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四 昆六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二护(出涅盘经)
【一内护】内即自己身心也谓佛所制大小乘戒人若受持则能防护身口意业之非成就种智菩提之果此禁戒所以为内护也。
【二外护】外即族亲眷属也谓人之修行湏屏绝缘务凡有所需衣服饮食汤药之类必藉族亲眷属左右供给庶得身心安隐成办道业此族亲眷属所以为外护也。
二种有(出毗婆沙论)
【一实物有】谓五蕴等法成身即是实有之物故名实物有(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施设有】谓世间之人各各随业受报因假父母遗体便即施设而有男女之名故名施设有。
二种病(出涅盘经)
【一身病】谓身因四大毒蛇互不调适以致诸病所生故名身病(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以此四者遍满世界故名为大人揽外之四大而成内四大之身坚湿暖动之性在内交攻不相和顺毒??如蛇故曰四大毒蛇)。
【二心病】谓心体灵明虚圆湛寂其或欢喜不胜而致踊跃怯懦无勇而生恐怖及忧愁苦恼愚痴昏昧由此四者挠动于中以致诸病所生故名心病。
二种病(出大智度论)
【一先世行业病】谓因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闭系种种恶法恼??众生故感今世多病是名先世行业病。
【二现世失调病】谓因冷热风雨不知将养其身及饮食不节卧起无常以是事故得种种病是名现世失调病。
二种死(出涅盘经)
【一命尽死】谓天命当尽舍所受身故名命尽死然或有命尽非是福尽或有福尽非是命尽或有福命俱尽皆为命尽死也(福谓财物等)。
【二外缘死】谓不顺天命以丧其身故名外缘死如非分自??或横遭他人所??或二人怒气相加自他俱死皆为外缘死也。
二种布施(出大智度论)
【一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名誉福利等报但为出世善根及资助涅盘之因以清净心而行布施故名净施(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不净施】谓以妄心求于福报而行布施如般若经云或畏失财故施与或恐诃骂故施与或为求势故施与如是种种因缘与净相违是名不净施。
二种法施(出般若经)
【一世间法施】谓菩萨虽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五神通等一切诸法然未能出离世间故名世间法施(五神通者一足不履地二知人心命三回眼千里四呼名即至五石壁无碍也)。
【二出世间法施】谓菩萨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三解脱门等一切圣法依此而修即得出离世间故名出世间法施(三解脱门者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作解脱门也)。
二种身行施(出大智度论)
【一生身行施】谓菩萨以父母所生之身能以一切宝物及以身命布施心不吝惜是名生身行施。
【二法身行施】谓菩萨舍生身已得法身时能于十方世界以种种珍宝衣服饮食给施一切众生又能一时之顷随众生音声普为说法是名法身行施。
二种施(出法界次第)
【一财施】财施者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等一切自己所有资身之具悉能施与它人也金光明最胜王经云财施之福不出三界唯伏贪爱但济一世之贫而不能令其得道譬如灯光止明一室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法施】法施者谓从诸佛及善知识或从经卷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为人演说也金光明最胜王经云法施兼利自他能令众生出于三界断诸烦恼成就慧身譬如日光遍照大千世界是也(世间法者即五戒十善及治世之法也出世间法者即三乘所修四谛六度等法也)。
二戒(出华严孔目)
【一性戒】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
【二遮戒】遮即遮止谓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余之律仪是名遮戒。
二戒(出毗婆沙论)
【一道共戒】谓于见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道俱发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三果所得即是无漏戒也(见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三果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定共戒】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
二戒(出华严经?)
