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龘藏·秋拍〓这回厉害了... ... 就该有这样的态度!

发布时间:2023-09-14 05:23:15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龘藏·秋拍〓这回厉害了... ... 就该有这样的态度!

原标题:〓龘藏·秋拍〓这回厉害了... ... 就该有这样的态度!

2017年10月31日-11月2日,龘藏将举办2017秋季拍卖会【无畏金刚·贰】。

经龘藏专家团队与国内外知名藏家的甄选,此次秋拍集中呈现67件古代佛教艺术品,其珍罕程度超过了龘藏此前的每一场拍卖!

10月18日 南京巡展现场

龘藏董事长甲子先生接受采访

甲子先生嘱我撰文介绍此次秋拍。我自知学识有限,如有谬误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建立相互的学习关系。

下面的内容首先希望大家对龘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是简短回顾龘藏的历史拍卖数据;最后是关于此次秋拍的部分拍品的介绍,预展及拍卖信息。

龘藏(dá cáng),是国内首家喜马拉雅艺术品竞拍平台,从创建之初到现在给我的感觉是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创造最好、最安全的互联网竞拍环境,突破地域限制,方便快捷,扩大竞拍参与机会。

近两年来,对于龘藏竞拍平台的定位与发展,甲子先生可谓是殚精竭虑,率领团队不断改进创新,通过“线下巡展 + 线上竞拍”的形式打造出了一个既真实又专业的互联网竞拍平台。

龘藏团队合影

真实:投入全部精力,用心服务,面面俱到。最重要的是对于存有瑕疵的拍卖标的,均在展示图上添加标记,一目了然,确保了竞买人的重要权益;不收取买受人佣金,为钻石VIP会员提供无条件包退服务,改写了拍卖的传统规则。

专业:对拍品进行严格审查、全面展示和详细撰写词条。征集拍品时精挑细选,拜访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收藏家、经纪人和拍卖负责人;拍卖前进行多地巡展,所有相关信息资料交流贯穿网络拍卖全过程;拍品展示图非常清晰、角度全面、精确标注多部位尺寸;词条内容丰富,涵盖了拍品所属时代、地域、风格和工艺以外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参阅、参考资料。另外,在展示方面上还进行了创新,360度旋转,全方位观看拍品,无死角。

10月18日 南京巡展现场

古代佛教艺术品不仅具有外在的审美价值,还饱含着自身丰富的内在思想文化价值。广泛而深厚的民众信仰基础造就了佛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留传下来的精美作品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上皆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观赏性。

成熟的收藏家早已开始了系统化自己的收藏。在过去的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实力派收藏家也相继进入到这一具有长期艺术史的收藏门类,正在按照体系进行着收藏。

元代 不动明王

回顾龘藏竞拍平台的拍卖数据,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累计成交了4000余件拍品,每月平均成交额1200多万元;四场季拍累计成交额超过1.2亿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真实成交总额已达3亿多元!

在去年7月的龘藏夏拍中,一尊37.4厘米高的元代藏西不动明王像以430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亚太古玩在线竞拍的最高成交记录。

15世纪 阿瓦都帝巴

12-13世纪 释迦牟尼佛

在今年4月的龘藏春拍中,一尊21.4厘米高的15世纪大成就者阿瓦都帝巴造像以189万元成交,另一尊25.8厘米高的12-13世纪藏地帕拉风格释迦牟尼造像则以555万元成交,刷新了在线竞拍的最高成交记录;

大理国 阿弥陀佛

15世纪 毗卢巴

15世纪 莲花生大师

在今年7月的龘藏夏拍中,一尊25.4厘米高的大理国阿弥陀佛造像以198万多元成交;一尊13.5厘米高的15世纪西藏大成就者毗卢巴造像以199万元成交;还有一尊高达37.6厘米的15世纪木斯塘风格莲花生大师像以205万元成交。

10月18日 南京巡展现场

10月18日 南京巡展现场

古代铜佛造像的艺术成就主要来自于古代艺术家和匠人对佛教教义的认知、佛教艺术审美、金属性能和加工技艺的熟练掌握,以及对佛教图像和度量比例的严格遵守。各个时代中的那些具有节点性的佛教艺术品,是被国际学术界和收藏界认可的,它们的共同特点不仅是材质好、造型美、工艺精、风格鲜明,而且所具备的宗教性和思想性更为深刻。

