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善书”里的四句话明辨善恶是非,有一部书里一语道破。
《了凡四训》被誉为“中华第一善书”【依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央监察部2016年制作的《了凡四训》宣传片中所述】。
那么,《了凡四训》为什么能赢得“中华第一善书”的地位呢?书中有哪些观点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呢?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了凡先生引用《易经》的两句话,为我们说明。自古以来,凡是厚实、积善的人家,其后代往往会发达。纵然没有大的发展,也能够平安过日,不至于招惹一些凶灾。这两句话可以从历史上来作证,现前我们细心留意也能观察到。这个人家过去的先人以及他本身积恶,欺负别人,尽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人家必定不能久享富贵。纵然现前他是大富大贵,也只能享一时之福,终究会衰败。
有些人看到这个现象就心生疑惑,这家人无恶不作,为什么还享大富大贵?这是他本人或家里的前辈过去生中修的福大。但是他修福不修慧,没有智慧,所以这一生造作恶业,造作恶业必定折福。譬如,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有亿万财富,这一生虽然发财,但是心术不善,处处欺压别人,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他的福报会折损,千万财富会变成百万财富。
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许多人行善多年,学佛多年,没有得到好果报,于是怀疑佛法不灵,转而学其他法门、其他宗教。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就是对善辨别不清,自以为是善,经过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一分析,原来这是罪业。所以,我们要想修善积德,就要冷静观察,辨别清楚。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这是善;如果是自私自利,那就是恶。’这是善恶的标准。譬如对这个人有利益的,你打他、骂他也是善。如果是为了自私自利,恭敬人、礼敬人那是巴结,那是恶,不是善。
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
我们所做的善事,不露痕迹,不让人知道,这个善事是真的,这是阴德。如果是有企图、有目的才做这桩善事,这个善事是假的。
《了凡四训》被誉为中华第一善书,其中观点至真至诚,不知道您怎么看?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