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有盗心,即内心作种种筹量,意图非理侵损他人财物,谋取私利。如《五分律》云:;以谄心、曲心、嗔心、恐怖心而取他物,即是盗心。
又《四分律》中举十种盗心:
一、黑暗心。如寺院里的执事人因不学无知,互用三宝物,犯波罗夷(极重罪)。如社会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把政府所拨的救济款或助学金移作其它的用途。虽本人不得物,亦属犯盗。
二、邪心。如为贪图财利,假装仁人君子,以博取别人的信任,然后就便取利。
三、曲戾心。譬如给少财物,心生慊恨,面现怒容,索取多得。
四、恐怖心。即举可怕的事来恐吓或以势力相逼迫,以便索取财物。
五、常有盗心。即时常伺机想谋取他人的财物。
六、决定取。即强横无理,敲诈勒索,决定取人财物。
七、恐怯取。即故意装神弄鬼、装腔作势,使人畏敬,而给予财物。
八、寄物取。如受人寄托财物,过后或完全矢口否认,或以少还,或寄新还旧。
九、见便时取。即趁人不注意时,就便窃取。
十、倚托取。即利用自己的名望威信或仗着亲友的势力而取人财物。
以上略举盗心的大概样子,其实妄情逐境,计较万端,当然不止这些。而使用偷盗的方法和招数,那就更是层出不穷了。总而言之,凡是采用不合理不正当的手段,侵损他人的财物和利益,乃至滥窃尊荣无功受禄等,统属犯盗。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这些经文的意思同上面杀生戒一样,不再重述。当知世间人财物各有合得的分限,财货由自家辛勤得来,方能消受。若非分攫取,终不免悖入悖出之祸。世人贪冒无厌,随处惯占小利,岂知冥冥中自有计算。依《华严经》二地品云: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
这是说前生因为犯偷盗,来世即使生而为人,也是一生孤苦贫寒相;纵然得了少量钱财,也是随得随失。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故不得自在。我们每见有些人身无分文,为饥寒所迫,流浪在街头巷尾,白天到垃圾堆里面去找食物充饥,夜晚到破窑窟里去与蛇鼠为伍,这种境况是何等的凄惨!为什么会落得这地步呢?只为前生犯偷盗啊。
诸位同修已受菩萨戒,应常思惟自己现在是菩萨了。菩萨持律仪戒,就是做梦也不会想去妄取他人的一草一叶,何况实事。菩萨持善法戒,乃至身命都愿意舍与一切众生,又如何会去贪图那身外之物呢?菩萨持摄众生戒,常怀慈悲方便饶益众生,当然就更不会去侵损众生的利益了。
不偷盗戒的细节很多,现只简单地就说到这里。接看第三条。
第三不虚说。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在家菩萨戒的第三条重戒是不虚说。虚说,即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的话以欺骗他人,通常亦叫做打妄语。此不妄语戒,正制不得说大妄语。兼制不得犯四种口过——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说大妄语是指凡夫自言证圣,如言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等。此为以凡滥圣,其罪极重。如《楞严经》云:;譬如平民,妄号帝王,自取诛戮。其它四种口过,通属小妄语。
制这条戒的理由亦可以略举五条:
一、业道重故。因为说大妄语,欺凡罔圣,淆惑人心,其罪极重,故制。
二、非所应故。世间仁人君子尚不肯以妄语诳惑于人,何况入道之人,应以诚实为最。怎么可以口出妄言呢?