近些年,收藏家们对帕拉风格造像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远见卓识的大收藏家们将其归入到自己的终极收藏,市场上流通的传世精品寥若晨星,成交价有增无减。

10月18日 南京巡展现场

帕拉造像艺术主要传承了古印度笈多时期的造像样式和塑造技法。

笈多王朝是古典文明的典范,在诸多领域有着大量的发明与发现,也是印度艺术史上的最为重要的时期,确立了纯印度式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和艺术规范,在造像理论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造像仪轨和模式,代表了印度古典主义文艺美学的最高成就。

释迦牟尼佛

9世纪 印度(那烂陀寺)

高约12cm;宽约6cm

此造像金刚跏趺坐姿,所表现的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在东北印度菩提伽耶降伏魔罗。帕拉王朝铜佛造像的创作时期从8世纪中叶一直到12世纪末帕拉王朝溃灭(印度本土佛教终结),通常用黄铜铸像,大多不鎏金,而是细致地对像身表面进行打磨处理使其变得更加光洁。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在经过长期供奉之后的帕拉风格造像表面会呈现出一种非常古雅的铜色,其美观程度让人喜不自胜。

一般看来,帕拉本朝的铜佛造像具有印度人的相貌特征。早期造像中有脸庞饱满的“娃娃脸”,细眉大眼,双目平时,瞳孔居中,宽鼻,厚唇,嘴角微微扬起... ...仅从其灵动的面部表情和专注的神态就能感受到古人的匠心。在眼睛、嘴唇上分别错银和红铜,提升造像的感召力,是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

观此造像,佛身着右袒式袈裟,几乎不见衣褶,足以让人感到织物的轻薄。佛身后有卵形背光,背光顶部饰一伞盖,背光边沿饰联珠纹和火焰纹;下承四足方形台座,莲座造型古朴,仰覆莲瓣形制肥大,这些特征在后期笈多风格中有所流行,后被帕拉风格继承。在后期笈多至帕拉王朝时期,那兰陀寺已成为佛教造像的盛地。

玄奘西行示意图

在那烂陀最兴盛的时期,佛教学者云集于此,著名的佛教学者在这里修持讲学,多国僧人不远千里,纷纷负笈前来。我国唐朝的玄奘法师(602~664年)西行时曾在那烂陀寺学习5年左右;另一位我国著名的唐代译经僧(义净法师,635~713年)也在这里学习了10年。

无数来自其他国家的使团和造访者从这里带走了佛典及各种法物(石质、金属和木质的雕塑,贝叶经,彩绘佛典护经板及布画等),每一件法物都可能会起到传播帕拉艺术与风格的作用。

那烂陀寺遗址

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带兵侵入那兰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坏,大批僧侣逃往西藏避难。直至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的考古发现才使得昔日的佛教中心“重现天日”。

金刚手菩萨像

9世纪 那兰陀寺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随着那烂陀寺遗址的发掘,学术界对那兰陀寺风格造像已有更为明确的认知。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一尊金刚手菩萨像,注明制作于9世纪,在印度那烂陀寺。

我们将此造像与现在馆藏的那兰陀寺造像进行比对,考虑到其工艺和图像学上的特征,这尊造像的卵形背光和肥大的莲瓣可作为断定此像为帕拉王朝早期风格作品的主要特征,推断此像应铸造于那兰陀寺或很可能在该寺附近的地区,年代暂可断为9世纪,即帕拉王朝(750~1199年)前期。

释迦牟尼佛

12世纪印度(帕拉王朝)

高约11.5cm;宽约7.5cm

帕拉造像艺术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密教色彩,是多元文化与艺术融合的形式,在经过前期两百余年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帕拉王朝后期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不时出现,但数量要少于其他风格造像。11、12世纪的佛装造像面相庄严,衣纹简洁,身体线条展露清晰,各部结构匀称,符合印度造像理论中对人物造型的详尽规定和对人体美的鉴赏标准,带有早期笈多造像的典雅之风。

此造像头顶肉髻大而平缓,细眉高挑,眼睛嵌银,神韵十足。佛上躯端正,着右袒式袈裟,左肩覆搭衣角,袈裟下摆散落于座面上。莲座的正面造型呈梯形,给人以沉稳大气之感,两道联珠纹环绕于莲座,莲瓣变窄,线条简洁,这些都是典型的帕拉王朝后期的造像艺术特点。

金刚萨埵

12世纪 印度(帕拉王朝)