【一随相戒】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二离相戒】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着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二戒(出涅盘经)
【一性重戒】谓杀盗[淫-壬+(工/山)]妄皆性业也不待佛制持而不犯性自是善犯而不持性自是罪若犯之者其罪极重是名性重戒。
【二息世讥嫌戒】谓佛所制出家之人凡世间治生产业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皆不应为以止世人之所讥诮嫌疑是名息世讥嫌戒。
二戒(出涅盘经)
【一威仪戒】威仪戒者谓受戒已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求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二从戒戒】从戒戒者谓崸从佛制清净三业盖其内外相称不为世事但求真实利益不要虚誉者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出家二戒(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十戒】谓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壬+(工/山)]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花鬘衣八不观听歌舞九手不捉金银财宝十不过中食此十戒是初出家沙弥所持是为出家十戒(梵语沙弥华言息慈息世染之情慈济群生也)。
【二具足戒】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谓波罗夷法凡四条(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僧伽婆尸沙法凡一十三条(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戒如人被他斫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故也)不定法凡二条(谓比丘犯非法语或以波罗夷法治之或以僧伽婆尸法治之或以波逸提法治之故名不定也)尼萨??波逸提法凡三十条(梵语尼萨耆华言舍谓因财物等犯贪慢心令舍入僧众故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不舍当堕地狱也)波逸提法凡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法凡四条(梵语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只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故名向彼悔)众学戒法凡一百条(此等戒法令比丘众皆学故名众学也)灭诤法凡七条(谓有诤事起即应除灭故名灭诤法)此二百五十戒是出家比丘所持是名出家具足戒(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在家二戒(出毗婆沙论)
【一五戒】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饮酒此五戒是在家之人所持故名在家五戒。
【二八戒】谓五戒之后更加不坐高广大床不着花鬘璎珞不习歌舞戏乐此八戒亦是在家之人所持故名在家八戒。
邪正二戒(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邪戒】谓外道之人执邪为道非因计因自计前世因从鸡中来便即独立行于苦行或计因从狗中来便即啖食粪秽行于苦行是名邪戒。
【二正戒】谓佛未出世时轮王亦教人行于不杀不盗等十善即此十善戒法是名正戒(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二持(出华严经?)
【一止持】止即制止谓止身口令不杀不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等是名止持。
【二作持】作犹行也谓既不杀生又能放生既不偷盗又能布施既不邪[淫-壬+(工/山)]又能恭敬既不妄语又能实语是名作持。
二种精进(出法界次第)
【一身精进】谓身勤修善法昼夜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名身精进(劝助者奖劝赞助也开化者说法开导化度于人也)。
【二心精进】谓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无有间歇是名心精进。
二种精进心(出法华忏仪)
谓行人熏修忏法即当克取限期破诸惑障如修法华三昧以三七日为期于中礼佛忏悔行道诵经有事有理俱当精进故有二种心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三七日二十一日也)。
【一事中修忍精进】谓行人于道场三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观想金容端严殊妙俨然在目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令与行法相应无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
【二理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初入道场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所作行仪常当照了一心寂静如礼佛时即知能礼所礼本性空寂虽曰空寂而自然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盖由理体平等生佛不二虽无能礼之人而有我身礼诸佛前虽无所礼之佛而有诸佛随心显现如是念念无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生佛者众生诸佛也)。
二种忍辱(出大智度论)
【一非众生数忍辱】谓菩萨若遇风寒冷热水雨等无情之物恼??之时安然忍受初不瞋恚是名非众生数忍辱。
【二众生数忍辱】谓菩萨若遇有情众生加恶于我亦能忍受略不瞋恨是名众生数忍辱。
