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三种是属於意业,意业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第一个是「不贪」。不贪、不痴、不瞋,这叫三善根,所有一切世间善法都从这个地方生出来的,叫三善根。如果起心动念落在贪瞋痴,这叫三毒烦恼,这三个是最毒的,所有世间一切恶业都从这里生出来的。所以意三业真正是苦乐的主宰,苦乐的根源,我们不能不慎重。
世间人所贪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的是这些。起贪心得到了,还是命里头所有的;命里没有的,你怎么贪也贪不到,这个就很冤枉。我常教大家念《了凡四训》,叫你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明白了,他心清净,心定了。为什么?他晓得,想贪也贪不到;命里有的,丢也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想也想不到。了凡居士是我们一个好榜样,他的长处在哪里?知命。知命就乐天,天是自然的,接受这个自然的果报,所以他没有妄想,心地清净。
他要没有遇到云谷先生,那就照孔老先生给他算的那个命,五十三岁就寿终了,一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命运去走。算命算得高明的,那一点都不会错的,这是真正的学问。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给他说了一番大道理,命运有没有?命有。命从哪里来的?那是你前生造作的。前生造的因,这一生所受的果报;每个人造的因不一样,当然果报不相同。命里面富贵的,你就安於富贵;命中贫贱的,也安於贫贱,晓得这个事情一点都不能勉强,不会怨天尤人。这个富贵,他前生修得好,那有什么话说,应该他得的;我贫贱,我没修。
所以自己安於自己的现实状况,人人都能够明了因果,天下就太平,不会有争执。心定了,你这一生才真正叫有幸福,不打妄想了,富贵的有福,贫贱也有福,他会过得很快乐。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命运,不晓得因果,也不相信因果,那就胡作妄为,天天在造罪业,这个太可怕。
虽然命是有一定的,可是我们这一生的行为,这里面加减乘除是天天都有。换句话说,命运能不能改?能改。如果你每一天这个行业,加减乘除幅度都不高,善也很小善,恶有一点小恶,你的一生都照你命运去走去了,不会有变化的。假如有大恶大善,命运就改了。
所以实实在在说,四十岁以后的这个命运受后天影响最大;四十岁以前的是先天的,就是宿世所造的善恶业影响大;四十以后是你这一生已经修了四十年,这四十年的变化就很大了。如果真正觉悟了,能够认真断恶修善,你这后半世,就是四十岁以后,决定好转,这个才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四十岁之前,纵然命不好,受一点苦,没关系,有体力,不在乎;晚年受苦,那叫真苦,那是真正可怜。
所以佛法,说老实话,不要说来生的好处了,就是这一生能叫我们老年享福,老年不受罪,这就了不起了。你真的相信,真的好好的去做,你这个晚年愈来愈幸福,愈来愈快乐,这要靠自己修。靠什么修?依照这一部经典修是最殊胜了。一再给同修提起来的,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要做。此地教我们要修十善业,我们就认真修;叫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就不做;叫我们止的,我们就止。叫我们去的,我们就去;叫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就去,这就对了,一点都不错。世间福报不必求,自然就来了。
我刚刚学佛的时候读《了凡四训》,这是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给我的,把这个小册子送来给我看。我看了之后,非常受感动。我年轻时候那个个性跟袁了凡很像,袁了凡有的那些毛病,我统统都有;袁了凡有的那一点点福报,我还没有;我这个毛病犯的比他还重。得到这本书之后,我才晓得可以改变的,如法炮制,依教奉行。
算命先生算他只有五十三岁。我也算了很多次命,算命的人都说我只有四十五岁,还不到五十三岁,我非常相信。什么理由相信?我家里过去的事情我不知道了,三代我记得。我的祖父、父亲,我还有个伯父,我父亲兄弟两个,祖父跟父亲、伯父都是四十五岁死的。所以他算我四十五岁,我点点头,我很相信,一般讲遗传,我很相信,看看自己这个个性造作的罪业,觉得非常可能。我也没有求寿命,也没有求富贵,这统统是学佛转过来,佛法转过来,没求。
我四十五岁那一年害了一次病。我很少害病,一生没有害过病,顶多伤风感冒,几天就好了。四十五岁那一年得了一个重感冒,病了一个月,想想时间到了。所以也不找医生,也不吃药,为什么?命到了,医生能医病,不能医命,所以就老实念佛等死。等了一个多月,活了,没死,没有求这个,这是感应。
以后有一年,就是蒋经国就任总统的那一年,就任第六任总统那一年,我讲《仁王经》。佛教会办一个仁王法会,我在那边讲《仁王经》。讲了二十天,遇到甘珠活佛,这也是我的一个老朋友,遇到的时候好欢喜。他告诉我,他说,过去我们认识很早,我刚刚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就认识甘珠。他说:我们常常在背后谈你。我说:谈我什么?很可惜,你这个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我说:这些事情我统统都知道,你们不说,我也知道。他说:你这些年来讲经说法的功德很大,不但你将来寿命长,你的福报也很大。
我这个福报、寿命都是这一生修来的,与前生不相干,都是这一生修来的,认真修。人家要问我感应,我这就是感应,我在台上就做证明,现在还站在台上,这就是感应。所以一定依照佛法修行,决定没错。
