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九

发布时间:2019-06-25 17:48:36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九 车九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次引无量义中二初引文。

  次引无量义为证者文云我以佛眼观一切法不可宣说所以者何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文辞是一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中于处处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支佛人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万亿人天得须陀洹至阿罗汉住辟支佛。

  ○次从佛眼观一切下释经意又二初明初大后小次若依下明初小后大。

  佛眼观一切法即是顿法在前四谛十二缘即是次渐。

  初如文。

  ○次文中二初明先小后大之意次次说下正明后大初又二初略标。

  若依此文说三藏竟次说方等十二部经。

  ○次所以下释。

  所以次小说大者佛本授大众生不堪抽大出小令断结成圣虽有此益非佛本怀。

  ○次正明中又三初方等次般若后法华初方等中又六初略述其部大旨次故身子下明被弹之人三然方等下明被弹之时四何者下明受弹之意五自昔下明弹诃之益六按无量义下结时此诸文者并寄对小及钝菩萨以明。

  次说方等维摩思益殃掘摩罗弹诃小乘保果之僻讥刺三藏断灭之非。

  初文者上句云小偏在声闻下云三藏兼于菩萨。

  故身子善吉齐教专小初不曾闻大乘威德或茫然弃钵或怖畏却华不知是何言不知以何答。

  次文者且略举二人余者准例善吉茫然弃钵身子怖畏却华以空智为入道之主故寄此二人故般若中亦加此二。

  然方等弹斥教在三藏之后被诃之时应在十二年前何以得知皆追述昔诃验是前事。

  第三文者得果之后即有弹诃弹诃之时复云往昔验知并在十二年前。

  何者前已禀教得道证于无学荷佛恩深心相体信不复恚怒。

  第四如文。

  自昔至今恣殃掘之讥任净名之折得为耻小慕大之益喻如烹酪作生酥即此义也。

  第五文者若未得果具足烦恼大机复生若其辄诃则惮教不受有损无益斯之谓欤由得果后诃故成二益一者得果成于酪益二者弹诃成生酥益。

  按无量义得知方等是三藏之后为第三时教也。

  六如文。

  ○次明说般若中二初引经略立。

  按无量义经云次说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历劫修行者此是方等之后而明大品。

  ○次大品下释经意释中四初略释经意次又云下明部中共别三大品下结成次第四复言下结益。

  大品或说无常无我或说于空或说不生不灭皆历色心至一切种智句句回转明修行法即是历劫修行之意也。

  初如文。

  ○次文者初是共。

  又云百千比丘万亿人天得须陀洹及阿罗汉住辟支佛者验是共般若也。

  ○次而言下别别即不共。

  而言华严海空者若作寂灭道场之华严此非次第今依法性论云钝根菩萨三处入法界初则般若次则法华后则涅槃因般若入法界即是华严海空又华严时节长昔小机未入如聋如哑今闻般若即能得入即其义马。

  此是不共般若与二乘共说又分二义一以法界为华严二以时长通至于后二义俱通是故两存大机则华严不休小机则诸教次第是故钝根犹同小见。

  大品通三乘人可得有四果华严隔小故无此义故方等之后次说般若为第四时教也复言熟酥味者命令转教领知众物心渐通泰自知萤火不及日光敬伏之情倍更转熟如从生酥转成熟酥也。

  三四如文。

  ○次明般若之后说法华者亦二初引教略立。

  又解般若之后明华严海空者即是圆顿法华教也。

  ○次释释中三初明说顿之意。

  何者初成道时纯说圆顿为不解者大机未浓以三藏方等般若洮汰淳熟根利障除堪闻圆顿即说法华开佛知见得入法界与华严齐法性论中入者是也。

  ○次故下引证结意。

  故下文云始见我身入如来慧今闻是经入于佛慧初后佛慧圆顿义齐故次般若之后说华严海空齐法华也亦第五时教也。

  ○三复言下结益益中二初明与涅槃同味。

  复言醍醐者是众味之后也涅槃称为醍醐此经名大王膳故知二经俱是醍醐。

  ○次又灯明下明化缘不同故有无不等于中又四先释次譬三法华下引证四问下料简释疑。

  又灯明佛说法华经竟即于中夜唱入涅槃彼佛一化初说华严后说法华迦叶佛时亦复如是悉不明涅槃皆以法华为后教后味今佛熟前番人以法华为醍醐更熟后段人重将般若洮汰方入涅槃复以涅槃为后教后味。