二种分别真伪禅相(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一辨邪伪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或觉自身如缚如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欢喜躁动忧愁悲思如是种种邪伪之相与禅俱发心若爱着即与鬼法相应多失心颠狂是故修禅定者于此诸相即当一心寂静辨其邪伪知彼虚诳不爱不着则自然灭谢是为辨邪伪禅发相。
【二辨真正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端心正念离诸昏散但觉身心安隐泯然虚豁空明清净寂静无为而与正定相应如前所说一切邪伪之相了无所见是为辨真正禅发相。
二种寂静(出释氏要览)
【一身寂静】谓舍家恩爱及众缘务闲居静处远离愦闹身诸恶行一切不作是名身寂静。
【二心寂静】谓于贪瞋痴等悉皆远离修习禅定无有散乱意诸恶行一切不作是名心寂静。
二种愿(出大智度论)
【一可得愿】谓修福可得人天中生修戒定慧可得阿罗汉乃至佛果是名可得愿(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不可得愿】谓人以己智力而欲筹量虚空尽其边际终不可得是名不可得愿。
二种修行(出涅盘经)
【一真实修行】谓依佛所说能知涅盘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真实修行(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不实修行】谓不知涅盘佛性等相而修诸行是名不实修行。
二因缘发起正见(出大智度论)
【一外闻正法】谓众生虽具正念必从智人闻说正法然后正见始得开发譬如谷麦内具种子外滋雨泽然后其芽始得生起是故若欲正见开明必湏外闻正法。
【二内有正念】谓众生虽闻正法发起正见实由内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钟虽待人扣声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见开发必湏内有正念。
二种心(出地持经)
【一安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造诸惑业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法置之善处令彼之心各获安隐也。
【二快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贫乏困苦无所依怙即起大慈之心利济摄受平等饶益令彼之心各得快乐也。
意业有二种心(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
意业者意根所起之业也谓修行之人于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等五度非精进力不能成就身口意三善业亦由精进力方得发生然三业之中意业最胜故有二种心也。
【一精进心】谓发菩提心修习善业昼夜禅诵不令放舍远离一切懈怠心也。
【二退转心】谓于诸善法不能进修或暂时发心修行辄生退屈则不能到于涅盘彼岸也。
二种忏悔(出补助仪并天台四教仪)
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名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未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也。
【一事忏悔】事即事仪谓身则礼拜瞻敬口则称唱赞诵意则存想圣容三业殷勤求哀忏悔过去见在所作罪业一依事仪是名事忏悔。
【二理忏悔】理即理性谓过现所作一切罪业皆从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则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忏悔。
二种白法(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白法者白净之法也地狱等法名为黑法人天等法名为白法光明文句云白法湏尚黑法湏舍是也。
【一惭白法】谓内自羞惭不敢作恶修习善法止息恶行是名惭白法。
【二愧白法】谓内自惶愧发露罪瑕更不敢作修习善法止息恶行是名愧白法。
二种劝请(出大智度论)
【一佛初成道劝请转法轮】谓佛初成道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是名劝请转法轮(某甲者称自己名也)。
【二佛欲入灭劝请住世】谓佛欲舍寿命入涅盘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久住世间无央数劫度脱一切众生是名劝请住世(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种资粮(出宝积经)
资即资助粮即粮食如人欲涉远道必假粮食以为资助盖譬菩萨修行欲证佛果必藉福智二法以为资助故名资粮也。
【一福德资粮】谓布施持戒等所作善因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福德资粮。
【二智德资粮】谓修习正观心无杂乱勤求妙智无暂休息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智德资粮。
二种供养(出普贤行愿品)
【一财供养】经云所有十方一切佛??极微尘数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各有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鬘音乐伞盖衣服及烧种种香然种种灯一一如湏弥山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是名财供养(梵语湏弥华言妙高)。
【二法供养】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以前财供养无量功德比今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是名法供养(利益众生摄受众生名法供养者必因说法方能利益摄受即是以法供养如来也代众生苦名法供养者因发大悲之心方能代众生苦亦是以法供养如来也勤修善根即是勤修善法也菩萨业者即菩萨所修之法也)。
二善(出大智度论)
【一未生善】谓戒定慧等诸善之法未曾修习是名未生善善若未生当勤修习令其得生也。
【二已生善】谓戒定慧等诸善之法已曾修习名已生善善若已生当勤修习令其增长也。
二种福田(出大智度论)
论云施主有二种一者贫二者富皆能于三宝中种福故名二种福田(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一贫福田】谓贫穷之人虽无财物供养若能礼事恭敬亦得福报是名贫福田。
