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脚跟着地 气脉的通调

发布时间:2023-03-23 16:51:53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气脉的通调

  一、禅宗向来对气脉的态度?

  二、一禅修者,对于气脉的知识,有无深究的必要?

  三、个人对气脉的觉受与定义?

  四、气脉之表里、深浅、通塞?

  五、禅坐与调气脉,有否必然的关系?

  六、天台《小止观》中所述「八触」的现象?

  七、禅坐中呕气、摇动及哭笑的现象?

  八、男女众对任、督二脉的反应?

  九、因气之偏颇而影响情志者?

  十、气脉的通调,对生活及禅修中的影响?

  一、禅宗向来对气脉的态度?

  这大家都会说:禅宗向来不谈气脉。其实,包括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及大乘的《般若经》等,也都不谈气脉。然而不谈气脉,并不代表对气脉的否定或无知;你可以知道有这回事,只是不去谈它而已!为何禅宗与原始佛教等,皆不谈气脉呢?这主要为两种原因:

  谈气脉会增加众生对身体的执着:凡夫本来「身见」就很重,若更谈气脉,将导致他对此臭皮囊更放不下。

  标本不同:虽就修行而言,身心是互相影响的;心可影响身,身也可牵制心。但就关系而言,身是标尔,心才是本。故心通,则脉通;而脉通,心未必通。故如执意先打通气脉,再来调心,那就成为本末颠倒。所以刚刚有人,提到马祖禅师的公案:该打牛?还是该打车?当然是打牛,而非打车。

  不过话说回来,想打牛就能打到牛的人,却不很多。因此常说:禅是上根利智的人修的。很多人不要说打到牛,就是要看到牛(尤其在脉障显现时,要直接调心,恐有困难。)都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牛代表心,而心对某些人而言,却是非常抽象的。如果他打不到牛,你又不淮他打车,他便不知道如何是好了?所以对某些根器的众生,也不能全然否定调脉的方便。

  刚才有人提到「快速拜佛」的法门,我倒不认为:此与调脉有任何关连。为有些人妄想太多,情绪太乱;故用快速拜佛的方式,压制妄想。如果气脉不通,想用快速拜佛的方式,来把它拜通,我认为是无稽之谈;除非佛菩萨能感应加持,不过这也不是学禅者的常态。

  二、一禅修者,对于气脉的知识,有无深究的必要?

  很多人一看到「深究」的字眼,马上直觉地挥挥手,没有必要!但是若谓「是否也要知道一些」?则便有不同的意见,而这又分自修与化他的差别。现首先说明自修的部份:

  完全没有必要:有的人已打坐了三、五年,功夫还算用得上,也从来没发生过气脉的问题。那他就继续用功好了,没有涉猎气脉的必要。

  还用不着:有的人打坐,虽有气脉的觉受,但无气脉的问题。此所谓「无气脉的问题」者,乃因他能把一切身体的觉受,全然放下;靠着信心与毅力,继在气脉的逆障中,一心一意地用方法。故从来不把气脉的现象当问题。 但是这种人,以目前众生的根器来看,并不多。很多人对显现于别人身上的现象,都可直觉俐落地反应:一切放下,不要执着。但是若发生在自己身上,便疑神疑鬼、想入非非。旁人尽管奉劝他: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放下吧!然而他还是搔头弄耳,捉拿不定! (3)需略知道:故对那些已有气脉的觉受,而又放不下者,乃有略知的必要。然此之知,并不是要你拿来导引或练功用的;而是要使我们对一些气脉的现象,能从了解它是正常的过程,而安心接受它,而安心地继续用功。因此只要略知其为正常的过程即可,而不必对气脉变化的来龙去脉,有周详的了解。如果你一直很不放心,故非得追根究底不可,那就业障甚重也!

  以上是就自修者而言。其次,就化他而言,为推广禅修而成为一个禅修的指导者,有无深究气脉的必要?

