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纪佛教的希望──参访台湾佛教有感
吕建福教授
世纪之末的金色十月,应台湾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惠空法师的邀请,赴台参加第二届两岸禅学研讨会暨第三届两岸僧伽教育交流访问活动,经历十余天,为时虽短而感触颇深,至今尚在沉浸之中。这不仅是因为我从祖国西部的青藏高原远赴东海彼岸的美丽宝岛,一览风光,更因为这次学术会议与以往所参加的会议不同,以佛教界的法师及居士们为主,两岸之间、僧俗之间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相互交流思想感情,还随着法师们参访寺院,拜佛诵课,同起居,共香斋,过了一段难忘的“出家”生活。
我是一个从事佛教研究的学者,研究佛教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说实话从未像这次一样深入接触过佛教,从未像这次一样实际体验过佛教。这次到台湾目睹佛法竟如此隆盛,看见寺院林立,道场庄严,高僧如云,信众如织,佛教事业蒸蒸日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感觉到中国佛教有希望,廿一世纪佛教的希望就在台湾。
(一)人间佛教实例──慈济与华梵
近代以来,中国佛教有个理想,就是建立人间佛教。从太虚大师到印顺法师,都对人间佛教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也逐步建立了一套人间佛教的理论体系,但实践中的人间佛教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次到台湾参访,我才切实地感受到人间佛教的气息,而这种感受首先来自于证严法师的慈济事业。
证严法师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宏愿,把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化作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四大志业,济贫教富、慈善救人、大爱关怀,发展了宏大的慈济事业。我们一行参观内容十分丰富的慈济展览和富丽堂皇而颇具现代技术的慈济医院及慈济综合大学,还参访了简朴而庄重、仍在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静思精舍,着实让人感动,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佛教精神。临别之时,我在我的书页上写了“慈济是佛教精神的伟大实践者”,送给静思精舍,以表达我当时的切身感受。
慈济的四大志业,实际上就是一种化人间为净土的事业,它预示着未来佛教发展的一个方向,尽管人们对人间佛教的理解不同,也各有各的说法,但大多着眼于佛教自身,从佛教的人间化上去思考问题,较少从人间的佛教化上去探索。证严法师的慈济事业,我觉得就是从人间的佛教化这样一个思路上去探索的道路,就是把佛教理想的佛国净土建立在人间的一种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现。佛教必须关切世间,必须关切众生,脱离了现实就失去意义。大乘佛教提倡菩萨道,以解救众生为己任,但它的理想建立在来世,不免有点消极。现代佛教主张人间佛教,想把佛教的理想实现在人间,无疑更进一步,完全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证严法师以慈善、医疗事业化行佛教精神,则开辟了一条实现人间佛教的重要途径,其意义深远。
如果说证严法师以慈济事业开辟了一条通向人间佛教的慈善、医疗的道路,那么,我觉得晓云法师则通过创办华梵大学开辟了通向人间佛教的另一条道路──教育的途径。在参访了华梵大学之后,我也深为晓云法师和华梵精神所震撼。晓云法师以一个艺术家的高尚情怀,矢志追求教育事业,以“觉之教育”为理念,开创性地举办了中华第一所佛教社会大学,并且成功地将佛教精神贯穿到大学的人文教育之中。华梵大学以佛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学说为教育理念,以“人文与科技融汇、慈悲与智慧相生”为办学宗旨,很有佛教特色和时代特色。又结合儒家思想的道德传统,以“德、智、能、仁”为校训,儒佛相融,也很有中国佛教的特色。晓云法师针对科技时代的西方教育的弊病,倡导东方的人文教育,是对世间人生的深切关怀,将觉性教育与人本教育、生命教育相结合,以了解生命的方向、提升生活的品质、开拓心灵的智慧、躬行自利利他的事业为教育青年的目的,完全是关切“生”的佛教教育。
证严法师和晓云法师并没有有关人间佛教的一套学说,但我觉得她们躬行的实践中却深具人间佛教的思想内涵,她们所开创的事业具有崭新意义,预示着现代佛教发展的方向,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思考。
我们在与会、参访期间,听说了昭慧法师、性广法师、传道法师等护教护法、推展社会运动的一些故事,也看到了有关他们的零星资料,我很受震动。关于护法,我的印象中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都不可以随便诋毁,否则会引致大的宗教问题,唯独佛教可以任人喊打,没人过问,尤其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肆意辱没佛教,连我们这些研究佛教的学者都难以忍受。台湾是个佛教兴盛的地方,情况可能要好,但也时常发生类此事情,故有昭慧法师等挺身而出,与之抗争,维护佛教的尊严和平等,实在让人钦佩!
宗教关怀政治向来是个敏感的问题,但是,政治黑闇,人间并不能清净,清净的人间须要清明的政治。佛教关怀政治需要注意的是,不必直接参预政治,尤其不必从事政治活动,只是与社会各界一起促进政治的民主化、政治的清明、关怀与参预之间的界限应始终划清就是了。佛教关怀社会、关怀生命、关怀文化教育、关怀现实人生的疾苦,乃至关怀政治,我觉得都是推展人间佛教的重要途径,是现代佛教发展的方向。台湾佛教已经有了这样的发展趋势,廿一世纪佛教的希望不在台湾还在那里呢!