【二富福田】谓富贵之人既能礼事恭敬又以财物供养而得福报是名富福田。
二种福田(出大方便佛报恩经)
田以生长为义谓人于应供养者而供养之则能获诸福报如农服力田亩而有秋成之利故名福田。
【一有作福田】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有为而作故名有作福田。
【二无作福田】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无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无为而作故名无作福田。
二利(出金刚般若经取着不坏假名论)
【一自利】谓于如来所说经典自能受持读诵听闻思惟如理修习成就胜果是名自利。
【二利他】谓能以己所受之法展转为人演说令其修习断惑证果是名利他。
二种阐提(出楞伽经)
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亦云极恶。
【一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舍善根者楞伽经云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不肯随顺经律之法是名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菩萨藏者藏即含藏也谓诸大乘经典含藏一切文理是菩萨所修所证之法故名菩萨藏)。
【二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谓世间众生穷劫有之无有初始故名无始众生菩萨发愿度诸众生以本愿力现为阐提故楞伽经云菩萨以本愿方便不般涅盘是名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二种见(出大智度论)
此二种见即十使中之边见也外道之人于身见上计我断常执常非断执断非常随执一边故名边见(十使者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取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也)。
【一常见】论云见五众常即外道自谓色受想行识今世虽灭未来复生相续不断是名常见(五众者即色受想行识五阴也)。
【二断见】论云见五众灭即外道自谓色受想行识今世灭已更不再生是名断见。
鬼二生(出俱舍释论)
【一鬼胎生】论云女饿鬼白目连云我夜生五子昼时亦生五子生已皆食尽如此我无饱此鬼即是胎生也。
【二鬼化生】谓不从胎??等生但无而忽有变现不测此鬼即为化生也。
二罪(出圆觉经略?钞)
【一性罪】性罪者即杀盗[淫-壬+(工/山)]妄四种重戒不待佛制性是恶故犯之则有罪报也。
【二遮罪】遮罪者即酒戒也谓佛制此酒戒意为遮止无犯守护余戒使不故犯如有犯者则获遮制之罪也。
二吉罗(出翻译名义)
梵语具云突吉罗华言恶作恶说。
【一身恶作】谓身行杀盗邪[淫-壬+(工/山)]等恶是名身恶作。
【二口恶说】谓口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是名口恶说。
二恶(出大智度论)
【一已生恶】谓贪瞋痴及杀盗[淫-壬+(工/山)]等诸恶之法已起于心已见于事者是名已生恶恶若已生速令除灭也。
【二未生恶】谓贪瞋痴及杀盗[淫-壬+(工/山)]等诸恶之法于心未起于事未见是名未生恶恶若未起防令不生也。
二种恶事(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恶事】谓诸众生贪欲瞋恚愚痴不依父母师长教诲造种种恶是名众生恶事。
【二土地恶事】谓土地之中或有饥荒疾疫毒气流行无处不有是名土地恶事。
二烦恼(出瑜伽师地论)
【一根本烦恼】根本烦恼者即无明惑也谓此根本无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烦恼也。
【二随烦恼】随烦恼者即见思二惑也谓此见思二惑随于一切违顺境上起贪瞋痴等烦恼随逐不舍也。
二烦恼(出大智度论)
【一内着烦恼】谓身见边见等诸烦恼于内心不了而起执着故名内着烦恼(身见者谓众生妄执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为自身也边见者妄于身见中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名边见也)。
【二外着烦恼】谓贪瞋痴等烦恼于外境不了而起贪着故名外着烦恼。
二烦恼(出华严经?)
【一随眠烦恼】依附不舍曰随五情暗??曰眠谓无明烦恼种子潜伏第八藏识之中能生一切妄惑是名随眠烦恼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
【二现行烦恼】谓六根对六尘境现起贪瞋痴等烦恼是名现行烦恼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惑(出释签)
【一理惑】谓根本无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是名理惑。
【二事惑】谓尘沙惑能障化导则覆俗谛之法见思惑能阻空寂则覆真谛之法是名事惑。
二惑(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现行惑】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瞋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种子惑】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法是名种子惑。
见思二惑(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惑迷惑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执着惑于正道流转生死故名惑也又名二缚由此惑业缠缚住着三界不能脱离也又名二结结即缚之义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二思惑】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客尘二义(出楞严经)
【一客义】谓见思等惑皆由众生不了外尘之境种种妄想而生若以智慧观察惑体本空则法性理显惑亦何有经云不住名客是名客义。
【二尘义】谓微细之惑而能染污清净真性譬如牖隙光流诸尘相现亦能乱于虚空之性若智慧发明了惑本无则空理现前尘亦何有经云澄寂名空摇动名尘是名尘义。
二障(出圆觉略?)