  仍无必要:若是你仍坚持「身是标,心为本」的原则,故绝口不谈气脉;对一切身体的觉受,都抱持着:一切放下、继续用功的一贯立场。而被指导者也能绝对信得过你,那当然还是没有深入气脉的必要。或者被指导者不能信得过你,但你仍坚持原则;信不过,你们就自看着办吧!即使他们因此退席,你也不改初衷。

  略作说明:如前已谓,现在的众生,能够信心不移的,真是少之又少;如果你真坚持原则,那只有等「门前三尺草」的份。此对自己、对别人,都不见得有好处。

  因此要成为一个当代禅修的指导者,对气脉的现象变化,乃有了解的必要。(也为判定某些现象,是正常的过程?还是方法偏差而引起的误导?)然而即使一禅修的指导者,已对气脉的现象变化,有周详的了解;但在他临场指导时,却也不必全盘托出,讲得淋漓尽致。因为这可能又让人转移兴趣,于是又尽去打车,而不打牛矣!因此只要讲到:能让他安心继续用功的地步即可。

  因一个有心推广禅修者,将碰到千差万别的众生;所以我觉得还得对气脉的现象变化,有些概略的了解为宜。但是我还得再强调一句话:对气脉的了解,只为了使我们更能以「平常心」来看待气脉的现象,而安心用功;绝非教人拿来作导引、练气用的。刻意的导引,多是有副作用的。

  有人曾问我:像《禅门呓语》之类的书,看了会不会有副作用!我说:有的会,有的不会。有的看了,就以自我暗示的心理,而形成误导。有的却以「那些都不过是家常便饭的事!」故如发生在你身上,你也一无所谓!故或成为误导的毒药,或成为治病的良方,全在用者的心态不同而已。

  因此欲成为一个推广禅修的干部,一方面得对气脉的现象,有约略的了解;一方面又得把持「不偏不倚,不即不离」的中道精神,才能真正作好自觉觉他的准备功夫。

  三、个人对气脉的觉受与定义?

  关于觉受部份,大家都谈得很起劲:如酸痛痲痒、冷热通塞、呕气震动、姆指间像触电的感觉、腰背自然挺直;甚至大哭大笑,手舞足蹈,打拳,翻跟斗等,都跟气脉有关。

  至于定义,大部份人便很模糊。所谓气脉,乃指「质能流动的管道」,这是我定义的。现先说明能量流动的部份:

  电能:此相当于我们的神经系统;以神经传动的速度,与电讯差不多。若以中医的传统,则曰:神的作用,心主神。

  机械能:此相当于我们的运动系统;如手的挥舞,脚的行走,口之言语,眼之挑动,都是通过机械能的操作。若以中医的传统,则曰:筋的作用,肝主筋。

  热能:此相当于我们的循环系统;我们皆温血动物,故身体不断地新陈代谢,以制造出热能。若以中医的传统,则曰:血的作用,脾主血。

  其次,说明质量流动的部份:

  呼吸系统:我们每分每秒都在呼吸;故从吸进去到呼出来的一切管道,皆包括在气脉的范围。若以中医的传统,则曰:气的作用,肺主气。

  消化与排泄系统:食物从口中进入,进而被消化吸收,变成人体所需要的养份;至最后变成溺尿被排泄出来,亦属于气脉的范围。若以中医的传统,则曰:营卫的作用,三焦主营卫。

  内分泌与生殖系统:我们头顶上、脖子间、腰部里、阴部中,都有所谓的「内分泌腺」(包括生殖腺)。其次,所谓「七孔」,眼有泪、鼻有涕、耳有液、口有唾沫;甚至骨头里亦有骨髓,关节间有关节液。这些都是质体的流动,故也都包括在气脉的范围里。若以中医的传统,则曰:精的作用,肾主精。

  因此,气脉的现象,其实非常的复杂。如这一根大姆指里,既有神经、血管,亦有筋腱、骨髓,几乎各式各样的气脉形式都有了。因此可说全身各处,皆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气脉。

  而很多人对气脉的认知,只停留在任督、奇经,或中医的十二经络上,未免太单纯了。于是下面我们就要进一步,讨论到气脉的深浅、表里。

  四、气脉之表里、深浅、通塞?

