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舍利信仰或舍利崇拜,是佛教徒全部信仰的一部分,它源于印度,传于中国和其它佛教流传地区,成为佛教异于其它宗教的特别文化现象。
南宋法云着《翻译名义集》卷五对舍利是什么、舍利的形成、舍利的种类作了简要概述:“舍利,新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利。《光明》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大论》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身舍利。’《法苑》明三种舍利:一是骨,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萨罗汉,皆有三种。若佛舍利,椎击不破,弟子舍利,椎试即碎。”
“舍利”是什么?“舍利”是梵语saria的音译,按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所说,舍利指遗体和遗体火化后的遗留物(包括未被烧化的骨节和被烧化而凝结成的固体颗粒)。
《长阿含经》记载:佛在双林树间灭度,诸弟子“办诸香花及众伎乐,速诣双树。供养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华,伎乐供养。人东城门,遍诸里巷,使国人民皆得供养,然后出西城门,诣高显处而阁维之。”此处说的佛舍利,即佛阉维(火化)前的遗体。
又同经记载:阿难在佛生前问佛:“佛灭度后,葬法云何?”佛言:“欲知葬法者,当如转轮圣王。……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叠次如缠之。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旃檀香椁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阁维之。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这里的佛舍利即是遗体火化后的遗留物。
佛教的其它经典,如《菩萨处胎经》、《大般涅槃经》、《莲华面经》、《大庄严论经》、《大智度论释》等经论中,遗体称为“全身舍利”,遗体火化后的遗留物称为“碎身舍利”。“碎身舍利”形状、大小不一,其微小者如“芥子”状的粉粒,其数无量。《大庄严论经》云:佛“人涅槃时,为济众生故,碎身舍利八斛四斗,利益众生。所碎舍利虽复微小如芥子等,所至之处人所供养与佛无异,能使众生得于涅槃”。相传,佛涅槃后,八分碎身舍利与八国,各起塔供养,至阿育王时,搜取舍利,盛于八万四千宝箧,建立八万四千宝塔。
另有佛教经典提出“法身舍利”的说法,见于《大般涅槃经》、《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云:“于四衢道,或高山顶、或于河岸、或于城门、或王道路,造作一大宰堵波。写此陀罗尼并经,置于相轮樘中。如我先譬喻说满三千大干世界,微尘数量法身舍利、法界舍利、骨舍利、肉舍利。”e真‘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即书写佛所遗之“真言”、言教的经卷,而以舍利比喻之。智颇《妙法莲华经文句》明确的说:“碎骨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身舍利。”
按照以上的说法,“碎身舍利”不仅仅是骨舍利,还有“肉舍利”、“发舍利”,因此将“碎身舍利”称为“骨身”、“灵骨”、“遗骨分”,并不全面。碎身舍利就是舍利,包括遗体火化后的所有固状物。“碎身舍利”,其形状大小不一,其色泽红、白、黄、黑、灰等多种多样,质地坚硬,又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坚子”。舍利信仰主要是“舍利子”信仰。
舍利子是遗体经火化才出现的,但并不是所有遗体火化都会出现舍利子,只有极少数遗体火化才会出现舍利子。这是为什么?古往今来关于“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解释,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类。
一类是佛经上的说法。《金光明经》上说:舍利是“修行菩萨道”所致,“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说,因为佛菩萨生前修行“戒定慧”,具备了“无量六波罗蜜功德”,由此熏习心身,从而灭度火化后形成舍利子。
一类是从生物学、医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有人认为,舍利子是佛教徒长期吃素和坐禅所致。持这种看法的人,或谓舍利子本是钙化结石,由于长期摄取植物纤维,加之长期取坐姿,体内纤维堆积过多,久而钙化成结石;或谓由于长期过多吃豆腐,豆腐中的硫酸钙沉积在身体里,经火化形成舍利子。
