次释六即。
世间相常住理即也于诸过去佛若有闻一句名字即也深信随喜观行即也六根清净相似即也安住实智中分证即也唯佛与佛究尽实相究竟即也。
○修心下结又二初结。
修心内观则有法财正信外闻无复上慢。
○次益。
眼慧明闻具足利益何得不观解耶。
眼明慧闻隔字为对所益盖广何得不以观解五章之文令眼智具耶。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
音释
嗅
(许救切以鼻?气也)。
薝卜
(薝之廉切卜蒲墨切薝卜栀子花也)。
咸
(胡岩切)。
骇
(下▆切惊也)。
暖
(乃管切温也)。
并
(皮命切皆也)。
盲
(眉庚切目无童子也)。
跛
(补火切足偏废也)。
殖
(丞职切培?也)。
哑
(于假切病不能言也)。
跢
(丁佐切)。
褒贬
(褒博毛切扬美也贬悲捡切抑也)。
捃
(居运切拾取也)。
卤
(郎古切沙卤谓确薄之地也)。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