  气脉既然这么复杂,一根指头里就有这么多脉;因此就有深浅、表里、阴阳的差别。如神经系统的脉,以传动得非常的快;故属于「阳表」的浅脉,而浮于肌肤之间。而内分泌与生殖系统的脉,则变动较慢,故属于「阴里」的深脉,且入于骨髓之隙。表脉因属于神经系统,故易用意识来控制导引。而里脉因属于内分泌系统的脉,故难为意识所察觉。

  这也就说,很多人都有蛮错误的观念:所谓「以意导气」,可用意识的方法,去导引、控制气的行向;当然那也是事实,不过只能导引浮于表层的气脉尔。至于要用导引的方式,以打通任督二脉,则纯淬只是自我暗示的假象而已!

  也有些人打坐时,气上下窜得很厉害!这是什么境界呢?心浮气躁,脉不归位!但他们还自鸣得意得很,真是无知得可怜!如禅坐真用得上功夫,气因向内摄入经络间,则渐成稳定也;若更能摄入骨髓间,则更笃实矣。

  我之所以谈此气脉的表里、深浅,主要为厘清一个观念:有觉受,甚至能导引的气,多是表脉而已!而很多「修道人士」,皆在这关卡中瞎费功夫。故唯有用「摄心」的方式,让它自然调整,才是既省事又安全的抉择。

  其次,再谈「通塞」的问题。我们常听得人说:或气脉不通,或打通气脉。故以为气脉只有「绝对通」与「绝对不通」的差别;甚至以为未打坐前,气脉皆不通。且必打坐有功夫后,才能将之一条条打通。其实,既全身到处是气脉,那可能皆不通!我们现在还能够讲话、能够走路,就为还有一些气脉犹通嘛!如果一个人真的气脉全不通,那早就死翘翘了;若大半不通,则重病在床也;若有些不通,或有不舒服的感觉,或一无异样的感觉。至于一切气脉皆通,我认为不可能─因为「通」是无止尽的(详细待更说明)。因此不要用「绝对有无」的观念,来看气脉的通或不通。

  同样,一条脉从上(头部)到下(手脚),从里(内脏)到外(皮肉),也不是全通或全不通。以头而言,或通到颈部,或通到眉心,或通到百会;以手而言,或通到肩部,或通到腕部,或通到指尖,皆是不相同的。或者一条通脉间,还是有很多「穴位」的差别;有些穴位像瓶颈一般,很容易阻塞(此乃中医针炙疗法中,经常下针之处。)于是即使同一通脉间,还是有「较通」与「易塞」的差别。

  最后,即使有些「穴位」有淤塞的情况,然而它又有旁通的可能。此正如高速公路,某段「堵车」了(也非全然不通);于是有人乃先从前一个「交流道」下去,走省道,甚至走不知名的小道,然后再从下一个交流道上来。似此种种状况,你能单单用「通与不通」来区别吗?

  所以只能说:从粗略的通,到更畅通而已!至于全然的通,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此身相,乃业之显现;既修行时,业不断地在净化、升华,因此相对的脉也跟着不断变化。简言之,为修行的境界无止尽故,脉象的变化亦无止尽。

  五、禅坐与调气脉,有否必然的关系?

\

  这其实牵涉到两种不同的关系:一是通塞的关系,一是觉受的关系。

  通塞的关系:禅坐以其坐姿、调息和摄心,皆可减少能源的消耗,而将气渐养足;故有助于将本来不甚通畅的气脉打通。

  觉受的关系:即使气脉能因禅坐的关系,而变得比较通畅,可是未必有明显的觉受。有的人为体质的关系,本就对气的变化较不敏感;也有的人因专心于方法上,故也不觉得有气脉的变化。当然亦有人,为体质或分心的关系,而对气脉的变化较敏感。