【一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谓众生由无明障覆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是名事障。
二障(出楞严经义海并宗镜录)
【一烦恼障】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是名烦恼障。
【二所知障】所知障亦名智障谓执所证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二障(出天亲论)
障即障碍如金刚经中湏菩提得无诤三昧盖由离此二障故也(梵语湏菩提华言空生)。
【一烦恼障】烦恼即见思惑也谓湏菩提证得第四阿罗汉果时见思二惑俱已断尽心空寂静诤从何起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烦恼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二三昧障】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即无诤三昧也谓湏菩提证得第四果时既得无诤三昧若于此三昧心有取着即为有诤是故得于无诤实由离此三昧障也。
二业(出俱舍论)
【一引业】谓若宿世善业引发生于人中则得珍宝丰足多受快乐若由宿世恶业引发生于人中则感贫穷困乏受诸苦恼是名引业。
【二满业】谓由宿世修一善业感一生中大富多财乘此更修众善展转生官贵家乃至圆满究竟善果是名满业若由宿世造一恶业感一生贫穷苦恼乘此更造众恶展转生贫穷家乃至圆满极恶之果是名满业。
轻重二业(出涅盘经)
经云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以人有智有愚故也。
【一重业轻受】重业轻受者谓有智之人以智慧力修习梵行能令地狱重业现世轻受也。
【二轻业重受】轻业重受者谓愚痴之人以愚痴故增其业力能令现世轻业地狱重受也。
二碍(亦名二障出宗镜录并演义钞)
【一烦恼碍】谓见思二惑起种种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以致障碍无漏法性是名烦恼碍。
【二智碍】(即所知障)谓由根本无明之惑覆蔽法性而于中道种智则成障碍故名智碍。
束芦二义(出宗镜录)
【一互相依】谓如束芦互相依倚以譬六根六尘更相由藉而成染惑也以由根依尘故而发妄知尘依根故而有幻相是名互相依(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取中空】谓取芦苇中本空虚自性不实以譬根尘中间各无自性一切皆空是名取中空。
二悭(出地持经)
【一财悭】谓吝惜财物无怜愍心见诸贫穷困乏不能惠施是名财悭。
【二法悭】谓悭惜佛法怀妒嫉心恐他胜己不肯教导余人是名法悭。
二爱(出大智度论)
【一欲爱】谓众生爱念妻子及贪染五欲等是名欲爱(五欲者以色声香味触五尘能起人贪欲之心也)。
【二法爱】谓菩萨以平等心而生法喜欲令一切众生皆至佛道是名法爱。
二种邪见(出中论)
【一破世间乐邪见】谓人若言无罪福报亦无如来等贤圣因起此邪见舍善为恶当堕苦趣失人天乐是名破世间乐邪见。
【二破涅盘道邪见】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谓人贪着于我分别有无起善灭恶因起善故得世间之乐因分别有无故不得涅盘道是名破涅盘道邪见。
二种妄见(出楞严经)
【一别业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不病目者即不见灯别有圆影是名别业妄见。
【二同分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同见一切虚妄境界同受苦乐同业所感譬如一国之人同见瘴恶不祥之事是名同分妄见。
二种无知(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染污无知】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二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种颠倒(出楞严经)
【一众生颠倒】谓众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随顺妄惑而造妄业由此妄业展转相生轮转三界不能返妄归真故名众生颠倒。
【二世界颠倒】世谓过去现在未来迁流为世界谓东西南北四方分位为界以世涉方故名世界颠倒者众生迷失真性念念迁流住妄境界起诸倒见故名世界颠倒。
二贫(出大智度论)
【一财贫】谓其先世不能布施不作众善之福是故现世乏于资生种种财物是名财贫。
【二法贫】谓众生起诸邪见不信正法不修善行则无功德之财资于智慧之命是名法贫。
二缘(出楞伽经)
【一外缘】谓众生所依世界皆由妄想因缘而生譬如因泥团柱轮绳水等诸方便缘而有瓶生是名外缘(泥团柱轮绳水者谓世之陶匠作瓶以泥团为坯以木为轮柱以绳转轮以水旋之方能成瓶也)。
【二内缘】谓众生之身因无明爱业等缘出生阴界入法是名内缘(无明者无所明了也爱者于五阴之境而起贪爱以为惑也业者由心不了遂动身口而作以为业也阴即五阴谓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界即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入即十二入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
二种有漏因果(出大涅盘经)
【一有漏因】漏即漏落生死也因者对果而言谓众生由烦恼结业为因而招三界生死苦果是则烦恼结业名有漏因即集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有漏果】果即果报之义谓众生由有漏惑业为因而感生死之果名有漏果即苦谛也。
二杀(出梵网经)
【一故杀】故杀者谓作意故伤物命也。
【二误杀】误杀者谓不作意误伤物命也。
二杀(出梵网经)
【一自杀】谓无慈悲之心于诸物命辄自杀??是名自杀。
【二教他杀】谓无慈悲之心既自杀生亦教他人杀生是名教他杀。
二报(出华严经?)
