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颂》,又称《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
世亲,又作天亲,梵语婆薮盘豆。北印度犍陀罗国人。初从一切有部出家,盛弘小乘,造五百部小乘论,往往毁谤大乘。兄无着菩萨忧之,于是以方便诱令回心。从此更研大乘经教,著述甚多,号为千部论师。晚年广摄大乘妙义,作此《唯识三十颂》,与《唯识二十论》同为有名之作。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颂。 玄奘大师,唐代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法相宗的创始人。十三岁入洛阳净土寺出家,后因诸师所讲经论各有不同,经典中之义理亦有隐晦之处,乃于贞观三年(629)孤身涉险,备尝艰辛,西行求法。贞观七年到印度,入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贞观十九年归至长安,请回梵文原典六五七部,奉敕于弘福寺翻译,主持译事二十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三三五卷,《唯识二十论》、《三十唯识》即是其中之一。 《唯识三十论》所探讨的义理,是属于佛学,所以依三藏义,称之为论。又本论所有的意义、精华,全包括在颂中,也就是以造颂的方式来造论,所以颂即是论,而称为《唯识三十颂》。构成唯识中心思想的《成唯识论》,就是以这三十颂作为其骨干。 本论是瑜伽十支论之一。其内容是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可分为三个大纲,即:唯识相、唯识性、唯识位。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一颂明唯识性,后五颂明唯识的行位。以识变的思想而构成唯识学说,则是本论书的特色。 《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都是世亲菩萨所造,《唯识二十论》是纠正外道及小乘心外有境的见解,并且解释唯识上的许多困难问题。《唯识三十颂》则是将各种有关唯识的道理作有秩序的叙述,有系统地建立起唯识的思想。其内文虽然只是一百二十句的短文,不过,由于含义丰富,根据相、性、位,牵引至境、行、果,而将唯识的系统严密的组织起来。因此当时及后代学者、研究唯识者,都将本论作为探讨的对象。本论内容组织表列如左: ┌略辨唯识相 │ │ ┌异熟能变 │ │ ┌明唯识相─┤ ┌明能变相─┼思量能变 │ │ │ │ │ │ │ └了境能变 │ │ │ │ └广辨唯识相─┼正辨唯识 │ │ ┌明心法生起 │ │ ┌释违理难─┤ │ │ │ └明有情相续唯识三十论┤ └通释妨难─┤ │ │ ┌明三性 │ └释违教难─┤ │ └明三无性 ├明唯识性 │ │ ┌明资粮位 │ ├明加行位 └明唯识位─┼明通达位 ├明修习位 └明究竟位 一、明唯识相 前一颂半略标三能变,次二十二半颂广明三能变相。识虽有八种,但可分作三类,万物都是由这三类识所变现。此三类即三能变识,也就是第八异熟识、第七思量识和前六了别境识。当变境时,并非任何单独一识所能变,而是要三类合作才能变现。 三能变识 初能变的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和一切种识。异熟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别名,具有三义: 变异而熟:谓因成为果时,果异于因,从因至果,在时间、空间上皆经历了许多变异,因此,果不似因,因不似果。 异类而熟:异类是指因果不同类,因有善恶,果则无记,由因成熟而为果,名为异熟。 异时而熟:谓造因在前,得果在后,因果不同时。 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所以称为藏识。有能藏、所藏和我爱执藏三义。 能藏:此识能藏一切诸法种子。 所藏:第八识所变起的根身器界,以及所现行的前七转识和一切诸法,皆以第八识为所藏处。 我爱执藏:第七末那识常执第八识见分,认为这就是常住不灭的我,深起贪爱,由是我执、我见、我慢等,皆依之而生。新闻网
《唯识二十论》,又称《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 世亲,又作天亲,梵语婆薮槃豆,北印度犍陀罗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之一。与兄无着依于有部出家,无着直入大乘,世亲却入经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义,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毘婆沙论》。归国后,讲《毘婆沙》,并作《俱舍论》。 师初抨击大乘非佛说,后来由于无着的指点,方才大悟大乘之理,归信大乘,研究大乘经教,弘扬大乘要义,著述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如《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二十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都是有名之作。 