  因此以下,再谈一些有关觉受的部份。如前已谓:酸痛、痲痒、闷胀、刺痛,甚至昏沉等,都和气脉的不通有关。然而这些不通的部位,既是本来就不通,为何平日就没有这些现象呢?以平日气不足故,管不到这些地方;此就如官兵无力,就只能任盗匪窝藏。而今官兵经养精蓄锐后,乃能直捣黄龙,故才有酸痛等异常现象。如碰到某些要塞关卡,必须加重兵力,层层围剿者,还会抽调其它部位的兵力;因此其它部位,本来没有阻塞,却也因此而气虚。

  故本来头脉中,还是有些通的;否则我们的感官,便不起作用了。但为攻克某关卡,而移调大部份的气力,故显出气不足而有的昏沉。同理,为何生病者,皆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呢?这也为攻克彼致病的关卡,而耗费过多的气力,故不得不变成意态阑珊的样子。因此生病了,就当好好放松休息,以加速身体自我调整的功能。(大部份的病,只要好好放松休息,多能自己痊愈的;然很多人却南北奔波,寻找名医,反而多消耗自己的体力,这也是本末颠倒的事!)

  以每个人的业障、体质、宿疾、旧伤各不相同,因此气脉循行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的。故不必相信任何一套模式:说什么后面上来,前面下去;然后又左边几转,右边几绕。这些都是自误误人的厥词,相信了就等着受苦吧!若以我禅坐的体验,其实气脉本身,比我们的心智还敏感,它自己知道该怎么去作最好的调整。故你大可不必白费心,而帮倒忙!

  既一根手指头,就有很多层次的脉,即使你感觉通了一些;然你是否又能确定,它是那个层次的脉吗?有时候,你觉得某部位的脉通了;然过一段时间后,又感觉不通了!是同一个层次的不通?还是另个层次的不通?真是雾里看花啊!

  故一时通,一处通,皆不等于全通;必全线打通而形成回路(即所谓的周天),才算真正的通。因此有些人于精进坐禅几天之后,已使本不通处,皆通畅矣!然回去几天后,又发现它不通矣!此皆为未完成回路也。故必形成回路后,才能保任;然而太久没打坐、重病、情绪失调或过度奔波操劳,皆将使已通的脉,再度阻塞起来。

  有人问:饮食对气脉的通调,有无影响?当然有影响!譬如吃太饱后上坐,就容易昏沉,这是大家都明白的。然若吃太少,动力不足,也会脉塞的。其次,食物的品质,也会影响气脉的通调。大致而言,吃素对气脉的通调较有利益。而吃素中,以瑜珈的分类,悦性食物又比惰性食物好些(详细可参考瑜珈书籍)。很多人以为吃素,油水不够;故一切食品都弄得很油腻。其实,这对气脉的通调,反而不利。

  有人又问:运动对气脉的通调,是否有帮助?当然有帮助!但是不同的形式运动,亦有不同层次的影响。以一般的运动,都能加速气血的循环;故对肌肉层次的脉,较有帮助。而瑜珈运动,多有拉筋的动作;故对筋腱层次的气脉,较有帮助。至于欲深入骨中,却唯有靠静坐的方法。

  其次,若为通调气脉而作运动,则首当确认:是那个部位的脉有问题?而作相对应的动作。不能头处脉不通,却拼命作甩手运动,结果只将气散掉而已!所以有人说:这似乎是一项蛮精致的学问!不错,过去住山时,在我打通「筋」脉的过程中,自然做出了很多瑜珈动作;所以对动作与穴位的相关性,我略知大概,但也不能深入其堂奥。不过这也不必执着,反正到时候,需要做动作时,它自然又作出来了。

  六、天台《小止观》中所述「八触」的现象?

  《小止观》的原文为:动痒冷暖,轻重涩滑。有一组讨论过后,却列出了九触;其实问题不在于是八触,还是九触,而是泛指在调脉过程中的一切觉受。如果详细描述,何止于八触,十六触、二十四触都写得出来。比如痛触中,又可分酸痛、闷痛、刺痛、痛苦、痛快等不同。动触中亦有蠕动、晃动、震动、摇动、闪动等的差别。冷有的冷得要命,有的却凉得很舒服。因此要详细列举一切触受的差别,非但不胜其烦,也没有这个必要。只要能略略知道,这些都是气脉,从塞而通的过程,斯可矣!