【一依报】依报亦名依果即世界国土也谓诸众生各各随其果报之身依之而住故名依报。
【二正报】正报亦名正果即五阴之身也谓诸众生随其所作善恶之业各各感得此身正受其报故名正报(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种杀生报(出法苑珠林)
【一短命】短命者谓因前世伤??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也。
【二多病】多病者谓因前世恼??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
二种偷盗报(出法苑珠林)
【一贫穷】贫穷者谓因前世盗他财物令彼空乏故感今生自亦贫穷也。
【二不得自在】不得自在者谓因前世劫夺他财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五家者水火盗贼恶子宫家也)。
二种[淫-壬+(工/山)]报(出法苑珠林)
【一妇不贞洁】妇不贞洁者谓因前世犯他妻妾邪行秽污故感今生妇不贞良端洁也。
【二得不顺意眷属】得不顺意眷属者谓因前世邪[淫-壬+(工/山)]夺人所宠令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属常不顺意也。
二种妄语报(出法苑珠林)
【一多被诽谤】多被诽谤者谓因前世不务诚实妄语无信故感今生多被他人诽谤也。
【二为人所诳】为人所诳者谓因前世专以妄语欺诳于人故感今生为人之所诳惑也。
二种两舌报(出法苑珠林)
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斗构是非离间和合致令乖分故名两舌。
【一得弊恶眷属】得弊恶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使人朋俦分离乖间皆生怨恶故感今生得弊恶眷属也。
【二得不和眷属】得不和眷属者谓因前世两舌离间人之亲爱使不和合故感今生得不和眷属也。
二种恶骂报(出法苑珠林)
【一常闻恶音】常闻恶音者谓因前世口无禁忌发言粗恶令不忍闻故感今生常闻秽恶之音也。
【二恒有诤讼】恒有诤讼者谓因前世恃力怙势好诤健讼恶逆无德故感今生常致诤讼而不和也。
二种邪见报(出法苑珠林)
【一生邪见家】生邪见家者谓因前世邪僻覆心起诸妄见故感今世不具正信之心而生邪见之家也。
【二其心謟曲】其心謟曲者谓因前世邪见心不正直故感今生心常謟曲也。
二种无义语报(出法苑珠林)
【一人不信受】人不信受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即是虚妄故感今生虽有言说人亦不信受也。
【二不能明了】不能明了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说而亦不明了也。
二种贪报(出法苑珠林)
【一多欲】多欲者谓因前世纵恣贪欲心无止息故感今生业习不忘倍复增胜而生贪着也。
【二无厌】无厌者谓因前世贪求不已展转驰逐故感今生业习不忘欲心转盛用之无度求之无厌也。
二种瞋报(出法苑珠林)
【一常为他人求其长短】常为他人求其长短者谓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动辄得咎也。
【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常为众人之所恼??者谓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隐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也。
世界二义(出楞严经)
【一世迁流义】世迁流者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也只如昨日是过去今日是现在明日是未来如此迁移流动无有间歇也。
【二界方位义】界方位者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各有定位不相混乱也。
二世间(出翻译名义)
世即隔别之义间即间差之义故名世间。
【一众生世间】谓一切有情众生皆假五阴和合众共而生名为众生又复各各差别不同故名众生世间(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器世间】谓一切无情世界皆假山河大地而成有侧有仰名之为器又复各各差别不同故名器世间。
二种世间清净(出无量寿经论)
论云若人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毕竟得生安乐国土成就种种功德庄严获此二种世间清净(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一器世间清净】谓世界如器隔别名世间差名间故名器世间谓彼安养国土广大无边如太虚空清净光明如日月轮具足珍宝庄严是名器世间清净。
【二众生世间清净】谓所化众生隔别间差故名众生世间谓彼阿弥陀佛于一佛土身不动摇于一切时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令其如实修行离诸染着皆愿往生我国是名众生世间清净。
二土(出宗镜录)
【一性土】谓法性之理非秽非净非广非狭犹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性土。