  譬如田家先种先熟先[(冰-水+〡)*ㄆ]晚种后熟后[(冰-水+〡)*ㄆ]。

  初二如文。

  ○次引证中二先引证。

  法华八千声闻无量损生菩萨即是前熟果实于法华中[(冰-水+〡)*ㄆ]更无所作若五千自起人天被移皆是后熟涅槃中[(冰-水+〡)*ㄆ]。

  ○次为此下结。

  为此义故故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即后番次第也按无量义云摩诃般若次华严海空即前番法华中次第也。

  ○四料简中问。

  问何意知钝者于法华不入更用般若洮汰。

  如文。

  答释论云须菩提何故更问菩萨毕定不毕定答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诸菩萨受记作佛今于般若中更问毕定不毕定当知法华之后更明般若也。

  次答中言大论须菩提更问毕定不毕定者大论九十三先举经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为毕定为不毕定佛告须菩提毕定非不毕定须菩提言为何处毕定声闻耶支佛道耶佛言非二乘道中是佛道中须菩提复问为初心菩萨为后心菩萨佛言初心及?致皆悉毕定须菩提于法华中已闻诸菩萨得记故已毕定今复更问故知须菩提更为未入者问故知法华之后更说般若明矣般若不殊故结集者同为一部。

  ○三引信解者具历五时又为二先引证领五时教次此五味下结两经同味。

  三引信解品四大声闻领教证次第者文云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多有僮仆臣佐吏民亦甚众多时贫穷子遇到父舍疾走而去即遣傍人急追将还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无罪囚执此必定死父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此领何义领初成佛寂灭道场法身大士四十一地眷属围绕说圆顿教门于时以大拟子机生闷绝当知佛日初出顿教先开譬如从牛必先出乳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以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雇汝除粪即脱璎珞着垢腻衣以方便故得近其子此领何义此领次顿之后隐舍那威德相好作老比丘像说三藏之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得一日之价即是从十二部后出修多罗于时见思已断无漏心净譬如从乳出酪也又经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出入无难然其所止故在本处此领何义明三藏之后次说方等已得道果心相体信闻大名入住小名出苦言弹诃名无难又进宅内名入入见群臣豪族大功德力闻宝炬陀罗尼见不思议解脱神变故名入也出者止宿草庵二乘境界名出也心相体信者得罗汉已闻骂不瞋内心惭愧不敢以声闻支佛法化人心渐淳熟如从酪出生酥是名从修多罗出方等经即第三时教也是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穷子受来领知众物而无悕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此领何义从方等后次说般若般若观慧即是家业历于名色乃至种智即是众物善吉等转教即是领知但为菩萨说自不行证故无悕取即是从方等经出摩诃般若因是得识大士法门灭破无知譬从生酥出熟酥是为第四时教也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即自宣言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吾所有皆是子有付以家业穷子欢喜得未曾有此领何义即是般若之后次说法华先以领知库藏诸物后不须说但付业而已譬前转教皆知法门不须重演观法直破草庵赐一大车授作佛记岂非明见佛性住大涅槃故言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是时无明破中道理显其心皎洁如清醍醐即是从于熟酥转出醍醐为第五时教也。

  初言次第者华严初云于菩提道场始成正觉在初明矣诸部小乘虽云初成自是小机见为初耳据信解品脱妙着粗故知居次大集云如来成道始十六年故知方等在鹿苑后仁王云如来成道二十九年已为我说摩诃般若故知般若在方等后亦知仁王在大品后法华云四十余年大经云临灭度时当知次第有所据也故知古人以法华为般若对第四味独以涅槃为第五味误矣误矣。