这个不贪,世间法不贪,出世间法也不贪,彻底放下,我们心才清净。有,不贪;没有,也不贪。最要紧的是清净心,有也等於没有一样。世间人都会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一生一切所有的,你临死的时候,一样带不走,都是别人的,所以自己必须要把这个事实真相认清楚。眼前我们所有的这一切是不是我的?不是的。如果说是我的,这个人是愚痴,痴人说梦!我暂时在这里受用,就跟住旅馆一样,绝对不是自己的。你能把这个事实看穿了,贪心就没有了,对於生活上一切受用,你就自在,你不会计较,也不会认真。理明了了,叫理得,心就安了;心安,一定看到事实的真相;理就是事实真相。心安理得,理得心安,这是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了,所有一切的一切与自己统统不相干。
那我们在这个世间究竟干些什么?念佛。念佛第一,第一还是念佛。除了自己一心念佛之外,劝人念佛。一切诸佛菩萨都劝人念佛,我们尽心尽力劝人念佛,就跟诸佛同德同行。我们跟谁做朋友、跟谁是一类?跟十方一切诸佛,这是佛法给我们真实利益。学佛没能把这个事实搞清楚,那叫白学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末法时期,《楞严经》上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多接触、多听、多看,对自己决定没好处。为什么?会影响自己的知见,影响自己的信心,这个问题严重。还是在家里老实念佛好,不要怕人讥笑,不要怕人讽刺,没有关系,那个不妨碍,一定要培养清净的信心。
本经一再给我们讲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容易,菩提心怎么个发法?什么叫菩提心?正好这一次旧金山「大觉莲社」找我去讲两次,底下这个星期一次,后面星期,两个星期,我选的这一段内容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的菩提心。佛在《观经》里面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我选的讲义是采取善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注解这一段文,我把它录下来,现在都印出来,这个两次四个小时专门来讲发菩提心。因为平常很难得有这么一个充分的时间,来专门讨论这一个问题,非常非常的重要。菩提心就是真心,决定不会动摇,这才是我们成功的保证。菩提心一发,那个一向专念就不必讲了,他一定会专念。这是一切法能放下,决定不起贪心。
第九、「不瞋」。瞋是瞋恚。瞋恚这个烦恼很重,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世间人总是会发脾气,总是会不高兴,他不知道这个伤害之大。佛门当中常说「火烧功德林」。功德,积功累德,这个功德修的像什么?像树林一样,像森林一样,修了许许多多功德;可是这个森林一把火会烧光。我们自性里面的功德,这一发脾气,你的功德就烧光了,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如果要问问自己,经上佛常常教我们要积功累德,我们积功累德到底有多少?想一想什么时候发过脾气,到现在还没有发脾气。如果早晨发了脾气,你功德只有几个小时。临命终时,如果一发脾气,你一生的功德都完了,都烧得干干净净,非常
可怕。所以这个要知道,要特别提高警觉。凡是会引起你发脾气的,都是魔现前;魔看到你功德修得那么多,没法子破坏,就劝你烧啊,烧啊。你就很听话,马上把它烧掉,这不是冤枉吗?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遇到逆境现前的时候,是决定不肯烧自己的功德,绝对不发脾气,修忍辱。能忍,而后才有定;能定,而后才有慧。所以六度里面,布施、持戒是修功德,布施、持戒是修,忍辱是保持、保全;不能忍的话,那功德都没有了。
诸位要晓得,福德烧不掉。福德有,功德没有,功德全烧光了。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这是功德。一发脾气,戒定慧都没有了。福德有。常常发脾气,有瞋恨心、有嫉妒心,贡高我慢,好胜心,这样的人常常修福,当然功德没有,这都会把功德毁掉。修福,福报修得很大,将来到哪一道去投生?到阿修罗道。阿修罗有福德,福报很大,没有德。换句话说,瞋恨心很重,容易发脾气,容易伤害人,他的福报享尽了,必定堕落。这佛家常讲「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落。这个一定要晓得,瞋恚对我们伤害是最大的。
末后一个是「愚痴」。什么叫愚痴?愚痴是没有智慧。世间有很多聪明人,佛经里面叫他做「世智辩聪」,他有辩才,能说,能写,能作,他没有智慧。智慧是什么?真正能够辨别真假,辨别邪正,辨别是非,辨别利害,这叫智慧。乡下老太婆,没念过书,不认识字,教她念阿弥陀佛,她一生就老实念,这真智慧。为什么?她选择的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的。这是正,不是邪;这是利,不是害;这是善,不是恶。她全都选对了,这叫真智慧。世间聪明才智的人,对於念佛法门怀疑,甚至於还毁谤,这是完全没有智慧,愚痴!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他不相信,他不修,他怎么会成就?而且还妨碍别人,还障碍别人修学,叫修学的人退心,这个罪过重。那个人明明这一生可以了生死,出三界,不退成佛;他在当中打个岔,把人家这个机会打掉了,这个罪过多重!这叫愚痴。
所以这个三条,不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世间善法都从这三条而生的。佛经里面常常讲善根,善根到底是什么?我们在此地看到了,真正修善从根本修,这才是聪明人;根本修就是修不贪、不瞋、不痴。无量寿经 (第三十八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38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