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有八万四千个法门,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两个重点,一个是理观,一个是事修。
理观,是一种内心的智慧的观照,我们一般叫做内善根,事修呢是一种外在的法门的修学,是一种外在的助缘。从大乘的佛法修学的因缘观角度来说,我们是先有理观才有事修,因为理观在经典上,把它判作是我们因地的发心,它是一个种子,如果这个种子是错误的,我们就很难创造一个正确的结果出来。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我们是没有资格来修学法门的,一定要有一个道前基础。就是说我们在开始修行之前,要先调整心态,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无量的生死当中,我们的心态已经是错误了,叫做颠倒妄想。
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讲出了三个程序,就是感受、想像跟执着。我们刚开始的内心,受到外境的刺激会有一个感受,这个感受带动我们心中的错误的想像,然后想久以后呢,想久成性,就变成是我们一种很坚固的习性,就是一种自我意识。
当我们的想像,已经落入到自我意识的时候,我们就没办法去改变自己了,因为它是一种坚固的妄想。所以我们凡夫的心,是从感觉而触动的,这个感觉是由外境而来的,所以这种心是不能使用的,因为这是生灭心,一个生灭的心,不可能创造一个不生灭的功德。
佛陀在经典上说,就好像用沙你是煮不出饭出来,因为沙非饭本,我们一定是找到米,才能够煮成饭。所以在佛法修学当中呢,在修法之前是要有基础,就是把这种向外攀缘的心,要转成向内安住的心,我们才有资格来修学一切法门,而趋向无上菩提。
所以我们在前面讲到,发心篇,正见篇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来告诉大家,怎么调整我们的错误的心态。第一个,我们要先求安住,修行一定要云何应住,先求安住。我们前面讲了很多,菩萨的安住是以空性为住,大乘佛法的空性,是观察我们的过去,我们无量的过去,我们从什么地方而来,我们找到我们生命的根源,是本来无一物的,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这个就是我们所有菩萨的安住处。
所以当我们开始在修学的时候,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布施也好,我们一定是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我们所有的人生。就是把心带回家,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调整,把一种向外攀缘的心,把它带回来,安住在我们一念清净的本性,就是把生命归零,这第一个安住,以空性为住,这个是我们观察我们的过去。
第二个我们应该观察我们的现在,我们看到我们今生的果报体,是无常败坏的,所以这是一种苦谛的思考,人生虽然有很多的快乐,但是这个快乐有严重的过失,娑婆世界的快乐是有过失的,因为它有无常败坏的过失。
所以人生的快乐会让你不安稳,即便你花了很多的精神体力,得到你所要的快乐,但是你还是一样,弟子心不安。因为你这个快乐你付出了担心、害怕、忧恼的代价。
所以佛陀在告诉我们无常观的时候,是调伏我们对娑婆世界的爱取,思惟苦谛,调伏爱取。菩萨要把心放在未来,而不是放在现在,你只要是要成就广大的功德,特别是出世的解脱,你一定要放弃你今生所有的快乐,你别无选择。
人生是要做出选择的,你追求今生的快乐,你就必须牺牲来生,你要追求来生的解脱,你就必须放弃今生的快乐。所以这个从苦谛的思惟,我们产生了出离,出离心。前面是空正见,第二个是出离心,是针对于现前的观察。
第三个是对未来的观察,你将往哪里而去,我们不能等到临命终,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你来不及了。人生是要提前规划的,我们有一个目标,我们才知道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我们应该把重点要放在哪里,因为法门太多,人生太短。
你没有目标,你就不知道佛法的进入,我们今天开始进入广大的五乘的法门,有些东西是你急迫的,有些东西是不急迫的。你在判断选择过程当中,就是用你未来的目标来作判断。所以我们一定有一个目标来引导我们,求生净土,圆成佛道,引导力。
所以在修行当中,我们是要建立三种心态:第一个,对过去的观察,找到我们生命的原点,让我们的心安住下来;第二个,对于你今生眼前的观察,知道人生是无常的,你总有一天会失去你所有的东西,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结果,这样子我们会慢慢的淡化对今生的快乐果报的追求,而把重点放在积集资粮,而不是享受人生,出离心;第三个是对未来的观察,你将往哪里而去。
所以你在心态上,你能够知道你的过去,你能够知道你的现在,你能够知道你的未来,你这个心态,就是一个真实的发心,因为你这种心态,正好能够摆脱过去的妄想的干扰,你能够开创未来,甚至于你能够把握现在。
所以我们前面的理观呢,就是让我们做三件事情,理观的智慧,就是让我们摆脱过去,让我们开创未来,让我们把握现在的因缘。这部分我们在理观,在这个发心跟正见已讲很多了,理观的智慧,就是端正我们的心态,依这种心态来修学,所有的善法都变成是成佛的资粮,这部分是讲到这个因地发心。
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具足了这三种的理观,我们就有资格来谈修行了,就是开始所谓的称性起修。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