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三鼓时,入五祖室。五祖复征其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
(缘起于本体界,五祖勘验六祖悟境是否真确。)
六祖慧能启五祖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诸佛、众生本自具足佛性,能生万法,却本无生灭法可得。)
五祖知六祖悟本性,谓六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行者若心不清净,不识本心,学法无有益处,只增加造有漏业,或即为名闻利养者,造诸黑业,入地狱如射箭,应戒慎之。)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禅宗标指行者要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之后再能去除法执,悟得「心空法了」始能成佛,得解脱知见,脱离三界之流转。衡之古今中外,为未明心说明心,未见性说见性,未成佛说成佛者比比皆是。真是明心者当无余习相应,虽有妄想亦能不随之去发作而成为行为。所以《金刚经论》中世尊说真心者最圣最灵,非生非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行者能真悟自心,常觉不昧,在感知境缘后能不使妄心相随,仅依真性主行,始谓明心。所以明心者对真心(意根)感知诸缘应无妄想相随;对外五根(眼、耳、鼻、舌、身)等面对五尘境,都能无住而生心,即仅止觉知而无妄想相随。如此内外六根不乱,是谓真性主行,亦真得明心。所以明心者无睹于外境,不扰于内心,如此即能对诸境接纳,于心不起作一些怪力乱神事。
见性者应能体知无境无体无自性,有境寂然不动的体现,自性感而遂通,应缘之时又能变化无穷,其无为性威灵莫测。同时被动应缘中,自觉自知、明明了了,为众生事无事不办,无为常为性自如,行者若真能如此,始曰见性,至此行者当有五通俱足,不然也仅是知性而未见性。若要成佛,当要空却有无之相,所学所悟都得放下,不用一缘应万种缘,如此心病已除,万药不用,得心空法了,才是真自由人,是如如佛,此行者当悟无生外,还得具有漏尽通与世间五神通。
一般世间人得真心却妄想、恶心相随,所以有做心法骚扰、逼害他人者,若不做法害人,起慢心之后,也用语言、文字毁谤他人者,此等人入地狱如射箭。若能知「性用」者却舍不得放下自性之神用,而让此等真如自性充分去发展,终将感召天界、仙道之善果,即迷失菩提自性,不得悟知正等正觉菩提。若进而依不净心起灵性之神用,以求取名闻、利养事,美其名度众生,造无量黑业、恶业,亦像已得真心、性用,却恶心、恶行不去者,入地狱如射箭。
五祖在勘测六祖慧能大师,得知六祖真是开悟自性本心后,即告诫他在恶心、妄习未净尽时,学一切心法、性用,都是无益的事,若因之而造黑业、恶业,还会因开悟而后迷,还是将得恶报,更不用谈得什么解脱知见,想超出三界了。所以明心见性后,悟得真识始得学法,才不会又迷失于有为法之中。
2.释题
本公案名为「识心学法」,也就是说认识本心后,始能开始学习心法。为何禅宗行者或大乘佛弟子,不在得真心时学法,不在知性用后学法,而要得心空法了,在法执灭后,识真心时才学法,这是有很深的大道理在。
若一开悟行者因心不净除一切妄想、习气,不能依真性主行,都依自己的习气、恶心、害心去做作,这样还是在造黑业(恶业)或白业(善业),不能脱离果报之业流。所以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一个开悟的行者,都要行三波罗蜜多来修得三三昧(空、无相、无作),即布施、忍辱、般若等波罗蜜多来修成三三昧,这是《金刚经》中所指陈者。布施波罗蜜多能广结善缘,舍弃悭贪心,有诸缘能度众生;忍辱波罗蜜多能悟无为法,是一最高明的佛法,所以「金刚经」云:「无我得成于忍」,得无我相即能得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行者面临一切法,能不即不离、不着不黏,就要用般若波罗蜜多来度过,所谓般若波罗蜜多是以无所有、不可得来观照一切法,才能一路驾轻舟度无数河流,直达「出到菩提」,甚或达「如来菩提」之彼岸。
学佛法除求自我解脱外,当要以度众生为职志,这才是报佛恩的最佳途径,如阿难尊者在《楞严颂》中有一段所言:「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大众都知晓要获得无上智慧与如来菩提,当在度众生中获得,不是靠认识真心本性获得。若不能度众生,无法学习诸多智能,行者也仅知心用与性用,都做不到「明心见性」,更不用说要得「心空法了」,超脱业缘而成「觉者」了。
但行者要度众生时,离不开有为法的性用、心法,要学此等法得在「明心见性」后,心空法了时,识知「本心」之后才能学法,当然所学诸法,都是为利益众生事。学法后始能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之真用,同时也不会乱用,是为度众而用,所以说佛法不离世间觉,不离世间用。
3.语体文解
六祖三鼓时,入五祖室。五祖复征其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