高约13.5cm;宽约8.5cm

此造像也是一件帕拉王朝后期作品,菩萨装束,面庞丰满,双目圆睁,低头垂视。右手持杵指心,左右持铃至腰间腿上。从图像学上看,他持金刚杵和铃,显示了金刚萨埵的出身与古老的金刚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比较容易与大持金刚混淆。

金刚萨埵是本初佛,从其梵文名号(Vajrasattva)来看,vajra (金刚,金刚杵)代表“空性”,sattva(根本,精神,灵魂)象征纯粹的知识,二者合而为一即可表明此神的本质。随着佛教的密教化,金刚萨埵的地位越来越高,从密教无上瑜伽部教义上看,他从阿閦佛而生,统领五方佛(五位金刚持尊者),也被称为第六佛(第六金刚持尊者)。

他的上身宽厚,肌肉有力,腰部收紧。在装饰上也较为繁缛:周身佩饰耳珰、珠宝璎珞、圣带、手镯、臂钏和脚镯,左肩上还斜挂着一条圣索。圣索原是古印度贵族的配饰物,后来神圣化。身后结垂的束带具有很强的织物感,长裙上可见敲刻出的梅花点纹样作为装饰,为帕拉风格特有,造像背面的工艺水准与正面一致,刀工技法娴熟,以上这些可作为判断此像直接出自印度本土工匠之手的主要特征。

帕拉王朝的造像艺术与风格流传极广,大量的藏族人自9世纪后期就有到印度佛教圣地菩提伽耶朝拜的传统,因此这种带有大菩提寺古佛模式的造像在印度、西藏绘画和造像中反复出现。

左:国家博物馆藏

右:布达拉宫收藏

左:北京保利2015秋拍

中:中贸圣佳2015秋拍

右:中国嘉德2016春拍

从现存的造像实物来看,除了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古佛以外,屈指可数的几件类似作品均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布达拉宫和国外博物馆收藏。在最近两年内的拍卖市场上,曾出现过几尊类似作品,分别在北京保利2015秋拍以632.5万元成交;中贸圣佳2015秋拍以2990万元成交(王世襄先生旧藏);中国嘉德2016春拍以2530万成交。

坐像触地印释迦牟尼佛

13世纪 西藏

高约13cm;宽约11cm

此次龘藏秋拍中的这尊坐像触地印释迦牟尼佛造像在图像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台座形式是最为明显的特征,多折角式台座的前方铸有双狮、双象,地母和魔罗,表现了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成佛的情景,佛施触地印让地母为他成佛作证,而魔罗试图阻止释迦牟尼成佛,被佛降伏。

11世纪 坐像触地印释迦牟尼佛

(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

印度新德里的国立博物馆藏古佛的主要特点是项部较短,身着红色袈裟。此造像中的红铜部分表现的正是袈裟的颜色,继承了帕拉风格造像上身宽厚的特点,但已经没有了帕拉风格造像中的表情和神态特征,在肌肉的表现上变得柔和,已带有明显的西藏工艺特点,可以确信是西藏工匠模仿古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寺古老的主尊像。

总体上看,13世纪之后的帕拉风格仿作基本出自藏族工匠之手,大多在西藏制作完成,不排除某些仿作是在尼泊尔制作的可能。龘藏秋拍推出的这尊造像,应成为我们了解西藏这段佛教艺术史的一个实物依据,值得关注。

释迦牟尼佛

13-14世纪尼泊尔(迦舍-末罗王朝)

高约13cm;宽约11cm

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作品,凡是具有民族性的,只要风格鲜明,工艺特点突出,都可被视为精品。根据目前已知的造像实物,尼泊尔西部的迦舍-末罗王朝(Khasa-Malla,不要与尼泊尔马拉王朝混淆)造像仅存几十件,被收藏界视为一个具有特殊的风格、意义和价值的收藏品种。

迦舍-末罗王朝的造像兼备了帕拉王朝鼎盛时期的艺术遗风和尼泊尔加德满都的铸像传统,同时也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红铜铸像,胎体厚重,鎏金明亮,庄严典雅;面相丰满,神态安详和悦,身躯宽厚挺拔,四肢柔软写实,采用早期萨尔纳特式手法表现衣纹,台座沉稳厚重,莲瓣线条简洁,布局舒展。

迦舍-末罗王朝造像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整个身体非常饱满,衣缘上刻满了纹饰,座面上的衣褶十分细腻,层次分明;手背部有清晰的指节纹(手指近节、中节、末节);台座后面通常不鎏金,而是涂有朱砂或类似的红色颜料,在有些台座的封底盖上也可见到。