  ○次文又二初明二经味同。

  此五味教调熟一段渐机众生如身子等大德声闻于法华中得受记莂见如来性成大果实如秋[(冰-水+〡)*ㄆ]冬藏更无所作不生不生名大涅槃即是前番从摩诃般若出妙法华为未熟者更论般若入于涅槃而见佛性即是后番又从般若出大涅槃也。

  ○次然二经下以起尽同相释同味之意于中又二初标次如法华下释。

  然二经教意起尽是同。

  初言然二经教意起尽是同者起谓正说初分尽谓正说末分。

  ○释中二初正明起尽同次又涅槃下重辨。

  如法华三周说法断奠声闻咸归一实后开近显远明菩萨事涅槃亦尔先胜三修断奠声闻入秘密藏后三十六问明菩萨事也。

  初文者法华以本迹二门为初后二分初则开权显实断奠声闻后明本门增道损生重更辨前开权化主久远成佛故涅槃正说开为四假初纯陀品去明涅槃施断奠三修二长寿品去十四品明涅槃义三现病品去五品明涅槃行四师子吼品去三品明涅槃用故知初已断奠声闻后但明于涅槃义用是故二经起尽同也。

  又涅槃临灭更扶三藏诫约将来使末代钝根不于佛法起断灭见广开常宗破此颠倒令佛法久住如此等事其意则别第五醍醐佛性味同也。

  ○三明半满相成中意且置前三于一代教复须以半满两义相成方能消通一代妨难五味之处虽然若不论相成于理未尽于中为二初明单用有妨次今明下正明相成。

  三约五味半满相成者若直论五味犹同南师但得方便若直半满犹同北师但得其实。

  初文中云若直用五味犹同南师无慧方便虽有方便无实慧故故名为缚若直用半满犹同北师无方便慧虽有实慧无方便故故慧名缚何者若以鹿苑为半后去皆满满中但得约实一途而失于权以他明满不分权实故今顺旧但得名实而失生熟二酥之益及生熟中两教二乘及两教中始入菩萨是故满中但得于实。

  ○次正明中意则不尔互相成益五味则一道竖进味味有半满相成复于味味皆有秘密及以不定是则慧得方便故慧解方便得慧则方便解权实俱游于兹明矣于中又二先略明离过次若华严下正判。

  今明五味不离半满半满不离五味五味有半满则有慧方便解半满有五味有方便慧解权实俱游如鸟二翼虽复俱游行藏得所。

  初文中言不相离者半满相对有开有合今家五味次第唯用大经为有所据然诸教意散在诸经大经之文但略结示前诸教耳。

  ○次正判又二初正判次如来下明半满之功是则今家相成之意不同古人者良有以也。

  若华严顿满大乘家业但明一实不须方便唯满不半于渐成乳三藏客作但是方便唯半不满于渐成酪若方等弹诃则半满相对以满斥半于渐成生酥若大品领教带半论满半则通为三乘满则独为菩萨于渐成熟酥若法华付财废半明满若无半字方便调熟钝根则亦无满字开佛知见于渐成醍醐。

  初文中言顿满等者华严正隔小明大于彼初分永无声闻故云唯满后之四味或单或带可以意知是故不同旧人所判况复次第永异他人。

  ○次功能中二初举化主称叹。

  如来殷勤称叹方便者半有成满之功意在此也。

  ○次述声闻领解。

  四大声闻领解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安住实智中者皆由半满相成意在此也。

  ○四明合不合中二先总明来意。

  四明合不合者半满五味既通约诸经诸经不同今当辨其开合。

  ○次若华严下正明合不合又为二初正释次问答释疑初文三初明五味有合不合前三味不合般若有合不合法华一向合合是会之异名次自鹿苑下明合不合所以三总就下四句分别合不合相。

  若华严正隔小明大于彼初分永无声闻后分则有虽复在坐如聋如哑非其境界尔时尚未有半何所论合次开三乘引接小机令断见思则以小隔大既不论满何所可合故无量义云三法四果二道不一不一即不合也若方等教或半满双明或半满相对或以满弹半禀半闻满虽知耻小犹未入大故云止宿草庵下劣之心犹未能改则半满不合般若以满洮练于半命领家业明半方便通入无生半字法门皆是摩诃衍是合其法而不悕取一餐之物即是未合其人是故半满不合若至法华觉悟化城云非真实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是合法汝实我子即是合人人法俱合。

