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和做事”这个题目,我曾经在悟真寺和大家共同讨论过,在弘愿寺也有必要共同讨论。
要念佛,也要做事
我们这里是专修念佛的道场。在寺院是要修行的,一些自我认定比较讲修行的出家师父,可能抱有一种观念:“我到寺里来,尤其是到了弘愿寺,就是要专门念佛的;做事非我所愿,会影响我的修行,耽误我的时间。”所以,常住安排做事时,观念上就不以为然,行动上也难以跟进。这种观念是需要调整的。
我们这个法门,本来就普遍适应一切士农工商。禅宗讲“担柴运水,无非妙道”,参禅未必要在禅堂里打坐,挑柴运水都有道。慧净上人曾经讲过实相法师“边作务边念佛,不与人诤,亦无怒容”,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案例和典型。
当然,对我们念佛人来讲,抱有刚才说的这种专门念佛的观点,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合理性,要视不同情形来判断:如果是年龄比较大的,心智也比较稳定的,那常住就不必安排什么事情,因为年纪大了,精力有限,那就可以专修念佛,像我们寺院里的一些老师父,他们特别愿意念佛,那就在这方面多多用力;年轻一些的,虽然每个人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讲,要有一些事情做,这样比较稳当。
通过做事交流互动
我们的心是需要交流、互动的,所谓流水不腐。如果没有事情做,就会渐渐偏离团体,自己也觉得与大众疏远了,慢慢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萎缩。好比我们的身体,每一个部位、每一个器官都是有作用的,如果哪个部分没有作用了,那就病了。
在弘愿寺这个团体中,我们每个人都像身体的一部分。对于身体来讲,气血要运畅,每个部分都要参与。整个团体的运作,这种气的运行,需要从每个人身上贯穿起来。所以丛林特别讲究出坡、共修、听法,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如果某个人脱离了,也不领一份职,这样就把自己从团体中分化出去了,心就会慢慢封闭,出现故障。这种做法,就是在对人事、团体的判断上,对自我需求的层面上,缺乏正确的判断,特别需要在事务中磨练。
通过做事,能增长我们的福报,也能让我们的心活泼起来。人需要交流。一个人在房间里待着,有吃有喝,你待得住吗?一般人待不住:有的人就要找别人吵吵嘴,吵嘴就是交流,心有了运动,就快活了;遛狗也是交流。心理学家发现:女性做母亲,在照管孩子的时候,她很勇敢,也很有智慧,心智也比较平衡;孩子长大了,工作、恋爱了,跟妈妈交流少了,她精神就开始偏了,容易犯毛病。心理学家就建议她去养一条宠物狗,这样她的爱心有一个表达的对象,有一种交流。所以现在宠物狗这么多,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不是没事做,它是有作用的。
做事使人历练成熟
寺院鼓励大家独立,不串寮,不讲是非,这需要我们有比较健全的心智和独立的人格,但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成熟的。如果有事做,通过做事,向执事请教,或者向师父、善知识请教,这样交流,对我们的心有好处,对我们学习法义也有好处。
《宗风·俗谛》我们每天晚上都在背,要怎么落实呢?“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背完了对人还是挺厉害的,“我就是不愿意,就是不服输,就是不服气……”心还是很硬。通过做事,我们就能对境练心,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都有个性和脾气,要做事,关系就要协调好,这个过程,就是成就我们的过程。古人说“上善若水”,最上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到哪里都没有障碍,有点小缝就能钻过去。我们处理事情,遇到再复杂的因缘,都要像水一样,一个小缝就能过去,那就是上善,就是有智慧。在夹缝里求生存,这会锻炼我们,提高我们,所以要感恩大众。在团体中做事,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缘,我们都要存一份感恩的心。如果不在团体中磨练,我们不能成就。
在做事中落实念佛
关于做事和念佛,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在团体中,我们要领一份职,在做事中落实念佛。
我最近看了一些书,挺受启发。书上说,有的人学佛,佛没做成,人反而不会做了。就好像邯郸学步,河北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很优雅,很美观,所以有人就到邯郸去学习走路。到了邯郸之后,不但没学会那里的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都忘了,只好爬回家。
我们学佛,要打坐,要入定,要开悟,但是既没有入定,也没有开悟,反而连做人的本分都忘记了。有的莲友原来做得挺好,烧饭,煮菜,洗衣服,扫地,方方面面都能尽义务;学佛之后,反而不会做人了,什么事都不干,家人也觉得他怪怪的,同事也觉得他怪怪的。虽然他的道心值得肯定,但做人是有欠缺的。
今晚和大家讨论的第二个题目是:念佛与做人。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讲这个题目的,因为我也不会做人,也像邯郸学步,不过这是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的。
出家“乃是大丈夫之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出家人是人天师范,为人师表,按理讲,我们出家人应该是标准,是模范;但其实我们有很多的缺点,很多在家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他们做人比较圆融,或者比较有智慧,或者比较有持久力、担当力、决断力等等。在很多方面,出家人是不足的。我们出家众,有的人是因为道心而出家;有的很小就出了家;有的是因为个性的缘故,在世间跟别人处不好,什么都不顺,这样就出家了。出家人在做人方面也有很多不足,缺少历练。
世俗的人都是不容易的。有句话说:活到五十岁,等于修行到五十岁。从小,父母教育你;上学了,老师批评你,同学欺负你;工作了,同事挤兑你,老板训斥你;结婚之后,夫妻不合;有孩子后就更厉害了,孩子都气你。对于大多数在家人,这些是必然的人生过程,这个过程让人很无奈,而且还有可能离婚,心灵要经历很多的煎熬。有了孩子以后,为了孩子,必须委曲求全,不能意气用事。这样就使得在家人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他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要超过出家人。
有的出家人脾气大,稍不顺心,小包一背就走了。这是他洒脱的地方,同时也是容易逃避的地方,没有一个他不得不面对、能够历练自己的环境。在家人就不行啊,夫妻之间哪怕不和也要凑合着过下去,离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还有孩子,关系很牵扯,他不得不面对。所以,做人是不容易的。
讲到做人,我想跟大家交流四点:
第一,心智要成熟;
第二,人格要独立;
第三,心性要调柔;
第四,人际要和谐。
当然,还需要其他很多方面,这几方面只是最基本的。
成熟的反义词是幼稚。很多人比较单纯、质朴,但不足的地方是很幼稚,不谙世事。有些事情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但是幼稚的人就会大惊小怪,难以承担。
这一方面,既是对出家众,也是对寺院常住居士来说的。我们在世间与人打交道,如果没有成熟的心智,就容易受伤害。一个成熟的人,会觉得事情都很自然,本该如此,他就不会受伤害。他心智成熟,意志坚定,对他来说就不存在伤害的问题。如果心智不成熟,就会想:“他怎么对我这样?”就容易受伤害。
这一点尤其重要。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会很苦恼。
夫妻间需要人格独立
很多女性靠丈夫——“女人就要嫁一个好老公”,抱这种观点是挺危险的,因为人格不独立。只有人格独立了,才能获得尊重和爱。想靠在别人身上,谁愿意让你靠?“你是一棵伟岸的大树,我是一棵柔弱的藤子,让我缠着你吧。”那些大树,只要是有藤缠上去的,一定被缠得垂头丧气,甚至会被缠死。女人如果要缠着男人,没有独立的人格,那么男人、女人都会痛苦,到最后女人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不要我了?”就因为你对他太好了,彼此没有空间,缠在一起很麻烦,不能独立。
夫妻关系是人伦关系中最基本的,是最紧密的。两人的关系要搞好是不容易的。有人讲,夫妻关系处理得好,不开大悟也得开小悟。不开小悟,这种关系就搞不好。有人可能认为这言过其实,其实不是。地球上现在七十亿人口,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包含了七十亿人的灵性。在近距离接触的时候,人性的阴暗面、缺点就暴露出来了,一个人其实要面对七十亿人,那怎么对付?这是不容易的事情啊!尤其是近距离接触,彼此没有那么多客套了,这是不太好处理的。
现在离婚率很高,为什么要离婚?他们当初关系不好吗?不是自己选择的吗?但是为什么离婚了呢?就是因为结婚之后,发现对方很多不能容忍的地方——“原来你是这样的人,早知道我就不嫁你了!”“你还说我呢,早知道我就不娶你了。”“好了,现在我们谁也别说谁了,分手不迟,拜拜了!”拜拜后孩子怎么办?孩子很小,想一想,于心何忍?为了孩子,就凑合吧。如果把这些凑合的都算上,那离婚率就更高了。这种看不见的离婚很多。孩子是无辜的,父母如果离婚,对孩子伤害很大,心理会不健康,为了孩子,只能凑合着过。这还是不错的,最起码家庭看上去是稳定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都没有独立、成熟的人格。如果夫妻双方心智都成熟,人格都独立,决定不会离婚,决定会和谐。有个成语叫作“和如琴瑟”,夫妻二人,如果像琴一样,就会很协调。琴有什么特点呢?一根弦,两头分别固定在架子上,中间有一条弦。拉紧这根弦,一弹它,它就发出悦耳的声音;不弹的时候,它很安静。弦两头都要固定,只固定一头能行吗?另一头是松的,那是弹不响的。这两头就代表夫妻双方,或者是共事的人我双方,双方都必须独立。
出家人要练就独立的人格
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幸福是谈不上的。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必须跨越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坎儿。很多人在家的时候,觉得被父母管着不好,想要独立。孩子长大了,父母应该鼓励他,帮助他,成就他独立的人格。但一个人能不能独立,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在工作上也好,在团体中共住也好,练就独立的人格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出家人,寺院里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做人天师范,要威仪具足,要有精神力量,要作修行的勇士,要作众生的表率。这些要求是很大的动力,同时也是很大的压力。弘愿寺的出家众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的空间就这么大,在这个小院子里共住,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还要面对很多信众和游客,还要保持出家人的身份,甚至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动作、什么站相、什么坐姿,都有人评头论足,那我们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心灵空间才行。
这需要有一点“老油条”的精神。就是说,出家人心理素质要强,要果断,要敢作敢为敢承担。出家人要有勇气担当,要有气魄,做事要敢于承担,这样才谈得上人格独立。如果畏首畏尾,依赖性过强,就有所不足了。
团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就要瞻前顾后。假如一个团体,既怕碰着这个,又怕碰着那个,这个心智不成熟,那个人格不独立,稍微讲一句,就在旁边哭鼻子,特别容易受伤害,那么团体当然也会受影响。
心性要调柔,这也是一辈子的学问,活到老学到老。什么叫调柔呢?就是柔软心,随顺大众。那要达到什么程度才够呢?没有底。
没有对错,只有因缘
心性要想调柔,就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心性不调柔的人,往往比较喜欢争辩。其实没有什么对错,只有因缘。你觉得这个人不好,但有一大堆人喜欢他;你觉得这个人很好,还有一大堆人不喜欢他,你说哪个人好、哪个人不好呢?如果有缘,不管长得怎样你也会觉得美——有缘,怎么看怎么舒服,横眉竖眼都可以,怎么长都觉得好看;如果没有缘,“我一看见他——不要说看见,听到他的声音我就心里不舒服;不要说听到他的声音,听到他的名字我就不舒服。”这就是彼此之间没有缘分。
凡事你对我错
我们往往都会坚持自己对,这样心性就不调柔。世上的事情,大家要看淡一些。刚才讲过了,如果你知道都是缘分,就会看得很开。而且有些事情,如果因为你对了,天下大乱,那你对了有什么意思呢?你对了,别人都不高兴——至少会有一个人不高兴,就是因为你对了而他错了的那个人。
很多事情,不必坚持自己对。所以,“你对我错”这四个字是很好的。发生纷争,把这四个字搬出来,就解开了。爱辩理的人,往往会把事情的对错讲得太多。其实大家明白,环境也好,人事也好,没有什么对错——它本身是因缘,哪有什么对错?对和错是相对自己来讲的,只有你的心才有对和错的问题。自己的心平静、柔顺、慈悲,就是对的,哪怕一万个人说你是错的,你也是对的。别人给你贴标签,说这件事你是对的,别人不对,这样你就对了吗?如果你心里没有慈悲,有瞋恨,有骄慢,很急躁,那你就错了!
事情都是因缘所生,没有错的,鲜花和毒草都是对的:鲜花有鲜花的缘,才长成鲜花;毒草有毒草的缘,才长成毒草。毒草长成鲜花反而错了,它长成毒草才是对的,各有因缘。任何人,任何事,都有其必然的因缘走向。事情本身是因缘所成,难以对它贴标签。外人对我们来讲,都是一个境,也是一个对象,他也是因缘所成的。问题主要在我们的心,任何时候都要想:“我这样对吗?”知道是自己错了,心就调柔了,就柔顺了。
“错”了才快乐
其实一个人什么时候最快乐?不是对了你才快乐,反而是错了才快乐。这是我的感受。
错了怎么能快乐呢?错了,心里面亏欠别人。“这件事是我做错了”,马上就起惭愧心,就起柔软心。如果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容易生气——明明是你对了,别人就是不买账,你能不生气吗?夫妻吵嘴,越自以为有理就越生气:“你看我对他这么好,他这样对我,气死了!”反过来,“都是我不对,我没照顾好他,我最近一段时间跟他感情冷淡,我没念他的恩,原来是我错了!”这么一想,心结不就打开了吗?认识到自己错了,心就宽阔了,错了才对啊!这个道理要明白。你有理,都对,那你就吃亏了;知道自己错,心里才会舒坦。
要发露自己的错误
我们讲发露忏悔,什么叫发露?就是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有发露才有忏悔。我们都是覆藏。什么叫覆藏?就是认为自己没错,是对的,然后找出很多理由把它盖住,“你看,确实不怪我”,找个理由把它盖住,这都是覆藏。我们都会把自己的错误藏起来,因为面子比较重要,“我”可以是错的,但是“面子”不能错啊!有自尊心,有面子的问题,往往就会为自己辩解。其实,只要承认自己是错的,你就好了!宽广的大道就打开了。
开车喻
打个比喻,像开车,开着开着堵住了,前面没有路了。司机下来,说:“怎么搞的!前面这栋楼,盖的真不是地方,挡了我的路,它要是不在这个地方,我不就开过去了吗?”站在开车的立场上,他对不对呢?是对了。如果没有这栋楼,他不就开过去了吗?它明明就是站的不是地方。那司机有理,他对了,但楼还是站在那个地方啊,也不能把楼挖走。这时候一定要承认自己错,才会有退路,才能别开生面。如果一直认为自己对——“我对了,我开得没错!”那就一直在楼底下站着吧,它就是不动,你有什么办法?你如果说“原来我开错路了”,那不就别开生面了吗?倒车,然后找到自己正确的出路。
开车让道的故事
当我们和别人发生纠纷的时候,好像解不开扣了,两个人顶起来了。如果你能认识到是自己错了,就是聪明人。
宗实法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案例,很有戏剧效果。说的不是别人,是他的弟弟。他弟弟开着一部小车,走在一条非常窄的路上。这时对面来了一辆拖拉机,拖拉机上装了很多货。两个人就顶上了——路很窄,让不开啊!彼此就在那里说对方错,都不愿意让路。顶了多长时间呢?他们耐性真好,顶了一个小时!假如其中一个退一下,不过一分钟,两个人都能通过;顶一个小时,两人都走不了。对方年纪比较大,如果对方年纪比较轻,两人可能就打起来了。到最后,还是他弟弟退了回去。对方开个拖拉机,拉了很多货,退回去很不容易的,小车好退啊,只好他退回去。花了一个小时,面子也没挣到,还是退回去了。
世间所谓的对和错,大致和这件事差不多。你先承认自己错,“我不对,我退回去。”只要一分钟就解决了,对方还会说你有礼貌,感恩你自觉让路,开过去了还要给你按个喇叭,“嘀嘀,谢谢!”这样你不是很舒服吗?还培了福。
哈哈镜历险记
世间很多事,对和错,其实没有什么究竟的意义。所谓“唯有念佛真大事,其余皆是好商量”。念佛这件事,对我们才是绝对的大事。这件事情,我们要是做对了,方向盘就掌握在自己手上了。我们只要这件事情做对了,其他一万件事别人说你错,都没关系,其他事情都可以商量。说你对,“嗯嗯”;说你错,“嗯嗯”:你“嗯嗯”就好。
我有一篇博客,叫作《哈哈镜历险记》。哈哈镜,无所谓对和错,碰到了,哈哈一笑就行了,哪有标准呢?今天举行选美比赛,拿镜子照一照,哈哈镜一看,说:“你呀,是个大胖子,你长得福相圆满。”其实那个人不胖,他说:“镜子,你搞错了,你怎么说我是胖子呢?”“本哈哈镜从来不会诬蔑人,你就是胖子。”“我不是胖子啊!”“怎么不是胖子?你看看。”吵个不停。“你这个人,你真想做瘦子也行,来,拿把刀来,我来给你做手术,把肉割掉一块。”这人吓得赶紧跑掉了。路过瘦镜子,瘦镜子说:“你瘦得像竹竿一样。”他说:“我虽然瘦,但也不至于那么瘦啊!”“哎!你就是瘦,现在以瘦为美,我没必要奉承你,你就是瘦!”“哎,你怎么不顾事实啊?”也跟他吵个不停。其实这都不是办法。到最后有一个场景:胖镜子、瘦镜子,凹面、凸面的,镜子最后集中评审的时候,这个人认为很多镜子讲的不是事实,很气愤:“你们这些镜子,通通都错了!我既不胖也不瘦,既不高也不矮!不是你们讲的那样。”结果所有的镜子都起来要揍他:“啊?我们都错了,就你对啦?”他逃回家跟老婆一讲,他老婆说:“你呀,没有智慧。你要知道,说你胖,你也不能说不胖;说你瘦,你也不能说不瘦。”他说:“那我怎么办?我不讲话吗?”“不讲话也不行。”“那怎么办?”“教你一个办法,不管他们讲什么,你‘哈哈哈’就可以了。”好了,到了镜子评选时,“啊,本镜开始点评,你是大胖子,福相圆满。”哈哈一笑,过关了;到第二个,也是哈哈一笑……所有的镜子评判,有的说胖,有的说瘦,有的说高,有的说矮,只要站在中间哈哈一笑,所有的镜子都会跟在后面“哈哈哈……”——过关了。
世间的事情大概就是这样,“哈哈”就完了。
当“替罪羊”是菩萨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究竟的结局,没有必要较真,“嗯嗯”就可以了:说你对,“嗯嗯”;说你错,“嗯嗯”,就可以了,就完全可以过关了,没有必要较真。这样何其自在!承认自己错了,就天下太平,那我们就错得有功德。承认犯错并不是罪过,很多事情都需要有个“替罪羊”。比如现在有八个人,事情出现问题了——“到底是谁干的?”只要有个人说“对不起,是我干的。”这就尘埃落定了,有个人认错就可以了。这个“替罪羊”就是菩萨。能给别人当替罪羊,你就是菩萨!阿弥陀佛不是给我们当替罪羊了吗?祂说:“你要到阎罗王那里去油煎火烤,那我的六字名号跟着你,我给你当替罪羊,你念我的名号,我替你下油锅……”所以,我们如果能够给别人当替罪羊,那我们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了,就是菩萨了。
没有什么对和错,要会认错,错得皆大欢喜,你不就高兴了吗?大家就会认为你有功德,“分怨共过盛德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必较真,人生很短暂,何必辩个对错呢?对了又如何,错了又如何?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何况,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烦恼。有的人到法师这里来告状——“师父,你看某某人怎么搞的,念佛人怎么都搞不好?”讲很多。那我怎么判断呢?如果张三讲李四不好,而李四没讲张三不好,我一般判断是李四对,张三不对,因为李四没有来告状,只有张三来告状,“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不会说谁对谁错,而会说:“这个事情你们自己好好解决吧,大家要和气。”我只能这么讲。但是比较起来,最起码张三讲李四,李四没有讲张三,可能李四比较有心量,比较柔软;张三可能心量不够。
最好耳根清净,不要有告状的。我要是说张三对,他会说:“你看,师父说了,我是对的!”旗帜打起来,扫倒一片。李四也来找:“师父啊,怎么是他对?不是我对吗?”那就只好学“你对他也对”那个老和尚了。如果心中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对也可,错也可,有也可,无也可,无可无不可,这样的话,相对来讲心性就会比较调柔。
“不说是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不太容易的。不说是非的人,心中必须不存是非观念,对也可,错也可,那才有可能守住这张嘴。如果心中是非观念比较强,那能不说是非吗?不可能!
妥协代表着柔软
所以,心性要调柔,这是一门功夫。
讲了这么多,我都做到了吗?我也没做到,许多时候都没做到。那是我悟到的吗?我也悟不到,而是因为做事体会到的。如果做事,就会面对很多人事,听到各种声音,听得多了,再笨的人也会稍微明白一点:“哦,原来这个地方要谨慎,不能随便讲。”“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像一个圆盘一样,一转,停在哪个点都不知道。”“原来事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以佛法因缘来看,心里就会很坦然——错了又怎么样呢?错了也很好啊。
要会妥协,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师父的要向弟子妥协,做执事的要向大众妥协。妥协是交流的一个技巧,不代表胆小,所谓“痴汉不饶人,饶人非痴汉”。什么叫妥协?这个事情对方很坚持,顶在一个地方,那就要让步。往往谁让步呢?往往是高位的人让步,做师父的要让步,因为你位高,你不让步,做弟子的就被逼在墙角没地方了。因为低位的人比较弱势,而高位的人权力大。人在高位,心要低,心低才稳当。一个很高的东西,重心低了才稳。如果在高位,心又高,说话又很冲,调子喊得又高,又不愿意妥协,从来不认错,那就麻烦了,底下人没法过日子了。所以要妥协。
妥协也代表着柔软。比如一件事情,你已经考虑了三天三夜,感觉很周到了,但是对方还是不满意,你就要认识到:“这个事情是我考虑得不周到。”的确是考虑不周,没有想到对方会这样。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很多事情,都是因为人际关系不会处理。“在一起住着,本来挺好的,但是自从某某人来了之后,我跟他处不好,起了烦恼,血压升高,甚至觉得待不下去了。”这就是人际关系不和谐。其中原因虽然很多,主要还是我们没有心量。如果有心量,有什么处理不好的呢?说对说错都可以。有心量,就能容纳对方。
心中要诚恳地接纳对方,对方怎么样都可以。知道自己一定有不足之处,对他人没有排斥心理。“我跟你就是处不来,我要把你挤走。”“一定要让你投降。”“我见了他就烦。”这些就是心里排斥别人,不要有这些想法。要能体谅别人,虽然不一定完全赞成他的做法,但是理解他的处境。他站在他的立场上作这样的表达,是应该的。有的人讲:“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维护你发表意见的权力。”你不一定赞成他的观点,但是他有权力发表他的观点,因为他有他的立场。
对任何人,一旦觉得他很不对劲,那就是心里在排斥他。你排斥他,他就能感受得到,他也会排斥你。除非对方是菩萨,或者是一个心量大的人,他才不至于排斥你,你排斥他,他仍然爱护你。能不能遇到这样的人,要看你的福报。往往都是你排斥他,他就排斥你,关系很紧张。人际关系要想和谐,就需要内心完全接纳对方。
这些内容,似乎和念佛有点远,但其实也是《宗风·俗谛》的内容;同时,也是我们所应展现出来的风貌。
念佛易,做人难
在念佛和做人方面,圣道门讲“人成佛也成”,它是从因向果的法门:首先你要做人,要有成熟的心智、独立的人格、调柔的心性、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就不要谈修行。这些是做人基本的素质,如果做不到,还谈什么修行成佛呢?根本谈不上。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如果必须做到这些才能往生,那就很困难了,就成难行道了。净土法门好在哪个地方?好在即使这些都做不到,我们还是可以念佛往生,这样多好,多简单!
念佛和做人,哪个容易?是念佛容易。念佛是易行道,念佛往生容易;做人是难行道,做人难、难做人,做人真难、真难做人啊!
净土法门叫作果地法门,从果向因,我们先得到“念佛必然往生”的保证,弥陀的慈悲灌入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以弥陀的慈爱来对待别人,一定会展现出相应的风貌,至少会有这种趋势。
念佛和做人都要循序渐进
当然,修行也好,做人也好,不能指望今晚来听课,热情一发动,明天早上就成了心智成熟、人格独立、心性调柔、人际和谐的人了,不能指望这样。一般会进两步退一步,进三步退两步,进进退退,这是正常的。但从大方向来讲,一个人修行上了路,念佛得力了,修行的方向正确了,一定会体现出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宽松、越来越调柔的气象。
就像树一样,一棵树是不是活的,就看春天来了它有没有发芽。如果是活的,它一定会发芽,茁壮成长。它也可能是棵病树,虽然不能像别的树那样枝叶繁茂,但是它跟自己比,一定是叶子一天比一天长得多,生命力一天比一天旺盛,这才代表是它是活的。
我们念佛的人不要跟别人比,跟那些大德法师我们没法比。我们跟自己比,跟去年、跟上个月、跟昨天比,我们的心性是不是在增长?心中是不是有生命的活力散发出来?这是骗不了自己的。
会念佛,也要会做人
关于做人方面,刚才讲了,我们也是从果向因的。心中感受到弥陀的慈悲和爱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做事来感受、对照、体会,同时把弥陀的爱和慈悲传达出去。这对我们都非常有益。
所以,我本人也好,各位师父和莲友也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关注一个议题:我们会念佛,不代表我们会做人。
很多人都很会念佛,做人的道理讲起来一条一条的,很会讲;但是一遇到事情就不会了,就会喉咙上火、舌头起泡、心里窝火,血压也升高了:这就是不会做人,把活路做成死路了。
我们念佛有现当二益。往生成佛这个“当益”我们已经捏在手上了。那么在往生之前,还要走得更加稳健,轻松活泼。我们以轻松、活泼、快快乐乐的脚步,念着佛回家,比拖着沉重的镣铐,跛着腿,不是要好吗?