(二)寺院建设与僧才培育
佛教寺院的建设和僧团的发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我们环岛所及,不论是街区闹市,还是山林之间,寺刹遍地,梵音绕天,气象超然,如入佛国净土。高大雄伟的殿宇,宽阔静谧的道场,庄严肃穆的佛像,置身其间,尘世的烦恼似乎顿时消释,超世脱俗之感油然而生,从中我也领会到寺院建筑的奥妙所在。
台湾寺院都装备有现代化的设备,洁净明亮,没有香火的熏染,我想革除熏烟的香火也是个不小的改革。台湾的寺院都有藏经楼、图书馆,且不止一个,还有齐全的电脑设备。图书馆收藏有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和丰富的佛教书籍,还有日文及西文的,令人羡慕,唯一遗憾的是不见大陆出版的大藏经和佛教着作。台湾的诸山长者不仅重视寺院道场的建设,更注重僧才的培养,佛教教育事业也相当发达。我们注意到,台湾的大寺名刹多有大和尚,小寺小庙也不乏高僧大德,我想这是因为不论大寺小庙都注重教育,僧才的培养都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惠空法师推动两岸佛教交流,也以僧伽教育为主题,已举办了三次交流会,亦可见法师之用心了。
我的印象中,台湾的僧人素质普遍都高,中青年僧人中大学、研究生乃至博士生毕业的不乏其人,而大多佛学院毕业的僧人,从小入寺学法,由初级、中级到高级,乃至进入研究班深造,故佛学素养很好。台湾的寺院大多都有佛学院,还设有研究班、研究所,注意高级僧才的培养。高级班、研究班毕业者大都具备学术研究水平,这次禅学研讨会和僧伽教育座谈会上就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实力。台湾的佛学院普遍重视佛典语言的学习,有的佛学院要求高级班学习英、日文,研究班要求学习梵、巴、藏文。学习佛典语文乃至现代世界通行的语文,其意义很大,不仅能够全面掌握佛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各系各派佛教互补相融,有利于佛教的整合,真正建立现代佛教。
我的感觉是,台湾佛教正在走出汉传佛教的传统老路,有佛教整合的趋向,尽管目前还不是很明显。在台湾佛教中,汉传、藏传、南传三大系统的佛教都流行,汉传佛教注意学习南传、藏传的经典,不少佛学院的课程上都有这方面的内容。现在南传大藏经已由元亨寺译出,更有利于南传佛典的研习,加之梵、巴、藏文的学习,各派各宗佛典的通修,我觉得这些都是台湾佛教趋向整合的迹象。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三系整合过的佛教;它所面对的不是佛教内部各宗派、各系统之间的差异,而是教外各宗教的和世俗的流派学说间的不同。佛教的统一整合是现代佛教发展的基本趋势,问题是由谁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我想汉传佛教最有希望。
(三)大思想家的造就
从近代开始,汉传佛教的大师们就致力于诸宗诸派间的融会统一,致力于藏传、南传佛教的翻译和引进,台湾佛教继承了近代中国佛教的传统,整合及佛教的希望也就历史性地落在了台湾佛教的肩上。现在台湾佛教注重僧伽教育,学习梵、巴、藏文,研修各系统、各宗派经论,一大批佛教全才正在成长。有了佛教全才,才能把握整体的佛教,才能完成佛教整合的任务;有了兼通内外的通才,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建立现代佛教的理论,并以之引导世界的思潮,人间净土的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传统的佛教,它的理论体系无论多庞大,内容多么丰富,对今天的人来说只能是个丰富的资源。所以掌握了各种佛典语文、懂得传统佛教知识理论,仅仅是个基础,重要的还在于创造性地将传统佛教变成现代佛教,建立和发展现代佛教的理论。所谓现代佛教的整合,完整地讲就是融会各宗各派、各个系统佛教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现时代的佛教学说。
在一次座谈会上,惠空法师提出佛教需要培养自己的大思想家,我觉得很有远见、很有胸怀、很有气度。但是当时就有法师不以为然,包括一些钻研梵、巴、藏文佛典的法师,我就纳闷掌握那么多佛典语文而仅仅是为了看懂数种语文的经典,成为古典佛教的一个权威义解者,岂不可惜!掌握各种佛典的根本目的,我想应该是古为今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得发展,继承的目的是发展。不过惠空法师的这个理念还是给在座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的几个场合中多次被人们提起,似乎最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时代呼唤大思想家,佛教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家,佛学院需要培养大思想家,有了思想家,才能建立现代佛教的思想体系,才能建立全新的现代佛教理论。一种理论、一种学说影响于一个时代,它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引导时代的思潮。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佛教思想一直是在古代亚洲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潮,佛教是唯一带有全亚洲性的文化现象。大乘佛教时期龙树、无着、世亲是亚洲世界共认的哲学家,是走在那个时代最前列的大思想家。近代中国佛教也因为出了像太虚、印顺这样的几位大思想家,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才使中国佛教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也都说明现代佛教需要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思想家涌现出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佛教思想家势在必行,我想台湾佛教应该肩负起这一历史的重任!
这次参加两岸禅学会,当然更多地受益是在学术方面,两天禅学会和七场座谈会,深入交流了学术思想,收获很大,在此就不谈了。但必须要说的是,这次会议组织的相当好!准备之充分,安排之周密,是我所参加过的学术会议中少见的。这要感谢主持者惠空法师,也要感谢为这次会议而支持惠空法师的诸山长老和各位居士,还要感谢慈光寺和文殊院的各位法师和居士,由于他们的努力,使这次会开得圆满、成功,再次感谢!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