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之中,“空”这一概念非常重要,因为“空”这个概念涉及到自性本心的证悟,因此,佛教经典之中才有很多关于“空”的论述,如《心经》《中观》等,甚至有人(须菩提)因解“空”而闻名于世。
那么,佛教之中,关于“空”这个概念,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真正的理解“空”这一概念,必须从“无自性”和“空性”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无自性。佛教之中,往往认为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有条件产生(本心)的假象,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比如桌子就是一堆木头、木板、铁钉等为条件,一旦没有这些条件,桌子也就不存在了。
但在一般人的眼中,桌子总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也就是说桌子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因为离开了木头等这些条件的话,桌子就不再是桌子了。
而自性则不一样,自性的本身并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存在,换句话说,自性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这就是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地方。
佛教讲“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无常”存在的幻象。
正是因为无自性,世间的一切存在(一切法)才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化之中,也就说一种东西消失了,但它并不是没有了,而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存在,如水蒸发变成为气,又经过变成云,最后由云又变成雨,又归于水。
因此,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五蕴”也一样,“五蕴”是无自性的,若认为空是没有则是断见。佛教讲“空”,《心经》中的有这“空即是有,有就是空”的说法,因此,因缘和合所生的法就是“空”,没有自性就是“空”,但空的同时不影响因缘和合的假相存在,也就是说,在佛教之中,空和有是统一的。
二、空性。在佛教的理论之中,“空”并不是代表没有,也也不是表示什么都不存在的意思,而是代表无所不在,无所不有的的意思,因为“空”这一概念的本身已经超越了一切存在,具有了超越于存在的内涵。因此,“空性”代表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实,但“空性”并不是空,也不是“不空”,“空性”在佛教的理论中,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存在。
因此,证得“空性”的智慧,就是实相般若,就可以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从而彻底的摆脱、出离人生之中的一切痛苦和灾难,这就是宇宙人生之中最高的真实。
这就是佛教之中,所讲的“空”,“空”是通过“观照”的修行而证得,其目的是解除生命的迷惑、烦恼、痛苦,从有所执到无所执,最终解脱人生苦海,换句话说,就是从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以般若的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