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思辨的禅趣》读书笔记:太多人误读了禅宗,错解了六祖慧能!

发布时间:2023-09-26 05:26:06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思辨的禅趣》读书笔记:太多人误读了禅宗,错解了六祖慧能!

《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是怎样的呢?一起走入今天的话题——思辨的禅趣之《坛经》。

人们对禅宗很感兴趣,但却不读《坛经》,这是很大的失误和错解,因为禅宗的源头是《坛经》,从《坛经》入手去了解禅宗,能做到高屋建瓴,一通百通。

从社会学看,一开始,人们做事的方式遵守的并不是宗教原则,而是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禅宗,乃至整个佛教,也是如此。

猪八戒中的八戒是有来由的,佛门戒律无数,最早有五戒、十戒,后来就打了折扣,把“不许积蓄金银财宝”和“中午以后不许吃饭”这两条给融合到其他八个戒律了,简称为“八戒”。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八戒说禅。八戒说禅有格外的好处,一方面带着劳动人民的朴素语言,另一方面能让知其然的人能够知其所以然,如果让唐僧来做这件事,估计博士以下文凭的人是听不懂的。因为唐僧说的都是佛学中高深的理论认识。

学佛也要讲究方法,不能总绕进去就出不来,那种机缘公案可以参考,但不能钻牛角尖。

许多人认为禅宗是完全本土化的佛教,其实不是,禅宗的很多思想源头可以在印度佛教,乃至印度外道那里找到痕迹。比如“风吹幡动”、“空即是色”这些都有着相对复杂的佛学背景。另外,我们还经常对佛学产生很多误解,比如善恶有报、灵魂不灭、转世轮回、天堂地狱等。

六祖慧能认为禅宗不是坐禅,禅宗反对坐禅。这是佛学顶尖高手印顺大师后来也赞同和支持的,他认为禅宗最主要的是顿悟,是明心见性,是文字或语言之外的精神超越体验。

如果溯本求源,我们会发现,佛教的根本主旨是厌世,在佛陀时代和佛陀之前的时代,印度很多五花八门的宗教派别也都是厌世主义,认为世界是幻象,人生是苦海,这除了跟印度的地理环境、人均寿命短、经济条件不发达等因素有关,还跟他们当时大时代的风俗风气以及人的思维认知有关。

后来,佛教传到中国,变得越来越入世,越来越实用。到了现在,禅宗几乎要变成一种励志学了。关于禅宗一类的书籍会经常和《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快乐人生》、《爱的心灵鸡汤》这类书摆在一起。对于一般人来讲,宗教的外在表现很重要,而核心的宗教教义却最不受重视。

从历史角度看,禅宗一般指六祖慧能所创立的南禅宗,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实际上,这是一支农民的禅宗,跟知识分子,上流社会,是无缘的。它的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修行法门是自证自悟的小农心态,更不提倡钻研经典。比起同时代风光无限的那些占地千亩、奴婢无数、完全靠人供养的寺院僧侣来说,禅宗自食其力的精神让人倍感敬佩。对此,任继愈曾说,禅宗是农民的佛教,是底层民众的信仰。

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六祖慧能就没文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创立了“不立文字”的传奇故事,提出了著名的“明心见性”的观点,直至把禅宗变为了佛教中的一个正统。

本来面目,这个成语出自《坛经》,是六组慧能的原话,原意是指每个人都有真实心性,这一心性就是我们心中的佛性。这跟现代学诚法师提倡的每个人都有佛性的观点是一致的。禅宗讲顿悟成佛,就是要在当下一念之间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即自我的本真性。

无论是学佛,还是练习禅宗,我们都要学会搞清楚问题的本质,即“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然后才是“该怎样”,去解决问题。

人们对禅宗的误区之一:误读和乱解

很多人认为禅宗是用来读的,其实不是,禅宗是用来行的,行就是实践,就是运用于实际生活。如果背离这点,就背离了慧能大师的初衷。但是如何行呢?禅宗往往不会给出我们具体答案,就好像你问禅师“极乐世界什么样?”禅师往往会沉默不语,或者只是伸出一根手指。

事实上,不少佛经并不指导人们如何实践,如何做事,而是把力气花在讲道理上,苦口婆心的论证世界为什么是空幻不实的,人生为何是没有意义和痛苦烦恼的,解脱之道为何如此重要。

佛经如同一张旅游图,指引我们上天堂或者其他什么极乐世界,但是我们很少有人会把旅游图当做教科书来深入研究探讨。甚至有些人是看不懂这张旅游图的,既然看不懂,他一旦抬脚走就是错的,一错百错。

佛教典籍太多了,一个人穷尽一生也看不完,因此如同喝水要喝纯净水,我们了解佛教,学习佛学,最好也要从原著入手。但问题来了,很多佛教原著用的是梵文,这就在翻译上为我们留下了错误或断章取义的可能。

比如观世音这个名字,玄奘法师在西行的路上发现,这分明是对梵文的误读和误译,观世音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观自在菩萨”,虽然长了点,但是意思准确。

经典古籍的命运大都这样,在时代淘洗和翻译误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变化,被误读和乱解,比如《论语》、《老子》,现在有几个能真正的读懂原著版本的真意呢,都是经过后世的翻译、增删而来的。现代社会还好些,重视文化建设。要是在古代,只需皇帝一道圣旨,古籍的原貌内涵会在一夜之间完全改变,清代的文字狱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而《红楼梦》更是遭遇了这样的流转多舛之命运。在那样对文化和文人的残酷压制下,我们很难看到真实的古籍原貌。

还有一点就是,翻译者如果缺乏学术态度和历史精神,加上当时时代的影响和个人的局限,便会给后人留下一个巨大且存在变数可能的迷魂阵。

对此,我们简直可以这样形容:一切细节都是可疑的,只有信仰本身才真实。

佛的本真含义是“觉悟的人”,佛教早期也是一直把佛陀看做一位“觉悟的人”、一位伟大心灵导师来看待的,佛陀变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法力无边的形象,进而为他塑造了很多塑像,那都是后来才有的事。

为数不少的人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在不研读佛教经典的情况下,去解读佛教,认识和学习佛学,这样的结果就如同一个人想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却从来不读《资本论》一样。

误区之二:只有自己的才是最正宗的,其他都是歪门邪道。

误区之三:我就是正信,和我不同的都不是正信。

误区之四:佛学跟人类学和社会学无关。

误区之五:禅宗是达摩祖师带来的,他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爷。

误区之六:去寺庙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就是信佛,就能活得称心如意。

这些会在以后的文章分享中一一解析,期待你的长期用心关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