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台湾佛教

发布时间:2024-08-13 05:23:01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佛教在我国台湾省的信仰人口约548.6万人,占2300万人口的23.9%,不过,其信仰人数可能与道教、儒教或其他台湾民间信仰有重叠的情况。据美国国务院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台湾有多达80%的人口信奉某种形式,掺杂有佛教信仰因素的传统台湾民间信仰或台湾宗教。因此就广义而言,在台湾,与道教混淆的佛教人口可说广达80%。

早期佛教

清朝统治中国后,大力提倡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因此,闽南粤东地区信仰发生重大变革,除了产生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闾山派之外,也衍生出适合汉族(闽南粤东人)民情的佛教。此阶段,观音菩萨为佛教中,最容易被汉人所接受的信仰。观音菩萨中的“菩萨”其实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众生,菩萨则是觉悟有情的老师。而对观音菩萨的崇拜则是闽南人佛教的一大特征。18世纪之后,观音菩萨为主神的佛教庙宇,大量兴建于泉州、漳州移民为主的台湾省。此种佛寺又以岩仔居多。至于丛林系统的佛教,则始于郑成功时期,台南竹溪寺为最早修建寺院之一。

日治时期

1895年,台湾省被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开始。在治理台湾所需要的宗教扶持上,台湾“总督府”舍弃19世纪末因对外战争胜利而兴起的国家神道教,而选择了已经在台湾稍有根基的佛教。这种与西方世界以基督教治理殖民地的“宗教殖民”不同的“宗教感化”思维模式,也让汉人与台湾原住民居多的台湾,同化于日本的速度加快。20世纪初,大量日本佛教派系来台宣教,直至1945年日治时期结束前,共有八宗十四派的日本佛教支派来台传教,其中又以真宗本愿寺派发展最佳,不过较符合台湾民情,以菩萨神化为主的曹洞宗、日莲宗、净土宗等三佛教宗派也颇有发展。

例如,曹洞宗就曾自费于台北观音山的山路上(今凌云路)设置沿路有三十三座石观音像的礼佛古道。为因应现实环境,台湾汉族与在台日人合作,并以寺庙改建、增设佛像(如地藏王菩萨)等方式于台湾各地设立许多寺院及布教所。起初各宗派与本地佛道教传教者,虽需为增加信徒竞争,使甲宗信徒归向乙宗,因而其间发生少数争执。不过台湾佛教或民间信仰人口大增后,加上汉化且放弃原本纯巫教的大量平埔族,使各佛教教派都具有一定信徒数量,在此情况下,各派“不以信徒多寡为唯一之目的,故各宗派间不再出现任何倾轧,颇为圆滑。”1941年,全台湾人口共500多万,而光是积极参与日本佛教的信仰人口就达到8万人。其中,仍以真宗本愿寺派、曹洞宗、日莲宗、净土宗等派为主。八宗十四派之八宗系指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临济宗、曹洞宗、净土宗、净土真宗、日莲宗;十四派系指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高野派、真言宗醍醐派、临济宗妙心寺派、曹洞宗、净土宗、净土宗西山深草派、真宗本愿寺派、真宗大谷派、真宗木边派、日莲宗、本门法华宗、显本法华宗。台湾省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有所谓四大法脉、四大道场。其中基隆市灵泉禅寺开月眉山派,由江善慧主持;台北县五股凌云禅寺开观音山派,由沈本圆主持;苗栗县大湖法云寺创法云派,由林觉力主持;高雄县冈山超峰寺开大岗山派,由林永定等人开山。四大法脉在战后的发展不如在日治时代兴盛,不过,是仍在发展中的佛教系统。

战后汉传佛教

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省进入国民政府时期。稍后的1950年代,因为种种因素,来台定居的大陆佛教传道人日渐增多。不同于以往漳泉流行的较偏向世俗化的佛教,强调“无神论”的汉传丛林佛教,在此时正式于台湾省耕耘。经几十年的宣教,佛教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于台湾流行。加上经济发达、政治松绑等因素,由中国大陆传入的中国系统大乘佛教成为佛教的新兴主导力量。不但佛教信徒增多,以往从未出现的佛经谒语也大量出现于各种场合。2003年,台湾佛教的信徒约有548.6万人,占全台湾2300万人口的23.9%,不过,此数字可能与道教、儒教或其他台湾民间信仰有重叠的情况。这里面又以净土宗、禅宗及无所属的宗派居多。如就佛教团体规模来看,则以慈济基金会、佛光山、法鼓山、灵鹫山无生道场以及中台禅寺等五团体的影响力最大,也被人视作我国台湾省现代佛教五座名山。

特色

在我国台湾省佛教的特色之一是世俗化,例如岩仔和高僧信仰;虽然有些人对世俗化的佛教较为反感,但佛教原教旨中并没有反对世俗化的规定。基本上战前的传统佛教采世俗系统(如岩仔和高僧信仰)与丛林系统(如后述之九大门派)分开的形式,战后的汉传佛教系统特色则是高度入世的佛教丛林主导一切。

岩仔

岩仔,漳州人发音为(giam ah),泉州人发音为(gum ah),本来意思是山洞,后来靠近山边的庙就都称为岩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县志》:“闽省漳泉南人谓寺曰岩”。可见岩仔在当时应专指佛寺。而“岩仔”于佛寺的正式名称又可称为岩或岩。以岩为名的佛寺,自18世纪后大量出现于台湾,借由观音信仰,将佛教教义传至台湾,例如1752年建成的的芝山岩与1791年整竣完成的宝藏岩等。除了岩仔之外,清朝时期主祀观音的庙宇有寺、宫、阁、堂、坛、庵、岩等等的名称区分。其中,亭为地主所盖,寺为大庙,堂常为村庙,岩则通常盖于山边。另外,道教庙宇于兴建时,也常将佛教的观音,佛祖圣像列于道观或宫寺中,是此,台湾佛教与道教成为不可分的密切信仰。

高僧信仰

另外,明、清时代大陆来台的移民,自闽、粤等地,带来了许多高僧信仰,学者有人称之“佛教俗神”信仰。如福建泉州安溪县的清水祖师信仰、显应祖师信仰,闽西的定光古佛信仰,高僧信仰亦会道教化、如道教庙宇、鸾堂也时常奉祀原属佛教禅宗的达摩祖师、济公与普庵禅师等。

九大门派

除了五座山外,台湾佛教的派别尚有九大门派之分。九大门派为台湾省的传统佛教传衍主要派别,系指战前已有的主要佛教丛林。计有大岗山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及东和寺派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