六祖于三更时分,前往进入五祖弘忍大师方丈室。五祖一再勘验六祖的开悟初时的悟境,「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话语。要知此段公案,当从头说起。据六祖《法宝坛经》行由品记载,六祖其父早亡,家贫,常采薪汲水以奉寡母。一日负薪至市,闻客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心即开悟。时五祖弘忍住蕲州黄梅之东禅院,法门甚盛。师乃前往拜谒。五祖试问其所来及欲求何物,师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谓:「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对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惊异其禀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历八月。
一日五祖弘忍大师令众人各述一偈以传衣授法,上座神秀师遂于壁廊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师闻之,谓此偈未见本性,遂请一童子代于壁间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闻之,识其为真能传大法者,乃夜召师入室,潜授衣法。
六祖慧能大师(638~713)唐代僧,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大鉴禅师。祖籍范阳(河北),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赴五祖处经堪验实悟后,遣其连夜南归,隐于四会、怀集之间。唐仪凤元年(676)至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遂依之出家,受具足戒。翌年,移住于韶阳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于北方所倡之渐悟法门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
按语说:缘起于本体界,五祖勘验六祖悟境是否真确。六祖闻《金刚经》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自心,逐往五祖处求其印证,历经八月,始因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受五祖堪验其悟境。
六祖慧能启五祖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慧能大师经五祖一问,即述其悟境。六祖言:「一切由心中生起的万法,总不离自性而生,自性本空,依因缘而生自性,始能化成一切万法。一个修行人,何必要期望自性清净,自性本是清净,若有妄习不去,也不碍自性本是清净之本来样。再进一步说一个修行人,何期要认知自性,自性纵然应缘而起生灭,若无习性执有、执空,自性本无生灭可言,所以说若认为有生灭是凡夫境,悟无生灭法是圣者相。一个修行人何期要知自性有何功能,自性具足无量功能,不假修功而成就,佛、众生本无有别,若有别者也仅是凡夫多一点的妄习,盖住自性不能发挥应有的性用而已。一个修行人何期自性应缘不有丝毫动摇,有所动摇是行者余习使然。一个修行人自性本能产生神变、万法,若不能为也是自性不净,余习使然也。」六祖叙述此等悟境,句句真实,但理可顿悟,事要渐修,他还是埋没十五年去潜修妄习,最后才真的证得自性本是清净,自性本无生灭,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自性产生万法等事。无知之徒也许看了此段六祖的悟境,认为不用再修了,已经成佛作祖了,那真是错会了六祖的义解与证悟之差别相,所以潜默好好自修,不要善于辩论,耍嘴皮子。
按语说:「诸佛、众生本自具足佛性,能生万法,却本无生灭法可得。」佛、众生自性本无分别,仅是一者清净,一者被妄想、习气所蒙蔽耳。
五祖知六祖悟本性,谓六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弘忍大师听六祖这样一说,理念上似已无问题,但有一事未明,随即跟六祖说:「若理明而事不能成,是余习作梗。你现在要作的是认识本心,学一些法,来使心能生起万法、神变,这样对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你现在要做的是,赶快把余习去除,识得本心清净,性本无为,若真的能见自本性,即识本来的真心,真心由性用而于起灭中,自能万法无碍,纵自性生起万种心法能不为动摇,体知法界一切事,却无一事可挂碍。果能如此,即名为大丈夫,可成为人天导师,或甚至悟得佛性,成为脱离三界的觉者,这样才是真正地在修习佛法。」
按语说:「行者若心不清净,不识本心,学法无有益处,只增加造有漏业,或即为名闻利养者,造诸黑业,入地狱如射箭,应戒慎之。」一个刚开悟的行者,若有明师、善知识指点,可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也要潜默将养廿年,像六祖无师智也得花个十五年功夫练心、悟性。行者若无明师、善知识指引,也得自己深入经藏,摸索个廿、卅年,才能真的明心见性。不然虽有点消息,但无知不继续修除内习,强而抛头露面,为文说悟,真会误尽天下善根众生,陷他们于万劫不复之境。
(2005.05.09.撰于法尔)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