三、闭善路故。因为妄语之人是非曲直颠倒,邪正不分,自然不受善法,心无惭愧。佛说:;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是以闭塞人天善道及涅槃之路。
四、开诸恶门故。妄语之人说话花言巧语,真假难辨,所以很容易使人上当受骗,许多杀盗淫的罪业往往都是由妄语助成的。
五、实语易解脱故。因为实语之人,其心正直无虚妄、不谄曲,乃一切万行之本。如《维摩经》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又《楞严经》上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所以修学菩萨道必从诚实做起。
请看经文: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
这几句经文是说:菩萨优婆塞戒第三条要受持的是不虚说。受了这条戒后,即使为着自己的身命,也不可以用虚假不实的话去欺骗别人。
这里所说的虚说,即包括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妄言如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等。所说的话完全与事实相违。假如有人信以为真,那可就受害不浅了。
绮语的范围那就更阔了,像情词艳曲,言情小说一类,乃至夸夸其谈,胡言乱语;譬如每见一些人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但所说的内容全是废话、空话,无意义的话,徒然惑人视听,动人心念。这些都是属于绮语。四种口业中以绮语最易犯,所以古德常劝人少说闲话多念佛。
《观经》上说:;若人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一劫生死重罪。念佛功德有这么大,何乐而不为,何苦要浪费口舌去说闲话犯绮语呢?况且,对人说闲话,即使不损害人,至少也是浪费别人宝贵的时间,耽误别人的修持,单就这个罪过也就不小了。所以平常发言,若是尽说一些对人无益的话,听众越多,所犯的罪过也就越大了。
两舌即挑拨离间,在这边说那边的坏话,在那边又说这边的坏话,以破坏彼此的感情,使双方引起斗争。或者在当面就称赞这个人怎样怎样的好,简直把人捧上了天;可是在背后又说这个人怎样怎样的坏,把人批得一文不值。反正说好说坏随他高兴,这就是两舌的样子。
恶口就是用恶毒的言语骂人。包括说话尖酸刻薄,挖苦讽刺,讥讽嘲弄,使人听了难堪,如同矛剑刺心的难受。所谓唇枪舌剑,杀人于无形。大至国与国之间,也许就因为几句话说得过激,就有可能引起一场战争浩劫;小至家庭兄弟夫妇之间,每每就只因为几句话说得不当,使对方听了无法容忍,以致闹得天翻地覆,酿成人间惨剧。
如《报恩经》中佛告阿难说:;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所以说话要谨慎,要得体,要有分寸,要多留些口德;若是信口开河,口无遮挡,一旦话说出去收不回来了,那你就得承当一切后果。
更为严重的是口出狂言,妄自尊大,本是业障凡夫,却妄充圣人。譬如对人说,我已修成不净观了;甚至对人说我已经证得阿那含果位了。这便是大妄语。罪业极为深重。佛所正制的主要就是对此大妄语而言。为什么对人妄说自己修行证果,会有这么大的罪过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小乘修行证果的次第。小乘的修证果位分为七贤四圣。
七贤即:
一、五停心观。二、总相念住。三、别相念住。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
四圣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大乘的修证果位分三贤十圣。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即十地菩萨。
这些需要专题讲解才能明白,在这里且置之不说。单说不净观,乃是七贤位中的第一位五停心观中的第一观,这种观法是教贪欲心重的众生,修习观想自他色身之种种不净,以对治贪欲烦恼。这种观法修成了,贪欲烦恼便得止息。而凡夫最难对治的就是贪欲。
现在骤然听某人自称说他已经修成不净观了,这就等于是接近贤人的果位了,按理说他此时的人格应该是非常清高的,决定不会再像凡夫一样有贪心的举动。可是每当境界现前时,却发现他的贪心和平常凡夫并无多大区别。
这时就会使初学的人感到彷徨失所,生大疑惑,心想某人已经修成不净观了,仍制伏不了贪欲,那么修这种观法到底有没有用呢?这时修学佛法的信心恐怕就要动摇了。
再说阿那含,意为不还、不来。是小乘四圣果位中的第三位。修到这种果位的人,不但三界的见惑已断尽,乃至欲界的九品思惑也已全部断尽,从此以后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未来世当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故称为不还、不来。在家居士能修到这个果位,已是最高的果位了。
这种人的道德修为自然不是一般凡夫所可比拟的。因为凡夫是由染缘而成的;而圣人是从净缘而证的。现在听某人自称说已证了阿那含的果位,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事。但仔细观察他的言行举动却仍脱不了那些世俗的粗重烦恼习气。这也同样使初学者感到迷惑不已,以为纵然修到圣人的境界。也和凡夫没多大区别,我们何必费心去修学呢?于是遂退失信心。
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欺凡罔圣,淆惑人心。上则冒犯诸佛贤圣,下则贻误众生,所以罪业极重。如《楞严经》云:;譬如平民,妄号帝王,自取诛戮。又如《未曾有经》云:;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向人妄说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鬼等,名大妄语,堕阿鼻狱。所以修行的人即使真的修到某种境界,也不可以随便向人说,何况根本就没什么心得,何必无来由地编排一些妖言去惑众,结果是误了别人,也害了自己。真是何苦来!
摘自《在家菩萨戒浅说》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