  然而有一点,须再补充:若有任何觉受,即代表此脉既非全塞,亦非全通。全塞即麻木不仁,根本没有感觉;全通,则根本已忘了身体的存在,故亦没有感觉。故有任何觉受,皆是脉初通而未全通尔!故安心地继续用功即可也,而不必于觉受的迷魂阵中搅绕不清!

  七、禅坐中呕气、摇动及哭笑的现象?

  这虽在禅堂中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却有正常与不正常的差别。现先说明正常的部份:

  有些部位之所以气脉不通,就为有邪气、秽气滞留在那里。而现在脉将从塞而通,故首先得把那些邪气、秽气逼出来,于是便有呕气的现象。故如为脉通而有的呕气,应一次就OK的。

  亦有些脉在渐通的过程中,就一路地呕出来;故在某阶段间,会经常有呕气的现象。不过,若脉通已,也就应停止了。

  故若属以上的呕气现象,皆可视为正常。然在此常住众中,竟有人一呕,就呕了半年以上,这乃太夸张了!真有这么多的邪气、秽气吗?此不正常的现象,略可归为两种原因:

  自我暗示的心理:如气本来闷胀在那里,难过得很,而现在竟呕了一口气;以能透气故,乃觉得宽松、舒畅许多。于是他便爱上了它,常期待偶而来这么一下子。久而久之,便成惯性矣! 叉气的关系:如前已谓,即使「正经」不通时,仍可能形成旁路。如高速公路堵车了,便有人下交流道,而另抄小路。然有的人虽抄小路,但仍能回到正路;也有人一抄小路,就不知道转到那里去了,最后此气终于找到出路,于是「呕」地一声,冒出来了。

  最初此旁路,还只是小径;但由于暗示的心理,经常用之,于是就扩张成大路。从此就「恶紫夺朱」,正脉滞塞,旁路亨通。于是就必经常地呕个不停。

  以上若为正常的呕气现象,多非意识所能控制;但一段时间后,必自然消失。相反地,若属旁路形成的呕气,虽经常不已,却是意识所能控制的。因此令他闭嘴,还是对的,甚至骂他、打他都有必要。因为经常性的呕气,都是从观念的误导而有的:你看我至少还有气可呕!不似你什么也没有。

  以上所说,呕气的现象既如此,则摇动也差不多。或因脉将通,故摇动了;或为暗示的心理,故经常性的摇动。至于哭笑,大致差不多,但有一点不同:为脉不通,故气积在那里,而渐形成一股压力。如果脉通了,或将有呕气和摇动的现象;相反地,如脉迟迟未通而此压力愈积愈难受,最后忍不住了,乃从原路(呼吸道)倒灌出去,因此便形成大哭大笑的情景。

  在精进的禅修过程中,很多人都曾如此哭叫过,却未必明白是什么原因。尤其这时的哭或笑,因气足的关系,故哭得比任何时候还豪放;同样笑,也笑得比任何时候还狂浪。由于大哭大笑过后,压力释放了,故能得到「解脱」的轻安,于是又将有人错爱了它,而形成经常性的哭笑。

  然这压力即使闷得难过、动得厉害,却仍得好好地保住它;以等待脉由塞而通的时刻。故我反对用任何导引的方法去回避它:如教观涌泉穴,或守命门等偏方。那有效吗?好象有效!因为用导引的方法,把闷胀的气都泄掉的话,它当然就不能作怪了。然究竟吗?当然不究竟!每次待气渐养足了,又得「重操旧业」去也,如此将永无绝期。

  当然,我也不主张用导引的方法,以加速打通要塞。因为既用意识主导,则既可能制造紧张,而紧张则脉就更不容易通。也可能使气变浮,于是虽感觉过关了,却是凌空而过─未真已打通关节,于是下次又得重来。

  总之,我的结论很简单:它既自然地来,就安心地让它自然的去(它不会老赖着不走的)。这既是最省事、也是最安全的。禅法常曰:「无心才是道」,既调心如此,若调脉亦然。

  八、男女众对任、督二脉的反应?

