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忻州:遗山祠与魁星阁

发布时间:2019-11-14 09:27:01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遗山祠: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元氏八世孙元林枝、元林泉、元林茂等筹建。地址原在治北街凌云楼西(今忻州市文化馆址)。明朝万历以后清朝同治以前此处是明代山西巡抚(亦称中丞为巡抚的称号),魏介肃公允贞(即魏允贞,南乐人,字懋忠,号见泉,万历进士,官御史,平生正直,卒谥介肃)祠,简称“魏中丞祠”。清康熙三年,地震被毁,康熙五十二年“奉文兴义学”后,移祀魏公名宦祠(戟门外之左即今市委宿舍巷东),改北门义学。乾隆六十年汪本直恢复遗山祠,并与元绍玉、元绍章等组织重建。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由忻州正堂(知州)戈济荣组织捐资修葺元故茔,重饰野史亭,整饬城市面容的同时,又在义学中扩建元遗山祠,将义学迁移至三官庙西(即今城西北部),管公堂负责全局。  遗山祠原为砖石结构大门,坐西向东,门楣嵌有石刻牌匾“遗山祠”三字,门内顶上悬挂着木质大额,上书“杜林嫡派”,字体赫然,为清道光进士、五台东冶镇人徐松龛的手迹。大门雅致而肃穆,明月楼直上云霄,两物交相辉映,比配益妍,显示着对这位金元之际文坛不祧之祖遗山先生的尊重和他的不朽的成就。进入前院,是一座约有九尺多高的人造风景点一一梅山,安放于院之前沿,取先生生前爱好“腊梅”、“杏花”之类而设,如:“一树寒梅古寺边,荒山草木动吞妍。东家赖有诗人在,照影横枝莫自怜”(《梅花》);“时日樱唇绛蜡痕,今朝红抽已迎门。只应芳树知人意,留著残妆伴酒尊”(《张村杏花》)。故以梅杏等常作为猎涉和着墨的对象。梅山后面是三间过庭,过庭门脑横标“野史亭”三字牌,字样端庄而遒劲,潇洒而浑厚,仍系徐先生之手迹。  步出过庭,进入后院,迎

\

面挺立三间上房,乃为元氏祠堂。这里既是纪念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遗山文物的主陈列室。陈列室的正面,悬挂着通天落地的元氏云谱,一直上溯至唐代,以元结为始祖,以下是高祖元谊(妻赵氏)、曾祖元春(妻王氏)、祖父元滋善(妻赵氏)、仲祖父元滋新(字仲美,妻史、杨氏)、父元德明(号东岩,妻王氏)、仲叔元格(号陇城,妻张氏),叔叔元升(字德清,妻杨氏)、长兄元好谦(字益之,妻王氏),仲兄元好古(字敏之,妻张氏)、元好问长子元抚(字叔仪、妻赵氏)、次子元振(字叔开,妻李氏)、三子元总(字叔钢,妻张氏)、长孙元若祖(妻金氏),凡七代十四位先人。每位先人连同其配偶,悉数以画像载入云谱。形象逼真,跏趺坐势,栩栩如生,仪态俨然。云谱前方,置一张丈许长的供桌(香案),两端隆起作龙首状。供桌中央列有一爿五尺高的龙牌,上书“元遗山先生神位”七个大字。右边摆着十个较小的牌位,分别供奉着先生的女儿元真(适程思温)、元严(适杨思敬后为女冠,号浯溪真隐)、元顺(适张兴祖)、元柔(适翟国才)和先生生前过从甚密的赵秉文(字周臣号闲闲居士,今河北磁县人)、郝天挺(字晋卿,为遗山师,今山西陵川人)、郝经(字伯常,为遗山门生,今陵川人,郝天挺之孙)、魏初(字太初,号青崖,先生之徒,今河北阳原人),姜彧(字文卿,莱阳人,先生之徒)一以及清代乾隆时期的汪本直(字古愚,今安徽歙县人)等—左边列有世代子孙不断繁衍接续下来的《元氏家谱》。此外,供桌上还放有三尺高的木质供器,香炉、香筒、蜡扦、灯具、灰鼎等物,地下放有磬钟,祭祀和敬奉时,击之鸣声,以告神灵,余韵缭绕。左右两侧墙上,挂满历代名人的字画,或吟诗作赋,或泼墨山水,或直笔写意,或触景生情,各有千秋,姹紫嫣红,琳琅满目,引人入胜。  靠墙各置书架一栏,其中珍藏着多种版本的先生遗著和各地文人仕籍的研究论著,约上千册,清光绪七年刻制的先生著作藏版,亦完整地存于其中,正是:“云笺叠架字欹斜,静冷祈兴处士家&rdq