在《宗风·俗谛》做人这方面,我们确实有很多功课要补。我们不是一剃度就成人天师表了。确实有很多在家菩萨,他们的优点、长处超过我们。比如说企业老板,他能做老板,能管理企业,一定有他相应的特质。他处理事情,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人心理的了解,分寸的把握,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一些领导,他们能在这个位置上,一定有他们的道理,都有很多的长处。如果我们以佛法的精神,利他的精神,以解脱成佛为目标,怀着这样的心,再把世间的这些善巧都能学会,对道场管理也好,对弘法利生也好,对我们本身的心态调整也好,都非常有帮助。
有些人讲领导的艺术,那是很会做人的,管理水平很高。我们有很多不足,所以要放下架子,谦虚学习,学习的对象和应该学习的方面非常多。
今天讲这么多。再强调一下这一句话:大家要知道自己是错的,要学会认错。这个学会了,人生的路上才会顺畅。请大家记住开车的比喻:车开到了死胡同,一定是你开车开错了,不要怪房子建的不是地方,你就倒车吧,然后找一条新路。
下面来答问。
我原来以为很简单,告诉大家会念佛不就完了吗,有饭吃,有佛念,人生一百分,OK了!特别是出家人,能够有佛念,往生成佛有分,有饭吃,不必为衣食操劳,何必要去自苦自恼呢?经过一些事情后,我发现不是那么简单——不仅要讲念佛,还要考虑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怎么跟人讲话,怎么跟人妥协,怎么认错等等。
在家人,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要知道怎么处理。凡人在世间,就是这些事情。
通过做事让机法深信活起来
信众问的问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不光在法义上——当然法义是根本,特别是我们这个法门,一切都是从机深信、法深信中生发出来的。不过这两点要想活跃起来,也需要历练。所以,如果发生了具体的事情,在寺院里大家可以请教执事的法师。我讲得比较宽泛,如果有具体事情了,法师会点拨:“这件事应该这样看待,这样处理。”我们不要拒绝,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听一听,对我们有好处。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会遇到。个人心里的纠结,也不要不好意思说。你如果有办法自己消化,那固然很好;如果没办法消化,就要请教。“我现在有个心结,最近一段时间难以排解,法师慈悲,给我点拨两句。”总之要解决碰到的问题。
当然,你要是拿经文来问,就要依照经文来回答你,那都是文句上的。我们这个法门,讲念佛往生是很简单的:“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两句话,十个字,所有教理全包括,没有别的了!如果还嫌不够多,那就四句话:“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如果还嫌不够,那就二十四个字:“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通通都有了。如果还嫌不够,那就“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很多人都会背,但还是烦烦恼恼,舌头上还要起泡,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和念佛没有打成一片。
菩萨广略修行:这句名号是“略”;在生活中接触一些人事,是“广”。“广”就是应对人事,怎样把念佛贯彻进去,机法深信怎样表现出来。这就要去做事,不做事是不行的。如果不做事,我都没办法讲,讲什么呢?比如讲书法,如果不去照着写,讲有什么用?你根本就不写,我告诉你“这一笔下去应该这样,这叫中锋运笔”,你根本就不写,我怎么给你讲?游泳也一样,你就是不下水,别人告诉你手往前伸,脚往后蹬,那都没有用。一定要去做,做完之后讲起来才亲切。
今天有师父问我:“我回去想建一个道场,但我现在还不知道要注意哪些事情、怎么建这个道场。”我就告诉他:“你先接下来再说。”没有说先学当妈妈,后生孩子的;是孩子一生下来她就是妈妈了,就会做妈妈了。所以《论语》中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你先把道场接下来,接了你就会做了,就知道有哪些事情要做。如果不接,别人跟你讲也没用,信众、募款、建设、宗教局、周围老百姓的关系……很多事情,这些不用事先讲,做起来再说。
所以,希望大家不仅要会念佛,而且要快乐地念佛;不仅要会做人,而且要潇洒地做人。
佛光一路照君行
走廊里有一幅对联:
南无六字随口念,佛光一路照君行。
这两句话是很好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随口念出来,佛的光明一路上照着我们往前行走。
念佛人,竟然念得苦苦恼恼,哭哭啼啼,念得脸上表情僵硬,这是给阿弥陀佛丢脸。怎么放松不下来呢?冬天如果没有暖气,身上很冷,肌肉就紧张,缩成一团;如果有暖气,就很舒展。我们的心被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一定会很放松的。如果放松不下来,那是因为佛光照进来得还不够多。把心打开,让佛光照耀进来。
有阿弥陀佛的呵护,竟然不能安然入睡,那说明你不在弥陀的光明中,有一只鸽子,被猎人追赶,飞到舍利弗的影子里,依然在战栗;一旦飞到释迦牟尼佛的影子里,牠马上就感到舒坦,因为佛的慈爱照耀着牠。我们念佛,阿弥陀佛那么慈悲,“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们还那么紧张,为什么?一方面是惯性,阿弥陀佛虽然也照到我了,但我们的惯性是这样,习惯了。就像毛驴被捂着眼睛转圈转习惯了,不会走直线了,不捂眼睛还是那样转圈。我们被三界六道的恐惧弄得很紧张,所以,即使了解弥陀的慈爱,暂时还没有彻底放松;但是再过一年半载,就会放松一点了;再过一年半载,就更放松了。放松是很好的,轻松愉快,能保持好的心情。
最好的心情是平静
什么心情是好心情?快乐,高兴,喜悦,平静,一百分!希望大家是这样想的,也能这样做。好的心情——高兴,快乐,愉悦,这都是好的心情;沮丧,悲伤,难过,憎恨,这都是不好的心情。最好的心情是平静,因为其他好的心情还有波动。平静很好,平静很舒服,平静很享受。念佛也一样,也要平静——初机念佛可能就不平静。
我第一次见到上人,感到很诧异:上人是弘传念佛的,这个法门这么法喜,怎么这个老和尚,好像不法喜,说话很平静啊。后来一想,上人必有深度、内涵。这一想,就照出自己的不足了。一定是我们不对,初机才这样;过来人一切都是平静的。
回答两个问题
问: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像我们凡夫俗子,道理都明白,可是很难做到;第二个,我今年二十五岁,还没有归依,也碰到很多障缘,比如我的父亲,他不学佛,某种程度上会障碍我,他希望我去考公务员。我这次到宣城来,是瞒着我父亲来的,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跟父亲周旋。请法师开示。
答:好,你才二十五岁,前途无量。
第一个问题,你说道理都明白,但是做起来就做不明白。我们很多人都这样。我本人到目前为止也仍然是这样,不过比过去稍微进步了那么一点点。为什么有了这点进步呢?是因为我要去做事。就好像练书法一样,你知道这一撇应该这么写,但是你不写个几百上千遍,这一撇下去是不像的。“我道理明白,但是写得就是不像”,因为写得太少了。所以我们要去对境练心。听得懂道理,会讲,甚至会背,也会向人开示,不代表就是你的。这都不是你的,都是书本上的。你必须去做,把它变成你的个性,变成你自然的反应,这才是你的。“对人要恩慈体贴”,可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因为没有成为你的个性。成为你的个性之后,你会很自然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稍微有一点点让对方的心不舒服,就像刀割了自己一样——“我怎么伤害了对方?要赶紧弥补”,这样的心就是柔软的。
所以,我们要对境练心,反复去做。你今年才二十五岁,当你五十二岁的时候,五十知天命,那你肯定是游刃有余了。可能不用到那时候,三十五岁你就进步了,甚至三十岁。认真做的话,明年、后年,像《了凡四训》那样去做的话,规范自己,每天检点自己,一定会有进步的。
第二个问题:学佛有障缘,怎么来周旋。这个问题,交给你自己,别人不能代替。就像刚才讲的,上善若水,在夹缝中,你能生存——学佛学得好,又能把老父亲哄得团团转,那你就厉害了。你老父亲和阿弥陀佛两个人都是佛,你一个都不能得罪,这是总方向。你得罪一个,就犯了错;对待好了,就进步了。
今晚和大家座谈的题目是:做事与念佛。
做事,我们道场里的每一个人,上到住持、当家、执事,下到普通的清众,多多少少都会被分配一些事做,像扫地、打水、打板、做维那、领众、管理等等;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做事和念佛的关系,应该怎么认识、怎么平衡,这很重要。
做事和念佛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有矛盾,住众住得不安乐,心中会纠结,进退两难;整个团体会显得没有生机,没有活力,事业发展不起来,好像一块阴湿的木头,没有阳气。做事和念佛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目前悟真寺这方面还没有太大问题,大家都做得挺欢喜,念佛也都很自觉。在我们这个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所指导的念佛团体中,这应该不成问题,应该每一个人既是做事的先进分子,又是念佛标兵,两者处理得很好,很协调。
我想分两方面跟大家座谈。
一、错误观念及后果
有哪些错误观念呢?有的人在道场里住着,他就只有一个目标:“我之所以出家,之所以住道场,就是来念佛,就是为了修行。”这是他的认识。有了这一点,就有第二点了:“我不能做事,因为我的目的是来念佛,来修行。要是耽误念佛,我就要维护我的权益。做事会耽误时间,难免还会有人事纠纷,我也不会处理,搞得有很多烦恼,心里就不净,晚上睡不着,还是干脆不做事的好。”他就盼望有一个环境,最好什么事都不做,专门念佛。有了这种认识,他所表现的行为就是尽量躲避做事。团体的事,眼睛一闭,头一偏,装作没看到。你叫他发心,他会说:“我是来修行的,一发心就念不了佛了。”常住安排的事他也敷衍塞责,因为做好了事情会越做越多。
不做事烦恼多
当然,我讲的是个别情况,有了这种心态,常住安排的事就不能尽心尽职地做,他没有欢喜心,不是心甘情愿的,做起事来就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心不甘情不愿,那怎么能把事做好呢?旁人看见可能会评论,他心里就会不高兴,起烦恼,就退心了。退心之后,负面思维、负面语言就会多起来,然后散播出去,一旦散播出去,就会反射回来,让十个人听到了,就会收回十份,那他就更不高兴了,感到很难安,也很难办。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自我保护,把自心封闭起来:“我要给自己找一个空间,好好念佛,好好修行。我不能跟你们打成一片,否则又要让我做事。”一封闭,整个人就没有活力,其实就是压抑自己内心,整个心像阴暗角落里的植物一样,没有阳光,长得蔫蔫的;遇到人就靠边走,正面走怕跟人打招呼——整个状况就是这样。
不做事难以安住在佛号中
其实以他这样的心态,真正让他自己一个人念佛行不行呢?肯定不行。真正能自己独立地念佛,心里一定要有很强大的力量,不受外界干扰,像一棵树一样,根系很发达,独立长着,就没有任何问题。而这样害怕做事,遇到一点事就觉得受干扰,他的心其实非常脆弱,也非常不稳当,不独立。这样的人尤其需要处在团体中,得到大家的扶持。他反而把自己封闭起来,因此不可能平稳地安住在佛号中。能够安住在这句佛号的,不是初机的人,而是要经过历练,内心相当稳重、踏实,相当有力量。他是又想修行、念佛,可是又不跟大众接触,又不做事,自己孤立起来,心又没有力量,这会有何结果呢?心就会摇摆,时间多到无聊。他本来嫌时间不够,现在什么事都不做,一天二十四小时,吃完饭就没事干了,没事干就心里发慌、摇摆,但是又不找事做,也不跟别人接触,心没办法打发,那怎么办?就发信息,玩电脑,或者胡思乱想,其实并没有把时间都用在念佛上,反而增加了很多烦恼。其实,如果能够把心安住在念佛上,做事是不会有障碍的。
年轻人浑身是精力,又有体力,再不做事,精力在身上乱窜,顺着经络到处跑,会引起身心躁动不安。有些寺院的老和尚,看到年轻人,即使没事也要找事给他做。我记得上次到报国寺,老和尚把年轻人都叫去刷墙,其实墙根本就不用刷,刷干净后再刷。他说,年轻人不让他们做事不行啊,他们精力、体力旺盛,心也安不住,很躁动,容易得病。老和尚很慈悲。
不做事不能和团体同步共振
人还是要做点事情,否则就不能和团体同步共振。一个团体要生存,必须每个人都有合适的事情做。如果某个人特别不一样,他就要开溜不做事,那他就和团体分离了,就不能和团体同步共振。团体就像身体一样,必须是协调一致的,身体的每个器官一定有它的功能和作用,如果哪个没有作用了,那就废了;又像行进中的队伍,大家都整齐地跨步往前走,看起来就非常庄严,非常有力量,其中的每个人也会感到很有力量。如果和大众同步振动,再弱的人都会有阳光,因为他有整个团体的力量、大众的力量。
像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日夜不停地流向大海,哪怕是一片浮叶,它也会顺着江水,一浪接着一浪,感觉非常有力量。像大海的潮水,潮起潮落,哪怕是个水泡,跟在后面也是很有力量的。如果你靠边溜,脱离团体,那就没有力量了。所以在团体中,跟大众保持同步振动,是非常有力量的,这就是同步的力量。如果不能跟团体同步,就会缺乏阳刚,就有阴气,不为团体所接受。假如团体接受这样的人,大家都不做事,那团体就不成其为团体了。团体不能接受,大众也会有看法,觉得他不一样,“大家都干活,凭什么他就不干?”大众就会有不平的心理。这种看法和不平会有强大的力量,无形中会对这个人产生影响,他会感受到。他感受到就要抵抗,就会更加封闭,因为他没有办法来应对团体的力量,应对不了就把门关起来。这样的关闭,使他的心更加的封闭、固执——“你们说我错了,但我不认为我错,我修行还能错了吗?我要念佛还能错吗?”所以他固执,固守自己的这一块“根据地”,这样就显得愈加的孤单、孤立,不能跟团体融洽。
不做事在团体中难以生存
如果是这种心态,那怎样在团体中和人相处啊?这样的人经常处在一种无形的冷战中,执事、当家师都说他三四遍了,怎么说他都那样,后来大家也不想说了,大家不说,但心里也不接受;他本人也知道,人心是很灵妙的,不说也知道。所以,他与团体处在一种无形的冷战、对立和僵持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在团体中处于这种状态,他怎么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很烦恼,也不敢跟大众热情互动,也不敢见人,不敢笑,担心一笑就显得放逸、不修行,怕别人让他做事,所以就显得很冷漠,人格孤立,大家会觉得他是怪人。
不仅如此,他也会看不惯别人,因为他自认为是对的,那么别人就是错的。他会说:“我要修行,那不可能是错的啊!你们做事,都不知道修行,没道心,就是整天忙那些不重要的事情。生死大事,念佛为第一啊!这都是祖师教导的。”他心里就会对别人有看法,别人对他也有看法,这样互相之间肯定就不和了。
不做事对三宝的事业冷谈
这样的人,对三宝的事业也会非常冷谈,认为没有必要做事。我就听到有人这样讲:“弘法?不是有慧净上人、净宗法师在弘法吗?我哪能做弘法的事啊?”他觉得他不能做弘法的工作,怕耽误修行,耽误念佛;不能跑道场,也不能护持道场,念佛第一,要赶紧关起门来在家里念佛。
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这会影响很多人,一般人乍一听,会觉得很有道理。这样的人很冷淡,而且会散布消极言论:“印经书,弘法,搞网站,搞发行部,搞电子产品,都要耗费自己的精力,那就不能好好念佛了。”旗帜举得很高,但实际效果是阻碍了佛法的弘通,障碍了众生的得度因缘。他的观点有人如果接受了,就会觉得不能去做事,马上就少了一个发心的菩萨,多了一个阴湿的木桩。
不做事福智双缺
在团体中不做事,也占有和剥削了他人的劳动,削减了自己的福报,这是很明显的。如果抱着这样的观念,其实只能自己独住,可是独住他更不行,因为独住需要准备房子、被褥,还要自来水、电灯、暖气,还要买菜、做饭,这要耽误多少时间啊?这样一想,还是在团体里好,可是在团体里又什么事情都不做,什么都有人给他做好了,这样,如果不是特殊的情况,想想看,他占用了多少别人的劳动?也可以讲是剥削了人家的劳动,那不损福报吗?
这样的人,他跟大家的关系处在僵持状态,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的心里是经常处在一种矛盾、纠结的状态;但他跨不出去,打不开心门,因为正确的认识没有建立起来,总觉得“我要修行,要念佛,我不想做事”。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他也感到过意不去,所以老是在矛盾、纠结中进退,失去分寸。最后会有什么结果呢?福智双缺。没有修到福报,因为他占用了别人的劳动,自己削减了福报,别人对他也有看法;在团体中,不努力去做事,不知道如何与大众共处,也不知道如何把念佛和生活、工作打成一片,那智慧当然也没有。可以讲,他抱着这样的观念念佛,根本就不了解净土门易行道、他力法门、乘佛愿力应该怎么念佛,还没有明信佛智,对佛的慈悲、对这个法门的特质没有把握。这是很严重的一种情况,要么就是自私,要么就是自力修行的心态,他才会这样做,不然不可能这样。
不做事逆势而为
不仅福报和智慧缺乏,而且也是逆势而为。什么叫逆势而为?势就是大势所趋,这个大势所趋是阿弥陀佛的大势,阿弥陀佛大势之易行道,士农工商毫无障碍,士农工商的工作都可以做,何况在寺院团体中呢?面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他不知道应该怎样乘佛愿力,没有了解佛的悲心和易行道法门的究竟方便。在利益众生方面,他没顺这个大势,在团体中不能顺势而为。团体欢迎那些生机勃勃的、边做事边念佛的、没有负面情绪的,而他不是这样,所以这叫逆势——逆了大势来做。就像长江的水浩瀚而下,他逆流而上,那要费多大的劲啊?他以为腾出了空间和时间,其实是耗费了太多。
顺势而为,才会轻松得力。顺着日月运行的规律,身体就会健康;坐船顺流而下,那就非常轻松;做事顺着团体的引导方向,也会很轻松。就像做生意,如果顺着国家的经济政策来做,那肯定会很轻松;国家要是不支持这个产业,你还顶着干,那肯定亏得一塌糊涂。
顺势,顺着阿弥陀佛的悲心誓愿救度众生的事业来做,按这个理肯定轻松。如果不这样,反而把这些都放旁边,自己想一套,跟整个大势完全相背,这就叫逆势而为。
不做事容易生病
他的心态、行为不能随众,就会显得古怪、与众不同,所以大众难容。他自己也情绪难消,很多负面情绪积累在心里,一直憋着,憋到最后就生病了,而且一病倒就缠绵不起,因为这个病往往是心理上的要求,就是他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办法抗拒团体的约束力和要求。
团体不可能认可这样的人,除非他病了,或者年老体衰。一般人,既不老又不病,又不是大德长老,想要跟大众不一样,要自己另搞一套,那大众不可能接受他。他想要大众接受,又不可能那么快变老,最后只有一个办法:生一场病,病得天天不能起床,以此来换取自己安心和大众认可。这是很微妙的潜在的心理趋向,他需要得一个病来抵抗大家。这样的例子很多,往往是这样的情形:跟大众不和,没有顺势来做,自己觉得矛盾、压抑,人格在矛盾当中,他能不生病吗?福报也消减了,何苦呢?
这种病就是懒病。这种病只要观念一转过来,一干活儿,马上就好了。
做事就是修行,忙就是营养
我想到星云大师讲的话:做事就是修行,忙就是营养。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对。人哪里是缺乏营养啊?就是没有忙;一忙,营养就有了。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成为那样的人。大病一场,常住还为他报销医药费,这是没有智慧,没有福报,没有给大众带来欢喜和利益,自己也失去很多。
二、正确观念及利益
反过来,就是要抱有正确观念。正确观念会引导正确的行为,产生好的效果,得到法门的利益。
要融在团体中
首先,维持道场、团体的运营,推进弘法利生的事业,需要大众的共同努力。要不要弘法?当然要,如果没有人弘法,大家怎么能得到法门的利益?团体要生存,是哪一个人的事吗?是大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团体的一分子,就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哪怕再小,也有自己要承担的事,这就融在团体中。
每个人都需要融在团体中,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离群独居,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哪些人呢?像达摩大师,他就可以不融在团体里面,他可以在嵩山面壁九年。我们要是有九年面壁的功夫,那决定可以跟大众在一起做事,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不能跟大众一起和谐做事,觉得做事影响念佛,那肯定也不能自己一个人独立,因为他的心本来就不独立,这样的人更要在团体中,需要别人好好扶持他,磨练他,成就他。
团体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讲,人如果离开团体是死路一条,而且在法门理解上也会有偏差。我们念佛,跟一般观念不一样,弥陀的救度是现成的,念佛并不是自己修行。圣道门要专门找时间来修行,而念佛是接受弥陀的救度,接受弥陀的救度必须关起门来念吗?“阿弥陀佛,我现在准备接受你的救度,我什么事都不能干,我就要这样接受你的救度,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接受弥陀的救度,自己心里答应就行了,心里知道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要靠弥陀,意念转了,不就接受弥陀救度了吗?就像皇上说“你有罪,我现在赦免你了”,你心里认可了,罪不就赦掉了?不用把自己关起来,二十四小时来接受皇上赦免。
把弥陀的救度传给众生
念佛,不是一般理解的要如何如何修行,它很简单,是靠阿弥陀佛救度,我们通过念佛得到弥陀的救度。只要理解法门的真意,都会愿意做事。所以,在我们的团体中不愿意做事的人,我们可以判断,他对法门的理解有偏差,或者是因为没有人点拨他。如果了解、接受了弥陀的救度,怎么会不发心为弥陀做事呢?这是自然的心理。一分钱不花,只要愿意让弥陀救,念佛就能往生,因为自己得到这么大的好处,那就要告诉别人,怎么会躲在家里呢?会尽一切力量让一切有缘众生得到这个大利益,做什么都在所不惜,誓死不悔。因为阿弥陀佛是大公无私、大慈大悲的,弥陀救度的恩惠流到我们心中,一定会在我们心中产生相应的认识,让别人也得到这种利益。弥陀救度来到我们身上,我们不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
就像木头,除非没有被火点着,只要被火点着,一定会发光发热;别人碰到它,还会点燃别人。不可能被火点着之后反而变得冰冷,那只能说明没被火点着。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里木和火的比喻非常恰当:“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木,就是我们这样的凡夫;火,就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领受了弥陀的救度,就是被弥陀的火点燃了,就一定会去点燃别人,这是客观、必然的。如果不去度众生,不去为别人服务,怎么能说被弥陀救度了呢?除非是老了,或者病了,躺在床上没办法;即使躺在床上,愿意救度众生的心也不会泯灭。
年轻人,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把弥陀的救度传扬,不要关起门来独自享受弥陀救度,这在理解上有偏差。
做事的出发点是念佛
另外,我们做事,比如建寺院、收弟子、出去讲法,是为阿弥陀佛做事,是因为内心有一种力量,感到弥陀救度我们,有这么大的恩德,念佛恩重故;要怎么报佛恩?“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我们报佛恩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这个法门传播给一切有缘众生。
这样来做事,我们的出发点,本身就是念佛——念佛的恩德、念佛的慈悲、念佛的救度,怎么会和念佛有冲突呢?做事根本不会影响念佛。这种做事和阿弥陀佛是一体的,我们就是做阿弥陀佛的手、脚、口,阿弥陀佛怎么会把我们舍弃呢?说做事影响念佛,就等于说阿弥陀佛的手影响阿弥陀佛念佛,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是一体的。
所以,我们做事本身,就是感念佛的恩德。不管在哪个部门做事,像上殿打磬锤、扫地等等,本身就和阿弥陀佛是一体的,本身就是念佛所流淌出来的,无不从此法界流——从念佛法界所派生出来的,就是念佛的一种表现形式。扫地可以在家里扫啊,为什么要来寺院里扫?在这里扫和在自己家扫就是不一样;开车,在这里开和给自己家里开,也是两回事。
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只要念佛,说明他对法义的理解有偏差,理偏路狭——理很偏,路很狭窄,不知道念佛的路非常开阔。胸怀开阔,在道场里做三宝的事业,本身就是从念佛利益、法喜、恩德中所派生出来的。如果没有体会到这些,就是法身枯瘦,没有营养,没有得到法喜。
如果是做世间的事情,或许会耽误念佛,因为世间的事情和念佛不相关,不会把我们引导到三宝中,做买卖、赚钱会影响我们念佛;当然,如果会用功的,也可以用功,但如果是初学,就会有影响。在念佛道场做事,绝对不会影响念佛,反而会提醒我们念佛。打个简单的比喻,如果在悟真寺、弘愿寺剃度出家,那么再懒也已经往生百分之六十了。为什么?首先是很专,道场不允许你杂,一天有两堂殿要上,一不上殿,僧值师、当家师还要找你;遇到居士,居士合掌念阿弥陀佛,你也要念一声;出门也不好意思甩手,哪怕不念佛也要挂串念珠,多少也要念几句;经过山门,大喇叭里放着“南无阿弥陀佛”,你听到也要念几句。不管怎样,从早到晚都已经埋在佛号里面了,所以基本上决定往生了;万一还没决定往生,临终时寺里肯定有人给你助念,不可能不管你。
做事成就念佛
做事对我们很有帮助,因为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和念佛相关,不管是在法务部、发行部、库房,还是在厨房,我们在这里做事,和在社会上做事不同。我们在这里做饭给谁吃?给念佛人吃,要知道这功德都在你身上,意义非常大。如果为佛门做事,反而妨碍你念佛,让你不能往生,假如这个道理能够成立,等于是佛教自己掘了自己的根啊!这等于说,我们不能为了念佛做事,要弘扬佛法就会障碍往生。那到最后每一个人都缩起来,都宁愿念佛而不做事,道场就会垮掉,团体散伙,经书也不印了,网站也要关闭,也没人讲法了:都不做事,佛教还能发展吗?那是佛教断自己的后路,这个道理不可能成立。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个人念《金刚经》,他自己不念佛,但是他劝过一位老太太念佛,说:“你不会诵《金刚经》,又修不了禅,那就念阿弥陀佛吧。”这位老太太很认真,听他一讲就回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后来这个念《金刚经》的人得病暴死,到地狱去见阎罗王。阎罗王说:“你功德不小啊!你曾劝一位老人念佛,这位老人已往生了,你因为这个功德,能够往生净土,所以召来相见。”他说:“我发愿念《金刚经》一万卷,还要巡礼五台山,现在不想往生。”阎罗王说:“诵《金刚经》虽然很好,不如早点往生净土。”他还是不改变主意,阎罗王就放他还阳了,他才回来讲了这个故事。
他自己念《金刚经》,劝一位老人念佛,老人往生了,就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往生。我们在弘愿寺做饭、扫地、做网站、流通经书,那么多人吃了我们做的饭都念佛往生了,我们还能不往生啊?如果我们不往生,等于说六方诸佛没一点能力,祂们扔也要把我们扔到极乐世界去啊!那些吃了我们做的饭的人,看了我们寄的书的人,他们都往生了,我们念佛、以欢喜心做弘法事业的人怎么能不往生?
以念佛的心做事
在这样的念佛团体里面做事,往生肯定没问题。不要以为做事会影响修行,如果有这种观念,就是将修行和做事割裂了,也是因为没有平生业成,你才会这样想。如果已经平生业成,已经被弥陀都救到了,怎么还谈得上担心阿弥陀佛不救你,影响你往生?都已经是被弥陀救到船上的人了,对没上船的人喊一下都不愿意喊,却说:“我不能喊,我喊他会影响我到彼岸。”你都被阿弥陀佛救到船上了,你的父母不也在海里吗?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在底下,你都不能帮着喊一下吗?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帮弥陀喊一下,“注意了,上船!”就这件事而已。
所以,我们是在了解教理、安心念佛的基础上,以已蒙佛救的心态来做事,做得多欢喜!我不觉得做事有什么苦恼,我经常想到昙鸾大师讲的“园林游戏地门”——菩萨度众生像园林游戏。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在道场里做事,不能做得像菩萨那样圆满自在,不过多少能感受到一点。生死园林,就是指菩萨不厌生死、不厌度生的事业,像在公园里游戏一样。像小孩子玩游戏,再怎么玩都不累,玩到晚上,天都黑了,父母喊他回来,他还要玩。这就是第五门——园林游戏地门,是出门。
我们得到弥陀的救度,说实在的,不是我们有什么能力,我们也是在生死园中,但要把这句名号传给一切有缘人,让他们也得到救度。我们来到这里干什么?都是演一场戏,每个人都是演员,把自己的角色演好——你演当家,他演执事,大家把众生都演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劝他们念佛。这样,在这个世间,我们会感到很自在,是园林游戏的心态。如果你没这种心态,说明在法义理解、在平生业成方面还要进一步用功。
我们是以念佛的心做事,而不是以做事的心做事。我们做事本来就是念佛,前面讲过了,是感念佛的恩很重,才来做事。我们不是来这里找份工作,拿工资,我们就是因为这个法门好,得到佛法利益而来做事的:这就是以念佛的心做事,不是以做事的心做事。以做事的心做事,就是孤立、片面地看事情。
比如你在寺院厨房里做饭,心信弥陀救度、口称弥陀名号,所以炒菜时心里美滋滋的,做的饭就好吃;我们扫地、接待、在殿堂里带信众,都是以念佛的心来做,这样才能做到很法喜。
做事是为弥陀
我们和弥陀是一体的,我们做的任何点点滴滴的事,阿弥陀佛都能听到、看到。要知道我们是为弥陀做事,不是为其他人做事,因为阿弥陀佛救度了我们。比如你在危难的时候,有人把你救下来,救你的人是位大富长者,而你是个无家可归的人,没地方住。这位大富长者把你救下来之后,带你到他庄园里,给你一间房住,给你安排工作——看门,不仅救了你,还安置了你的生活。看门看久了,你就忘了长者的恩德,说:“老板,我天天给你看门,你就这么对待我?每天就给我三顿饭,人家都加工资,你不给我加工资啊?”忘了是长者救了你,不然你命都没有了。
阿弥陀佛把我们救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六字名号,把我们的生活供养全部都包了——寺院里有地方给我们住,什么都有,我们给佛做些事不行吗?还起烦恼。我们为弥陀做事,遇到不懂佛法的众生对我们误解、不敬,或者我们自己受一些苦,这是应该的,不要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为阿弥陀佛做事,要认清阿弥陀佛是主人,其他都不是主人。我们知道谁是主人,为谁做事,就不会随便罢工。做事跟别人关系搞不好就来气,就不干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你念佛、做事,总是要成熟、进步,阿弥陀佛就安排几个人来加持你,他们是阿弥陀佛派来的,你怎么能够抵抗呢?“我对阿弥陀佛无限虔诚,粉身碎骨都不怕,我就怕某某人!”不用粉身碎骨,你只要安安心心、不苦不恼、心平气和地把分内的事做完,就对得起阿弥陀佛了!