【二相土】谓随诸众生心量所现或净或秽或广或狭是以菩萨所见无诸坑坎众宝庄严众生所见荆??瓦砾秽恶充满是名相土。
二土(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净土】谓其地纯以金刚所成众宝间错种种庄严皆悉殊胜即华藏世界西方安养等世界也以其无有四趣五浊等秽恶是名净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
【二秽土】谓其地坑坎堆??秽恶充满即娑婆世界也以其有四趣五浊等秽恶是名秽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谓其土之人堪能忍受众苦也)。
二种流(出涅盘经)
【一顺流】流即生死流也盖六道众生顺从生死之流唯务趣下而不知返所谓顺生死流逆涅盘道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逆流】谓初果湏陀洹依戒定慧精勤修习则能断三界见惑出离四趣生死而证真空涅盘所谓逆生死流顺涅盘道也(梵语湏陀洹华言逆流亦曰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身(出唯识论)
【一分假身】分即分限假即形假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臣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种色(出宗镜录)
【一内色】内色者谓眼识乃至意识是名内色又眼耳鼻舌身意名内色以其属内身故。
【二外色】外色者谓眼根乃至身根是名外色又色声香味触五尘名外色以其属外境故。
二种色(出大智度论)
【一净色】谓清净美妙之色能生贪欲损坏道业故修道之人宜当远离也。
【二不净色】谓不净丑恶之色能生憎恶障蔽道业故修道之人亦宜远离也。
二种色(出宗镜录)
【一显色】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等显然可见是名显色。
【二形色】谓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等形相可见是名形色。
二食(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正命食】谓出家之人常乞食自资色身清净活命是名正命食。
【二邪命食】谓出家之人不依正命而食则有五种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卜相吉?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是名邪命食。
二种存济(出阿毗达磨论)
存即存活济即救济谓以饮食存济其生也。
【一有罪存济】谓有一等之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如是得饮食已欢喜受用贪爱不舍不见生死过患不知出离之法是名有罪存济。
【二无罪存济】谓非如前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但以正道而乞饮食得饮食已如法受用不贪不爱不着能见生死过患善知出离之法是名无罪存济。
二求(出成实论)
【一得求】谓诸众生欲得诸乐随意求取虽经险难不以为苦如海吞流心无厌足是名得求。
【二命求】谓诸众生取乐生爱不能如实观察乐是苦因反求长命受此诸乐是名命求。
二种数(出华严经?)
【一数量数】数量数者即一多之数量也谓由一多之数而能安立一切诸法也。
【二色心有为数】色即色身心即所起之心皆有生灭名曰有为此色心二法别而言之则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数目不同故名色心有为数(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二种灭(出显扬圣教论)
【一暂时灭】谓如来出世逗机设教化导众生大小乘人皆得解脱机缘既尽更无可化如来即便入灭然如来法身之体如如不动实未尝灭是名暂时灭。
【二究竟灭】谓如来妙觉圆明一切烦恼悉已断灭净尽无余更不复生是名究竟灭。
二边(出摄大乘论释)
【一增益边】谓因缘所生之法若分别推求本无自性众生不了执之为有是名增益边(因缘所生法者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中间一念心起即是所生法也)。
【二损减边】谓因缘所生之法若分别定无即是损减实有成就之性是名损减边。
二边(出中论)
【一有边】边即边际谓世间一切事物必假众缘具足和合而生皆无自性虽无自性不得言无故名有边。
【二无边】谓世间一切事物既假众缘具足和合而生本无自性若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得言有故名无边。
二时(出大智度论)
【一迦罗时】梵语迦罗华言实时谓佛于律中诫诸弟子听时食遮非时食实有其时故名实时论云毗尼结戒是世界中实非第一义中实是也(梵语毗尼华言善治)。
【二三摩耶时】梵语三摩耶华言假时亦名短时长时论中广约三世无相时法无实故名假时亦名短时长时者谓不同外道定执盖是假设长短而无其实故若短若长悉名三摩耶(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