  《内经》中有曰「任者,妊也」,故任脉乃与生殖有关。大致而言,任脉在胸腹之中,上起于下颚,下终于小腹。而督脉者,督为「统领」之意,背脊中之脊柱,为一切经络之统领,故称督脉也。大致而言,督脉下起小腹,上达鼻端。以任为阴脉,故女众偏向先动任脉;督为阳脉,故男众偏向先动督脉。

  但那时候动呢?大致是已将皮肉层次(即中医所谓十二正经)的脉障,皆肃清以后,从所谓「气沈丹田」的现象而启动的。于是女众从小腹直上,而男众却先绕过「会阴」,然后再从背脊直上。

  在未气沈丹田以前,因皆在处理一些脉障,而且气也比较浮,故行向很不规则。但从气沈丹田以后,开始打通任督二脉起,脉路便渐稳定而规则;以任督为深入骨髓之「奇经」也。

  我在此之所以要提任督反应,乃为很多人把任督的常态,当病患处理。如女众任脉直上时,首先碰到胸下的「剑骨」;于是气上不了,便有胸闷背痛的情况,也会连带地让人变得抑郁寡欢、愁眉不展。这一闷多要闷上半年之久。于是很多人乃吓坏了,急于寻医求诊;结果治了好久,也没什么改善。倒是浪费了很多的钱,及用功的时间。其实安下心来,继续打坐下去,它就过了。

  男众亦然,有所谓「督脉三关」:当气从会阴绕过背部时,首先冲到尾椎之下,于是也上不去;故气乃积在阴部或腿下,于是腿乃有抖动的乱象,这第一关被称为「尾闾关」。若气终上了尾闾,其次有「夹脊关」,此大致位于左右肋骨下端衔接处(略于脊柱中央)。如气上不了此关,则腰背便挺不起来;即使勉强将之撑起来,则一下子又跨下去。于是禅坐时必像鸵鸟一般,屈背低头,不见天日。然如过了此关,则腰背自然挺直如柱,而不必再操心它会跨下来。再下一关为「玉枕关」,即气上不了头部,于是也变得抬不起头来;尤其上座后,即重昏沉矣!

  如果气过了「玉枕」,上了头部,问题还更多呢?有的头闷得像戴了孙悟空的金箍咒,有的耳鸣,有的眼皮很重,有的眉心很紧,有的鼻涕不止……眼、耳、鼻、舌,都可有诸多异象!其实这些都算是督脉正常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业障现形」也。

  若女众,任脉通过胸前,由锁骨转背颈,直上头部后,现象亦与男众略同。总之,若我们事先对这些现象,有个大略的了解,就不需要在闷讷与疑惑间,或寻医问诊,或浪费时间。必能以更大的信心与毅力,冲过重重关卡,而层层提升。

  九、因气之偏颇而影响情志者?

  我们常说「心平气和」或「气定神闲」,故心气本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气若平和,对情志的开朗,绝对有正面的帮助。然而在禅修的过程中,气倒是常处于偏颇的状态中。

  此为如将通调某一关卡,则气便往这里集中。于是如现在的工作进度,是修理左边的脉,气便将大部份集于左边;因此可能觉得左边较冷或较热。气有时专攻于上,于是又偏集于上。故除非一切脉皆通矣,否则气便经常处于偏颇的状态中。

  而气的偏颇,除会使身体有异常的觉受外,也将导致情志的失调:

  如气塞于某处,将导致人的烦躁不安。

  如气闷于胸怀,将使人变得落落寡欢、郁卒不乐。

  若气偏积于下部,除导致溺尿的增多外,也会使淫欲加重;贪于将积压的气,渲泄出去。

  气若上不了头部,除打坐将昏沉外,也将变得比较健忘;因为上面一片空白,没办法录进去嘛!