我们听收音机,是要听杂音,还是要听播音员的声音?总要听播音员的声音,不是专门听杂音。别人的是非、长短、评论、埋怨、委屈,那都是杂音,我们做事,我们的心要听阿弥陀佛的声音。阿弥陀佛都是表扬你,鼓励你,赞叹你,支持你,肯定你,安慰你,因为你是为阿弥陀佛做事的。要听阿弥陀佛的声音,这是主人,他说要做,你怎么能不做呢?
这个方向要明确,这也叫一向专念——时刻盯住阿弥陀佛,不是看别人的脸色,要看阿弥陀佛的脸色。即使所有人都不高兴,只要阿弥陀佛高兴,你就行了,这不就是一向专念吗?如果别人一说什么,你就不干了,那还是一向专念啊?那是在念他。
做事是靠弥陀的力量
所以我们做事是靠弥陀的力量,不是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力量就会感到很困难,感到没有力量。其实,在道场做事很好做,只要两个字——听话,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有自己的东西,这有什么难的呢?发指令的人一定是在他的职位上发的,他发了,就要担因果,他不可能随便发指令叫别人做事。当家师有他的分寸,叫人做什么,他肯定有考虑。这样我们才能是一个整体,就很简单,很顺畅。如果想得太多,“他怎么不叫别人做,就叫我做?他对我怎么这样?”这就是没有智慧。
做事是助业
称名是正定之业,在寺院里做事就是助业。这是少不了的,助成自他念佛往生的业因,对大家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的心其实很浮躁,如果没有事情做,就会花很多时间打理妄想杂念,还要对抗大众,在这方面耗太多的精力。那不如随顺大众,大家还欢喜,你也过得快乐,念佛也念得顺畅。一个人要与整个团体对抗,那成本是非常大的,扛不起,不如随顺大众。
所以,做事并不妨碍念佛,反而有助于念佛,因为做事和念佛是同步、同向、同德、同体的。同步,一个步调,都是做对三宝、对法门、对众生有利益的事;同向,一个方向,都向极乐世界;同德,都是功德体内的事情;同体,做事和念佛一体不二。这样当然就非常有利益,而且正行和助行可以互相调剂,不因为单一念佛生疲厌心。初学念佛的人,让他关在房间里,一天到晚念佛,给他送吃送喝,一个月什么事也不让他做,行不行?很多人不行,也许三天还行,三十天太长了,有的人三天都不一定熬得住。
为什么要有正行、助行呢?就是要有一个调剂。因为我们的心都是很野的,所谓心猿意马,不能与寂静的佛法相应,这个时候就要有调剂。与其用那些胡思乱想来调剂,不如做三宝的事业来调剂,这个事业本身就能增长三宝的力量,能给众生带来解脱的因缘,也能增加自己的福报,还能调节自己的心,所以正助刚好合一,这样多好啊!这样的好事不做,那就吃亏吃大了!所以你念佛,同时服从常住做点事,正行和助行调剂,心里有空间可以调节,不会疲厌,就会有法喜,就会长远。
做事的时候,比如做财务、出纳,或者校对文稿,要很用心,这时候没有在称名。即使你没有称名,你做的事情也和佛心、佛德、佛愿相连,因为你做的事是帮阿弥陀佛做的,阿弥陀佛很高兴啊。阿弥陀佛要通过众生做事,所以我们在做事就等于是阿弥陀佛在做事,祂就很高兴,佛心就很欢喜。你是凡夫,做事的时候忘记念佛,阿弥陀佛说:“没关系,你代我做事,你是我的分身之一,我记得就可以了。”你在船上打扫卫生,照应乘客,那船长能把你忘了吗?那不可能啊!所以,只要做事,在三宝的船上,和佛心是一致的,和佛德是一体的,和佛愿是相连的,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在世间做事,能行吗?就不行了,就被牵到世间去了;如果在圣道门里做事,虽然积一些福报,但是和念佛还是疏远一点。所以在弘愿寺、悟真寺,在这样的团体里做事,你是进了保险箱,被六字名号装进去了,怎能不往生呢?不可能不往生!
做事和念佛动静结合
通过念佛和做事,反复调摄、历练,我们的心就会安住下来。如果专做事也不行,整天做事也烦,毕竟做事要起心动念;专念佛也不行,太静,一般人受不了。所以,动静结合:做做事,念念佛;念念佛,做做事。这样,心就会安稳,就能安住。
人的心就像水一样,把它放到荒野是不行的,肯定会散掉,自己管不了自己。所以有的师父想去闭关,想去住茅棚,暂时还不允许,因为心肯定会被放掉。心像水一样,一定要给它渠道。什么渠道?就是念佛和做事这两条渠道。有了这两条渠道,心水就自然顺着往前淌,自然往阿弥陀佛那里流。
这也是福智双修,人我兼利:修福,在团体中,扫厕所,打扫卫生,做厨房的事,守殿,做维那,做任何事,欢欢喜喜地做,这就是修福;智慧,念佛就是智慧:所以这是福智双修。人我兼利,这样做,自己念佛往生,业因满足,也能促成有缘的众生往生业因满足,这样不就人我都得到利益了吗?
团体和个人相互增上
做事能借团体之力,能与团体之力相互增上,如雁在群。也就是说,个人要善于借助团体的力量。我们在团体中,肯定会借团体的力量。比如我在团体中,会借大家的力量,我吃饭,就要靠大厨;上街,要有人开车;上殿,要有人燃香,等等,都是借大众的力量。那大众也借我的力量:我把讲义编好,跟大家在一起谈法义,我就把力量用出来了。这就是互相借力,彼此合作。
社会上都是这样,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农民,也不可能都做工人,要互相借力:大众为你服务,你借了团体的力量;你在团体里做一份工作,也给团体奉献了力量。比如你把院子扫得很干净,大家早上一走出来觉得很舒心,这就是给了团体力量。这样的团体给别人展示的,就非常有秩序,活泼,有力量。我们既借力,又给力,这叫相互增上——你增强我,我增强你,大家会不断提高。
打个比喻,像大雁在雁群中,牠们飞行的时候,一定是个群体,前面有领头雁,牠们利用空气动力学互相借力,这样飞最省力气。如果单飞,你飞你的,我飞我的,那就每一只雁都会很累。我们在团体中也是一样,互相借力。
做事要观察因缘
我们要善乘弥陀之力,做事要观察因缘。不用担心不会观察因缘,在团体里做事,只要听从安排,比如我们听上人的,有这个智慧,只要跟着做,就是乘上弥陀的愿力了,让你念佛就念佛,让你做事就做事。
观察因缘也增加弥陀的力量。这句话需要解释。倒不是说弥陀的力量不圆满,需要我们来增加,凡夫当然也没这个力量。弥陀救度众生,祂要通过法的因缘来展现。如果我们不出家,不弘法,也不住持道场,那弥陀自己怎么度众生?祂是无相的法身、极乐世界的报佛,在这个娑婆世界度化众生,一定要通过种种因缘。所以我们要把这样的因缘尽力散发出去,等于我们是阿弥陀佛身上的一个个细胞,这些细胞很活泼,很有力,那么这个法身就会很有力量。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是增加了弥陀的力量。这样,阿弥陀佛欢喜,众生也欢喜。
做事能得到团体的加持
这样我们就能得到团体的加持,因为融入团体,为团体增了光荣,增了力量,那团体当然就会加持我们;我们为弥陀增加了力量,那弥陀当然也欢喜加持我们;诸佛和弥陀是同体的,也肯定欢喜加持我们;众生得到利益了,众生欢喜了,那肯定也欢喜加持我们。一个凡夫,得到弥陀、诸佛、团体和众生的加持,那他肯定能过快乐的日子。这是正面的加持。
如果反过来,你把这几方面都“得罪”了,就要我行我素,那结果就是:众生不欢喜,团体不欢喜,弥陀也不欢喜,那就危险了,你就要得病了。
《往生论注》讲“菩萨巧方便回向”,从教理讲起来比较长,简单讲,所谓回向,就是小功德能成为大功德,小福报能成为大福报。不过这里有个善巧的问题。什么是“巧方便”呢?在念佛团体中无私无我,听话,这样来为弥陀的事业做事,这就是最善巧、最方便的回向。就像一滴水进了大海一样,只要在团体里做事,整个团体弘法的功德、力量都是每个成员的,人人全部都得到,因为个人和团体是一体的,每个人得到的都是全部。这个力量多大啊!如果彼此分开,成为个人的,哪能有这个力量?绝对没有!
阿弥陀佛的道场,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知道,会加持。那阿弥陀佛要来视察,祂肯定到弘愿寺、悟真寺来视察。当然阿弥陀佛可以分身无数,你一个人也可以视察到。但道场是祂更关心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佛力的加持特别大。
道场的每一个人,心是完全开放的,对弥陀、对众生、对团体、对诸佛完全开放,就会得到很多善的、阳光的、正面的信息和能量的加持,他的心就会非常阳光,非常自信,非常有力量;同时他会感染周围的人,能够给他们信心、勇气、爱和力量。在团体中活得很阳光、很充实的人,他跟别人交往,都是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别人与他接触,自然会受他感染。在团体中,不愿跟别人接触、自己躲起来修行的人,脸上不会有光彩,这样就不好,缺乏自信,没有阳光,不能给别人勇气、爱心和力量。没有正确的心态、认识,就有所不足。
为弥陀做事,烦恼也成功德
话说回来,我们给阿弥陀佛做事,因为我们是凡夫,一点烦恼都没有也不可能。人事总会引起一些烦恼,不过这要有正确认识:为弥陀做事,烦恼也成功德。
你在社会上做事,别人打你一巴掌,起烦恼了,如果你还手,两个都要拉到派出所去审问。这样一点功德都没有,还有罪过。你为阿弥陀佛做事,如果被别人打一巴掌,那你就福报赚大了,功德也赚了,因为你不是为自己啊。
打个简单的比方:你为国家出去打仗,那么你如果受伤,国家会给你记功,给你挂军功章,还养你一辈子。为什么?因为你是为国作战。你如果为家里争一亩三分地,把头打破了,把腿打伤了,那会给你记功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是为自己。现在我们是为阿弥陀佛,为极乐国,如果烦恼把我们的头打破了,心里受伤,那弥陀会给我们记功的。你不要觉得自己受伤了,倒霉了,你的功德很大,阿弥陀佛为你记了一功。
做事就有机会蒙受善知识的教导
另外,我们只要做事,就有机会蒙受善知识的教导,这个很重要。比如宗众法师,我请他帮我打字、做表格、整理法义,他就会问我——他做了才会有问题,我才会跟他讲。
所以有机会跟善知识接触,这是非常重要的。善知识当然不限于某一个人,善知识很多,只要和我们相应的,都可能是善知识。比如说净业法师,假如他不做事,他能遇到佛海吗?他因为做事,才发现佛海有丰富的阅历,有成熟的经验,从他身上学会怎么做人、做事,怎么使环境宽松,这些是花钱买不来的。你发心做事,不会吃亏的。你给阿弥陀佛做事,阿弥陀佛能亏待你吗?不可能。
所以这是非常大的利益。如果不做事,你就得不到这个利益。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佛,也不会没人教就自己成佛。人做事的时候,容易听得懂,进步就会很快;如果不做事,就是有善知识告诉你,你也听不懂,因为没有素材,那当然就不会进步,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做事能增进机法深信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能增进机法深信,会让我们对法义增加理解。我们学了很多,都是书本上的,讲机深信:“南无阿弥陀佛,我是最最罪恶的生死凡夫。”但是遇到事情呢,还是认为自己对,“我是一个比较好的凡夫,是他错了。”这时就忘了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了。所以,如果不做事,关起门来,不跟人打交道,还自我感觉挺好;一做事,你就会发现:“我真是什么都不是!”
做事的前提就是:要听常住的话,任何事只要起了烦恼,就是自己的过错。你回光返照:“我怎么又错了,我怎么今天又起烦恼了,我怎么又惹人家不高兴了?”你就会发现:做事真的非常难以圆满,烦恼很深重,罪业很深重。所以,对机深信自然会加深。
加深机深信有什么好处呢?它会让我们的心谦和,会让我们的心柔软,会让我们很舒服,会让我们低调,会消我们的业障。慢慢地,业障就消了,就不那么犟了。如果不做事,就没有机会照见自己,虽然对别人没什么不好,但是自己无法进步,总是有很多矛盾、扭曲,看事也不透彻,智慧短浅,还会得病,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做事使人谦敬满足
另一个方面,做事也让我们更能体会佛的恩德,自觉愚恶,能够谦卑,能够敬重别人,而且心里感到很满足:“像我这样一个罪人,这样没有能力,那么多人帮助我,那么多人对我这么好,我是哪辈子修的福报啊?我太满足了!”一切的苦恼不就是从不满足而来的吗?满足了,不就幸福了吗?什么叫幸福?满足就是幸福,知足常乐。如果不满足,这人多痛苦啊。
什么都满足,你就安乐了。那么这从哪里来呢?就要通过做事来锻炼,才能够在这方面成熟起来。为什么呢?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你自己不做事,就无法亲身体验,就会有很多牢骚,怪当家师不公平,怪执事跟你过不去。你去做事,就会知道:“原来做执事有很多为难的地方,我真是的,当初怎么不知道体谅他们呢?”这个时候你就体会到别人方方面面的不容易,你的心态就完成不一样了,心量自然就打开了。
念佛和做事打成一片
同时,经过反复历练,念佛和做事能打成一片。不然的话,你把门关起来,什么事都不做,永远也不能打成一片,因为没有事情来给你历练,念佛很难相续。听不得半点话,见不得别人的脸色,一点小事都不能担,那这个人有什么用?稍微遇到一点小事,就像小风一吹就要感冒。通过念佛和做事,在团体中就变得柔韧,念佛和做事打成一片,能动能静,动静结合,做事的时候,心会很安定。
有的人做事牵挂两头,心里不安,怕做事耽误念佛——不会的!要知道,做这些事,完全跟佛意相应,做的是佛的事。不做事的时候,佛号自然就提起来。当然,这需要时间反复地练习,我也没做得很好,大家都有这个过程,反复磨练就会真正成就念佛相续。
我们讲念佛相续,怎么相续?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念佛和做事,在心里自然成为一片,这就是相续。不是突击念佛,好像摆个架子,专门找个时间念佛,那就是突击心理,心不稳定。
当然这也需要扶持、规范,慢慢训练。训练久了,心就会定下来了。这个时候,有事做没事做都不会影响,有事就做,没事也很安静。而现在是有事怕做事,没事也心里发慌。这都需要历练。经过人事历练,你就会善解人意。通过做事,你就会体贴别人,因为做事就会跟别人发生冲撞,甚至矛盾不断,这时候就会逼得你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方有情绪,意见表达过来,反复几次以后,你心里会总结:“哦,原来对方是那么想的。怎么我没想到呢?我应该这样来做比较好,我应该体贴他。”这样不就好了吗?这就是成熟、圆融,心就会更加柔软。
做事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做事能够成就我们敏锐的观察力。不做事是判断不出来的,一旦做事,会有很多复杂的人事纠纷,种种的因缘变化,那么在做事的时候,你要判断,要观察,要抉择,还要请教身边的人,心里在磨练自己:我件事要怎么做?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上又上不得,下又下不得。这个时候最能考验我们的耐心,最能锻炼我们的忍耐力、判断力和智慧力。如果着急上火,那是没必要的。
每个做事的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不做事就不会有这种磨练,这是很好的一种锻炼,你能学会观察。敏锐的观察力是通过做事锻炼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力也是通过做事锻炼出来的。
做事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无误的决断
什么叫坚强呢?“为了弥陀的事业,我一定要走下去,一定要这么做!弘法的事业一定要做到底!肯定要做到底,除非死了!”为了完成这件事情,会经过种种的魔考,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意志就会越来越坚强。
而且还能培养无误决断的能力。人要决断事情,心中要有胆气,没有畏惧,否则就会该决定而决定不了。不管在哪个部门做事,都要作决定:当家师有当家师要决断的地方,厨房买什么东西也要有决断,这都是锻炼出来的。通过做事,你就会有胆气,没有畏惧,“就这么做了!”深思熟虑,作出判断,然后作出决定,也养成不随风倒乱的定力。什么叫定力?双腿一盘,三个小时不动,这是一种定力;做事心里很有主见,很有主张,不随便动摇,这也是种定力。
做事培养智慧
善顺因缘,有知其根本的智慧力。因为我们要做事情,要判断种种因缘,这是需要智慧的。做事情,要看因缘成熟了没有,是不是必须要做,应该什么时候做,不盲动,就会很稳当。所谓“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安静的时候像大姑娘一样,坐着不动,因为因缘还没有到;一动起来,就像兔子撒腿一样,“嚓”就出去了,因缘已经到了,不能再等了。
如果不做事,你就没有机会观察和磨练。有时候你会发现:哦,原来几年前做那件事太小题大做了,根本就没有那个必要。这样不就成熟了吗?
开车喻
就像开车一样,老司机开车,拐弯,起步,停车,让路,几乎感觉不到他有任何障碍,很稳当,坐他的车特别舒适。换一个生手,他经常会责怪:“怎么搞的,你这个人不会停车啊?”“这个拉车的怎么搞的,车摆得不是地方啊!”“这路怎么那么窄?旁边为什么还有石头!”有很多理由,他自己水平不行,还赖别人。
做事就像开车一样,寺院运作这部车你得驾驭它,知道什么时候踩油门,什么时候踩刹车。前面明明堵车了,你还使劲踩油门,那会白白耗费燃油。很多人做事就是这样的,他在那里白使劲。你告诉他说:“前面塞车了,你就熄火吧,不要踩油门了。”他还使劲按喇叭,根本就走不动啊!因缘没有到,那么着急干什么?
种地喻
像农民种地一样,种子撒下去,春天还没到,没发芽,你着急了,拿开水泡,在地里烧把火,这样管用吗?不管用。这个时候,时节因缘没有到,你可以回家睡大觉。这都要通过做事来判断。
配合弥陀的节律
比如我们来到悟真寺,我们要做什么,那要看因缘;要怎么开展工作,也要很小心,很谨慎。
当然,我们未必都判断得很准,但一定要判断,要有机会锻炼。我们做事是为阿弥陀佛做的,要配合阿弥陀佛的节律。像跳舞一样,跟着节拍跳,脚步踩准点。点踩得准,就跳得好,就跟阿弥陀佛配合得好;如果步子乱了,那就白费劲,就是做没有必要的事,就要改进。
做事成就五根五力
做事会增长我们的判断力,成就信、进、念、定、慧这五根五力。《阿弥陀经》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什么叫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五方面要扎根;扎根之后,不断生长,就有力量。“信”,就是信心,就是机法两种深信。信为什么要扎根?如果不扎根,就是飘忽的。通过做事,不断磨练,就会扎根。我们真的是罪恶生死凡夫,如果不做事,腿一盘,自我感觉挺好,还自以为不太罪恶,挺不错的,还看不起人家:“你们都不会修行,就我有修行。”没有惭愧感,没有机深信。“进”,就是精进不息,通过做事,你会有精进力,勤奋做事,勇猛念佛。“念”,就念念不舍,念阿弥陀佛。“定”,就是不随风倒乱,不摇摆,坚持正确方向。“慧”,就是智慧。
做事成就菩萨六度
通过做事,还能成就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首先成就布施度。你完全把自己奉献给大众,把分内的事做好,这就是布施。所以不要那么自私,给自己画个小圈子。要舍得把自己交出去,把自己奉献给大众,大众不会耽误你。有人担心:“我身体不好,做那么多事万一病倒了怎么办?”真的病倒了,你福报修得非常大!不要担心,你如果真的病倒,大家会照顾你。
做事,不为自我,就是无私,也就是持戒。戒,戒贪,戒私。
做事,会有很多挫折,那这就是培养忍辱。
做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就是精进。
总之,在做事的过程中,心量日见广大,福慧日益增长。
做事扩大心量
心量是非常重要的!心宽的人,活得很自在。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为什么长戚戚?就是因为心眼小,小肚鸡肠。心眼小,就过得很憋屈。心量怎么能大起来?要通过做事给你撑大。因为做事就会有很多人事关系,你必须要撑大心量。比如说,宗报法师不做当家师的话,就自己管自己,没问题;他要做当家师,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不能随便发脾气,这样心量就会逐渐扩大。因为你要容人啊,你对所有人都要容得下,好的,坏的,骂你的,向你脸上吐唾沫的,什么都有,那你能容得下,你的心量就大了;心量大,你不就是阿弥陀佛了吗?
心量小的人最痛苦:心里一点事都放不下,看见谁都不顺眼,在那里颠三倒四,翻来覆去睡不着。通过做事才能让心量扩大,而且福报、智慧都会在无形中日益增长。因为你在为大众服务、操劳,而且随顺这个团体,随顺善知识引导,放舍自己,这样,福报、智慧自然就增长起来了。
做事自利利他
我们做事,为大众服务,表面上看着像吃了亏,其实点点滴滴都不会吃亏,而是占了便宜——阿弥陀佛的便宜可以占。如果关起门来什么都不做,好像占了便宜,其实是占不到的,还要吐出去。怎么吐出去?刚才分析过了,到最后没办法,生病了。
所以要利他,主动地、完全放开身心地为大众、为团体、为他人做事,利他就是自利,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利益,大家喜欢你,赞叹你,你又很放松,得到大家的认可、赞叹,多好呢!
“自利的诀窍就是利他”,这句话是我经常复习的。自利是有诀窍的,自利的诀窍就是利他,给别人好处。你在家里照着镜子对自己笑,那有什么用?要出去对别人笑。想要别人对你有笑脸,对你温和,对你好,那要怎么办?怎么得这个自利呢?诀窍就是利他。看见别人笑一下,力所能及帮别人的忙,这是个不二法门。
我们在团体里做事就是利他,也是菩萨方便巧回向。如果只顾自己做,那就吃亏了。如果为大众做事,佛也念了,事也做了,得到的利益特别大。
念佛和做事不矛盾,不会互相影响,反而会互相成全。下面说几个譬喻,说明念佛和做事的关系。
念佛如桥面,做事如栏杆
念佛就像是桥面,做事就是栏杆。桥如果没有栏杆,是很危险的。如果只念佛不做事,一般人到最后就不念佛了:一开始精进用功,过一段时间,他不念了,念不下去。通过三宝的事业,就像栏杆把我们护在念佛里面。有事情做,心就很安稳,就会安住。
念佛如根,做事如土壤
念佛如根,做事如土壤。念佛像一棵树一样,它的根要靠土壤才能生长,做事就是土壤。没有土壤,根往哪里扎呢?通过在团体里做事,念佛的根就会更加发达,这棵树就更加坚固、稳定,就会成长,有力量。
念佛如吃饭,做事如运动
念佛如吃饭,做事就如散步、运动。吃饭是很重要的,一餐不吃都不行,但是也要运动。光念佛,什么事都不做,等于吃了不容易消化。当然,老师父就只念佛,他们的树根也不需要生长了;另外,这也是团体安排的,到了这个年龄,这个身体状况,常住安排他们只念佛,他们跟你们年轻人不一样,各有各的安排。
总结
所以,还是以星云大师的话作为总结:做事就是修行,忙就是营养。这两句话是星云大师的心得。我跟大师感受相同:忙就是营养,不忙就没有营养。这个营养是法身营养,有营养就会法身强壮。所以在团体中,大家要欢喜地做事,踊跃地做事。
像上人讲的例子,实相法师边做事边念佛,不与人诤,亦无怒容。他所在的团体还不是专修念佛的团体,我想,他做的事也不是专修念佛的事。我们条件比他好,做事和念佛是一体的,点点滴滴都做得恰到好处。在我们这样的团体里面做事,千万不能把做事和念佛看成两片,这两者完全是一体的,因为我们这个道场是专修念佛、专弘念佛的道场,我们等于是阿弥陀佛在娑婆世界的一个代理站,这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办的道场。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能办,那是不可能的!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祂的法身遍虚空法界。我们每一个念佛人,就是阿弥陀佛法身上的一个细胞,一个分子;我们整个道场,就是阿弥陀佛身上的一个穴位,是祂身上最重要的部分;经书法宝流通,就是阿弥陀佛的经络、气血在运行,流通到什么地方,等于是阿弥陀佛法身的气血就送到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有了营养,就可以教化,众生就可以得利益,如果不做法宝流通的事业,不做弘法利生的事业,那是断了阿弥陀佛的气血。所以,不要以为是我们在做事,我们只是阿弥陀佛身上的一部分。
障碍弘法事业,罪过是很大的。法义的流通非常有必要,每个人都要信心欢喜、勇气百倍地来做。
我们在这个道场里,有正确的信仰,随顺大众做事,早晚两堂佛跟着念,就像进了保险箱,四面都合上了,就是说,我们在阿弥陀佛的道场里做事,不往生的可能性不存在。我们做的点点滴滴的事情,都做在阿弥陀佛身上,所以这个功德不需要回向。而且我们所做的事,所利益的对象,都是我们的历劫父母。这么一想,做事就非常有力量,非常有信心。
今天就讲这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宗派佛教为中国佛教之特色。站在宗派佛教的立场,中国佛教的发展可以大分为三个时期:
一、佛经传译及诸宗形成时期,简称“诸宗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大约经历七百年,从东汉初年佛经初传中国,直到隋唐佛教诸宗全面形成;其主要成果为佛教经典的翻译、传布、讲演、研习、分判,直至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禅、密、律、净诸大宗派成立。
最初佛教完全是外来文化信仰,故以佛教经典翻译为第一步。这时国人对佛教普遍来说是陌生的,经典的翻译也显得稚拙,初步接触佛法妙理的国人,如同婴孩学步一样,亦步亦趋地开始了佛法的信仰、研习,并试图以中华固有文化概念对佛经加以解释(格义),以便理解、修行。随着信仰、研习的渐行渐深,人们渐渐摆脱了中国固有文化概念的束缚,可以直接就佛经本有的教理来理解佛法,佛教——这一外来文化的本有妙香也就益加喷发弥漫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努力、深耕积淀,中国本土出现了很多教证具足大德高僧,他们对佛教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佛教经典的翻译越来越多,诸种经典教理的差异需要归纳整理,以探求佛陀说法的本怀,由此兴起教判运动,最终推动了各大宗派的成立。
宗派创立普遍以教判为基础,总摄一代佛教,独尊自宗法门,显示其理论的圆熟及高度的自信。佛教不仅完成了中国化,而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繁荣茂盛,并从中国传到日本、朝鲜,当初蹒跚学步变成大步向前,中国成为佛教第二故乡。
二、依宗演教及诸宗汇归净土时期,简称“诸宗归净”时期。
这一时期大约经历一千二百年,即从隋唐到清末。宗派成立之前,诸师弘法依个人的证悟与理解;诸宗成立之后,弘法者无不依其所习宗派展开弘法,也即所谓“依宗演教”。这是因为诸大宗派各各皆有圆熟的教理及修行传承,如同建立了强大的弘化平台。相对地,脱离诸大宗派之外的所谓个人弘法,没有强大弘化平台的支持,自然失去了空间。
以中国大乘八宗来说,三论、唯识不数传而止,密、律在汉地不甚受重视,华严宗虽也很发达,但终逊于天台宗,故就历史影响,以天台、禅、净三家更大。
发生于这一时期的唐武宗、周世宗灭佛,及随后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对中国佛教影响巨大,诸宗一时悉衰,典籍散佚,人才凋零,再也难复隋唐繁盛气象,其结果是改变了中国佛教依宗演教的进程及格局。禅宗因不倚文字,隐逸山林,相对受到影响较小,整个唐宋时代,教势保持昌盛。天台宗因后来从高丽寻回教典,宋初得以再度中兴。净土宗因行法简易,念佛广传于民间;但因一宗成立之重要典籍,如善导大师《观经疏》、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等失传,故纯正的净土宗宗派理论竟长期不为人知,致使弘净土者不得不旁借诸宗尤其是天台教理,净土成为“寓宗”,曲折发展。其余诸宗则一蹶不振。
宋以后,诸宗分界不如隋唐鲜明,而呈现混融趋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体而言,教依天台,行偏禅宗,而归在净土:也就是天台教理不仅仅是天台一家的教理,而为整个佛教界所倚重,如净土宗本有的“凡夫入报”思想被掩没,而代之以天台四土往生的理念;凡是佛门的修行人,都受禅宗的影响,即便净土称名念佛这样简易的行法,也打上禅的烙印,如以念佛求开悟、求功夫等;由于时代趋下,众生根机不堪,不论何宗修行人,多以求生弥陀净土为最后归宿。故此一时期佛教总的趋势是诸宗融混,归于净土。这一趋势可说在诸宗成立之初已见端倪,各宗祖师多有净土的疏章,提倡往生弥陀净土,如天台智者大师、三论吉藏大师、唯识窥基大师等。宋则以永明延寿大师为代表,明确主张万善同归,求生净土。至明季,诸宗汇归净土进程加速,演为普遍思潮;有清一代,终成定局,一句阿弥陀佛成为整个佛教的代表。
三、多元信仰及净土宗复兴时期,简称“净土复兴”时期。
从清末至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引起世界格局及国家政体产生很大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传媒、电子网络等,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体,人们方便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各种信仰文化的传播几达无孔不入;另一方面,现代人比较少有耐心,对于信仰、文化多取快餐式消费,而对严密的系统理论少有兴趣。
随着国门开放,及西方政治经济的强势影响,基督教信仰在中国迅速崛起。佛教内部,藏传、南传影响日渐扩大,人间佛教思想也成一时之新,又有假佛为名之种种思想学说之传布,传统民间信仰也呈兴盛之势,各各皆有广大徒众。总之,在世界民主潮流及国家民主政体之下,信仰呈现多元化。传统佛教宗派受到很大冲击,人们不再关心、维护佛教的宗派特性,甚至出现不少批判的声音,实在说,也无力消化严密的宗派佛教理论,更难依理修行。
传统佛教宗派在虽契理而不能普契时机的难堪处境下,一筹莫展,只能挤出“人间佛教”一条窄缝,唯一的例外是净土法门的扩展以及净土宗的复兴。
清末民初,很多中国失传的佛教典籍从日本传回,唯识、华严、律、密诸宗一时呈现新风,但终未能形成大的气候。净土宗根本教典,如善导大师《观经疏》、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也在此时回归,由此确立了净土宗本有的教学理论;承接诸宗汇归净土的历史趋势,顺应末法时代众生无力自度、必须仰靠佛力的根本需求,经百年酝酿,净土宗正呈勃勃兴起之势。
就目前来看,净土宗的复兴只是刚起步,指认其为佛教发展的一个时期仍有待历史进程的证明,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教理简明、行法简单、证果(往生)高超的净土宗教学,上契弥陀本愿,下符众生根机,具有广阔无量的发展前景。“法灭万年,独留念佛”“末法时代唯以念佛得度生死”的经言,也为净土宗的复兴做了预示。
大师勉励:“希望我們大家做一個可以給人接受的人。”
不必对方欢迎,也不求对方尊重,只要对方接受,是不是很容易呢?其实不容易。
要让人家接受我们,需要给人好处,站在对方立场,肯吃亏、不计较。
给人接受,会除去骄慢、自我,长养智慧、慈悲。多一人接受,则增一分福德;少一人接受,则多一份业障。
当甲乙敌对时,甲接受的乙不接受,要能同时获得甲乙接受,必须具有空性慈悲。因世间万物,即使彼此排斥,绝没有排斥虚空的;人心种种,无论如何险仄,没有不当慈而化的。
发了菩提心,身命无条件奉献众生,必须获得众生的接受,故需“恒顺众生”。假如众生不接受,菩萨终不能成无上觉道。
乃至阿弥陀佛已成无上法王,恒放无量光,遍照十方界,所作所求也不过愿人接受而已。“十方的众生啊!请接受我无条件的救度吧!”