左:美国纽约鲁宾美术馆藏 高44.5cm

右:尼泊尔帕坦博物馆藏 高48cm

目前可以确认为迦舍-末罗风格的作品仅存几十件。例如:美国纽约的鲁宾艺术博物馆和尼泊尔的帕坦博物馆所藏的两尊佛造像。此类作品存世稀少,风格独特,国内佛像收藏家邢继柱先生、夏明先生均有收藏到该风格造像。

尼泊尔和西藏中部造像基本都用红铜,铜中只含微量的铅元素,有的甚至不含,不难看出古代匠人对金属的性能有着充分的了解,他们深知,使用红铜铸像可以为之后的鎏金工作提供十分有利的先决条件。

金刚萨埵

14世纪 西藏 (丹萨替寺)

高约28.5cm;宽约25.5cm

铅元素在铜造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不与铜、锡、锌形成合金,仅以颗粒状存在于铜中。虽然铜中的铅元素含量越高就越能提高铜液的流动性,以及填充铸造过程中形成的气孔等缺陷,但对于鎏金的铜造像而言,铅元素的含量越低就越会增加金水在铜表面的附着力。

西藏造像中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就是丹萨替寺造像,以金水厚重,金质锃亮,造型优雅,题材新颖,装饰华贵,工艺精湛及存世稀少而闻名于世。

丹萨替造像是出自西藏山南桑日县丹萨替寺的一种佛教造像,其完美的造型、雄健的体魄、繁缛的装饰、精致的工艺,构成了西藏佛像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壮美风格,不仅展现了西藏佛像艺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见证了一个家族(朗氏家族)、一个教派(帕竹噶举派)和一个王朝(帕竹王朝)的兴盛面貌;特别是曾经辉煌一时、雄伟壮丽的丹萨替寺早已灰飞烟灭,这些精美的造像显得弥足珍贵,成为人们了解西藏那段辉煌历史最为可靠的实物依据,也成为我们触摸那段辉煌历史的真实存在。——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丹萨替寺全貌(1996年拍摄)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江乡日岗村北的山腰处,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始建于1158年。建寺之后,他在该寺收徒传法十余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该派发展为帕竹噶举派,丹萨替寺遂成帕竹噶举派的主寺,多吉杰布本人也被称为「帕木竹巴」。

丹萨替寺京俄舍灵塔复原平面图

(根据奥拉夫?扎雅和迈克?汉斯著作绘制)

丹萨替寺舍利灵塔局部

(1948年 梅勒拍摄)

萨替寺造像主要来源于丹萨替寺舍利灵塔,属于舍利灵塔上的“大宝装饰”。 这些灵塔十分独特,在其基座和塔身部分都装饰佛像,佛像从下至上,逐层有序地围匝环绕,让整个佛塔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雕塑艺术品。

丹萨替寺共建造了十余座舍利灵塔,其中鎏金铜塔的数量多于银塔。1948年,意大利学者图齐发现了丹萨替寺的舍利灵塔及其精美的雕塑,随他一同入藏的弗朗西斯梅勒拍摄了多幅舍利灵塔的照片。

被毁后的丹萨替寺

1966年,丹萨替寺遭到毁坏,仅留下了少量的塔身构件,主要是佛像和一些带有佛教雕刻的残件。20世纪80年代,该寺中的“幸存儿”浮现于世,中外学者们展开了深入研究,并确立了“丹萨替造像风格”,随后流散于世界各地的丹萨替风格造像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收藏界极为宝贵的研究对象和收藏对象。

此次龘藏推出的这尊14世纪的铜鎏金金刚萨埵像正是一件典型的西藏丹萨替风格造像,整像造型完美,法相庄严,全身的装饰上嵌有各种宝石,色彩斑斓,材质用料和细节做工极其讲究。

造像的莲座后部有一方孔,是与塔身铜柱进行链接的焊接点,说明此像是一尊来源于丹萨替寺舍利灵塔上的供奉的造像,具有见证丹萨替寺历史和艺术辉煌成就的重要价值。

据调查,在现存的丹萨替寺造像中,共有三尊金刚萨埵像存世,分别收藏于首都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和西藏止贡寺,可供观瞻和研究。目前唯有此像流散在外,可成为收藏家们收藏的对象。