\

uo;(王锡纶《野史亭》),给人以汗牛充栋之感。上房两边配耳房两间以备不时之需,供护管人员之用。南北配房共二十二间,正房称作“会馆”,为接待与会集宾客之所,南房储存什物或宴飨摆席之地。大整体布局纵观,成四合头院落,里高外低,拾级而上作台阶形,含有升陟羽化之意。祠堂院中还立有三通石碑:元代至正十三年的一通,立于北耳房前面的小院;另外两通竖于前院过庭之南侧,其中通记载着清伺治年间修建遗山祠时各界名流学士的捐款题名。其正面题名如下:  元遗山先生祠堂碑记  敉授修职郎忻州直隶州儒贤训导加四级T卯科亚魁郝大中 捐银叁拾两  欹加光禄寺署正衔特授忻州直隶叫。儒学学正壬辰科举人加三叛史兆麟 捐银叁拾两   特用道兰翎候补府忻州直隶州正堂加五级随带加四级纪录十次戈 捐锒一百两  特受州直隶州右堂寻常加—级随带加一级任宝晋 捐银叁拾两。  大清同治七年岁次戊辰七月上浣 吉日   1937年事变以前元祠为元家后裔经理醵金540两白银,储于山西省银行,作为经费之资本。此后为侵华日军和阎锡山政府所掠和占据,至使元祠—切开支拮据困顿,只得依靠出租外院和元陵十余亩坟地的微薄收入撑持局面,抑搞一些小型维修和一些少量的纪念活动。  解放后,祠内房产及陈列等物,追寻索要,讲明政策,晓喻其理,大部物归原主,仍归元氏后人掌管。1951年经副县长王在中(名学文,在中为字,忻州南陀罗沟人,教育工作者)和石子山先生(乳名全城,名培仁,后以字行,忻县城内东街人,教育家)率先动员,遗山祠交由忻县文化馆占用。其后祠堂门面和院内修建才得以较大规模的维修和翻修,使其面貌有所改观。1962年10月2日(农历九月初四即元好问逝世日),由副县长王在中主持,在遗山祠召开了一次较为热烈而隆重的纪念大会,是解放以后第一次由官方出面,组织人员,举办的一次会议。参加纪念会的有县委宣传部门,政府文化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忻县政协副主席石子山先生等数十人。会上学者介绍了元遗山先生的生平事迹、他在史学和文学等多方面的光辉成就,号召人们向这位爱国诗人学习。  通过这次会议,使遗山先生的形象与影响进—步扩大深入到了忻州文化界与教育界。于是开始版印、学习与研究先生的著作、碑拓和字画的风气日益兴盛、高涨了起来,所以这次会议具有继往开来,追昔启今的作用。尤其认识到了先生创作的丧乱诗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经过“文革”浩劫原有的古迹遭到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遗山祠又恢复了原来的青春与活力。祠中遗山展览厅,文物荟萃,精华璀璨,成果丰硕,书香飘逸,花卉争艳,琳琅满目,真使学者入迷,观者忘返,如临文场笔苑之地而大饱眼福。当今的遗山祠业已成为中外文化名人众望所归的圣地了。正是:“骚雅雄当代,风流仰后贤。”  魁星阁:忻州境内的魁星阁,星罗棋布,韵姿独具,其中以城内西门与城上东南隅的为最。魁星阁的方位,一般是坐北朝南,直对文星,其结构为悬山顶式,似楼非楼,驾空之状,由两层修葺而成。底层两旁墙体垒砌石块或砖头,上端或呈拱形,或按方形,门洞幽深而通道,高旷而豁达,为上层屋阁的墩实底座。小楼阁瓦顶码头,鴞吻仰啸,门窗特制,雕梁画栋,建筑精巧,阁内塑有魁星巨像,为跏趺姿势,金镀锃亮。  魁星,亦书奎星,为古代神话中主文运和文章之星。古人科举高第称为“魁”,名列前茅叫“夺魁”,东汉纬书便提出“奎主文章”之说,宋代的张元干和元代的刘壎对奎星均有过形象的描绘。清时的顾炎武《日知录·魁》云:“(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其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若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谓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兼示文运之兆,常言“魁星踢斗,踏梯望月”即取“魁”义。  古时,凡属科考举业中榜及第、金榜提名簪挂者均需在魁星阁前举行庄严而隆重的庆贺典礼仪式,以答恩应。歌唱《诗·小雅·鹿鸣》乐曲,作魁星舞,素常辄有读书衿子,顶礼膜拜,祈祷许愿,供奉崇祀者,企盼登堂入室,飞黄腾达,荣华富贵,累世辈延。据《忻州志》载,该阁前者为万历时改建,后者为雍正三年又建,望之弥丽,仰之弥高,古风浩荡,云蒸霞蔚,后被拆毁,从此泯迹灭踪了,不无遗憾。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读诵

  • 金刚经译文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