给人接受,起步甚易,境界无穷,从最初一个微笑、一念善心,至最终上成佛道、下化众生,都在其中。
君权社会,下位要靠上位接受,否则无法生存;民主时代,上位要给下位接受,不然上位不保。是官员,要给人民接受;是师父,要给弟子接受;是菩萨,要给众生接受。菩萨最小,众生最大。自我最小,大众最大。佛教真义,彻底民主。
时时检点,我的言行举止给人接受吗?不觉惭愧,自知美丑。
大师开示“做己贵人”,就是要我们有自强自立的精神,不可推诿外在环境,因循苟且,甚至自暴自弃,委命他人,乞讨过活。
天虽无私,必人自助,而后天乃助之。佛虽大慈,须人有愿,方能蒙佛救度。
世间事、佛法事,无一不是如此。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虽仗佛力,也要自己首肯,愿意往生,信:“我虽是罪人,今既念佛,弥陀必加救度。”如此不自弃,不自舍,决定求生,决定得生,即是做己贵人。如果自己首先就放弃了往生权,以为:“像我这样的人,罪业深重,虽念佛,未得清净心,未能伏断烦恼,哪里有往生净土的份。”即是自暴自弃,又怎么能往生呢。所以善导大师才说:“决定作得生想”,昙鸾大师说:“勿自局分”。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一切众生的大贵人,寻声救苦,应念现前,愿往生者,立撮即行,但十劫以来,仍然有那么多众生流转六道,未至净土,并非佛菩萨不能做众生的贵人,而是众生不能做己贵人,不敢相信“我今念佛,决定往生”。
你能不能相信,敢不敢接受?能信受,即是做己贵人。不能信受,即是《法华经》所说“客作贱人”。
“做己贵人”这句话,在禅在净都是说得通的,不过角度不同,有难有易。若禅者,“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即难。若念佛,“彼佛誓愿不虚假,众生称念必往生。”即易。
出家不久,看到星云大师说“佛教靠我”,猛地一震,如受电击,从此这句话深深印入心中,并时时活动着,鼓舞着我,给我力量与勇气。
今日的佛教,外表兴盛,内在比以往更加虚弱。圣道门,难解难行,未闻证果;净土门,曲解误解,不能安心。香火、旅游、经济、风水、命相、名利、各种离奇虚诞之说,皆假佛教之名以行。
佛教还能给人究竟的安慰吗?佛教还能满足人们的最终需求吗?佛教还能提供当生成就的验证吗?佛教要如何不沦为人天善法的插花瓶?佛教要如何应对道德下滑、物质至上的社会风潮?佛教要如何应对其他宗教及各种新兴宗教的冲击?
我是佛陀的弟子,信仰重于生命,护教甚于爱身,佛法信光暗淡时,拔亮信灯,不靠我靠谁!
我是出家的僧徒,佛的代表,法的传人,正法凋零,圣教式微时,荷担如来家业,不靠我靠谁!
我是发心的菩萨,愿出众生苦,愿安众生乐,众生在苦,哀哀以求时,不靠我靠谁!
我是专修念佛人,稳坐名号愿船,安归极乐家乡,然亿万同胞、历劫父母犹在沉溺,呼登愿船,同出苦海,不靠我靠谁!
佛教靠我,不是自负,而是自任。
不要说没有能力,只要有愿心,就会有能力。个人虽无能力,愿心自得佛加。
不要说没有因缘,只要有愿心,就能感召因缘。因缘不是凭空等来的,而是由愿心种子出生的。
佛教靠我,做己贵人。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愿天下佛子都能如此自觉、自任。
我极赞成星云大师所说的:佛教本来就是人间的佛教,存在人间,服务人群,利益人众;但由于历史风俗的影响,及一些人士的误导,渐渐变得疏远了社会,脱离了民众,致使一般社会人士提到佛教多认为是消极避世,或以为是哲学玄谈,甚至与神怪虚诞划等号,看不到佛教对人心、人生、人世的利益,发不起尊重、追求、信仰。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大师奋而提出“人间佛教”的主张,数十年来孜孜努力,将佛教的真义推向人间,目的就是为了达成佛陀出世的本怀,让佛法的光明在这人世间燃放。兹分六点说明人间佛教的特质。
一、能够人间落实的佛教
道理无论多么玄妙,境界无论多么高深,如果不能在人间落实,也就毫无意义。所以谈玄说妙的佛教不是人间佛教,笃行实践的佛教才是人间佛教。
二、适应人性需求的佛教
人性需求什么?幸福安乐!幸福与人性根本一致,苦恼与人性天然对立。随众生乐欲不同,幸福的品质分五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开示达到这五种幸福的教法称为五乘佛教。身为人道众生,只要适合各自需求,五乘佛教莫不皆是人间佛教。若机教相违、徒增苦恼的佛教即非人间佛教;机法相应、能得法喜的佛教才是人间佛教。
三、具足人情温暖的佛教
人情虽非佛法,佛法不离人情。佛法如春光,能温暖人心的大地;佛法似冬阳,能化解冷漠的寒冰。倘若学佛的人没有一点人情味,自心冷漠,他人不喜,决定可以说他没有学到佛法的真义。其实,从来开悟证果的圣者,因为体达真理,涌生大爱,对众生无尽怜愍,无一不是善解人意、充满人情味的;乃至心怀平等慈悲,而行因缘差别,对自己亲近有缘的人格外关爱,也是不离世法而行佛法的人情味。
四、善尽人事义务的佛教
人在世间,必须仰仗他人的关怀帮助才能生存,同时也都有各自应尽的责任义务。大乘菩萨发心承担一切众生罪苦,救度一切众生安乐,固然不是凡夫境界,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学佛人至少要善尽当尽之人事,佛法方能在人间立足。有人学佛,连父母家人的疾苦都不顾,还自命看破放下,不能不说走入了死胡同。
五、广结人缘善因的佛教
佛法以因缘解释一切世间万象。人际相处,因缘和合即安乐,因缘不和即痛苦。常怀慈悲利他之心,肯吃亏,不计较,自然一切人事因缘和乐。相反,自我为中心,事事计较,不肯吃亏,不可能有好因好缘。常言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诸佛菩萨因地无不以与众生结菩提因缘为首务,才能果极菩提,众生归仰,见像闻名,自然得度。满腹经论,浑身神通,没有人缘,佛教也不能发扬。
六、圆满人生目的的佛教
人生究竟的目的是解脱,佛法真实的利益在成佛。倘若以上诸条皆得实现,而独不能达成生而为人的目的,没有解脱成佛,反而再度轮回,不能说他真实奉行了人间佛教,只能说他在人间与佛教结了一个缘而己。
三藏教典,八万法门,五乘船伐,八大宗派,皆是人间佛教的内容。少数上根利智,随其所修皆能成就。芸芸凡夫,则以净土念佛法门易于奉行。
念佛法门,凡夫为本,男女老少,智愚贤不肖,人人都可以念,是最能在人间落实的佛教。现生蒙弥陀光照,安稳利乐;未来生佛国净土,光寿同佛,是最称人性需求的佛教。感受到弥陀的慈悲大爱,对自己谦卑柔和,对他人恩慈体贴,是最富人情、最有爱心的佛教。不简出家在家,不择士农工商,即伦常而行佛道,是最善人事义务的佛教。合掌即是慈心,闻名即种佛缘,不看僧面看佛面,是最能广结善缘的佛教。十念顿超生死,一生速疾成佛,是彻底圆满人生的佛教。
感恩上人,感恩诸位法师,感恩我们台湾的莲友们,南无阿弥陀佛!
这一次来不讲法,因为我们的莲友们在上人的身边,都听得很多,也实践得很多了,所以,我们是来学习的,我个人实在讲不敢讲法,也不会讲法。
第一,刚才上人说我是“劳碌命”,我很高兴我有这个命,因为这代表我永远不会失业。为了阿弥陀佛的事业,希望大家也和我一样,永不失业。我们这个法门是要救度一切众生,我们是以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为往生的正定之业。也许有人会说:“我不会讲经,不会写书, 不会建寺院,那我要失业了。”不会的,你还有正定业——念佛,所以我觉得很光荣,如果有一天我失业了,不能为众生服务了,不能为法门做事情了,我想我也就走了。
第二,上人说我们这次是“第一次”来,我听了就很高兴,因为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
第三,上人说我们这次不能“自由行”,之所以这样,原因并不在于我们要来的地方,是因为现在我们还不具足六神通;如果具足了六神通,我们就可以自由行了。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就真正的可以自由行了。现在我们还是不自由,所以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这一团,虽然和大家有些人不是太熟悉,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我们的心早就聚在一起了,我们都是兄弟。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上人,还有共同的阿弥陀佛,所以觉得特别的亲。
这一次来不容易。我们一共来了十六位,分别来自大陆十多个不同的省市。以前都是上人,还有各位法师来大陆看我们,这一次终于我们也可以来台湾看大家了。
我想代表大家谈四点心情和两点感受。
这四点心情,就是我们准备来的时候所抱有的愿望和心情。
第一,就是朝圣的心情;第二,是回家的心情;第三,是团圆的心情;第四,也有好奇的心情。
第一,就是朝圣的心情。我们到这里来,确确实实是因为上人在这里。我们得到上人开显的善导大师这个教法的利益,所以来这里朝拜,心中感觉心潮澎湃,就好像要朝礼我们心中崇仰着的圣地一样。看见这里的莲友们,我们都把你们当作极乐世界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菩萨,大家在这里,真正是莲池海会。我们正是怀着这种朝圣的心情来到上人的身边的。
第二,就是回家的心情。就像刚刚说的,我们都是兄弟,老爸爸在这里,我们总要回来看一看,家里会是怎么样的呢?所以回到这里,就感到很亲切,不管是楼上、楼下、斋堂,还有寮房,都转了转,还有我们象山登山口也转了转,确实感到,家,应该是这样子。这是回家的心情。
第三,是团圆的心情。虽然说我们是一父所养,一母所抱,同念一佛,同生一土;但是很遗憾,被一条海峡隔开了。大家虽然在内心中,在精神上、法义上、信仰上是一体的,但还是希望来团圆。所以,今天这一趟来,也是团圆之旅,我们十六位,再加上二位导游,就是十八罗汉,漂洋过海了。
第四,也有好奇的心情。上人住的地方会怎么样呢?他的念佛堂有多大呀?那里吃饭怎么吃呢?他们的莲友是怎么笑的啊?
昨天刚一下飞机的时候,上人就在机场接我们了,我们感到很惶恐。回想起,1999年,上人第一次来到大陆,我和净安法师到天津去接——我记得非常清楚,上人当时步履轻快,从行李厅出来,那时候我们第一次见上人,很是激动,上人见了我们就说:“啊,见面不如闻名!”上人很谦虚的,这句话,我们到现在都一直记得。后来,慢慢地,上人就经常来往于两岸之间,来大陆看,来大陆指导。上人每一次到弘愿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加持,使我们的团体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一次我们是来学习的,来取经的,净安法师,净业法师,还有我们很多师父,拿眼睛,拿耳朵,甚至拿鼻孔,都在吸收营养。到哪里,就把照相机拿出来,鼻孔也吸一吸——“嗯,这里有念佛的味道”,“看,上人这里的楼梯道,回首的阿弥陀佛像应该放在楼梯道里面,放在那里一直很合适;如果放在别的地方,可能就没那么合适了”,“这里布置得非常紧凑,非常的温馨,非常的好”。
我们第一次来比较笨,我们还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来学习的,到时候大家不要烦了——怎么又开欢迎会了?
第一次来,比较兴奋,所以昨天觉也没睡好,这样讲也许有点乱遭遭的。但大家总不会见外,第一次没学会,我们会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学习。
这四点心情,我们来的各位都达到愿望了:朝圣,朝上了——有阿弥陀佛,我们上人也在旁边,各位我们也都见着了。回家,也有回家的感觉了,吃得好,一来就发了红包,还有伴手礼,还有一个钵——那个钵是吃千家饭的。还有许多许多……回家的感觉,大家的笑容, 团圆的心情也有了,好奇的心情也满足了。这里拉开窗帘看一看,那里摸一摸——“唉哟,这个门做得很好,还很透风,又能挡苍蝇,中间还能够比较保密,这个门挺好,回去要学一下”。上人的房间是怎么样的;净嵩法师当年可能就坐在这一个大大的椅子上,给大家作过开示;这里有小鱼的画,原来小鱼长得是这样子啊,画得这么好,还有很多的莲友,都非常的亲切,都浮现出来了。
这四点心情都得到满足,感恩大家,今晚一定会睡得很好了。
再来,“爱心”和“温暖”,这是我来到这里最深切的感受。
当然,上人所走到的地方都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可是来到这里,感受特别的明显:莲友们不管是对社会的民众,还是对我们这个团体的住众、莲友,还是对我们这次来的这些人,都很热情、细腻。所以,我们觉得莲友非常的有爱心,很温暖。走进来,温度提高了几度,心里面感到很温暖、很滋润。
这个世界,大家都觉得石油很少,各种资源很奇缺,所以发起战争,互相争夺,发生了很多事情。其实,这个世界,最缺少的不是石油,不是资源,最缺少的,其实是“爱”,缺少的是爱心。
我们这个法门是弥陀救度的法门,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字——“爱”的法门。我们的上人,他的周身,从毛孔里面都能淌出一种爱,上人的眼睛看着你,那就是爱的眼神;上人说话的语气,声音很和缓,爱的声音,还有爱的举止,爱的表情,所以,有时候在上人身边,就感觉自己好像变年轻了,所谓“返老还青”,“返青还少”,这,是因为有爱,才会有这个力量。
所以,各位师父,各位莲友们,恭喜你们!生活在弥陀爱的光明当中,能够在上人的身边,真是非常大的福报,我们非常羡慕你们。所以见到你们,我们会合掌——“唉呀,真了不得,能够在上人身边,绕来绕去,绕膝足下,这是多大的福气啊!”在大陆,没有上人啊,大陆山也大,水也大,没有上人就空了。所以,大家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你们的头发里面都有光啊!这是因为跟上人在一起,这不得了,这个机缘大家要抓住,大家要感受这一点,体会这一些。
团体每位住众、整个道场,都现出这种爱的气氛,有温暖、温馨的家的感觉,没有那种复杂的、紧张的,让人感到压抑的、压迫的感觉,都没有!真正是像小鱼活在水中一样,非常的自在。上人总是把温馨、爱心传递给我们大家。
我想,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质是如此,我们所建立的道场,也不能让人走进去就受到管束,要让大家都轻松,如果给别人压力,就是我们有问题。当然我也没有做到完全不给人压力。我会尽量不给大家压力,这是我的任务,我会不断努力,不致于失业。
上人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启发,想跟大家分享:
爱,能够包容一切,遮盖一切,赦免一切。
爱,可以说是万能妙药。什么叫包容一切呢?所谓包容就是给他位置,给他空间,同时给他自在。就像虚空可以包容我们任何一个生灵、物体一样,他会给你一个存在的空间,他让你感到怎么样都可以:你想躺着,OK!站着,OK!横着,也行,这就是包容。爱,才可以包容一切,如果没有爱的话,我们和别人就会冲突:他怎么对我这样子,我对他那么好,他怎么这样子,就过不去,过不去,自己就难过,睡不着觉,就消耗你的体力,身体就要受影响。所以,包容一切,对我们都有好处。如果我们有过不去的地方,不要怪人家,是你心中没有爱;如果你心中有了爱,没有谁跟你过不去。
包容,当然是指包容对方不好的、对不起我们的,对我们有损害的,才会需要去包容。如果他很欢喜你,每个月供养你十万块红包,不存在你包容他的问题。不好的,才需要包容。
所谓“遮盖一切”,不美,要把它盖住。如果没有爱,就盖不住丑恶——权利、金钱、地位都盖不住,权谋、智能、瞋恨、大力量不可能盖住的。将来有一天那种不满、仇恨的业力种子,都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但如果我们人与人之间有爱的话,这一切全部像水泥抹墙一样,一抹就平了,全盖住了,没有了。所以,爱,才有这种遮盖的力量。
至于说“赦免一切”,那就像阿弥陀佛,他的爱可以赦除我们的罪,可以免除我们三界六道的轮回,这是值得我们在内心深深去体会的。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世间,我们本身也是缺少爱的,那我们想要有爱给人家,爱从哪里来呢?我们的爱可以从阿弥陀佛那儿来啊!我们可以“批发”啊——可以从阿弥陀佛的座下“批发”,大批的“批发”来,就有了。当然,这不是说我们有丰富的爱心才可以往生,我们只要念佛,一定可以往生的,因为往生不是靠我们的爱心,是靠阿弥陀佛的爱心,只要你领受它就可以了。不过,我们和莲友们、同事们交往,我们对这个法门深入的程度,应该会体现在我们对弥陀的爱,和我们对众生的爱心、包容上的。尤其像我们这些主要的执事师父们,对人家的态度,对道场、大众等等,可能就要更多地体现爱心和包容。否则,人家会说:“你看,你自己都没爱心,你还大谈什么爱心呢?”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这一点,就是我来到这个道场很深切的感受。因为上人不仅在嘴上讲,他在落实,在实践,而且我们整个团体里面也都让人感受到这种氛围。这里就是“爱心吧”“爱心浴”,大家来洗浴,一走进门来,就听到念佛堂里面非常整齐的声音——念佛声。你们念佛念得非常好——我第一次是在念佛机里听到就很有感觉,像天乐一样。这一次进来,我们难得地坐在那里念了大概有十来分钟,感受大家念佛很有加持力,很感恩大家。希望大家进一步好好地念,好不好?
好,谢谢大家!
南无阿弥陀佛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乘佛愿力,必得往生”,此是净土宗之根本宗旨,历代祖师弘益自他,莫不以此。传载:道绰禅师日课佛名七万声;善导大师“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状,表于至诚”。祖圣根器,自非凡俗可及,也非必如此方可往生,然欣往净土之人,谁不仰之慕之;所谓“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今师父言弘祖师之教,身行祖师之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唯除睡时、食时及与人言语,佛声不断;若近距离,即可听闻。其音轻柔,不快不慢;神情怡悦,不急不躁。即使讲经、吃饭、回答信众提问等中间极短的间歇时间,也必双唇微动,念佛不辍。
或以为:自力故多念,他力故少念。
又以为:疑心故多念,信心故少念。
又以为:信心一念定往生,之后想念就念,不想念即不念,是为天真自然;何必勉强多念。
又以为:心中默念一样,何必一定动口发声。
这些都不过是因为自我情志懈怠漂亮的遮掩而已,乃至深着邪见,曲解宗义,欲巧符自心,还废往生大事。
师父岂不知“他力”、“信心”、“自然”之事?师父既如此,必有一定的道理!我便也模仿师父去实践动口出声的相续念佛。
或乘车、步行,虽出发时心中想着念佛,但如果只是默念,往往不知不觉佛号丢失,待发觉时已经不知过了多久了。如果动口微声,则可彻至终点佛号不断。故知:若单心忆,极易中断;若以声摄,易得相续。
出声念佛,虽有烦恼,其势微弱;若默无声,必见妄想翻腾,连绵不绝。譬如盆水易动,覆以草叶,则波澜不兴;心水易动,覆以佛声,则驯服安和。故知:出声为胜,默声为劣。
又,幼儿、弱智,教以心念必不知所云,转教口称则朗朗上口;而鹦鹉畜类,不解心念,唯随口称,得生极乐。故知:出声为易,心念即难。
又如烦恼盛时、痛苦加时、大难来时,默念佛号,全无可能;此时虽无人劝,也必努力出声,如叹如诉,呼号求救。故知:出声顺乎自然。
《观经》下下品,五逆罪人,临终苦逼,不遑心念,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随声消除生死罪,应念往生极乐国。善导大师释弥陀本愿“乃至十念”为“下至十声”。可知,净土宗者以出声称念为正。
弥陀以称名为本愿,祖师释“念”为“声”。深望后来之学者,自甘愚痴,宁守佛祖之成规,唯口称相续,往生因足;切莫自卖聪明,强论心念之是非。又当知善知识所作所为必然与法相应,见与私心不合者,要立即警觉:“必是我错!”而放下私见,完全依循善知识;不可傲慢地认为善知识也有错的时候。若能全依善知识,则纵然心愚如同木石,也必能道业增长有一日千里之效。
师父说:“除睡时及做事需特别专心之时,余一切时皆好念佛。”
常常听人说念佛时间不够,以师父为镜便知所谓“时间不够”不过是对念佛存心不够罢了。能够用来念佛而没有念佛的时间真是太多太多了!算一算,每天用来说闲话、盘算无益心事、猎奇新闻、读报刊闲杂书、看电视乃至打麻将等等时间有多少呢!更何况吃饭、走路、乘车,皆可念佛。不必特别抽时,只要稍微存心,便会发现可以用来念佛的时间像遍地青草随处皆有。
有人问:“上浴厕等不净之地,不能念佛吧。”
师父答:“应该念佛!因为浴厕也有突然暴死者,若此等时处必不能念佛,则其人只有堕入三涂。然而阿弥陀佛遍照光明既不嫌浴厕等不净之地,若念佛者必得往生。”又说:“念佛不嫌时、处、诸缘,贵在相续。”
又问:“凡俗之人,杂务繁多,怎能念念相续?”
师父答:“所谓念念相续、念念不舍,皆是随人根机之语;总之以养成念佛习惯为原则。”
一、老年问题
谷粒脱落时,成熟饱满;瓜果丰收时,营养甘甜。大自然兆示生命的最后形态是圆满。然而人类似乎违背着自然法则,人生越老越痛苦,越老越恐惧,以致人之老年成了普遍的社会问题,称之为“老年问题”。
老年有何问题?
(一)身体问题。垂垂老矣,少壮身形今安在?诸病相催,龙钟衰残已现前。
(二)心理问题。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人至老年,在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都被边缘化,孤独、寂寞、难耐。
(三)死亡问题。闻死色变,看亡心惊。欲数儿时伴,屈指又停止;隔壁张老翁,昨夜成新鬼。唉!
二、最高贵的接待
适有因缘至福州,陈贤开车,小波、小洪同行。陈贤居士告诉我,他母亲已经是九十高龄了,很喜欢念佛,现在福州与哥嫂住在一起。我一听便很有兴味地要去拜访。陈贤是孝子,又是非常虔诚的佛弟子、念佛人,一定是沾了母德的遗泽,要去看望这样一位母亲,我的内心满怀着恭敬,真正是以一种参拜的心情去访问。我与陈贤年龄相近,法义上他虽尊我为师,感情上相处无异兄弟,而本人福薄,慈母早逝,未闻佛法,心中每引为憾,见到有念佛人母子同心,同修念佛,便特别羡慕,所以我去拜访这样一位念佛妈妈,心中也是视她为我自己的母亲,这样也可以弥补自己久存的缺憾。
去前,陈贤打了电话。上六楼,敲开门,便传出具有特别韵味的念佛声,介于唱与念之间的一种福州方言的念佛调,相信这是妈妈特别发明的,是属于她特有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两句一循环,节奏明快,声音洪亮,气力充足,绵绵不断,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九十岁老人念出来的。
妈妈就坐在门边的椅子上,双手合掌,念佛非常专注,口中边念身体边轻轻晃动。我们开门、进门、换拖鞋、与陈贤哥嫂招呼、入厅、至厅间佛堂前礼佛,整个过程妈妈都没有说一句话,都没有理会我,甚至抬眼望我一下也没有,她只在那里念佛,很投入,很专注,很喜悦,看面相就知道。而我同样很喜悦,我觉得与妈妈之间有一种禅师之间相互接对的默契。妈妈是念佛人,妈妈知道我是念佛人,所以她没有起身,她没有说:“师父,你来了!”没有说:“师父,请进。师父,顶礼。师父,请喝茶。师父,请吃水果。……”妈妈没有一句闲话,她在念佛,她用一句最尊贵的名号在欢迎我。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声中,什么话都不用说,我真的感到无限喜悦,这是我享受到的最高规格的礼遇,最合法度的接待。
三、傻瓜念佛,可以吗?