  初法中言后分等者准不思议境界经云舍利子等五百声闻皆是他方极位菩萨故今在此逝多林会迹示声闻据华严经文殊师利逝多林出时舍利弗语五百言汝等且观文殊师利相好威仪等据彼经中舍利弗语辞似如已闻诸大乘竟如在方等般若会时未能悟故状当聋哑以后分之言时仍长远亦可通在鹿苑之前今且判在华严会时。

  ○次文中二初通明三乘得合之处次别显声闻得合之处初文又二初明在法华次明在涅槃二文各有先释次引证。

  自鹿苑开权历诸经教来至法华始得合实故无量义云四十余年未显真实。

  若于法华未合于涅槃得合法性论明中下二根八法界者即是得合菩萨也。

  ○次别显声闻中二先标二教。

  若论声闻一秘密合二显露合。

  ○次释二教释中二先秘次显。

  秘密合者初为提谓说五戒法已有密悟无生忍者况修多罗方等般若岂无密悟此则不论。

  初秘中以提谓况出三时此文可以通冠一切。

  ○次明显中三初论未入位随处得入者。

  若就显露未入位声闻亦随处得合例如般若三百比丘得记者是也。

  意云此等不专在法华非谓全不至法华。

  ○次明住果不过法华三未入位下明法华中上慢之辈来至涅槃。

  若住果声闻决至法华敦信令合若住果不合是增上慢。

  次文中言敦信者入位之人借使至法华不肯合者正当敦逼之文文云若有实得阿罗汉不信此法者无有是处当知不合即是不信不信故名不实得故云不合成增上慢上慢之人实不得入得入之人非增上慢。

  未入位五千简众起去到涅槃中方复得合。

  第三文中言五千起去者于涅槃会方得入妙又大璎珞譬喻品中复有五千菩萨闻佛说如来法身功德即从座起绕佛三匝而退目连问佛此诸正士修菩萨道已入如来正法之藏行过二乘何故闻说三身深义不受而退耶佛言善男子此人闻说是法沸血流面何以故是无量劫恒诽谤受罪此五千者从过去恒沙佛所修六度起想著有悔心有退转当经历多劫勤苦千佛过去犹不得度其上首者名曰勇智虽修菩萨道欲得成佛不可得如人欲于虚空造室已发菩提心修六度行有著有悔心有退转虽闻三身尚从座起去况诸声闻未曾入位增上慢者是方等部抑挫之辞故云千佛过去若其实说此人于涅槃中尚已得入。

  总就诸教通作四句华严三藏非合非不合方等般若一向不合法华一向合涅槃亦合亦不合何者涅槃为末代更开诸权引后代钝根故言亦不合。

  三四句分别中初句云华严三藏非合非不合者华严带别名非合既是纯大不与小并则不同于方等般若名非不合三藏纯小未合于大名为非合既是纯小不与大并不同方等般若并对而说名非不合涅槃亦合亦不合者本不住小名亦合仍存方便名亦不合余句可知。

  ○次释疑。

  问菩萨因法华入法界与华严合不见因华严入一乘与法华合答华严入法界即是入一乘(云云)。

  如文。

  ○次料简中列章。

  五料简者为三意一约通别二益不益三约诸教。

  ○解释释中二先释次问答释疑初又二初略立。

  通别者夫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

  ○次释释中初明前四味通后次若涅槃下明涅槃法华通至于前初文自四初明华严中二初引经释次况结初文又二初明通至二经次明通至涅槃。

  若华严顿乳别但在初通则至后故无量义云次说般若历劫修行华严海空法华会入佛慧即是通至二经。

  初文言二经者谓般若法华以般若亦得名华严故法华佛慧不殊初故。

  ○次通至涅槃为二初正引经次夫日下述意。

  又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坐中无央数众各见不同或见如来入涅槃或见如来住世一劫若减一劫若无量劫或见如来丈六之身或见小身或见大身或见报身莲华藏世界海为千百亿释迦牟尼佛说心地法门或见法身同于虚空无有分别无相无碍遍同法界或见此处山林地土沙或见七宝或见此处乃是三世诸佛所行之处或见此处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真实之法。