一类是从气功的角度进行推测,认为舍利子是长期练气功所致。或谓由于长期练气功,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内丹,火化而成舍利子;或谓由于长期修炼,吸收了宇宙中高能量的物质,这些高能量物质渗透到体质中去,经高温而熔化,在冷却过程中与骨灰凝结在一起,成为大小数量不一的舍利。
第一类大概是佛教中关于舍利子形成原因和实质的经典权威性说法,亦为佛教大师们所奉受。然而,历史上奉行菩萨道,德高功伟的高僧无数,而火化后有舍利子的并不多见。而且据说有的非佛教人士火化后也有舍利子。可见戒定慧熏习心身,不一定是舍利子的唯一成因,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第二类说法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有人举出相反的例证:有些长期坐禅和素食的僧人,死后火化,却不一定发现舍利子,而不长期坐禅和没有长期素食的人也能出现舍利子,由此证明舍利子的形成与长期取坐姿和素食没有必然的联系,台湾圣严法师就认为“肉食者死后火化也有舍利子,此与肉食与否无关”。
对于第三类说法,也有人反驳说,从历史文献和气功实践来看,不论是中国的儒道各家气功还是印度的瑜伽术,都从未发现在练气功人在死后火化发现舍利子的现象,可见这种推测也难以成立。
由此看来,以上三种对舍利子成因的解释都不能令人完全信服满意。但相比之下,第一类即《金光明经》的说法所涵盖的舍利子形成因素更宽泛些,因为“戒定慧”包含了舍利子形成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戒”中包含了日常生活规范(其中包括饮食),“定”与气功有某种相通之处,而精神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从科学的、物质的角度而论,舍利子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构成舍利子的元素是什么,需要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的验证。但对于舍利子信仰者来说,舍利子是哪些元素构成的,属于什么样的物质,并不重要,也没有必要去深究。正如佛菩萨的圣像,是画像还是塑像雕像,是木质的还是金的、铜的,或是玉石的、陶瓷的都一样,真正的信仰者不会因为材质不同而信仰程度有所差别。如果对于同样的圣像,由于材质不同而信仰程度有所差别,那信仰的动机和目的就不纯正了,因为真正的信仰者所信仰的不是构成圣像的材质,而是圣像所表征的宗教意涵。
那么,舍利子的宗教意涵是什么呢?在佛经里有如下说法。
其一,佛舍利是佛陀真身的方便示现、是佛陀真身的分体。“如来降形出一人一变化无方,或碎身舍利,或全身舍利,或隐没不现,或流布世间,或现一佛境界,或现若干诸佛境界,神足变化,道力自在。”色身灭度后,为了化度无量的众生,而碎身为无数的舍利子。“云何得有碎身舍利?如来为益众生福德故,碎其身而令供养。”‘(佛)人涅槃时,为济众生故,碎身舍利。……人所供养,与佛无异,能使众生得于涅槃。”佛舍利与佛陀真身无异,众生供养佛舍利即是供养佛陀真身,敬仰佛舍利即是敬仰佛陀真身,敬仰佛陀真身就要依照佛陀的教导而行,由此而生福德、人涅槃、得解脱。
其二,佛示现灭度为舍利,使众生产生“佛出世,难可值遇”之想。《妙法莲华经》卷五(安乐行晶)说:“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侨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意思是说,佛陀本来常在不灭,本可以久住于世,为什么要灭度火化为舍利子呢?是因为如果佛陀久住于世,众生就会产生依赖心、懈怠心。为了避免众生产生依赖心、懈怠的心,佛陀示现灭度为舍利,使众生产生“佛出世,难可值遇”之想,佛在世是短暂难得的,因此,趁有佛陀在世时,必须珍惜时机因缘,勇猛精进地修行,以求得正果。
其三,如上述,舍利子是“戒定慧之所熏修”,“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换句话说,舍利子是“戒定慧”修行圆满和“无量六波罗蜜功德”的物化表征,这是舍利子信仰的根本意涵所在。因此,正信佛教的人,见舍利子,心中呈现的是舍利子所蕴含的“戒定慧”修行圆满和“无量六波罗蜜功德”,而不是停留在舍利子的形状、大小、色泽和硬度等物质表象上。正信佛教的人,崇信供养舍利子,旨在崇信佛的无量功德和崇高精神,并时时激励自己依佛法修行,奉行菩萨道,勇猛精进,做一个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觉行圆满的人,而不是其它的什么目的。
与此相反,如果舍弃了舍利子所表征的宗教意涵,专注于舍利子的物质特性或迷信于舍利子的传说神迹,诸如舍利子如何坚固不坏、舍利子生出舍利子、舍利子从天而降、舍利子化作种种奇瑞等等,这是否经得起检验,姑且不论,重要的是这样的信仰丧失了舍利子的教化意义,背离了佛教的无神论和无常观,背离了佛碎身为舍利,让人们供养的本意。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