礼佛毕,我们坐定,妈妈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真是我的好妈妈。我请陈贤请妈妈坐过来,坐到我身边,这是一只长沙发,我想和妈妈坐在一起,我们一起念佛。陈贤扶着妈妈过来,挨在我身边坐下,但妈妈还是不说话,边走过来边念佛,无有间断。我便学着妈妈的调子,学着妈妈的模样,和着她一齐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妈妈每口气会念二句、四句到六句佛不等,每念八至十句佛便会很自然地一鞠躬,极为虔诚。我也完全地随学,同时很惊叹老人竟能这样持久响亮地称念。
我们已经念了有好一会儿了,看妈妈仍然没有停止的样子,但我还想和妈妈说说话,便碰碰她说道:“妈妈!阿弥陀佛!”这时老人才停下,侧过脸笑吟吟地看着我,很大声地说:“我是一个傻瓜,不会说普通话,只会福州话。我是傻瓜,傻瓜念佛,可以吗?”最后“可以吗”三个字,说的特别大声,有一种顽皮的幽默,有一种超然地自信。我赶紧竖上两个大拇指,也特别大声地回答:“可以呀!”其实妈妈问完也就完也,并不在乎你回答什么,她自己明明有答案,在佛法上她心里一切是有底的。
四、观世音菩萨是我姐妹
这种有底来自于她对佛菩萨的完全信靠,来自于多年来佛菩萨对她实实在在的关照。妈妈自十八岁开始信奉观世音菩萨,她信奉观世音菩萨很简单,因为观世音菩萨能救苦救难,她便信奉他,依靠他;而在这么多年里,观世音菩萨也不知带她度过了多少人生的苦难。
陈贤的父亲是地主、工商业者、四类份子,在那种年代时的遭遇可想而知,1958年更被判为无期徒刑。妈妈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那时还没有陈贤)完全凭着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过了一关又一关。即使在那种年代,她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奉一点都没有改变,香不给点,一切都偷偷进行,即使家人也不让知道,因为怕他们因而担心。每天虔诚地祈祷,喊着一家所有人的名字向菩萨祈祷,这个家庭就这么走过来。1962年,陈贤父亲同牢的牢友被非法打死,而恰恰又被陈贤父亲看到,打人者本来打算把他也打死算了,但后来陈贤父亲居然奇迹般地释放归来。丈夫在坐牢,自己要被人揪出去剃发、游街、批斗,妈妈说:“我良心无愧,不能接受游斗。你们要斗我,除非把我打死。”在那种年代,一个丈夫犯无期徒刑正在坐牢,自己也被认为是出生在罪大恶极家庭,犯有罪大恶极罪行的弱女子,居然敢一人对抗犹如铺天盖地般的强大势力,无异一只小小的蚂蚁对抗从天而坠的泰山巨石,必然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然而在妈妈大义凛然、勇敢无畏的抗争中,揪斗分子居然放过了她。妈妈知道这一切都是观世音菩萨的护佑。
我和妈妈边念佛边聊,多数都是她说,我听。妈妈念佛的时候就念佛,很认真,念一阵佛,停下,说话只是两三句。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我十八岁信奉观世音菩萨,晚上睡觉也抱着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不容易见到,我一生见过两次。菩萨站在我面前。我问:你是谁?他自己说:我是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对我说:你心好,我支持你。”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是我姐妹。”
妈妈突然说出这么一句,很肯定,所有的人都一惊。
我们在经文上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念佛人的胜友知识;我们在头脑中推论,菩萨是佛子,我们念佛也是佛子,所以与菩萨是兄弟;祖师也说:同一念佛无别道,通乎法界皆兄弟。但是心中总以为观世音菩萨乃是西方三圣之一,谁敢真正担当观世音菩萨与我是兄弟、是姐妹呢?打死也没有那个胆,我们这样的坏家伙与观世音菩萨是兄弟,这岂不是在亵渎菩萨吗?
但这个无知无识的老人家,连知道都不知道那个经文,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啊?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我们都要顶礼膜拜,祈求菩萨的保佑,你敢说你跟观世音菩萨是姐妹?”我考问妈妈。
“我敢!我心里有底。”妈妈用手摸着心,丝毫不退让。
“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我也要救苦救难。”前面说她是傻瓜,何其低;现在说观世音菩萨是她姐妹,何其高。一天一地的两句话,在妈妈口里说出来,没有任何矛盾,很自然。
“观世音菩萨跟妈妈是姐妹,那我们要巴结妈妈了。”我不由地大笑。至于妈妈这么说,其间更深的内涵,更亲切的体悟,那就不是我能形之笔墨了。
五、我早就交给阿弥陀佛了
一九九五年,陈贤的父亲病重不治情况下,开始念佛,最后庄严往生净土(见“追思慈父”一文),此后妈妈便开始念阿弥陀佛。妈妈念佛也很简单,知道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净土,她就开始念佛。一开始还学会过《阿弥陀经》、大悲咒,后来不久就全放下,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妈妈念佛从来没有问过任何问题:念佛能不能往生?妄念怎么办?信奉观世音多年改念阿弥陀佛会不会有问题?这些常见的问题她一概没有,因为她心里全明白。她念佛完全是出自纯真的信仰,不是出自知识。经中说“明信佛智”,就是妈妈这样的吧。如此生性纯朴,明信佛智,是不需要用眼看经书、也不会有提问的。
陈贤居士住在厦门,每次回福州看望妈妈,总要提醒说:“妈妈,年纪大了,念佛要精进,要用功。功夫好往生才有把握。”如此过了八、九年,陈贤居士也不知说过多少回了。直到2004年,陈贤遇到善导大师念佛思想,豁悟:“任何人只要念佛愿生,乘佛愿力,必定往生。”心中无限感激,想到多年来内心不安,和母亲说的那些话也会让母亲不安,便立即打电话告诉妈妈说:“妈妈!我以前说的都是不对的。你只要有念阿弥陀佛,愿意往生,肯定可以往生的。你就把一切交给阿弥陀佛吧!”想不到电话那一头,妈妈笑着说:“我早就交给阿弥陀佛了!”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显示妈妈念佛是多么自在,不受干扰。陈贤又感慨,又欢喜地说:“原来我说了八、九年,她一句也没有听啊!”我们不能不佩服老人家的信力、念力、定力、智慧力。念佛对她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既不受人影响,也不与人辩论,哪怕是自己最喜欢的儿子,也不长不短,无是无非,只管自己念佛。
我问:“妈妈,阿弥陀佛来接你,怕不怕呀?”
“不怕!我好欢喜,我好快乐。”
对妈妈来说,观世音菩萨也好,阿弥陀佛也好,都是活生生的,与她每天生活在一起,所以她的信佛念佛,是再简单自然不过了;她的念佛往生,也是再简单自然不过的了。
六、晶莹剔透的晚年
人到晚年,尤其是年轻时受过苦,人生多坎坷的人,总是有许多愤愤不平;即使一生较为平顺的人,晚年也都免不了许多负面情绪:总是为自己的身体担心受怕,抱怨孩子们不经常回家;即使一点小事也弱不禁风难以承受,爱激动发脾气,莫名其妙抑郁忧伤,暗自落泪;喜欢告状,喜欢牢骚,喜欢唠叨……
妈妈九十高龄了,却好像初生到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经历过一样。什么都没有经历,什么都没有发生,她的人生很简单,简单到只剩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不和她说话,她不找你说话。儿辈的事,孙辈的事,听到便以佛法开导,讲过便忘,心中不留一丝痕迹。
早晨起来,妈妈“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开始;吃过早饭,孩子们去上班了,妈妈“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相续;下班,孩子们回来,妈妈“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迎接。一天到晚,一年到头,皆是如此。从来不会说,孩子们都上班了,自己一人在家寂寞,打开电视机消遣,她有佛,过得很充实。从来不会无事找事,挂心儿孙,她有佛,过得很逍遥。她无一切闲事,唯有一件正事——念佛;她不做百般小事,只做一件大事——念佛;人生对她来说很平淡,人生对她没有新花样,没有新内容,没有新鲜事,她九十年的人生,知道只有一件新奇事——念佛,往生,成佛!
一个人的心念会不断地向周围的世界散发,即使不说话,心念波也是在不停地散发。凶恶的人散发出凶恶的心念波,在他身边就会感到一种恐怖寒气;善良的人散发出善良的心念波,与之接触便会觉得安心喜悦。有人一见就喜,有人一见就厌,这就是彼此心念波相交的自然反应。一般人的心念波杂乱无序,躁动不安,这样他即使坐在那里不说话,我们也会感知到他的心如同长满了小剌,不圆润,不平和。坐在妈妈身边,我明显地感受到妈妈心里没有事,一片空灵,妈妈的心透明柔润,就像圆润的宝玉。坐在妈妈身边,你会觉得很安静,你会觉得说话是多余的,你会有一种巨大的安全感,你会体悟到什么是“天下太平,没有事。”
七、一生中最难过的事
然而妈妈的心中仍然有着深深的隐痛。
还是在那举国失去理智的年代,妈妈供奉着一尊精美的陶瓷大悲观世音菩萨,听说就要来抄家,一旦落入抄家者之手,不仅菩萨粉碎,全家统统遭殃。想到心爱的菩萨落入无知者之手,肯定要被无情地暴力摧残,妈妈不敢想,不能忍,与其让菩萨落入无知者之手而遭蹂躏破坏,犯下极重恶业,宁愿自己碎了菩萨。妈妈亲手把菩萨的尊像碎了,埋于地下。我们可以想象妈妈的心是如何痛苦啊。
妈妈不断重复地说:“我心好难过,我心好难过。”陈贤说此事他们做子女的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是妈妈几十年来第一次说出。当是痛之愈深,言之愈稀,最深沉的悲痛,压在最深的心底。向何人说?说有何益?
我听了,唯有唏嘘,如此光明坦荡的妈妈所说的难过,如同巨大的云压在我的心里,让我感受到这不是妈妈一个人的难过,是一个时代、广大众生的痛苦聚集在妈妈心里。
妈妈的悲伤难过是深沉的、真实的,虽然悲伤难过,并没有怨恨,也没有恐惧。她知道,众生是无知的,菩萨是永远爱众生的,亦唯如此,妈妈才有这样的难过。
我知道妈妈的心,便说:“那是没有办法啊!观世音菩萨就是要救苦救难,在那个时候,菩萨就是要舍身舍命,粉身碎骨来救全家、也救那些要来抄家的人。菩萨的像虽然打碎了,但保全了众生,保全了众生,也就是保全了菩萨的心。如果不那么做,不仅菩萨像要碎,全家人无辜遭殃,那些无知的众生也将因为造下极重恶业而善根永受摧残,这样菩萨更要伤心了。”实在说起来,是妈妈碎了自己的心,而来保全众生。“观世音菩萨是我姐妹。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我也要救苦救难。”不正如此吗!南无阿弥陀佛,众生悲苦,愿那疯狂的年代永远不要再现。
八、不用怕,我就不怕
陈贤向妈妈说起弘扬这个法门多么不容易,有人不解,有人毁谤,说我受了太多的苦。陈贤用福州话说,我只是大致地猜,心想:“何必要向妈妈说这些负面的东西呢?妈妈一点也不了解目前教界的情况,不会让妈妈产生别的想法吗?弘扬念佛,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是不是你们所说的不正确?”见妈妈一句话没说,在静静地听,我更加觉得没有必要说这些,对这样的老人,只说念佛往生就好了,皆大欢喜;不必把目前教界的事说出来,这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可能反而增加她的困扰。
妈妈听完,侧过头向我,笑吟吟地,说:“不用怕。我就不怕!”妈妈的意思是说,她一生经过很多磨难,心中有佛菩萨,从来没有怕过;你为阿弥陀佛做事,阿弥陀佛知道,会保护你,照顾你的,所以不用怕。
言情当中充满了慈爱与鼓励,理解与宽容。没有狐疑不解,没有义愤填膺,没有抱怨指责,没有打抱不平。一种平怀,一种大度。
妈妈的话很短,意含却很多,很深,让我再次感受心灵相通的默契。妈妈真有老将军的胆识与气度呢。
九、越老越值钱
同行的人都有极大的感触,小波倍受感动,因为他的妈妈也已年老,但还没有念佛,他看到了眼前这位念佛妈妈的心境是这样的美,不由地赞叹:“妈妈笑的多么灿烂,那是只有在小孩子,而且是五岁以前没有读书的小孩子的脸上才可能看到的笑。这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最圆满、最幸福的人生。即使贵为美国总统,他的人生也没有念佛人的人生这样有价值。红光满面,没有一点病(陈贤说妈妈一生患过几次大的病灾,都因念观世音菩萨平安得过,以前还有风湿性关节炎,老了倒什么病都没有了。)一片阳光,身体上从来不给儿女添麻烦,心灵上她是全家的大树。(陈贤兄妹六人,全家族有二十多人信佛念佛。)念佛人,真是越老越尊贵,越老越值钱。”
直白的话语,说出了人生的真谛。若不念佛,越老越痛苦,越老越黑暗。有见于此,小波立即给他妈妈打电话,劝她念佛,圆满人生。
十、普愿念佛人
普愿念佛人,向妈妈学习。
我看见很多人,心中有层出不穷的问题,似乎古往今来所有的问题他要问遍才能老实念佛。我期望他们能向妈妈学习,质朴,简单,听说念佛能往生,就念佛,没有那么多问题。
我看到很多人,人已到老年,可是仍然挂心太多的俗事。下雨了,她比谁都着急窗户关了没有;电话铃响了,她比谁都关心是谁打来的;媳妇嫌老人不卫生,不让带小孙子,她心里愤愤不平。儿子的公司经营,小孙子的成绩好坏,她比谁都更操心……她们虽然念佛,可是俗心太重,好像天下少了她不能运转。希望她们能向妈妈学习,不要管这些不用你管、你也管不了、管了还障碍的事,而把我们最后所剩无已的宝贵命光,用在最值得、最宝贵的事业——念佛之上。人老少语便是宝,少语念佛宝中宝。老人要想不讨晚辈的嫌,要学会知趣,要学会自尊。知趣者,知我年老力弱,俗事主动退让一边;自尊者,晚年光景,我要圆满人生,要往生西方作佛。如此轻世间,重佛法,则晚辈无不尊敬,无不蒙益,无不受化。
我看见一般老年人,有甩不掉的老年情结,怨叹太多,牢骚满腹,难耐寂寞。人多时耳朵总想听人说话,独处时双眼与电视为伴;年轻人各忙己事,无人搭理,他便以玩鸟、溜狗,消磨本来就已经没有本钱了的人生;医院是她们又怕去、又常去的地方,怕去是因为怕病,常去是因为这是她们的老年生活之一,生病固然可怕,无聊有时更可怕,只要没有致死大病,经常去医院走走,检查检查,有点小病,便与孩子们有更多的话题,可以得到更多的关心与爱。我希望她们能向妈妈学习,要从弥陀那里获得大爱,获得永恒的健康与安乐,过大爱光明的人生。
不仅念佛老人要学妈妈,过充实丰富的念佛生活,世间老人更要向妈妈学习。不知佛法、没有信仰的老年人,人生真是残酷,活生生地被判死刑,全家人、全社会的人、她自己都明白,自己已经判了死刑,何时阎王来勾不知,但随时会来。在深深地恐惧与无法逃避的绝望当中,竭尽全力地逃避,信仰锻炼、保养、医疗……多么幼稚无力的信仰啊!希望她们能向妈妈学习,信仰大愿大力、拯救一切苦难众生的阿弥陀佛。
不仅老年人,要向妈妈学习,普愿年轻人也都向妈妈学习。成熟的人生智慧虽然往往要到老年,但却是属于所有的人,年轻并非选择愚痴人生的理由,何况人命无常,老少不定。早日让弥陀住进我们的心,早日让弥陀做我们的主人。有念佛的人生,才是安全、安慰、安乐的人生。
我本人也深深地景仰妈妈,希望早日结束东奔西走,停止鼓舌穷思,而过单纯的念佛生活。念佛,是人生最美之境。
我与妈妈约好,等她回归净土之时,定来相送。然而,或许我会走在妈妈的前面,也不一定。总之,在不长的时间,我们会前后相随,相会在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谨以此文,回向我的母亲,并天下一切母亲,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净土。
听闻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一般有以下几种反应:
一、闻如未闻,无动于衷。觉得善导大师思想与一般弘扬净土之理念差不多,都是叫人念佛求生净土而已。
此为愚痴无行人。譬如婴儿,不辨母乳与牛羊乳,味道不同,营养有异,以为统皆是乳,而不实饮亲尝。
二、悚然惊耸,不知所措。听出来善导大师思想与一般净土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但因为都是大名鼎鼎的大师,自己地位卑陋,难决真伪,不知去从。
此为盲从盲行人。譬如虽知二乳味道不同,但自不知谁人是母,何乳有益。若闻多人赞牛羊乳,则饮牛羊乳;若闻多人赞母乳,则饮母乳。
三、自以智慧,巧会圆融。知道善导大师在净土宗之地位非同一般,大师思想确有特色,但囿于通途观念,不愿放弃,便以自己的智慧,在善导大师思想与一般净土观念当中,各取所需,巧加圆会。
此为杂见杂行人。比如虽获母乳,知其甘美,但因久饮牛羊乳,爱其腥膻,必要在母乳中加些牛羊乳才觉有味。
四、更有胜法,超过专称。认为大师强调一向专称,仍然不脱自力的影响,我今更有胜法,但取一念起信,或取一念闻名,今生决定往生,何必念念称名。
此为邪见邪行人。譬如既失母乳,又不饮牛羊乳,唯得一盆毒药,以为甘露,津津饮之,必死无疑。
五、独尊善导,全舍全从。完全以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为准绳,舍弃诸宗之所有观念,归命弥陀本愿,奉行一向专称。
此为正见正行人。譬如婴儿,全饮母乳,与母相亲,同一气分,心得安稳,面色红润。
心态
一、熏习。法义学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如烟熏物,渐入其里;不断反复,不断提高,所以叫熏习。所以不要指望一下子能达到什么程度。有关法句,往往是文字都认识,自己也以为都了解,但过一段时间,再看理解又不一样,这就是因为有熏习而深入了。
二、刻苦。世间说「刻苦学习」,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为做学问头悬梁、锥剌骨,可见得做学问是苦的。大凡世间成就任何事,不吃一番苦是不行的。法义学习也是这样,就要用一些苦功,该背的要背,该记的要记,该熟读的要熟读,该思惟的要用心思惟。所以不要指望一点不用功,凭着自己的性子,想如何就如何,懒懒散散就能轻松学好法义。那是不可能的。
三、法喜。但佛法如果一直是苦的,就学不下去了。法义学习也会有欢喜,有快乐。这种欢喜、快乐称为法喜、法乐。是和世间的欢喜、快乐大不一样的,因为是从法而来的,是清净的,无染的。世间有人见钱眼开,也欢喜,或者看见自己的小孙子欢喜,那都是染污的,增长人的贪爱执着。学佛的人,多少都能体会到一些法喜法乐,但说程度、作用、功效那就大不一样了。学习我们这个法门,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所得到的法喜是最高的,最深入、最彻底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本来是要堕入三涂的人,现在不仅不用堕入三涂,还会去成佛,岂不是大欢喜?又不仅我一个人可以往生成佛,所有的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成佛,百分之百,无一遗漏,这岂不是更大的欢喜、快乐?我们是苦恼人,即使念佛、打坐,也未必心很安宁,或者深入禅定,未必享受到初禅、二禅、三禅之乐,但三禅之乐要比念佛必生、必定成佛比起来,那又不能为比千万亿倍了。所以,看起来是一个普普通通,乃至烦烦恼恼的念佛人,他的法喜法乐要超过很多人们眼中的大修行人。
一般的法门虽然也有法喜,但不坚固,很无常,环境、人事、心情顺,用工得力,就法喜,反过来就苦恼,苦恼的时候还会法喜吗?就没有了。可是一切皆顺总是少数时候,所以很无常,很不定。另外就其本质来说也是浮浅的,因为心底最深处总有一个疑问,甚至是恐惧在,那就是我的生死究竟能不能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虽有法喜,那都是相对世间的、初级的,而最后都会感到痛苦而绝望,都必须转到念佛才可靠,才有真正的法喜。这就是为什么各宗各派的祖师、大修行人,最后都转入老老实实念佛的原因。就他们的修行、学问来说,持戒清净的法喜有,禅悦为食的法喜有,深入经藏的法喜有,大彻大悟的法喜有,但最后都不会满足,都会舍掉这一切,更大的法喜,广大无边、坚固永远的法喜,只有念佛。
所以念佛,尤其是依据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而念佛,顺从弥陀本愿的念佛,那种法喜就是坚固永恒的,是永不褪色、永不退转,反而越来越增上的法喜。不是说一天到晚欢喜,是凡夫总是有苦恼,但是再怎样的苦恼,心里想想我还是可以往生,可以成佛。所以苦恼也就不苦恼了,是苦恼也不能掩盖的法喜,甚至是死亡都夺不走的法喜,所以才是真法喜。年龄越来越大,人越来越不中用,身体越来越差,但离往生、离成佛越来越近,心里也就越来越期盼,越欢喜,所以是越来越增上的法喜。不像一般圣道自力修行的法门,到最后都是恐惧的。
法喜法乐来自于法,也来自于我们需要法,接受法,与法相应。比如饿的人,吃饭才香;不饿的人,即使山珍海味,他也索然无味,因为他没有需求。学我们这个法门感到法喜的,是因为他无常感深、因果观深、罪恶感重、出离心强,一看见这个法,他在这里也看到我往生,在那里也看到我往生,在这里看到我成佛,在那里也看到我成佛,怎么不欢喜。如同坐大牢的人看到自己的释放令;判死刑的人看到自己的大赦令,那种欢喜就不是一般的欢喜了。如果觉得生死可了可不了,或自认为自己可了,他看这些书就没有味道了。还有就是大悲心重的人,看到这个法门他欢喜,因为人人做得到,人人能成佛,他看到这个也成佛,那个也成佛,父亲、母亲、亲友都能成佛,还有比这更欢喜的吗?他就是到菜市场去买菜,也会欢喜,因为这些畜类也可以往生成佛的。所以与此法相应的人都是出离心、大悲心重的人,难怪佛赞为人中芬陀利花。
比如挖井,先总是干土,渐渐见了湿土,就有兴趣了,再出水,水越来越多,就越来越喜。法义学习也一样,渐入佳境。
次第
简单说一点,分三个层次,三经、祖典、现代白话解释(以上人为主)。这三层是一味的。
这三个层次,从重要性、根本性来说,当然最重要的是三经,其次是祖典,其次是现代白话解释。
但从修学的次第来说,第一重视的反而是现代白话解释,其次才是祖典,最后是三经。所谓从近及远,由低而高。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对白话解释往往看的轻,不够重视,因为一看就懂,所以他也就认为真的懂了,就稍微地看一下,喜欢看祖典。这是大错特错的。必须在白话解释上多下工夫,下足功夫,才能谈得上去看祖典。往往不是那些文化比较高、祖典看的多的人法义就好,反而是老老实实在白话解释方面下足工夫的人,法义精纯,进步很快,对祖典的领悟也特别的快。这一点也是我的经验,奉献给大家。
依我的观察,直接看祖典想快速得到祖师教义精髓的人,还没有。依法然上人的根机,读遍大藏经五次,《观经疏》总共读了八遍才悟到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是何等人呢。所以,不要舍捷径,去绕弯路。其他人说的可能还会有不严谨的地方,但上人的解释基本上是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方法
方法没时间多说了。《怎样读善导大师全集》也是讲的方法,大家可以看。昨天在佛林寺,略就《第十八愿讲话》说了一些,附在这,供养大家。
各位大德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大家请放掌。
今天是农历过小年,我们今天这个小年过得很有意义。事情都是因缘的成就,也没有想到今年的小年会在慈圣寺和各位莲友在一起。在这除旧迎新的时节和大家相聚,过一个佛法的年,我感到很欢喜。走进这个道场,大家念佛都非常虔诚、专注,声调统一,这很难得。
我想今天先给大家做一点汇报,然后留一些时间给大家提问。
我是学净土法门的,其它的都不会,只会念一句佛,这句佛念得也不太好,可能还没有我们在座很多老菩萨那么精进,但是,我个人对这个法门、对这句名号还是很满足的。印光大师讲: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不学它法,又有何憾?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成佛都有多余的,即使其它的微妙法门我们没有学,又有什么遗憾呢?
学法就是为了解脱成佛,我们念这句佛号,成佛都有余了,其它的不学也没有遗憾了──我们也就抱定这个宗旨。
佛法非常广大,经典、法门非常多,我们的人生很有限,因此要抓住一门──自己这一生可以决定成就的法门。这是我们抱定的宗旨。
慧净法师也讲:念佛法门虽然简单,但是可以了生死,可以成佛。
念佛往生
今天有这么一个难得的因缘,我想主要在这里跟大家谈一谈念佛往生。这个题目是我们佛教的主题,大家都听说过了,遇到出家师父、莲友,几乎都会谈念佛往生极乐。
“念佛往生”四个字,我们稍微介绍一下。在座有些莲友都是老修行了,或许有的是新学的,需要介绍一下。
“念佛”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念佛本来有很多种,我们这里讲的念佛,就是指刚才大家在院子里绕佛、上堂念佛,这就是正确的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往生”是指前往极乐世界莲花化生。
为什么要谈往生呢?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一年老似一年,根据佛教的道理,人并不是一死万灭的,人死之后还存在着一个轮回的大事,如果不往生到净土,我们的结局就是要六道轮回。
我们生而为人,我们的身体只是一个外壳,就好像我们坐车一样,从这部车换下一部车,再换一部车,身体是我们外面的一个壳,神识由于业力的催动,会去投胎转世,如果不往生到极乐世界,下一生我们做人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佛经里说:
一切众生,必堕三恶道。
我们都要堕落到三恶道里,那样,我们就换了一个身体,冬天也不用穿棉袄,换了一个什么身体?换了一个狗,换了一个羊,身上长了厚厚的毛,这还是畜生道;或者生到饿鬼道、地狱道,那就更苦恼了。
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存在着六道轮回的大事,目的是让我们解决这件大事,对此大家要认识清楚。
有的人在佛法里求平安、求长寿、求富贵,这些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了生脱死。如果我们不能往生净土,我们将来就轮回三恶道,所以,有必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我们平时念佛,临终的时候就会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你喜欢的任何菩萨都会来,地藏王菩萨、韦陀菩萨、药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一切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都来迎接我们,我们会听见天乐鸣空,会看见天花飘散,也会看见光明满室,整个房间一片光明。我们在这殊胜庄严的景象当中,随着阿弥陀佛一念之间往生到极乐世界。
到极乐世界之后,就不是肉体凡胎了,是从莲花里化生出来。
除旧迎新
如果临终不是阿弥陀佛来接我们,那会是怎样的景象呢?那就是阎罗大鬼带领小鬼小卒,拿着钢叉铁链,推着火车,变化着种种形象,用铁链把我们套到阎罗王那里去,那样就悲惨了。
所以,在这个新旧转换的时候,祝愿我们每位在座的莲友,大家有机会听闻微妙的佛法,在这一生真正完成除旧迎新的任务。
除什么旧呢?就是我们生生世世以来都在六道轮回,我们换了一个人的身体,换了一个猪马牛羊的身体,这些都是旧的,我们都在搞六道轮回。讲“过年”,其实也没什么新鲜事儿,儿童说不定还有新鲜劲儿,过了三四十岁、五六十岁,都怕过年,“烦死了”。但是又不能不过,怎么能不过呢?过又过得不舒服,步子依旧要往下迈。人生总是在六道轮回。
我们这一生,大家就要了结这个六道轮回,往生到崭新的净土。
极乐世界
极乐净土我们从来也没去过,那个地方景象如何?经典讲的,也是万分之一。比如说经中讲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不像我们这里飞沙走石,外面的风灌进来,冷得要命。“黄金为地”,我们就想到“哦,大地是黄金的”,这也是依我们凡夫能够想象到的,其实,极乐世界何止是这样的境界呢?完全是一种佛性功德的显现,只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大家觉得金子是最宝贵的,是纯洁、光明、柔软的金属,所以用黄金来说明。真的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比金子就微妙太多了。经典这样描述,是让我们发起至诚的愿望,脱离三恶道,往生极乐国。
《阿弥陀经》这部经典大家都知道吗?
(“知道。”)
极乐世界大家都知道吗?
(“知道。”)
那边有张图,就是阿弥陀佛带领诸大菩萨来迎接念佛的人,你看旁边有菩萨打着幡;阿弥陀佛放着光明,白毫光从眉间放出来,接引下面的众生;诸大菩萨,观音、势至、地藏、弥勒都有,这里只画了二十五位菩萨;还有天鼓、天乐等等,种种乐器;还有天花飘散,这是示意图。
极乐世界为什么叫“极乐世界”呢?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离苦得乐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愿望,归纳起来我想不过四个字:
离苦得乐。
每个人都是为了这个。求发财也好,求健康也好,求长寿也好,都是离苦得乐。但是,这个目的在人世间可以讲是达不到的,我们在人世间只能是“从苦入苦”。
比如说,衰老好不好?