  初文者彼经既有住世无量劫之言又见报身莲华藏海说心地法门等故知华严至涅槃后以彼像法决疑结涅槃故。

  夫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若垂没亦应余辉峻岭。

  次述意者初出先照既别得顿名余辉独及与先照何殊则初后俱照高山高山不异照体无别是故初后俱是华严。

  故莲华藏海通至涅槃之后况前教耶。

  况结可知。

  ○次若修下酪味通后又为四初略立次何者下证成三释论下以结集证成四当知下总结。

  若修多罗半酪之教别论在第二时通论亦至于后何者迦留陀夷于法华中面得授记后入聚落被害作结戒缘起又如身子法华请主后入灭均提持三衣至佛问(云云)岂非三藏至后耶。

  次文者二人虽于法华得记此后犹作三藏结戒之缘故知三藏至后言迦留陀夷者由非时入聚落为俗所疑遂被打杀埋马粪中佛令诸比丘求觅不得从马粪出便入灭度因斯佛制白入聚落文在涅槃故知涅槃共结小藏又如身子于法华中而为请主至灭度已帝释供养已收取三衣付沙弥沙弥持和尚三衣奉佛帝释以事白佛若有所说当受持先至阿难所问已阿难共来至佛所佛问汝和尚戒身灭不答言不灭乃至解脱知见身灭不答言不灭阿难言彼恒说法教化无我故忆此耳佛言止止阿难过去诸佛可非灭耶而五分不灭何所忧愁耶虽云五分不灭终是小乘中意故三藏至后当知声闻虽得授记小机未悟终自见小舍利弗灭度缘出增一第九。

  释论云从初鹿苑至涅槃夜所说戒定慧结为修妒路等藏。

  当知三藏通至于后。

  ○三方等至后中二先立。

  若方等教半满相对是生酥教别论是第三时通论亦至于后。

  ○次何者下释释中二释结。

  何者陀罗尼云先于王舍城授诸声闻记今复于舍卫国祇陀林中复授声闻记昔于波罗柰授声闻记身子云世尊不虚所言真实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记故知方等至法华后。

  释中云陀罗尼云者是方等陀罗尼下卷经云文殊师利言今我不知是大陀罗尼义之所趣向念已白佛言世尊如前所说先于王城已授声闻记今复于舍卫国授声闻记昔于波罗柰授声闻记我今少疑欲有请问惟佛??许舍利弗问文殊师利世尊授记不久得菩提各于世界如今世尊世尊不虚所言真实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记必当如释迦牟尼言至法华后者即指王城授记同于法华舍卫国记即指方等在法华后彼经下文又云舍利弗闻文殊得记问文殊师利于汝意云何文殊语舍利弗汝意云何犹如枯树更生华不亦如山水还本处不析石还合不燋种生芽不舍利弗言不也文殊言若不可得云何问我得记生欢喜不授记无形无相无我无有言语无去来今犹如野马如是观者乃名得记此文是文殊破舍利弗得记之相亦同弹诃仍似般若亦可云般若在前意也。

  ○四明般若中二先立。

  般若带半论满是熟酥教别论在第四时通论亦至初后。

  ○次何者下释释中二初文正引经释。

  何者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般若。

  ○次又释论下引事证。

  又释论云须菩提问毕定不毕定当知般若亦至后。

  ○次明后至初为二先涅槃次法华初文二初立。

  若涅槃醍醐满教别论在第五时通论亦至于初。

  ○次释释中二先据道理。

  何者释论云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前来诸教岂无发心菩萨观涅槃耶。

  ○次大经下证。

  大经云我坐道场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尔时无量阿僧祇恒沙世界诸菩萨亦曾问我是甚深义然其所问句义功德亦皆如是等无有异如是问者则能利益无量众生此则通至于前。