玄奘大师,唐代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法相宗的创始人。十三岁入洛阳净土寺出家,后因诸师所讲经论各有不同,经典中之义理亦有隐晦之处,乃于贞观三年(629)孤身涉险,备嚐艰辛,西行求法。贞观七年到印度,入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贞观十九年归至长安,请回梵文原典六五七部,奉敕于弘福寺翻译,主持译事二十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三三五卷,《二十唯识》、《三十唯识》即是其中之一。 唯识的学统,发端于弥勒,集大成于护法。然护法的学统不行于印度,由胜军论师传至玄奘,独盛行于中国。 唯识家主张一切诸法无有实体,其所以有法相的显现和作用的成就,都是由于有情心识所建立,离识变现之外,无有任何实在,所以称为唯识。又本论体裁取偈颂方式,每颂四句,每句五字,总举二十一颂,就之而诠释其义,最后一颂是用为结叹,并不说理,因此虽有二十一,只算二十,因之名为二十论。 本论引用《十地经》三界唯心之义,论证外境由内识显现,显示唯识无境以破斥小乘、外道的实在论。是法相宗所依的十一论之一,瑜伽十支论之一。 一、造论因缘 据窥基大师的《唯识二十论述记》载,世亲造论的缘由有三: 令法久住,利益有情。 令知第三时教,契会中道。 为破除外道邪师等的无知邪知,遮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义理中得如实解。 二、内容组织 窥基大师将本论二十颂分为七大文: 第一─十四颂:说小乘外道四事难议境无,却征实境执。 第十五─十六前半颂:释小乘以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 第十六颂后半颂:释小乘外道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 第十七前半颂:释外难二识成决定,外境非无失。 第十七后半颂:解外难梦觉心无异,造行果差失。 第十八─十九颂:释外难无境、杀等无,返诰他宗失。 第二十颂: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 三、唯识七难 本论设七难,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义。此七难概述如下: 世事乖宗难:外道问,若一切法皆是唯识,无心外实境,如何现见世间情与非情等物有处定、时定、身不定、作用不定?论主举梦、鬼、地狱、天上、傍生等喻答难,证明四义皆成。 圣教相违难:外人问,若言一切皆是唯识,无心外实境,佛陀何故说有十二处?论主揭佛说色等十处的密意。外人又问,佛说十二处对闻者有何利益?论主答以佛陀建立十二处,以破众生我执,使学者悟入人无我,也就是数取趣无我的道理。 现量违宗难:外人问,色等外境,分明五识现量所证,何故拨无?论主以梦喻现前境界,解释现觉证境无一属实,并说明忆念并非实境,未醒不知是梦。 二识决定难:外人问,外境若属空无,何以世间圣教皆教人远离恶人恶法,亲近善人善法?论主示以展转增上的力量,是由善恶二类种子成熟时所生之识所决定。 梦作不受难:外人问,现前境如同梦境,何以醒时造善恶业会得到苦乐果报,梦中一样的造善恶业,何以独无果报?论主答以梦中能造的心已被睡眠所损坏,不能自主,所以梦时与觉时造业所得的果报就不相同。 杀生无罪难:外人问,若唯有识,而无身语业等,猪羊等畜生如何被他杀?若猪羊等畜生的死不由他杀,屠宰的人也就没有杀生罪。论主谓杀生罪完全是由于双方心识所交织而成,并非实有身命可杀,所以看似由外境所形成,实则仍摄归唯识。 外取他心难:外人问,若唯有识,诸他心智能知他心吗?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若能知,唯识应不成。论主谓他心智所知他心,也是虚妄不实。 本论内容并没有提到八识转变的相状,也不见有阿赖耶识的用语,更无详细的心所说明,是学习唯识思考根本态度的论书。 本论的汉译本,除玄奘大师的《唯识二十论》外,另有二异本: 南朝梁代真谛译《大乘唯识论》一卷。 北魏菩提流支译《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卷,又称《破色心论》。 此三译本中,菩提流支的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译本,文颂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七册、《碛砂藏》第十七册、《龙藏》第八十六册、《卍正藏》第四十一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梵文原典由奚鲁宛.赖韦在尼泊尔发现,藏译本今亦传存于世。 本书的注释书甚多,在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以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我国则有唐窥基所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新罗圆测的《唯识二十论疏》二卷等。 试述本论主旨。 试举譬喻证实唯识无境之义。 试述佛说十二处的利益。 梦境所作,有无果报?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