(“不好。”)
衰老不好,病也多,耳也聋,眼也花,鼻也流涕,面孔也皱,头发也白,但是,谁能不老呢?我们每天都在老,一天老似一天,所以,我们的人生越来越苦。
老也不好,死也不好,病也不好,但是,这三件事几乎没有人能离得开,一辈子跟老没有缘分的人也有,是哪种人呢?幼儿生下来就死掉了,他跟老没有缘分,他没有资格老,从小就死掉了;一辈子跟死没有缘分的人能找到吗?我们在座有一两百,“师父,我跟死没有缘”,你跟死没有缘,死跟你还有缘呢,不死的人是没有的。
所以,人生很苦,苦过之后还要六道轮回。
我们的目标、愿望是要离苦得乐,结果我们的结局是从苦恼走向更加的苦恼,这就违背了我们的愿望。
我们要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就一定要在佛法里寻求,就是刚才讲的:念佛往生,往生极乐。
“极乐世界”这个名字一听,就让我们心中欢喜,“那个地方叫极乐世界,啊!”为什么叫“极乐”呢?《阿弥陀经》说:
彼佛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一切的苦恼都没有。
忆苦
在我们这个世界,比如说今天在座的每一位,我们都可以点出很多的苦恼,刚才讲的衰老,过年了,过了一年就是老了一年,过了一年就是离火葬场近了一年,过了一年就是往棺材里又爬了一年,过了一年就是我们的背又弯了一年──老和死大家都有;我们这里夏天热、冬天冷,也有苦;坐在这里精神混沌,要打瞌睡,这也是苦;儿女工作不稳定,下岗,心里也是苦;孩子读书成绩不好,眼又近视,这也是苦;夫妻闹矛盾、父母去世、父子离别……,人世间的苦太多!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脸相看上去都苦歪歪的,很苦的。我也苦,你也苦,大家都苦,苦来苦去。
“师父,今天来不是听你讲苦的,苦经我们天天读,家里天天都发生,我们今天是要听师父讲乐的。”
讲乐,我这儿有乐,有大乐,这个乐不是赵本山那个乐,春节晚会那个乐,乐那么一会儿,我们讲往生极乐。到达极乐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苦恼都没有了。
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乐呢?按说我们不容易了解,但是,我们知道这里是怎么样的苦。比如说一个人很穷,没有发过大财,他不知道发财是什么滋味,但是,他知道穷是什么滋味,反过来讲,不穷,那就是好的。极乐世界我们没有去过,但娑婆世界我们呆过。这里有老,极乐世界没有老,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永远青春常驻,那个多好啊!长的面相都跟阿弥陀佛是一样的,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说哪个漂亮、哪个不漂亮;极乐世界肯定没有医院,这个地方有医院,你到医院去看──在这个世界如果想觉悟,有两个地点是很好的,一个是医院,一个是火葬场,你到医院去一看,怎么人间地狱在这里呀?断腿的,拔舌头的……,舌头为什么要拔?得了舌癌,医生给他做手术,舌头勾住,用刀来割,这些都是地狱的苦恼显现在人世间。开刀的、插管子的、哭爹叫娘的……苦啊!有很多人一住进医院就想到说“哎呀,我一辈子辛苦挣钱,都交给医院了”,年轻的时候拼命挣钱,年老的时候花钱买命。
我们今天来到慈圣寺,大殿外面的莲友大概听不到声音,也苦,如果我的声音能够有穿透力──佛在极乐世界讲法就不像这样子,大家冻得抖抖地在听。在极乐世界听佛讲法,每个人都坐着大莲花,温暖、柔软又舒服,金光闪闪。
总之,这个世间有种种的苦恼,我们略微根据经典把它摆一摆,先忆苦,然后才能思甜,我们开个忆苦思甜会。
第一、生苦,生下来的苦恼(不过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苦恼呢?从母亲的子宫、产道出来,要受挤压,然后刀风割体,小孩子在母胎里很温暖,一到外面,衣服、手一碰到他,就很痛苦,所以,小孩子生下来都哭。很苦。
第二、老苦,生下来就要衰老,老苦。我一讲“老苦”的时候,很多人都在点头了,“是啊,老不好啊”,特别是花白头发的,都在点头了,老苦他体会得更深刻。
第三、病苦,生病的苦恼。
第四、死苦,死亡的苦恼。死亡之后还要六道轮回。
佛讲,人世间还有求不得苦,你想求的,就是得不到:想求发财,偏偏穷困潦倒,想要健康,偏偏老是生病。求不得苦也是很苦恼的。有的人想求个好工作,就是找不到好工作,总之,所求的万般事情都有可能得不到。
得到的东西呢,都是我们不想要的──怨憎会苦,过去互相有冤仇的经常碰头。
还有爱别离苦,相爱的人也好,相爱的事情也好,要离别我们远去,对此,每个人都有亲身感受。
还有五阴炽盛苦(这是佛教的专门名词),我们的身体,五阴、四大不能协调,覆盖我们的真心。
思甜
那么,到了极乐世界呢,没有生苦,因为是莲花化生,我们一到极乐世界,莲花一打开,身体就长高,成为菩萨童子,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拿来法衣给我们一披,说:“现在你从娑婆世界来了,第一个项目是带你去拜见阿弥陀佛。”我们就从莲花池出来,一抬步,轻轻下了地,一下地,就有莲花把我们的脚托住,根本不要我们走路,就像磁悬浮列车一样,莲花“嚓”就运送过去了,带着我们去见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高大的金身,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么高,我们像小虫子一样,但是也没关系,一见到佛,我们的身体“哗”一下也长得很高大,往那儿一礼拜,当下就开悟了,过去今生所有的事情都明白了──生下来就开悟了。
阿弥陀佛就跟我们讲话了:“某某人哪,来啦?”
“来了。”
“你看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怎么比?”
“哎呀,佛啊,没法比啊。”想到娑婆世界怎么苦怎么苦。
佛就说了:“你也不要怪人家了,你是自作自受莫怨他啊!造了罪业就要六道轮回。现在这样吧,我派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作导游,带你在极乐国土游览一番。”
好,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带我们先到七宝树林参观,七宝树四百万里那么高,树林中有种种美妙的鸟儿,白鹤、孔雀、鹦鹉、舍利……,种种杂色美妙之鸟,这些鸟儿的声音都在宣讲微妙的佛法;树上的叶子、花、果都非常的殊胜庄严,都放出光明,果子很大,摘一个尝一尝,味道非常甜美;树林放出百千万亿的光明,而且宝树里面都像现在我们看电视一样,可以照见十方国土,一看,“哎呀,原来我的父母还在娑婆世界的哪一道轮回”,都能看得到,“我的前世、我的孩子在干什么……”。不仅看到娑婆世界,也能看到他方国土,看得很清楚;宝林之中,风吹过来,树叶就能发出微妙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讲百千万亿的佛法。
“师父,我读《金刚经》读了多少遍都没有开悟……”
你在娑婆世界读,功效不大,到了极乐世界,风一吹,树叶一碰,你就开悟了,你比六祖大师悟得还要大,开悟得像百千个太阳一样,非常的明亮,明心见性达到彻底了。
宝林还没看完呢,前面是宝楼,广大庄严,你需要多大,它就有多大,有百千万亿的菩萨在里面讲法。你往里面一走,“欢迎欢迎,娑婆世界新来的善男子,我们举行一个欢迎仪式。”
怎么举行欢迎仪式呢?菩萨在空中作神变,舞蹈、音乐,极乐世界的音乐非常优美、柔和,能让我们的心得到开悟,不让我们起烦恼。宝楼里还有种种微妙的快乐。
宝楼还没游览完呢,“来来,到莲花池里来”,来到莲花池中。莲花池里的八功德水是自然如意的,又叫“如意水”,为什么叫“如意水”呢?你想让它快,它就快,你想让它慢,它就慢,你想让它热,它就热,你想让它凉,它就凉。比如说莲花池里有一万个人,这一万个人要求的温度不一样,都不影响的,随着每个人的心愿;“我想在水面上走路”,好,水就在你的脚下;“我希望水淹住我的脚背”,它马上就盖住你的脚背;“再深一点,淹到膝盖”,它马上到膝盖;“再深一点,到脖子”,它马上到脖子;“这个还不够,我希望像喷泉一样灌下来”,它马上“呼”给你来个灌顶。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热就热,想凉就凉,想深就深,想浅就浅。我们娑婆世界的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极乐世界的水不是这样,《观经》里描述:池子岸边有很多七宝树,池中的水顺着树爬上去,有的水下来,有的水上去,水和水之间碰撞,发出声音,宣讲佛法,不像我在这里讲,还要口干喝水。
极乐世界的水也讲法,风也讲法,树也讲法,鸟也讲法,光明也讲法,音乐也讲法,空中天乐齐鸣,都在讲佛法。你眼睛看到任何地方都开悟,耳朵听到任何声音都开悟,鼻子闻到空气也开悟,想不开悟不可能;在娑婆世界想开悟,白天想、晚上想,十万个大劫也开不了悟。到极乐世界,你想不开悟都不行,极乐世界没有不开悟的人。
善导大师说: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什么叫“六识”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的六种感觉器官,叫“六识”。
怎么叫“纵横”呢?随便看到哪个地方,横着看,竖着看,横着听,竖着听,随便你碰到什么地方,就开悟了,这叫“六识纵横自然悟”,你自然而然就开悟了,不需要勉强,不需要着急,“自然悟”。
“未藉思量一念功”,不需要你有一念的思惟,“我这么开悟:坐在那里,眼睛使劲闭,脑袋使劲想,使劲开悟!”──不用!都是很自然的。
你要听佛法,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也会讲种种的佛法,会讲《金刚经》,会讲《地藏经》,会讲《法华经》,会讲《华严经》,而且,极乐世界的《华严经》比我们这个世界的《华严经》不知道要丰富多少倍。《华严经》是佛教重要的经典,《华严经》有三个本子,在娑婆世界流通的是最简略的本子,《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请出来的,龙宫里还有中本、广本,内容太多了!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法读完,就像计算机一样,储存空间不够,根本没法流通,所以,拿了一个最简略的本子。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呢,一切诸佛的佛法在那里自然通达,身心没有任何障碍,没有生苦,也不会衰老──没有老苦,不会生病,也没有医院,更不会死亡,到极乐世界的每一个众生都有无量寿, 《阿弥陀经》里说: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我们每个人到极乐世界都会决定成佛,不需要经过第二生,一辈子就成佛,因为我们都是无量寿。到达极乐世界之后都是不退转,都是大菩萨,都和阿弥陀佛一样得到无量的光明和无量的智慧。
欣求极乐
总之,极乐世界的好处讲都讲不尽;这个世界的苦恼呢,也是说不完,也是无量无边。所以,我们要离苦得乐,发起求生净土的愿望。
前面讲这一段,是让大家对极乐世界产生欣求的愿望。人要有大心,做事要发大心,要立大志。求乐,就要求彻底的乐;求自在,就要求彻底的自在;求名望,就要求彻底的名望。在这个世界再怎么有名望、再怎么自在、再怎么富裕,都是一种欺骗你的手段,给你看一看,给你过一过小瘾,六十年一过、八十年一过,就不是你的了,你到阎罗王那里去了,一分钱也带不走,哪里是你的?娑婆世界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要求生净土。
大家愿不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愿意!”)
我就怕你们不愿意。愿意不愿意?
(“愿意!”)
好啊!我们干脆有力的声音,代表我们内心决定的愿望。
“师父,愿意不愿意,我想一想……”
那就不用想了,还要想一想!有什么好想的?极乐世界非常好!
有的人可能讲了:“师父啊,我愿意去,但是不愿意马上去,我还想在这里呆个三十年五十年。”
我说:“可以。”
为什么不愿意马上去?“我还有什么事没办,还有……”
这个,当然了,因为我们在人世间,极乐世界的好处我们不知道,希望真要走的时候再去,现在还有事儿办一办。
其实,我们在这个地方,时间是很短暂的,几十年是很短暂的。
有的人讲:“不对!这样的讲法不是我的心理,我今天晚上就想去!”
这个心态很好,往生心很急切。
有的人说:“师父,你讲的不对,我是今天生病了,我就很想去;明天病好了、发财了,我就不太想去了。”
这样的人也有,也很正常。但是,大家要有坚定的愿望,不要太摇摆。人要急中生智,现在身体还好,工作还顺,也还有事情做,“我还要呆两年”,但是,人生是无常的,我们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命归西天,所以,要打定主意,真要走的时候,就要一切放下,说走马上就走,要有这个志愿。
阿弥陀佛两度来迎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刘茂仲居士,这位居士往生得有一点特殊。他是湖南临澧人,刘居士家我去过,他就有一点拖泥带水、不干脆,非常危险,差一点没往生,最后还是往生了(我把答案告诉大家),但是,他往生得很玄乎,怎么玄乎呢?他夫妻俩都是学佛的,妻子学佛比较早,丈夫退休之后也修学净土法门,愿意求生净土。后来病重了,莲友给他助念,开示他:“刘居士,你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啊……”大家来念佛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哎!刘居士在病床上说:“来了,来了!”
“谁来了?”
“阿弥陀佛来了。”
大家一听说阿弥陀佛来了,非常喜悦,念的声音马上提高了,“好啊!阿弥陀佛怎么样?”
“阿弥陀佛托着莲花来了。”
“那你跟着去啊!”
他不讲话。
然后大家声音很高地在那里念,提高嗓门念,念了两个小时,把助念的莲友嗓子都念哑了,他还在那里眼睛上翻,他还不动。
“你怎么不去啊?”
他还是不出声。过一会儿他说:“阿弥陀佛终于走了。”
阿弥陀佛走了!
“怎么搞的!阿弥陀佛走了?”助念的莲友听到这么一句话,都泄气了,“这么好的机会给你,你不去,让给我也好啊!”
如果你们助念,你们泄气不泄气?来了又走了,你看多可惜!
他妻子就打电话给我:“你看我们家老刘,阿弥陀佛都来了,后来怎么又走了呢?他怎么没往生呢?师父,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从来没见过。”
我说:“不用问我,问你们家老刘,他肯定是有什么没放下,你好好问问他,盘问盘问。”
她就问了:“老刘,你是不是平时说想往生是假的?你是不是不愿意往生?你有什么没放下来?为什么阿弥陀佛来了又走了?你老实说。”
老刘说:“我还有一点事儿没放下。”
“有什么放不下的?”
“我就舍不得我那个小孙子。”
大家要注意啊!谁是冤家债主?小孙子可能就是你的冤家债主,“小孙子可爱呀!很可爱!我就舍不得小孙子。”
老伴和莲友是恨铁不成钢,说:“你这个老刘,平时跟我们讲得那么好,说你怎么愿意去往生,结果你讲的不是真话,你还舍不得小孙子,阿弥陀佛来了你还不跟着走!”
我在电话里说:“大家现在就不要责怪他了,要鼓励他再次发起愿往生心,要真的愿意往生。什么办法?他不是喜欢小孙子嘛,你就跟他讲明白。”
她就把媳妇叫来,媳妇就在爸爸的床前跪着,儿子也一起跪着,很肯切地请求:“爸爸,你现在病得这个样子,人寿不长了,你老人家放心跟阿弥陀佛走,我们一家三口一定会过得很好。极乐世界我们将来都去,去那里我们还可以再见面。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想孙子也是白想,阎罗王把你抓走了,我们将来到极乐净土,你怎么办?”
“哎!对呀!我要往生!我打定主意了,我这次真的愿意往生。”
哦,原来以前都是假的,这次真的愿意往生了。
“好啊,真的愿意往生,我们再来给你助念。”我们的莲友很慈悲(佛就更慈悲,不用说了),又来助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走了,这次真的往生了,走得很殊胜,很安详,身体柔软,往生了。
佛的慈悲
为什么举了他的例子呢?他的例子很有特色,第一点,你看阿弥陀佛多慈悲,刘居士并不是一定不想往生,他也想往生,但是有点摇摆。虽然他摇摆不定,但是佛说:“你临命终时,我也前来迎接你。”你看,摇摆不定的人佛也来接引,佛是不会失约的。
所以,有人讲:“佛啊,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已经做好准备了,阿弥陀佛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到时候你会不会来?会不会失约?会不会忘记了?”
阿弥陀佛决定会来!阿弥陀佛如约来迎接。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九愿:愿生极乐之人,临命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来迎接他。阿弥陀佛的誓愿不会是空头支票,祂来了,但是,刘居士在那里动摇,那佛就在那里等,一直等两个小时!你看,佛这么尊贵,来接我们,我们还要佛在那里坐凉板凳等两个小时,我们不象话!如果说国家领导人来接见你,你还在那里摇摇摆摆,摆个大架子,让国家领导人等你两个小时,你合适吗?
你看,刘茂仲让阿弥陀佛在那里站两个小时,这不合适啊!他在动摇,后来泄气了,“我的小孙子舍不得”,那么,阿弥陀佛就暂时离开,走了。第二次他又发愿,愿意往生,阿弥陀佛又来第二次,佛多慈悲!佛不会失约,决定会接引我们往生,责任都在我们这边。
真的愿往生
刘居士的往生心为什么没有那么急切呢?就是对世间的事情还没有看得破,还没有放得下。
大家能不能向刘居士学习?
(“不学习他。”)
不学习他是吧?我们不能向他学习,我们发愿要发真实的愿。
大家愿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真的?
(“真的!”)
真的吗?
(“真的!”)
当初刘居士也是这么回答我的。
(众笑)
“真的!真的!真的!”结果他被小孙子绊住了。希望你们超过他。刘居士现在在极乐世界做菩萨了,我是把他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要超过他。
你是不是真的愿意往生,你自己心里明白,这个不需要问人家的。
“师父,你看我是不是真的愿意去往生?”
“我看不出来,谁知道?你自己是不是真的愿意去往生,你要问我吗?”
什么叫真的愿意去往生?你看有的人,他在这个世间,看样子好像不怎么样,其实他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了,到往生的时候,他一点也不含糊,说走就走。
有的人口号喊得很响,手举得很高,“师父,告诉你呀,我就是不能跳起来,如果能跳起来,我跳两丈多高,我很愿意去往生!”结果到最后的时候,他犯熊了,软了,那就不是真的愿意去往生。
至诚心、回向发愿心
释迦牟尼佛在《观经》中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刚才大家说:“我真的愿意去往生!”那么,你的“至诚心”──“真心”就有了,恭喜你!鼓掌。
第二个,你的“回向发愿心”──“发愿心”也有了,还要鼓掌。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
具足三心,必得往生!
深心之一: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无缘出离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好,下面我们主要讲“深心”──其它两种心都有了,“至诚心”、“回向发愿心”:“我真的愿意去往生”。
有的人说:“师父,我给你写保证书。”
“我不用你给我写保证书,你愿意去往生,阿弥陀佛都知道。”谁是真谁是假,佛的眼睛不会看错,佛闭着眼睛都看得出,“真的吗?真的。”你是假的佛也知道。
我们要真的愿意去往生。
下面我们来讲“深心”。什么叫深心呢?善导大师分成两个方面来说明──深心有两种:
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我们是不是罪恶生死凡夫?是不是?
(“是!”)
哎呀,好像我们是罪恶凡夫还挺勇敢的,这么大声音。我们确实是罪恶生死凡夫,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我们是凡夫,又有生死轮回,是“生死凡夫”;我们有生死,因为我们有罪恶,我们每个人都是“罪恶生死凡夫”。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我们无始劫来都在这个世界流浪、流转,“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是不是这样?往事不堪回首啊!我们生生世世以来都在六道轮回当中,“常没常流转”,什么叫“常没”呢?“没”是沉没,就像一个人掉到海里,头没到水下面,淹得要死,这叫“常没”;“流转”就是六道轮回。
无有出离之缘。
善导大师告诉我们:我们自己身上有三点要深信:
第一要深信自己是凡夫,是生死凡夫,是罪恶生死凡夫,是不是这样?
(“是。”)
决定是这样子,我们在座还没有阿罗汉呢,大家都是凡夫。
第二要深信我们过去世都在六道轮回当中,我们不是极乐世界来的菩萨。你不要说“哎,师父,我可能是极乐世界乘愿再来的菩萨”,你可能是,我不知道。
我们都是罪恶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第二点能不能相信?
(“能!”)
第三点,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说:要相信自己“无有出离之缘”,我们自己身上没有出离生死轮回的可能性,我们身上没有缘。
这个要解释。我们凡夫在六道轮回当中,要出离生死,就要有缘,没有缘,出离不了。比如说我想过海,“我想过海”,这个叫因,佛法讲“因缘”,有因有缘,事情就办成了。想办这件事,这就是因;“我想过海”,但是没有船,那能过得了海吗?过不了,对不对?我们想了生死,但是没有了生死的方法,我们有缘出离吗?没有!我们自己所修行的功德,毫不客气地告诉大家,也是实实在在地告诉大家:我们大家所修行的,每天都是功不抵过,我们每天修的一点点小福报,还比不上罪业,每天都在欠债,每天都在往下堕落。我们想想自己的起心动念,难道有一念是无人相、无我相吗?我们每天都是有人、有我、有自私心、有贪嗔痴,清净心、清净念根本就没有,有一点善心、善念,也都是轮回之业。
修行,大家要懂得:不要把世间法当作佛法,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什么叫世间法?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世间法,甚至包括行善积德,都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无人、无我,破人相、破我相,不生不灭,这才是出世间法。行善积德怎么叫世间法呢?行善积德会让你下次投胎做人,升官发财,会有好的待遇,会升天,这还在六道轮回当中,不是出世间法。
只有我们以大菩提心和不生不灭的无漏智慧所行的,才是出世间法。
如果以这个为标准,就发现:我们自己身上没有出离之缘,因为出离就要不生不灭。哪种人有出离之缘呢?最起码,从禅宗来讲,你已经开悟了,悟得了自性,悟得了不生不灭的真如,悟后起修──开悟之后就可以乘性修行,这才可以说你身上发现了出离之缘,有这个悟境了,消除烦恼,每一生、每一生慢慢修行,生生不退,这样才有可能解脱生死轮回。最起码要达到这个水平,没有这个水平,谈都谈不上。
所以,善导大师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自己身上没有离开生死轮回的可能性,没有这个机会,我们自己身上没有。
比如说你要过海,要过海就一定要有船,如果没有船的话,你不要谈过海,是不是?如果想到月亮上去,你有办法吗?没有办法,想上去,一定要坐登月飞船才能上去。好,现在你想出离生死轮回,想离开三界,你说:“师父,我使劲想离开!”你使劲想离开,你也没办法,因为你没找到工具,没有修行。
我们在这个世间所做的一切,都让我们堕落在轮回当中。出离三界六道这件事情,不是说我们使劲就能使得了劲的,我们没有悟得不生不灭,我们身上没有出离之缘。
这一点大家再复习一遍,大家跟着我来想,善导大师讲: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在自己身上没有办法找到出离之缘。
“那我怎么办?那我不是判死刑了吗?我还想出离,你说我没有出离之缘!”
对呀,我们都想出离,但是,我们自己身上没有出离之缘。
深心之二:深信弥陀救度,乘愿定得往生
那怎么办?哪里有?第二点就告诉你了:
二者决定深信:
出离之缘在哪里呢?不在我们身上,我们自己怎么修都修不来,就好像我们过海一样,我们自己没有办法游过去,海太宽了,浪太高了,水太寒了,我们自己游,肯定会葬身鱼腹。那怎么办?一定要有大船!没有船过不了海。
好,现在我们想出离,那我们就要有船了:
二者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第二点就要信阿弥陀佛了。第一点信自己是没有办法出离的凡夫,第二点要信阿弥陀佛有办法救我们,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摄受众生”,“摄受”就是救度的意思。救度哪种众生呢?救度我们这些造罪造业、轮回生死、没有出离之缘的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不用怀疑,不用顾虑,我们乘上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可以往生净土,这叫“二者决定深信”。
就好像我们刚才打的比喻一样,我自己是一个不会游水(再会游也没有用啊!海太宽了,过不了),那么,就要有船来救我们。
阿弥陀佛弘发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六字名号,就是大愿船,这条大愿船来救度哪种人呢?就是救度我们这些自己没办法出离的人,来救度我们。我们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叫做“深心”。
所以,“深心”归纳为两点,就是:
信自己没有力量,
信阿弥陀佛有力量救我这个没有力量的人。
大家能不能听懂?
(“听懂了。”)
有的人不这样信,他说:“我相信我自己有力量,我能够离开生死轮回。”
那就不是“深心”了。缺乏“深心”不能往生。如果这样想,你不能往生。
有的人说:“我相信阿弥陀佛有力量,但是,祂救的不是我。阿弥陀佛有力量救那个出家人,阿弥陀佛有力量救那个烦恼少的,阿弥陀佛有力量救那个修行久的,像我在家,烦恼多、修行差、妄念纷飞,像我这样的人,阿弥陀佛可能救不了。”
如果抱有这样的想法,不能往生。这个想法不叫“深心”,这个想法没有深信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救度的众生,就是我们这些生死轮回的众生,祂有这样的慈悲愿力,在祂的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里说:“我发愿要救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任何众生,不论出家在家、会识字不会识字、会修行不会修行、有杂念没有杂念,这些阿弥陀佛通通都不问,“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就救得了你,请你相信,请你接受,你不要怀疑!”
大家相信不相信?
(“相信。”)
真的相信阿弥陀佛救得了我们?
(“真的。”)
那我给你们提个建议,如果真的相信阿弥陀佛能救得了你,今年的春节多买点鞭炮,放得啪啪响,这才是人生真正值得祝贺的一件大事。除此大事,没有一件事更值得喜悦。
阿弥陀佛真的救得了你,你就真的要成佛啦!“嗨,我可以去成佛了!”这是真的!阿弥陀佛真的能救你,阎罗王就跟你拜拜了,你说:“阎罗王,再见!再见,阎罗王。我坐上了阿弥陀佛的飞机向你摇摇手,再见,阎罗王,娑婆世界,拜拜!”走啦!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因为阿弥陀佛一定要救度我们:“任何人,你只要念这句名号,你不往生,我负责!”你不往生,阿弥陀佛负责,阿弥陀佛说:“十方众生,你称念我的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威海的王居士、张居士、李居士,山东的、中国的、外国的,十方众生都包括在内,有人念我的名号,想往生我的极乐世界,结果你不能往生的话,那我为你负责任,我誓不成佛!”阿弥陀佛用祂成佛的功德为我们负责任,祂已经成佛了,祂负得了这个责任。祂用六字名号的功德来救度我们,他有功德来负责任;我们没有功德,但是,我们信靠阿弥陀佛,没有不往生的。百分之百往生!
能够这样相信,叫做“深信”,叫做“深心”。如果具足这个“深心”,大家就三心具足了,这样三心具足,称念弥陀名号,必得往生!
“念佛往生”、“念佛往生”,念佛就决定往生!
大家不要边念佛边怀疑,“南无阿弥陀佛……能往生吗?能往生吗?”边念佛边怀疑,“老王,你看我这样念佛能往生吗?”老王又不是判官;“老李,你看我这样念佛能往生吗?”你不要问老王老李了,你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曾经发了愿,你说十方众生念你的名号不往生的话,你就不成佛,现在我是十方众生之一,我念你的名号,你要让我往生啊!”
阿弥陀佛会不会讲假话骗我们?
(“不会。”)
阿弥陀佛说:“你念我的名号,我决定救你!”
阿弥陀佛会不会救我们?
(“会。”)
我们每个人念佛,都决定往生的。我在这里讲多了,好像有点过头儿,一遍就够了,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决定可以去往生,没有任何问题。
除不掉妄念,佛也救度
那么,怎么念呢?有人就怀疑了:“师父,我有疑问,我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心有杂念,不清净啊,这样也能往生吗?”
你们说?
(“能!”)
我们大伙儿都回答得很干脆。等我一走,你不要打个问号,“『能』后面还有个字我没好意思说,能-吗?”有的人有疑问。
我分两点来说明。第一点,如果你是阿弥陀佛,你有无量的慈悲和愿力救度众生;这个众生念你的名号,他也不想打妄想,但是他事情很多,想这个事、想那个事,他又是你前世的儿子,他打了妄想,你救他不救他?