  若气已上了头部,却下不来;于是又会使精神特别好。似某些人晚上喝茶后,睡不着觉一般。然此之「精神特别好」,只是无法安眠而已!但脑筋并不清爽,妄念杂陈,纠缠不清。

  如气经常上积头部,还会使人变得瞋心、慢心特别重。我们常说某些人「眼睛长在头顶上,总是斜眼看人低。」其实为气偏积于头部,而导致瞋心、慢心特别重。

  因此,除非打坐到最后,脉皆通矣,才可能真正「心平气和」或「气定神闲」的。于是在彼调脉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使身体有酸痛痲等不舒服的感觉;二方面也将导致烦恼的增加。所以不要以为禅坐后,就等着「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或修行了,就等着佛菩萨来感应加持。以我这么多年来的体验,总是辛苦磨练的时候多多也。

  所以在佛教界,流行一句话「比丘常带三分病」。有人解释为:那是为替众生挑业障的关系!其实自己的业障都未消了,如何能为众生挑业障呢?故比丘之所以常带三分病者,乃为愈修行者,业障愈现形的快,因此身心的逆境反而特别多!

  不过,各位也不必看到这里,就被吓倒了,哇!这一条路何其坎坷,还是回头是岸吧!所谓「三分」病者,就是虽带一些辛苦或烦恼,但总在你能承担的范围里。因此不是七分或八分病的,不必恐慌。如果你真挑不起,则它也会修正工作进度的!好吧,稍缓一缓!

  总之,不会把你磨死的,除非你先努力于把自己吓死!因此我们乃将更以「大无畏」的心,去袒然面对一切逆障险阻。

  十、气脉的通调,对生活及禅修中的影响?

  气脉能通调,对生活及禅修,绝对有正面的帮助;以下且用「五蕴」来分类说明:

  色蕴:我们常赞叹某些人「眉清目秀」;此即代表彼人的气脉,天生就很通调。而眉清目秀者,不只庄严好看,更是聪明伶俐。因此气脉的通调,对色蕴的助益,可包括身体的健康及相貌的庄严。

  受蕴:受是感官和情绪;气脉的通调,能使感官更敏锐、情绪更安定。

  想蕴:想包括思考、记忆与判断。气脉的通调,能使记忆更鲜明,理路更清晰,而判断更正确。

  行蕴:行为意志力的表现。气脉的通调,能使人临事更果断,行愿更坚强。

  识蕴:气脉的通调,能使人心量更宽宏,待人更慈悲,见识更周详,而观念更深刻。

  其次,对禅修的助益,包括一、可全力于调心,而不必于酸痛、昏沉、胸闷、散乱等诸多障碍里,瞎费功夫。二、对佛理的通达,及心态的调整,都能有「剑及履及」的奋迅效果。三、故当然对证量上,亦有帮助的。

  最后,对于气脉的通调,我在此作个总结:虽气脉的通调,对生活及禅修,是绝对有正面帮助的;但是我们必从「正见」的基础上去调心,心调好了,脉也将慢慢畅通。而不能倒过来,先调脉,再调心。

  其次,对气脉的现象,虽我以上已说了不少;但是却不可能让一个人,真能掌握脉向的变化。因为那是:既每个人都将不同,也是每个阶段会有差异。因此既不能袭用别人的经验,也不能执着于上一次的觉受。《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调脉的过程中,必能对此有更深刻的体会。

  所以对气脉的堂奥,既不必费心去深入,也不可能真明了其现象。因此,对于气脉的通调,我以为最理想的情况是:一个人纯以正知见去用功,而在不知不觉中,已肃清了全部的障碍,这是「上之上者」。其次,虽有气脉的觉受,但能以平常心看待。久而久之,脉亦渐通矣!也能因此对气脉的现象,有些概略式的了解!这是中者,我算是中者吧!如果脉有障碍而无法调理,或穷钻在气脉的玄学里,能进而不能出,斯为下矣!

  我相信,在这个时代里,上之上者,不会太多。然而我们至少作个中者吧!故在未有脉障前,且尽力于调心的法门;若脉障显现时,且以平常心视之,而继续于禅修之路。不急不缓,随缘不变,斯可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