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五重观─忏云老法师开示
敬录自 忏云老法师开示录《莲音》
再介绍唯识的观法:唯识五重观。怕初听同学不了解,我浅浅的说。
第一、遣虚存实观。
“虚”就是遍计执、执着。怎么虚呢?好比林某人杀张明凤、又是胡某人杀黄春雄,要杀的时候瞪眼,非把他杀了不可,杀了再分尸,过一天后悔了,再过两天要自首、又不敢自首,东躲西藏,最后警察抓到了,嚎啕大哭,悔之晚矣!这不是虚妄吗?哪有真实我!其他小事也是,好比不犯手淫的时候想犯手淫,犯了手淫又后悔了。这不都是虚妄的执着吗?知道鱼肉炸的、冰淇淋吃到肚子里要起物理化学作用,要拉肚子,明明知道不好,遇到了非要吃不可,拉肚子就后悔了,蹲在马桶上,咬牙切齿、肚子绞劲的疼:哎唷!再不敢吃了!决心再不敢乱吃。要吃的时候决定吃,肚子疼的时候、决定再不吃了,这不是虚妄的执着吗?如此,虚妄的执着遣出去,存实事实理。实事,穿衣吃饭生活起居都是有的,这都是事相,这里头我不执着,当下就是真实理。禅宗祖师说:终日吃饭没吃一粒米;终年穿衣,没穿一丝缕。那个意思没有执着,六根对六尘不触、触了丝毫不执着,那就是一点也没有。终日吃饭、终年穿衣是事;终日吃饭,没吃一粒米,终年穿衣,没穿一丝缕,就是没有执着了,当下就是理。人生的实事、实理,兄友弟恭、孝悌忠信尽量保存,这都是事;理,我应当做,没有我能做、我做得好、我做得高、我比他怎么…,都没有这些,同时我还做,离开遍计执。唯饰五重观第一重、遣虚存实观,事是依他起性,理是圆成实性;遣的虚是遍计执性。
第二、舍滥留纯观。
我二十几岁信佛了,俗家大哥二哥两人有五六个孩子,我要劝人信佛,我就用这种办法,我从街上买点芒果、香蕉、巧克力糖…,回来我叫门,他们在里头跑出来:“叔叔回来了!叔叔回来了!
第三、摄末归本观。
“末”是见相二分,就是心和境。不但境不要,连由境起的心也不要,先舍境、后舍心,再舍舍、再遣舍。如《圆觉经》先离境、次离心、再遣离,最后遣遣。不但境──相分不要、见分也不要;归本──归到自证分,还就是真如自性上,不生不灭。枝节都有生生灭灭的,本是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也叫真如。不是虚妄的,就是真;不是散乱的、生灭的,就是如,如如不动的。摄末归本,这是第三重唯识观。
第四、隐劣显胜观。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是殊胜的。发而皆中节就是事都中节──合乎节骨眼儿,合乎仁义礼智、合乎礼貌、合乎人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胜。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事是和。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种种心理的作用,都不要,劣、不好。用功的人,我观察慈舟大师和倓虚大师,笑、不像我们笑得停不住了,像小孩子一起笑,挠一挠更笑,没有那样;也不能哭得难过要上吊,有哪个老法师上吊?也没有那么哭的。没有那些喜怒哀乐。这些喜怒哀乐都是劣;保持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那才是殊胜。八风吹不动,那才殊胜。修行要隐劣、要显胜──就是明明德的意思,胜就是明德;劣就是憎爱恩怨贪瞋,再是《百法明门论》中所有的心所。连讲的真如,《起信论》说还是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最后遣到不可再遣了,真正的真如显现,说的真如还是劣,真正的真如才是胜。这个劣是标月的指头,说的真如、讲佛法,不是最好的嘛?比骂人、比无谓的好得多,而这还是劣,真正的月那才是胜。所以真正打坐不想那些道理,不要扯葛藤,真正好好老老实实的念佛,当下就是大圆镜智、大圆满月。隐劣显胜,胜也可以说是真如自性、圆成实性,名字不一样,实际心的自性是相同的。
第五、遣相证性观。
最后,遣相证性:遣唯识的相,证唯识的性。达摩祖师面壁就是遣相,所有的一切相都遣除。譬如真正用功,不但世俗的相遣了,连佛法的相也遣。我就是尽心尽分,佛法要是该断绝的时候,我就卖了命也不行,连佛法也是众生相、法门的相;证真实性,人人都证真实性也就可以了。唯识相是生生灭灭的;唯识性是不生不灭的。达摩祖师就是以面壁的相,示现遣相证性观那个意思。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