(“救!”)
对呀!你都有这个慈悲,阿弥陀佛的慈悲超过你,不可能不救,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你的儿子,他不想打妄想,但是他没有办法不打妄想,你不救他,那就是你不慈悲了,不是众生的问题,对不对?
大家愿意打妄想吗?
(“不愿意。”)
大家有办法不打妄想吗?
(“没有。”)
对呀,我们不想打妄想,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不打妄想。
这个时候,我们想往生吗?
(“想!”)
如果阿弥陀佛不救我们,祂就太残酷了!
“阿弥陀佛,我每天念你三万遍,我不想打妄想,我想清净,但是我做不到,我特别想往生,可是你不救我!”
那就不慈悲了。
阿弥陀佛没这个条件,绝对没这个条件!祂说“十方众生”,特别是念佛容易打妄想的人,祂早就知道我们念佛容易打妄想,知道我们心不清净,但是没关系,只要张口念佛,佛就救度!
大家都长嘴巴,都会念佛,都愿往生,是不是?
(“是。”)
愿意往生,长嘴巴、会念佛,这就够了,就达到阿弥陀佛的标准了。阿弥陀佛的标准很低:愿意往生、称念佛号就达到标准了。
所以,往生不是问题,就看大家相信不相信、念不念佛。
正常现象
我走了很多地方,问了很多人,还没有一个人告诉我说他念佛从来不打妄想(我们佛教徒不打妄语),每个人都在那里烦恼,都在那里着急,说:“哎呀,师父!念佛打妄想怎么办?”
我说:“不用办。”
“师父,我打妄想怎么办?”
我说:“就这么办。”
“师父,念佛打妄想怎么办?”
“阿弥陀佛来办,你不用办。”
我们莲友之间,大家也可以交谈交谈,交流交流心得体会,我们念佛的人不愿意打妄想、不愿意起杂念,可是大家都起杂念,说明这是个正常现象,对不对?如果不打妄想了,那你是出格了,就是特殊现象了。这个正常现象阿弥陀佛不救度,那祂的生意做不了了。
就像开医院一样,医院来的都是病号,这是正常现象。医院里都是些伤风、感冒、长疮、流脓、拉肚子、做手术的病号,这是正常现象。
阿弥陀佛救度的众生,念佛会打妄想,这是正常现象,一点也不影响。
只要念佛、愿生,妄念无碍往生
第一,从道理来推论,阿弥陀佛没这个要求,祂在第十八愿里说“十方众生”,祂没有说“不打妄想的众生”。
第二,我们不想打妄想,但是做不到。
第三,我再讲一个比喻,听了这个比喻,大家就知道没问题。
我想,在座的很多莲友都坐过船,我们坐船,最重要的,我们的身体要坐上去,是不是?但是,坐在船上也不可能总是不打妄想,坐在船上会看看风景,“天气不错,海面上风平浪静”,然后也会想想家里的事情。
请问:这会影响你坐船吗?会不会因为你一想,就掉到海里去了?
(“不会。”)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不敢坐船了。你一上船,船长说:“各位旅客请注意,下面广播乘船须知:任何人乘上我的船,不可打妄想、起杂念,如果起了杂念、掉到海里去,我船长不负责任!”他这样一广播,所有的乘客都下去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来了,说:“各位众生请注意,我六字名号大愿船开来救度你们,请上我的愿船吧!但是有一点,如果你们坐在我的大愿船上打了妄想,堕落到三界六道去轮回,那样我不负责任。”我们谁敢坐这条大愿船?
不可能,对不对?
如果船长说:“各位旅客请注意,乘上我的船,不要跨越栏杆,不要自己跳到海里,要老老实实坐在船上,我保证你可以过海。”这样乘客就高兴了,对不对?
好了,阿弥陀佛讲了:“各位众生请注意,上了我的六字名号大愿船,你要坐在船上,不要下去,不要杂行杂修,不要翻过栏杆跳到海里,你只要专门念我的六字名号,坐在大愿船上不下来,虽然有妄想杂念,没有问题,我保证你可以到极乐世界!”
是不是这样?
(“是。”)
对呀,世间的船都有这样的功能,何况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怎么可能说一想就掉下去了?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念佛,念着念着,“现在四点半,要接孙子去了”;念着念着,“哎,要去买菜了”……这都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就是如此,凡夫本来就这样子,接孙子、买菜,乱七八糟的杂碎事儿,不想这些想什么呢?凡夫就想这些。虽然想这些,但是,我们看清这些是假的,不是真的;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才是真的,不会因为说我想了一下幼儿园的孙子,就不愿意去往生了(如果那样的话,你就跟刘茂仲一样,那就完了)。我虽然想了这件事,但是,我往生的心决定不会改变,是不是?
(“是。”)
如果是这样的心态,说明你念佛是坐在了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如果你念佛只是嘴上念,心里说:“我还不太愿意去往生。”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即使你没有妄想杂念,你也不能去往生,因为你是在那里做功夫,“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想求开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清净”,你没有愿意去往生,你等于是没有坐在大愿船上,你在修功夫,这样不能往生。
只要你心里百分之百愿意去往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有时候念头跑出去了,跑出去就拽回来,那么,你肯定往生,没有问题。
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坐船一样,我从威海坐船到大连去,我真要去大连,过年了,我要回去了,坐在船上,那么,偶尔想东想西,那个不影响,因为我的身体还在船上,对不对?不影响。
我们念佛呢,我们的心完全归靠阿弥陀佛,虽然偶尔脑子会想这个事、那个事,这是正常的,不影响往生的。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会稳稳当当、实实在在摄取不舍。
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为什么摄取不舍?所谓: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摄取不舍就是白天晚上保护你、救度你、不离开你。就像船的密封舱一样,把你封在里边,你坐在船的密封舱里,你打妄想,想跑也跑不出去。
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光明就把我们密封在里边,所以,我们就放心大胆,阿弥陀佛决定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这条大愿船──六字名号,叫做“无漏功德”,没有遗漏的。就像一条船,如果船底有个洞,漏了,那么,这条船就要沉下去。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无漏功德,大家坐在这条船上,不会说因为起了一个杂念,它就成为有漏了、沉下去了──不可能这样!是不生不灭、无漏清净功德。我们既然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完全仰仗阿弥陀佛,来念祂的名号,那是万无一失,没有一个不往生。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万无一失,没有问题的。
《观经》“下品下生”
我再跟大家讲一段经文的证据,光是这样讲,可能大家心里还有疑惑,“你这样讲,人家说这样不行啊,光你一个人讲行吗?”不是我讲的,这是佛讲的。
下面给大家报告一段《观经》“下品下生”,这段听了之后,大家都会觉得“哎呀!好啊!”
《观无量寿佛经》是我们净土三部经之一,下品下生是最精彩的一段,精彩在哪个地方呢?因为下品下生这个人是个恶人。经典里说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众生呢?他是造作五逆重罪:
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五逆罪,修学佛法的人都知道,五逆,五种罪大恶极的罪过:杀父、杀母(这样的人!大逆不道)、杀阿罗汉(阿罗汉他都敢杀)、出佛身血(要谋害佛)、破和合僧(要毁灭佛教)。这样的人是直堕地狱的,这样的人造作了堕落地狱的定业,以他本身的业力来讲,他是肯定要堕落地狱的,这样的人不下地狱,地狱该收谁啊?
但是,这个必定要堕入地狱的众生,居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敢相信!
“这样的人怎么能去往生?”
这样的人就可以往生。
《观经》的经文是这么说的:这个人,看他的罪业:
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以他本身的因果报应来讲(这是讲我们众生这边的因果报应),他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堕在地狱里面。造这样的重罪,他还能不堕落吗?
“受苦无穷”,在地狱里无穷无尽地受罪,无量劫受罪。
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以这样的众生作为一个蓝本,就好像医生救病人一样,最重的病、必死的病,疑难杂症,没人能救好的,把他救好了,说明这个医生很厉害。这么一个众生,造了五逆罪,现在快死了,这样的人、在这么短暂的时间之内,能够把他救到极乐世界,这说明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是不是?这不可思议!
好,下面就要讲到这个情景了。现在他要死了,要堕入地狱了,这样的人能有好死吗?不可能!经中讲:
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地狱的火都烧来了,阎罗大鬼推着火车来烧他,他是四大分离、身心逼迫,冤家债主都来讨债,“地狱众火,一时俱至”,苦恼得不得了,对不对?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遇到了善知识(哎,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莲友,你去跟他讲念佛,就是善知识了)。善知识跟他讲什么?
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某某人哪,你现在很苦恼是不是?”
“是啊!”(火都烧来了)
“阿弥陀佛要救你呀!阿弥陀佛救得了你!”
“哎呀!我造了这么多罪业,祂还救我吗?”
“放心!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任何众生,只要你肯回头,愿意往生极乐,阿弥陀佛决定要救你!”
这叫“为说妙法”,讲念佛法门,教他念佛。
经中怎么说呢?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这个人现在太苦恼了,这个时候如果教他清净心,他能做到吗?“某某众生啊,你造了五逆重罪,现在阿弥陀佛要救你,但是有一个要求,你要清净心念佛,你要不起妄想杂念,你要如入禅定……”,他能不能做到?
(“不能。”)
做不到的。我们都做不到,发个高烧就做不到了,不要讲现在快死了。经典里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他被临终的死苦所逼迫,四大分离,精神恍惚,恐惧迷闷,冤家债主讨债,地狱景象现前,所以,他心里是一团乱麻。我们大家说自己心里乱,跟他比,我们就是神仙了,一点都不乱了,他这个时候乱得不得了,大家想想是不是?
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个人就是我,造了五逆重罪,现在就要死了,地狱的火烧来了,你想想看,心里多乱!一团乱麻。所以,在心里念佛念不了,“怎么忆念……?”念不了!
善知识一看,“哎呀!让他在心里念佛,不可能了,清净心都做不到。”不要讲清净心,就是在心里忆念都做不到了。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你心里不能忆念阿弥陀佛、不能忆念佛名”──
应称无量寿佛。
“你只要张口喊出来就可以。”
“称”就是口称名号,“应称无量寿佛”。前面的“念”,就是指心里忆念。
“某某人哪!现在时间来不及了,你不要误会,不是让你怎样凝定心神来念佛,这你做不到的,阿弥陀佛有无量的神通道力,没有任何条件,你只要张开嘴巴念出佛号就可以了!这样就解决了!”
这个他才做得到,对不对?他会“哎哟”叫爹叫娘,就能张口喊出佛号。
这个五逆众生,经中说: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他一听说只要张嘴喊出来就管用,这样就能往生,这个简单不简单?
(“简单。”)
对呀!只要张嘴巴喊出来就能往生了,大家都能张嘴巴喊,都可以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喊了十句,经中说: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每一声、每一声都了生脱死,每一声、每一声都具足灭罪往生的功能,每一念、每一念都具足了。
他念了十句佛就断气了,见到金色的大莲花,像太阳一样来迎接他,他剎那之间随着莲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精彩不精彩?
(“精彩!”)
他造作五逆重罪,看着看着就要堕入地狱了,念了十句佛,阿弥陀佛马上就递来一朵大莲花,接着他。他正要往地狱堕落呢,往下掉,阿弥陀佛“啪”就把他接起来,剎那之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不可思议啊!在千钧一发、一发千钧的时刻,阿弥陀佛出现了!
当然,你不念佛,阿弥陀佛出现不了,因为念佛,感应道交,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大莲花来迎接他。
任何众生念佛都能往生
大家说“我修行差”,你总比他好多了:他一辈子没有做过一件善事,他造的都是恶业,五逆重罪,我们虽然也有罪过,但是没有杀父杀母,像他这么罪业重的人,他都能得救,那么,罪业轻的人不能得救吗?能不能?
(“能!”)
我们再来看,他念佛有清净心吗?他念佛能够不起杂念、能够如入禅定吗?他念佛能够心里不慌乱吗?他临终的时候死苦逼迫,他的苦比我们更重,他的心比我们更乱,我们在家里四大轻安,稳稳当当坐在那儿念佛,跟他比,我们都是神仙了,他都能往生,我们不能往生吗?阿弥陀佛不要求他,会要求我们吗?
不会的!
但是,他有一个优点,他是一心靠倒阿弥陀佛,他这时不会说“念佛太简单,我要学《楞严咒》”,他没有这个想法,他决定不会杂,他就是口称六字名号,他就是一心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心归投阿弥陀佛,因为地狱的火都现前了,他不靠佛没得靠了。
所以,大家要向他学习,但不是向他学习造罪,向他学什么?
一心投靠南无阿弥陀佛!
“不管我心里乱还是不乱,我都不管!口称六字名号。”这样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念佛,不是看我们心里清净不清净(你能清净当然好),主要是看我们是不是投靠南无阿弥陀佛,愿意仰靠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不往生的!《观经》下品下生就是例子。论修行,他是最少、最差的,只念了十句佛;论造业,他是最凶、最猛的,造作五逆重罪;论心境,他是最慌、最乱的,“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论时间,他是千钧一发、最短暂的,现在就要死了,没有机会再作他念。这样的众生都能往生,显示没有一个不能得救。
我们跟他比:论罪业,他比我们重;论修行,我们虽差,但我们归依三宝、我们吃素、我们行善、我们念佛,我们比他强;论心境,我们虽说不清净,但是跟他比,我们还是稳定多了;论时间,他是临终只念了十句佛,我们念一天、七天、一年、七年,他能往生,我们怎么不往生呢?
《观经》这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举出这么一个造作极重恶业的人,一生不修佛法、不行善,直到临终才念了一句佛、十句佛,当下声声念念之间除灭生死之罪,往生极乐世界,以此来说明:任何众生念佛都能往生。
这是佛亲口讲的。
任何众生念佛同样具足灭罪功效
这里的每一声每一念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现在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的,我们念的这句六字名号,当下也是除掉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什么叫“生死重罪”呢?就是说:这句六字名号,让我们离开生死轮回,超生西方净土。讲“八十亿”也好,讲“五十亿”也好,讲“无量亿”也好,都是不定词,都是说明我们罪业很多、很重,就是说:把我们的生死罪都除掉了,叫“除灭八十亿劫”或“除灭无量亿劫生死重罪”。
请问诸位莲友:我们现在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南无阿弥陀佛?
(“是!”)
我们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和《观经》下品下生的众生念的佛是不是一尊佛?
(“是!”)
那么,他念佛有那个功效,我们念佛有没有那个功效?
(“有!”)
确实有!大家不要认为只有他念佛才有灭罪的功效,不是的!每个众生念佛都同样具足灭罪功效。
就像一把手电筒,张三打也亮,李四打也亮。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下品下生的人念是无量光,我们念也是无量光,无量光就能灭除无量罪业,就能增长无量功德。
存款单喻:平时念佛同样管用
有人讲:“师父,我有不同意见。”
我说:“可以讲。”
他说:一辈子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辈子念的佛都不管用,什么时候管用呢?最后临死的时候念的那句佛才管用,平常念的不管用。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很多人抱这样的观点,他说:平时念的佛都不管用,都是在那里演习,到最后才是实干,临终那一句才管用──这就错了。我们最后念的那句佛跟我们平时念的佛都是一句佛,都是一样的,不是说最后那句佛才管用。
打个比喻给大家听。大家到银行去取过款吗?比如说一个人拿了一张存款单到银行去取款,走在半路的时候就操心了:“哎呀,银行柜员不知道给不给我钱?”到了银行,往柜台一递,银行的职员就给他钱了,有多少就给多少,“终于给我钱了!”然后他说:“哎呀,我这张存款单,就是最后递这一下子才有钱,以前拿的时候都没有钱。”
这个想法正确吗?(“不正确。”)
不正确,对不对?你之所以最后递这一下子可以取到钱,是因为你拿它的时候就有钱,如果拿的时候没有钱,你递十下子也没有钱,是不是?
六字名号就像这张存款单,我们现在念着,就是拿在手上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到临死的时候递一下子,阿弥陀佛接引你,是因为现在这句六字名号里边就有往生功德,不然不能往生;是因为现在这句六字名号里边就有阿弥陀佛的接引,不然祂不来接引;是因为现在这句六字名号里边就有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是不是?不是说你现在拿拿拿,到临死那个时候,好像股票,“哗”上涨了,不是的!现在拿到手上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念佛,我们今天就往生决定了。
佛在《阿弥陀经》里告诉我们:
执持名号
什么叫“执持名号”?你把这句名号抓住,就像到银行取款要把存款单抓紧了,不要丢掉,这叫“执持”。
阿弥陀佛告诉我们说:“你执持名号往生,半路上不要杂行杂修,你要把六字名号抓紧!”
好,你抓紧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今天这样;明天起床还是这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这样才保险、才稳当,这样才决定往生。
不要把六字名号丢在旁边,杂行杂修,那就不一定了。
“执持名号”也叫“一向专念”。
专依善导大师思想
大家修学净土法门,要有择法的眼睛和择法的耳朵,一定要有传承,一定要专依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思想,你越听越欢喜,越听越有信心,善导大师经常讲:
必得往生
定得往生
莫不皆往
皆得往生
即得往生
通通往生,没有不往生的。
其它人讲的,“你这样不能往生,那样不能往生”,听到后来,你都没有信心了。
大家要专门听善导大师的思想,因为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没有任何问题的。
上午就跟大家报告到这个地方,下面请大家提问。
如果你说“师父,没有问题了,所有的问题都给你讲完了,大风扫除乌云,我心中一片明朗”,好,你这是听法入心了,佛光普照了。
还可以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提,因为我刚才讲的,是针对有愿往生心、但是对于往生还有所担心的人讲的,他可能听起来就比较相应。
看病吃药是否反映出对六字名号信心不足?
问:念佛决定往生,但在离开娑婆世界之前,因为罪业深重,还会得这样那样的疾病,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去看病、吃药,或者吃保健品,这样做对不对?这个是否反映出对六字名号信心不足、对娑婆世界还有留恋?或者我自己可以认为说:我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坚定不移?
先给答案:如果你自己认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坚定不移,你就是坚定不移。
在这个世间,我们都是肉体凡胎,过去有业障,所以会得病,有病了去看病、吃药,算不算是对阿弥陀佛信心不够呢?这个不算,信心是够的。
世间的法,一法克一法,这跟往生扯不上关系,我们生病了,可以去看病。如果医生检查了,说:“某某人,你得了癌症晚期,恭喜你往生极乐世界!”“哎哎哎!不要!你要救活我,我不想往生!”如果这样想,你就是留恋了,医生说你的病没法治了,你非要赖着治疗、赖着不想往生,那就说明你留恋娑婆。
如果医生说你这个病可以治,那么你就治;如果医生说你这个病到了晚期,不能治了,“那我回家,儿啊孙哪,打包打行李,不要浪费钱了,把床位让给别人,我走了,到极乐净土去了”,这就可以了。
如果医生宣判不能治了,我们就到净土;如果医生说:“不要白受罪了,阑尾炎,开一刀就好了,何必呢?”那我们就开一刀,没关系。
不是说生病了吃药就是对阿弥陀佛没信心,那我请问你:肚子饿了,吃饭是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吗?
肚子饿了,“我不吃饭!我就念佛!吃饭就是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南无阿弥陀佛……”你越念越饿,对不对?
我从大连到烟台,“我对阿弥陀佛有信心,我就不坐船,我往海里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能行吗?
这个,不要愚痴,世间的事情就按照各自的规矩来。刚才讲过了,医生说你决定救不活了,你还赖着,那就是没有信心了。
再补充一下,有的人也可以理解,我们是凡夫嘛,被病苦所逼迫,有的时候会病急乱投医,这个医生看一看,那个医生看一看(但是,往生的心还是不改变的),因为确实太痛苦了,所以,哪怕听到别人说有土方子能够减轻病痛,也愿意去试一试,这个也是人之常情,这个不影响,主要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愿往生心。真的有愿往生心,你自己知道,死了就往生了,求的就是这一天。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平时要多念佛。平时多念佛,临终业障就比较少,走得就比较安顺、稳当。所以,不要对家庭、儿女挂念太多,虽然念佛、真的愿意去往生,如果你挂念太多,也会跟他们感应道交很多,走的时候藕断丝连,就会磕磕绊绊,不那么顺利,那你何苦呢?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走得多自在?
所以,我们世间的事情不要想得太多、牵挂太多。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儿孙不管,我们接还是接、送还是送,但是,心里不要太执着,“我现在只跟极乐世界发生关系,跟你们在这里是临时代办处,为你们做点事情”。
在家里给亡人超度有效果吗?
问:给亡人超度,在寺院和在家里做,效果有差别吗?为什么要反复超度?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超度成功了没有?
“在寺院里做和在家里做,效果有没有差别?”超度的效果不看地点,做超度佛事的效果,决定于三个方面:
一、被超度者善根的深浅、业障的厚薄。看他本人的善根是深还是浅,他的业障是重还是轻,跟他这一点有关系。如果他业障重,就难超度;如果他业障浅,就好超度。如果他善根浅,与佛法就难以感通,就难超度;如果他善根厚,你一超度,他马上就感通了。
二、跟我们阳上的人的诚心有关系。比如说你超度你的父母,或者超度你的其它亲属,你越虔诚,超度效果越好;如果你敷衍了事,请别人来念,自己无所谓,做点样子给人看,这样超度效果就差了。
三、跟超度的方法有关系。如果你诵经诵咒,和念佛相比,念佛最超胜,效果最明显。
亡人已经亡故了,他的善根深浅已经定型了,那么,我们在哪两个方面下功夫呢?就在我们的虔诚心和我们的超度方法,用这两点来弥补。越虔诚越好,方法:念佛越专一越好,为什么呢?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讲过很多回:在家居士超度自己的父母,最好是自己在家里念佛,当然也可以请莲友念佛,比如说我们来到慈圣寺念佛,大家都以念佛来超度父母。也可以请寺院里的师父,可以指定他来念佛。但是,人家念佛跟你念佛是两回事情,因为超度的是你的父母,你很容易想起“我妈妈是什么样子,她对我多么好啊”,母子之间很容易感通,所以,你自己念佛效果才明显。别人来念呢,如果这个人是得道高僧,你找到印光大师,找到善导大师,那就不用讲了,如果是一般的人,效果就差了。
如果我自己很虔诚地念,还有一百位莲友跟我同时念,当然效果就更好了,大家集体共修的合力,感应的力量就大,就会激发我们,往往我们一个人自己在家超度,会感到孤单、感到力量薄弱,来到道场,有庄严、如法、如律的仪式,很庄重,大众念得很整齐,那么,你的孝心就更加增长,感通力就更大,这个时候就有效果。如果这样的机会找不到,在家里老实诚恳地念,也有效。
哪一种效果不好呢?就是花了大把的钱,请了很多和尚,念了很多经咒,在这种场合,多数都是在敷衍,作为一种场面的事情,不是那么虔诚,都很疲劳,做完了事。印光大师讲:这个时候就敷衍、做排场,没有效果。而且经咒没有重复的文句,又念得飞快,听也听不懂,亡人也搞不清楚,效果就有限。
如果念这句佛号,每一声每一句都能直接打动每个人的心,而且跟亡人最容易感通,这句佛号只要念出来,当下满屋都是光明,亡人当下就得到佛光的加持,当下在佛光里就可以消除业障、往生净土,多好!
千万不要杂!
“为什么要反复超度?”第一,觉得上次超度没效果,所以,初一超了十五超,十五超了初一超,觉得没有效果。第二,我们表达自己的虔诚孝心,每年到了祭日,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都会来超度,表达自己的孝心。
怎样才知道是不是超度成功了呢?我们没有他心道眼,没有五眼六通,我也不能跟你乱说超度成功没成功。我想有一条: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自己就知道了,“我爸爸来了”──超度成功了。或者有明显的感应,比如说你念佛给你爸爸回向,哎!昨天他托梦给你是苦苦恼恼的,很悲惨的,今天你念完佛,当天晚上弟兄五个同时梦见你爸爸坐着莲花,穿着出家衣服,来告诉说:“我到极乐世界了。”那肯定就超度成功了。或者他过去经常托梦来,很苦,现在不来了,这也是一种表现。
我跟大家讲一个例子:贵州省有个陆通燕居士,她生下来不到一岁妈妈就去世了,所以不认识妈妈,过了三十年,爸爸又去世了,这时候她已经学佛了,她就很虔诚地给她爸爸做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一直到第五七,五七的时候,她请了一些专修念佛的莲友给她爸爸超度,同时,给她妈妈也立个牌位,一道超度。她夫妻两个很虔诚,跪在佛像前面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就发现地上出现一条沟,一开始只有一尺宽,马上扩得很宽,成了一条河,河水乌黑,河中喷出一丈多高的水柱,像喷泉一样喷出来,从里面出来一个人,披头散发,穿着一套白色的衣服,来到岸上,再仔细一看,观世音菩萨就在那个人的头顶上,这时,从西方射来一道白光,吸着她向西方而去。她想:这个人是谁呢?想起来了!就是她母亲。她虽然没见过母亲,但是有照片,照片里穿的是一身白色的衣服。
她母亲已经去世三十年了,堕落到地狱的河里边,因为这次给她爸爸念佛,也为母亲超度,你看,就超度走了。也是因为她夫妻很虔诚,也是因为这些莲友很虔诚,这些莲友都专心念佛,非常虔诚,经常来念佛,超度得非常有效果,也没到寺院去,但是很成功,效果很明显。
大家超度得怎么样,不用去问大仙,问大仙不一定准。我是觉得:不管怎么样,你多念佛,最长也就是几十年,你就知道了。那时,你发现爸爸妈妈果然没有往生,你自己就有办法救他们了。所以,以念佛为主。
怎样上香?
问:早晚上香上几支,怎么个上法?
早晚上香,一支就可以,不用太多,家庭佛堂很狭小,现在的香往往也不是那么纯,化学品很多,很污染,烧一支香意思一下就可以了。
最好不要买含有化学品的香,买香就买檀香。我们都是业障深重,因为我们前世欺骗人,所以,我们都生活在欺骗的时代,告诉你是檀香,其实不是檀香,钱卖得很贵,其实加了化学药品,我们就怪自己业障太重。能买到上好的香最好,如果买不到,就一般的香烧一烧,一支就可以了。有的人家里烧很多,三支、六支、九支,还有一大把的,那个没必要。
怎么个上法呢?早晨洗漱干净之后,就在佛前上一支,动作不标准没关系,虔诚心为主,然后礼佛三拜,就开始念佛,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根据情况安排,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在家里念佛不用唱,大清早四五点钟唱那么大声干什么?就一句一句地念,唱会很累,而且心比较波动,你就一句一句地念,“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年纪大了,念不快,你就小声慢点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念的声音再小,佛都听得到──佛的耳朵好啊,不是说念的声音大佛才听得到。
你有力气,念得声音大一点也行。
平时有其它愿望能否祈求阿弥陀佛?
问:念佛的目的是了生脱死,我们平时有其它愿望,能不能求阿弥陀佛保佑呢?
可以。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这个世间,比如说孩子的问题,成绩不好啦,或者身体不健康,或者工作不如意,父母都要为他求一求,那么,怎么求呢?也是以念佛来求,念佛回向给他,“念佛回向给某某,让他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让他将来善根开发,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弘愿寺做佛事,不管人家有什么要求,我们一定会加上一句,因为莲友来做佛事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说孩子要考大学了,“哎,让师父帮我念念佛,让孩子考上好大学”,这一点,我们当然会给他祈求的,同时,我们会在底下补上一句,“也让这些学子能够善根开发,信佛念佛,将来必竟成佛”,这个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给你回向一下。
我们做父母的给子女回向,也把这个内容加进去,这才是对他究竟、圆满、彻底的关爱,不然的话不彻底。
怎样体悟万事万物空性的道理?
问:怎样体悟万事万物空性的道理?