  ○次法华中二初分显秘。

  若法华显露边论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故身子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

  ○次结。

  岂非证昔通记之文。

  云通记者昔日授记佛意不壅小乘情隔自无悕取况约秘密已记二乘据斯以论通至鹿苑。

  问涅槃追说四方等正开四别教复有四若为分别答涅槃当四通入佛性别教次第后见佛性方等保证二不见性(云云)。

  次释疑中云别教复有四者别教十住修生无生十行修于无量十向修于无作登地证于无作故云有四又十行中习诸佛法具足习于一十六门亦名为四问住以习八何故行中更习十六答前是自行随用一门后为化他是故行中更习前八是故十六俱须广习。

  ○二益不益中先叙意。

  二就益不益料简者若华严为乳三藏为酪此则方便味浓大乘味薄。

  ○次分释释其浓淡初约取用边为二先释次不可下结初文二谓譬合。

  释此为三一取用益为论如贵药非病治贱药是病宜贵药非宜徒服无益。

  初说华严于初心未深益于渐机亦未转于二缘如乳若渐机禀三藏能断见思三毒稍尽即转凡成圣如变乳为酪。

  ○次文二先以譬结次少分下明譬意初文亦二先譬。

  不可以用益谓贱胜不用益谓贵劣。

  ○次合合又二先正合。

  华严亦如是。

  ○次于小下以譬帖合。

  于小如乳于大如醍醐。

  少分譬喻不可全求也。

  次譬意中言少分譬喻不可全求者以华严为乳但取机生未堪入大复在五味最初而说是故华严分喻初味而未得于华严之顿及别圆两教俱有五味次第之相复有不定及秘密等。

  ○次约良医譬简中三初譬。

  二如良医有一秘方具十二药三种最贵善占病相盈缩所宜终不乖候谬有所治。

  ○次佛亦如是下合。

  佛亦如是圆方妙治具十二部无问广记最为甚深菩萨智利具足全服二乘病重以九为剂。

  ○三此若下结结中二先结盈缩意。

  此若不缩于病无益于不缩为乳于缩为酪。

  ○次此取下结用譬意。

  此取相生次第为譬不取浓淡浅深。

  不以味浓为乳味淡为酪故知自约次第相生为譬全用在初故如乳缩用居次故如酪。

  ○三约行人中二先正释次更问答料简初文二初正约小乘行人得名不同。

  三约行人心者说华严时凡夫见思不转故言如乳说三藏时断见思惑故言如酪至方等时被挫耻伏不言真极故如生酥至般若时领教识法如熟酥至法华时破无明开佛知见受记作佛心已清净故言如醍醐。

  ○次行人下结不同意。

  行人心生教亦未转行人心熟教亦随熟。

  ○次问答中二先问。

  问为一人禀五味为五人耶。

  ○次答答中为三即顿渐不定初文是顿次自有下是渐三自有利根下不定三文各二先释次引大经。

  答自有一人禀一味如华严中纯一根性即得醍醐不历五味也大经云雪山有草牛若食者即得醍醐自有一人历五味如小乘根性于顿如乳三藏如酪乃至醍醐方乃究竟如大经云从牛出乳乃至酥出醍醐。

  自有利根菩萨未入位声闻或于三藏中见性是历二味自有方等中见性是历三味般若中见性是历四味如三百比丘大经云置毒乳中遍五味中悉能杀人即此意也。

  以由三例不同故禀味亦多少不一此即义当于三非即约行论三何者如二乘人至醍醐时亦得名顿如不定中见性之言并是顿义由初问云禀味多少是故答中还依教相出此三意言历二味乃至四味者至第二味即便见性故云二味三四亦然。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九

  音释

  蜎

  (许缘切小飞也)。

  蠕

  (乳兖切虫动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读诵

  • 金刚经译文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