这个当然也是佛教的修持方法之一,这不是我们净土宗的,这是圣道门的修行方法,你对万事万物都能体会到缘起性空,你当然就可以成佛了,一点都不难。比如说烦恼,有什么烦恼呢?烦恼就是空性;生死,生死也是空的,一切你都能悟到本来都是缘起性空。
净土法门不从这里着手,因为这一点我们一般是不容易达到的,比如说加工资,跟你同时上班的,给他加一百,就不给你加,你能体悟空性吗?“凭什么不给我加?”遇到与我们的利益相冲突的事情,都不是嘴上说空性不空性,烦恼就多得要命,孩子、家庭等等。其实是要从心地上用功。
我们净土门是怎么来对待这些事呢?净土门很善巧:烦恼来了,我们也不需要看破烦恼,我们也看不破,因为我们是凡夫,那怎么办呢?想到说:“哎呀,这个世界真的很烦恼,我真的是凡夫,我确实是没有办法,这个太苦了,我要念佛,我要靠阿弥陀佛,我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烦恼也能培养我们的厌离心,厌离娑婆,求生极乐;烦恼也能增长我们的念佛心,“我不愿意这样烦恼”,那怎么办?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见了任何事情,都能归到念佛这一方法。冬天冷了,“哎呀,极乐世界不冷啊!南无阿弥陀佛”;夏天热了,“哎呀,极乐世界不热,南无阿弥陀佛”;上大街了,交通堵塞,“哎呀,极乐世界没有交通堵塞,南无阿弥陀佛”;跟别人吵嘴了,“哎呀,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没有吵嘴的,南无阿弥陀佛”,什么事都能想到极乐世界,都能想到念佛。
我们从世间的事情体悟到这里是无常、幻灭、众苦充满,就会念佛求生极乐。甚至包括春天看见树叶发芽了,也能想到说:“这是春夏秋冬的次第变灭,这里是无常的世界,不像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树不会说还发芽、还抽条、慢慢长,到秋天还飘树叶,没有这些,那里是不生不灭、无衰无变的境界。
不管什么样的境界,不管什么样的心理状态,都引导我们念佛。
有人说:“这里好啊!”好也念佛,好,不可能比极乐世界更好;这里景色美,极乐世界更美,如果你爱景色美,那也应该到极乐世界。
可否念佛求佛菩萨保佑亲人病愈?
问:我的亲人有病,他自己还不太信佛,我念佛求佛菩萨保佑他身体好行不行?能不能治病?
可以。可以念佛求佛菩萨保佑,把念佛功德回向给他,“念佛功德回向给某某人,让他业障消除,身体康复”。
能不能祛病呢?不能讲得那么定,只能讲一个大的原则:佛的名号有功德,有功德就可以消业障,功德回向给他,就对他有好处。至于说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那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方面看这个人的业障是深是浅,如果他业障深重,你只念了五句八句佛,肯定对他也有好处,但是这个就轻了;另一方面,他本身也要配合,如果他信仰淡薄,甚至是怀疑佛法、诽谤佛法,根本就不相信,这样障碍就很重了。就好像一个房间,密封得紧紧的,你想把光照进来,那也很困难,是他自己不感通,效果虽然有,但只是外围的、附带的作用。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一方面在佛前虔诚念佛,为他回向,另一方面,也不一定要对他灌输信仰,可以从他的角度,比如希望他身体好啊(任何人,什么都可以拒绝,但是,佛菩萨的慈悲没有理由拒绝,佛菩萨的大爱没有理由拒绝),这样来引导他,让他也来念佛,“你不用信佛,也不用某种宗教仪式,你只要口中称念,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哪怕念几句也行,听听念佛机也行”,这样对他都有帮助。
很久以前的亡人能否超度往生?
问:很久以前的亡人,在寺院中超度,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吗?如何做才能让亡亲去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应该说也回答过了,他能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不定的事情,不定在哪里呢?一是他的善根,还有我们超度的方法,还有我们的虔诚心,总之,对他有帮助,不管这个人在哪一道,阳上的眷属为他念佛,即使他已经投胎了,也能帮助他,比如说他投胎转世做了一头猪,你为他念佛,这头猪本来到过年的时候要被抓起来宰了,你一念佛回向,哎,就可能遇到有人给他放生了,免了一刀。这就是你念佛的好处。
或者你给他念佛回向,他本来是要再投胎做猪的,结果因为你念佛回向给他(虽然不知道他在哪里,但是感应还是存在),他可能下次投胎就不做猪了,就可能转生人道。
或者他在饿鬼道,饿得不轻,你念佛回向给他,这时候刚好就有人做法事施食,他就吃得饱饱的,也能改善他的生活待遇,甚至脱离饿鬼道,转世为人、上升天堂、往生西方都有可能。
大原则来讲,会增长他的福德,消除他的业障,乃至究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是最好啦,到净土去成佛啦。
是不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呢?不一定。有一件事情倒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如果我们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因为跟我们的父母关系很近,很容易感通,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再回入娑婆救他们,那是百分之百的。
如果大家眷念亡人,就应该自己踏踏实实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想,问这个问题的人大概自己的往生已经有把握了,没问题了,如果你自己还有问题、还没把握,就不要老是为别人操心。如果你没有问题了,你的父母也不会有问题,顶多几十年,就要去救他们了。
发愿往生与自身本具的佛性有什么关系?
问:我们自身佛性当中的无量光寿与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发愿往生与自身本具的佛性有什么关系?
佛性就是觉性──觉悟之心。我们本身虽然有无量光寿,可是,我们的无量光寿没有开发出来。
打个比喻:海面上有个水泡,其实,它的本体也是水,它中间有气儿,形成一个泡的形象,它本身跟大海是一体的,它本来就是水。可是,它已经执着了,认为自己是个泡了,这样,它虽然还是跟大海一体,可是它感觉不到跟大海一体。
大海就代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我们本身就像小水泡一样。水泡破灭了,就跟大海完全一体了。不过,我们现在是执着自己的身体,我们还没有往生,我们还是个小水泡。我们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身体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水泡“啪”就灭掉了,当下就跟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大海成为一体了,那个时候,我们的无量光寿就真正显发出来了。
我们不能指着小水泡说:“它就是大海。”它是个水泡,但是,它的水性跟大海是相同的。我们也不能指着凡夫说:“他就是阿弥陀佛。”不是的,我们的无量光寿还没有显现。一旦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了,自然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是很自然的,不勉强的。为什么如此呢?因为是莲花化生,莲花化生就是这样的。
比如说猪一生下来,不用学习就会在地里拱,它投胎为猪就是那样子;鸟长大了就能飞,它投胎为鸟就有这个功能;我们从阿弥陀佛的正觉莲花化生出来,自然就是无量光,自然就是无生法忍,自然就没有烦恼了。
在这个世间打比喻,比如我们生活在城里,很烦,空气污染、噪音很大,感到不舒服。如果我们来到山青水秀的地方,看到优美的风景,我们的心自然就感到比较舒服;到了旅游胜地,到了公园,到了海滨,自然就少了烦恼。我们在娑婆世界,来到相对清净、环境相对优美的地方,尚且可以减少很多烦恼,如果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可以想象,所有的烦恼当下就没有了,很自然的,所以,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比如说两人吵嘴了,如果你不离开那个环境,你越想越烦恼,见到他也不得劲儿,听到声音也不得劲儿,对不对?现在人家把你拉开,换一个地方,慢慢就气消了。
我们如果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在这个地方修行成佛,那是不容易的,因为都是冤家对头,老是碰到一起,见到就烦,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
所以,大家根据生活当中的实际经验,也能体会到:在这个世界成佛是不可能了,应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业力现前的时候不承认因果怎么办?
问:当业因果报现前的时候,不承认因果、不接受因果时怎么办?
不承认因果,你就会遭到更大的果报,不接受因果,你就会遭到更大的痛苦,怎么办?只有这个办法。比如说你跟别人吵嘴了,为什么吵嘴?你曾经对他瞪过眼,他今天就对你瞪眼了,这就是你的报应,“我瞪过他,现在就算了”。如果他瞪你一眼,你又不高兴、不接受,“我也瞪你一眼”,好,你瞪他一眼,他就“啪”给你一掌;你再不接受,他又“啪”来你一拳,你不是麻烦了吗?很显然的事情。
所以,因果现前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承认,一定要接受,要老老实实地承认,要心甘情愿地接受,要欢欢喜喜地接受,“哎呀,师父啊,太难了!我没法欢欢喜喜地接受。”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你要不接受,就有更大的果报,我觉得你还是聪明一点的好。
像我的一个同学,因为社会环境也不太好,丈夫在外边有不好的行为,有个女的跟他关系不错,结果这个女的要做生意,她丈夫就借钱给她,钱就一去不复返了,大概也有几十万,她就觉得“是人家把我的钱骗去了”,心里非常气愤。“把她撕成万段我都干!”她这样跟我讲。
我说:“哎哎,切莫切莫切莫!你把她撕成万段,钱也不能还你,一点用都没有。这个,你要做还债想:她没有骗你的钱,她只不过是把她的钱拿回去了。”
“啊?你怎么这么讲?明明是我的钱,怎么她拿回去了?”
“对呀,明明是你的钱,怎么跑她那儿去了?你想想看,明明是你的钱,怎么跑人家那里去了?”我说:“这个你就要想通了,当然,按照世俗的观点,可能会讲很多道理,她不对、他不对,其实,一定是有因果关系的。都已经到这个程度了,你就要想通一点。”
她都快得精神分裂症了,我说:“有什么用?你这样想下去,钱也捞不着,精神还要犯毛病,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报应,种种的因缘出现了,你要冷静,要做酬债想:我过去欠过人家的感情债,欠过人家的财产债,现在我所接受到的痛苦,就是我曾经加给对方的痛苦。”换位思维,这么一想,就觉得说:“哎呀,我确实不是个好人,我曾经伤害过人家,才有今天这样的苦恼,不然怎么会有这个苦恼呢?”这样想起来,反而为对方感到不平,这样,心里就会平顺。
所以,信因果就是个法宝,讲“佛宝、法宝、僧宝”,“归依三宝”,什么叫“归依三宝”?你遇到问题了,不去按照佛法的道理来开导自己,就没有归依“法宝”,因果就是一个“法宝”,特别是遇到逆境(顺境大家都觉得无所谓),遇到逆境的时候,你要想到说:“这是前世因、今世果。”甚至有的时候根本不是前世,就是今生所造成的,你都想不到,你都不接受,那肯定不行的。你欠了别人的钱,人家来讨债,你说:“他来讨债,我不接受,我不承认,我不答应。”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你考虑考虑。
你欠别人的钱,别人来讨,你不接受,那有什么结果呢?可能把你家砸烂,或者打官司告你,或者把你绑起来,都很自然嘛,对不对?
欠钱是用数量来衡量,还有很多事情不是靠数量衡量,而是通过悲伤、苦恼等等方式显现在我们面前,那我们就要用佛法来开导自己。
问:我心怀瞋恨怎么办?
心怀瞋恨就是不相信因果,如果能够深信因果,就不会有那么深的瞋恨心,我们也没有理由瞋恨人家,再说,瞋恨人家你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大家想一想,我们恨人家,我们得到什么好处了?把自己的心脏病、高血压诱发出来了,还有什么好处呢?恨人家就得到这个结果,没有好处!
学佛要有智慧,有慈悲的人不会恨人家,有智慧的人就更不会恨人家,要看得透达一些。
念六字还是念四字?
问:每天念佛念六字还是念四字?
念六字和念四字都可以,念六字比较完整、比较圆满、比较恭敬,依善导大师、印光大师的解释,平常念佛是以念六字为主,《观无量寿佛经》的下品往生,都是念六字名号,下品上生说“称南无阿弥陀佛”,下品下生也说“称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都是称六字名号。因为“南无”是代表归命,我们既然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不可能不归命;既然心里归命,嘴巴就念出来了:“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念很完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有的人说:“我嘴笨,六个字念不来。”还有的说:“我这个人就喜欢念四个字。”那个也是一样,因为我们念四字“阿弥陀佛”,心里还是愿意去往生,还是归命阿弥陀佛,只不过那两个字放在心里没有念出来。
“南无”两个字可能有念、可能没念,但是,这个心一定要有,要归命。归命就是依靠阿弥陀佛。
念佛是靠阿弥陀佛,不是靠自己,自己能靠得住,就不用靠佛了。念佛就是靠佛,内心要仰靠这尊佛。
所以,平时念佛是以念六字为主。
哪种场合呢?比如说要睡觉了,念六字感觉拗口,不容易入眠,我们就可以念四个字,随着我们的呼吸,“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就很好。再就是这个人临终了,开始他可能念六个字,时间长了,他的气力就不足了,这个时候,可以转念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速度快慢根据他的状况来调节。
愚不可及
我们念佛是强调专修念佛,强调一向专念。关于一向专念,有些人头脑转不过来,印光大师讲:念佛有两种人,一种是绝顶聪明的人(不是半聪明不聪明,那不行),有大智慧。第二个是大笨蛋。在座各位是不是有大智慧的人?
(“不是。”)
那你们是什么?
(“大笨蛋。”)(众笑)
能老实念佛的人是这两种人。为什么呢?大聪明人经教已经通达了,他就发现:最好的就是一句六字名号。什么他都了解了,得大智慧了,开悟了,悟到一句名号要好好念了;大笨蛋呢,什么都修不了,“修不了,我就念这句佛”,这就挺好。印光大师说,这个人好啊,叫:
愚不可及
你说他笨,但是你还不如他。往往这样的人能够预知时至,往往这样的人能够走时自在,好得很。因为他是一门心思、一个心眼,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上不去,我们就作下面的,等到哪一天人家说我们是大笨蛋了,我们就知道自己达到水平了:“哦,我已经达到大笨蛋念佛的水平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什么叫大笨蛋念佛呢?脑子里没有许多问号,“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在不在?我念佛能往生吗?这样行吗?”他脑子里没有这些,他说:“佛告诉我念佛就能往生,好好好!”他一相信了,就不再怀疑了,你说这个人笨不笨?笨得好啊!他一相信就念佛,没有很多花花脑筋,也不会盘很多心思,“我盘不过来啊,我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好!非常好!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专心念佛呢?他也读了几本书,但是读的书不够多,他脑子一大堆问题在那儿打浆糊,你这么说,他那么想,你那么说,他这么想,问题层出不穷,就像海浪一样,一浪接一浪,解决一个,又来一个,这些问题不解决,他就没办法老老实实念佛。
所以,我还是觉得大笨蛋比较好,大笨蛋很简单,没有几个问题,解决就解决了,永远解决了。
为什么法门修得多反而没有把握?
当然,遇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不解决也不行啊。他问的问题太多了,“这个老太婆就会念一句佛号,她念佛,我也念佛,除了念佛,我还会诵经,怎么反而我叫杂行、往生没有把握,她往生有把握呢?师父,这个道理你不给我讲通,我是不会好好念佛的。”
我讲:“好好,你好好听,就能给你讲通。”
他说:“我修的多,我怎么往生把握还不大呢?她只念这句佛号,怎么往生把握还大呢?我想不通。”
“想不通我告诉你,”我说,“你坐过船吗?”
“坐过。”
我说:“你不会坐船哪。”
“我会坐啊。”
“你怎么坐?”
“我就坐在船上,稳稳当当的。”
我问:“你坐船,坐一条船稳当,还是坐两条船稳当?”
你们说?脚踏两条船稳当,还是坐一条船稳当?
“那我知道,坐一条船稳当。”
“对呀!”我说,“念佛亦如是。”
就是说他的心不专一。如果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专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好了嘛!这样我们的心就能稳定。
这是一心一意的道理。不要分散。
另一方面,你之所以念佛之外还要去诵别的经、学别的法门,说明你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对念六字名号到底能不能往生心里有怀疑。那么,有怀疑的人能往生,还是没有怀疑的人能往生?当然是有信心的人往生把握大,对不对?
第三点,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了愿说:“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是不生不灭的,是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是超越生死轮回的大功德、真实功德,能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至于说我们所修行的,都是有漏的功德。无漏的功德才能往生,你夹杂一些有漏的功德,这不就变少了吗?怎么能往生呢?你心里有漏。为什么呢?比如说《金刚经》,《金刚经》本来是无漏的,“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就代表坚固、光明,能够断一切烦恼。但是,我们念《金刚经》,也不能达到无人相、无我相,所以,对《金刚经》我们不能开悟,我们念《金刚经》只有诵这部经的福报,我们不能得到《金刚经》给予我们的究竟利益。《心经》也一样,《心经》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能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读再多遍,五蕴一蕴也不空,苦恼一点也度不了,所以,我们读诵是在嘴上,没有落实在心里。以我们凡夫这样的心态,再殊胜、再微妙的法门,到我们这里都不殊胜、不微妙了,因为我们不能跟这些法相应,不能达到不生不灭,不能达到无人相、无我相,那就得不到实际利益。
可是,念佛不一样。这句六字名号,阿弥陀佛不管你有没有破四相、有没有破我法二执、有没有悟得不生不灭,这些都不论,你只要称念六字名号,六字名号本身是无漏功德,是佛的果地功德,佛的愿力能够牵引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证悟不生不灭了。
我们念的这句六字名号是实相法,是无漏为体,是不生不灭的真实功德,这样往生才有把握。
如果以我们的根机,杂行杂修皆是有漏功德,往生就没有把握。
所以,有种种的道理说明要专修念佛,不要认为说:“我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够吗?”请问: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还不够,还有什么可以够呢?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成佛的功德,都还不够,那我们超过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还不够,还有什么够啊?所以,六字名号都圆满了,没有不够的,所以讲: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
一般的法门要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但我们学净土法门,用六个字就可以了。
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超过十地菩萨。
底下就有人说:“你越说我越不能相信了,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我这个样子,超过十地菩萨了?我都不敢相信,照镜子一看,不像超过十地菩萨。”
这是指这句名号本身的功德我们已经有了,我们还有最后一道手续没办,哪一道手续你们知道吗(我们获得六字名号的功德,这六字名号的功德超过十地菩萨,但是,我们现在还有一道手续没办,所以,我们看上去不像超过十地菩萨的样子)?哪一道手续没办?火葬场。这道手续没办,我们看起来还是凡夫;这道手续一办,到极乐世界我们就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就是“智慧神通,咸同一类”,跟诸大菩萨都一样了。我们这道手续还没办,所以我们还在这个地方。这道手续迟早是要办的。
我们现在称念六字名号,功德已经是圆满了──这句六字名号的功德已经圆满了,我们就完全归投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早晚称念,决定可以往生,往生就可以成佛。只是现在我们还没有兑现,到极乐世界自然就花开见佛了,就能够证悟法性了。
好的创造
还有人问关于临终助念,我们的莲友很有创造力,有的是好的创造,有的是没有道理的创造。
湖北潜江有一位莲友,他家附近是土家族,土家族死了人要打丧鼓,边打鼓边唱,唱的调子挺悲伤的,把亡人一生的状况形容一遍,一方面对他歌功颂德,一方面给他好的祝福。结果有一位居士就死了,莲友们想去为他念佛,但他的家人不信佛,要按照当地的土办法,打丧鼓、唱丧歌。有两位莲友原来就是打丧鼓的高手,“好啊,我们来打丧鼓,行不行?”“那行那行。”他们就去了,边打丧鼓边唱歌,唱的完全是佛法,“六道轮回真是苦啊”,“蹦蹦蹦蹦蹦蹦”,“往生极乐真是乐啊”,“蹦蹦蹦蹦蹦蹦”,唱的词儿好得很,把佛法的道理放在里边,“某某人你专念佛啊,往生极乐是决定不虚啊”,“咚咚咚咚咚咚咚”,“现在跟我恒念佛啊,南无阿弥陀佛……”唱起来。听的人越听越欢喜,“哎呀,这个丧鼓怎么打得这么好!”无形当中就给他们同化了。最后这个居士助念往生瑞相特别好。
可以讲这位莲友很有创造力,创造得好!
不好的创造
下面讲一个创造不好的。
有莲友告诉我:“师父,报告!”
我说:“什么事?”
“我最近发明了一个好的助念方法。”
“好!你会发明啊?助念方法是善导大师发明的,你怎么也发明啊?”
“我发明了一个地藏、弥陀两不误的助念方法。”
“哎?怎么叫两不误啊?”
他说:“我也感到很困难:念《地藏经》吧,人家说死了就要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吧,人家说要消业障、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我发明了一个好方法。”
“怎么发明的?”
“两不误!我是这样发明的:先念什么?先念《地藏经》、先念地藏王菩萨,派人看好,他一断气,马上改念阿弥陀佛。断气之前念地藏王菩萨消业障,断气之后马上改,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我发明的!”
这个,不要这样!这是没有道理的。
助念是专念弥陀名号
我们平时不管学什么法门,不管诵什么经,哪怕是杂行杂修的,哪怕是学其它法门的,哪怕是平时不念佛的,临死都要念阿弥陀佛,都要专念这句名号,不可夹杂。助念、助念,是专门念这句名号,不是念其它的,念其它的就破坏助念了。
助念是通过这个环境,大家共同称念佛号,佛号的声音摄持他,帮助他也能念这句名号,不是帮助他念《地藏经》,他能念得了《地藏经》吗?不要说人家,比如说你要死了,你心里想念佛,不给你念佛,老是给你念《地藏经》,你愿意吗?记也不记得,背也不会背,心里说:“你们行行好吧,给我念佛吧!”在床上要死不活的,都要哭了。“哎呀,你看他哭了,是我念的,他感动了”,你不知道他在生气,“还不给我念佛!你念这么长时间,我都不知道你念的什么”。“你看,念感动了”──他是着急啊!
我们将自心比人心,现在这个躺在病床上只能出气不能进气的人,你念那么多的经,他哪能听得懂呢?哪背得会?“我现在伸着脖子就等你念这句佛,你半天不念”,你说心里难过不难过?对不对?
我们去给别人助念,刚才也讲过了,就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消业障最快,他听到一句就算一句,一句入心,句句入心,但念这句名号,当下佛光普照。
念《地藏经》好不好呢?当然好!念地藏王菩萨好不好呢?当然好!但是,跟念佛号相比,相差太多了。因为地藏王菩萨还是菩萨,地藏王菩萨发了大愿,祂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王菩萨现在没有成佛,祂还是菩萨,菩萨跟佛的功德就不好比了,就差得相当远了。
法藏菩萨当初发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已经取了正觉了,祂已经功德圆满。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十方诸佛都称扬赞叹;地藏王菩萨的名号功德就不可相比千万亿倍了,你念多少地藏王菩萨名号,也比不上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以,大家要有慈悲心、要有智慧心,助念要实实在在。
在《地藏经》里,释迦牟尼佛对地藏菩萨讲:“地藏地藏,我把阎浮提众生付嘱于汝,众生造作恶业,应堕地狱,如果他能在地狱门口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你应该以大神力为他击碎地狱,把他救度到人天。”
地藏菩萨确实很慈悲,如果有人听到任何佛菩萨的名号,或者哪怕有头发丝那么点点滴滴的善,他要下地狱,地藏菩萨都会把他挡住,“你不要下去!”
地藏菩萨救我们,根据经典来讲,多数是把我们救到人天道。如果要送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还要转一道手续:念南无阿弥陀佛。
临终人就要死了,你何苦这样辗转呢?直接念南无阿弥陀佛把他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多好!
所以,不用再绕弯,直接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法语:佛光不摄杂业行者
下面跟大家讲一段善导大师的法语,在《观念法门》里有这么一段法语: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只要有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愿生极乐世界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座各位,我们愿意专门念佛、愿意往生净土。这样的人,有什么好处呢?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心所流露出来的光明,白天、晚上照着专修念佛、愿生极乐世界的人,不离开你,不忘记你,不舍弃你,“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一切杂行杂修的人,阿弥陀佛的心光不照耀他、不摄取他。
“哎呀,我杂行杂修,阿弥陀佛不摄取我!”
你看!你修得那么杂,阿弥陀佛的光不摄取你,你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外面,往生有把握吗?没有把握啊!你跑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外面去了,肯定没有把握。
这句话我再来说明一下: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阿弥陀佛的心光常照、常摄、不离开;一切杂行杂修的人,阿弥陀佛的心光不照耀、不摄取。
我们是愿意被阿弥陀佛照摄,还是愿意跑到阿弥陀佛的光外边?
怎么跑进阿弥陀佛的光里边,你们知道吗?跑步?使劲跑?
(“念南无阿弥陀佛。”)
不要你跑,你只要念佛,阿弥陀佛的光就“欻”照到你身上。你无论在哪里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都照到你头顶上,就来了,自动化。只要你动动嘴,“南无阿弥陀佛”。
为什么如此呢?因为阿弥陀佛发了念佛往生的誓愿,说:“十方的众生,你念我的名号,我一定要让你来往生。怎么让你往生呢?我光明摄取你!你现在念佛,我现在就摄取你,这一生你念佛不间断,这一生你念佛专修不杂,我的光明这一生都不会离开你,今生保你前途光明,消灾免难,遇难呈祥、逢凶化吉,让你消业障、增福慧,得现生利益;临终的时候随我的光明往生净土。”
所以,是因为顺符阿弥陀佛的本愿。
如果你没有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你修其它的法门求往生,就跟阿弥陀佛的心的频率不共振,就没有感应道交,就隔了一层,这样,光就照不到。
这就是杂行的人往生没有把握的原因。
佛光不照耀、不摄取,跟阿弥陀佛的心不相应,没有乘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没有靠上阿弥陀佛的大愿力,你靠自己去往生,哪有把握?
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跟佛的心相应,蒙受佛的光明摄取,乘上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以,我们决定可以往生。
依据正依三部经和善导大师的解释
净土法门有系统的教理基础,根本依据就是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我们净土宗的正依三部经典。对这三部经典的领解,要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楷定古今”,以他的解释为标准,不是我们自己想解释就瞎解释,不是这样。
善导大师解释得都很简单,都很明了。
比如说《阿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有的人对这四个字解释得就很艰难:“一心不乱就是你念佛不能起妄想杂念,你起了妄想杂念,念佛也白念。”这是不正确的解释。
善导大师说:“一心不乱”就是专修念佛。“一心”就是专心,什么叫“一心”?讲了一上午了,就是让你要一心,不要怀疑,完全靠倒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条心,阿弥陀佛说:“某某人,你念佛,我来救你!肯定往生!”结果你还怀疑,你这叫“一心”吗?这就两条心了;阿弥陀佛叫我们念祂的名号去往生,“好!我就念佛去往生!”从此不再怀疑,佛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佛说念佛,我就念佛,这就跟阿弥陀佛一条心了。跟阿弥陀佛一条心,也就“不乱”了。
跟阿弥陀佛两条心,你一定乱!“哎呀,阿弥陀佛讲的,我念佛就能往生,真的能往生吗?老王,你看看?”你看,你不是自己找麻烦吗?你对阿弥陀佛起了怀疑心了,问人家,肯定你就乱了!
如果你跟阿弥陀佛一条心,一千个人来动摇你都动摇不了,“哎呀,某某人哪,你专修念佛怎么能往生啊?”“对不起,我跟阿弥陀佛一条心,我听阿弥陀佛的,不能信你的,阿弥陀佛说念佛能往生,我能听你的吗?”
一条心,你就不乱。
如果你自己还在那里怀疑,“能不能?行不行?是不是?可不可以?”这就容易动乱。
所以,我们要依净土三部经,对三部经的解释要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一心不乱”就解释为专修念佛,“专复专”,专,还要再专。专的人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不乱”。
杂行杂修的人,很显然就是乱,你再有禅定的功夫,都不能叫做专,都往生不定。
称念六字名号,善导大师称为:往生净土“正定之业”。什么叫“正定之业”呢?就是你念六字名号百分之百往生,没有任何不确定性;“正”是正确,一百分,打勾了;“定”是确定,定下来了,你肯定可以往生,录取了。专念佛是“正定之业”,这个“定”,是阿弥陀佛给你打勾定下来的事情,你有禅定、没有禅定都不管,你有禅定也一定往生,你没有禅定也一定往生,这个叫“定”。
如果不是这样,以专修念佛之外的方法求往生,善导大师还有一个说明,叫做“杂散之业”,“杂”是复杂的杂,“散”是散乱的散,即使你有禅定,“我如如不动了”,也不能叫做“正定之业”,你是“杂散之业”,你禅定也是散!为什么?你没有靠上佛啊!凡夫的禅定跟阿弥陀佛比怎么能比呢?所以算散。
我们虽然是凡夫,我们专修念佛,我们的心虽然是散的,但是,这句六字名号定下来了:“你念佛必往生!”所以,这个“定”是定在阿弥陀佛那个地方。
这样,对净土的经教,我们解释、我们理解都有依据,都有标准:以善导大师为标准。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