10月18日 南京巡展现场

10月18日 南京巡展现场

西藏中部地区的红铜鎏金造像很少镶嵌贵金属,通常镶嵌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等,大多出自寺庙组织和佛像制作中心,一些面部施有“老泥金”和涂彩的造像,说明其曾被用于当时的仪轨活动之中。

14世纪后的西藏造像普遍展现出了以藏族风格为主的艺术特色,并于15至16世纪达到了艺术创作的高峰。由于西藏各地之间相距遥远,也产生了多种地域性的艺术风格。

10月18日 南京巡展现场

此次龘藏秋拍精品众多,除了佛、菩萨、护法等题材造像和唐卡外,还有藏传佛教中的密修本尊及一些上师的肖像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西藏造像的艺术特点和工艺成就。考虑到篇幅,无法逐一介绍,下面再为大家介绍其中三件精美的拍品。

红阎魔敌

15世纪 西藏

高约28cm;宽约19.5cm

此尊红阎魔敌造像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不仅造型生动,形象威猛,而且对主尊、明妃、外道及卧牛的每一个部位的塑造极为生动,工艺难度不言而喻。莲座造型舒展,色泽沉郁,与金色璀璨夺目的造像主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著名收藏家曹兴诚先生的藏品

香港翰海2017秋拍 成交价:1362万港元

在乾隆朝章嘉国师所编撰的《诸佛菩萨圣像赞》中,其赞文曰:“红威罗瓦金刚,庄严度世皮囊。卧牛足踏当场,妙哉欢喜吉祥。”

红阎魔敌,是一个极为少见的造像题材,目前可参考的相同题材造像唯有台湾著名收藏家曹兴诚先生收藏的一尊,高28厘米,与此次龘藏推出的这尊造像为同一时期作品,在十月初刚刚结束的香港翰海2017秋拍中以1362万港元成交;另一件与之相同题材的是著名收藏家刘益谦先生以3.4亿港元从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请回的明永乐宫廷御制红阎魔敌刺绣唐卡。

胜乐金刚

16世纪 西藏

高约22.5cm;宽约14.5cm

这是一尊藏密无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的胜乐金刚像。 藏传佛教中的密修本尊造像专供蒙、藏高级僧侣观修之用,其艺术造型源于八大菩萨之忿怒相化身,有单身、双身、多面及多臂等不同的造型,工艺极为繁琐。双身像居多,综合西藏各大教派被认可的五大密宗造像有:大威德金刚、时轮金刚、欢喜金刚、上乐金刚和密集金刚,其余密宗造像皆排在其后。

此造像展右立姿,四面十二臂形象,主臂双手交叉分持金刚杵和铃,与明妃相拥而视的眼神交流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束腰式仰覆莲座的造型宽大厚重,莲瓣细长秀美,饱满挺拔。整像造型结构设计完美,姿态轻盈惬意,铸造工艺精湛。

可供参考的,例如有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左),洛杉矶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的胜乐金刚像(中);古天一2016春拍中的一尊15世纪胜乐金刚像(右,印象中以170万元落槌);

龘藏2017春拍中的一尊单层莲座的胜乐金刚像以226万元成交;西泠印社2017春拍中的一尊16世纪胜乐金刚像以800多万元成交,但其体量更大,高39厘米。

此次龘藏秋拍中的这尊胜乐金刚像是西藏16世纪造像中的一件佳作,金色饱满,体量高大,在全身配饰上镶嵌绿松石,清新典雅,殊胜高贵。下面为大家呈现几张细节图,让我们一起欣赏。

最后为大家介绍一尊造型少见的财宝天王像。

财宝天王

元末明初 西藏

高约13cm;宽约10cm

佛教中有各种方便善巧之法门,财神法门可满足及度化众生之愿,各地普遍供奉财神及其相关题材的造像,种类丰富,形象多变。财宝天王作为满足财富需求的守护神之一,成为了藏传佛教造像收藏中的一个热点。

常见的财宝天王像多为武将装束,身着铠甲,腰勒金带,足登高靴,威震三界坐姿。而龘藏秋拍推出的这尊造像在装束上不同,袒胸露腹,头戴宝冠,耳饰大圆珰,项戴珠宝项链,四肢戴钏镯,在这些配饰上均以松石镶嵌。天王左腿盘曲,右腿下探,踏于莲蕾之上。

左手所持吐宝鼠是神奇的宝兽,它能吐出众多宝物,是许多财神本尊的手持之物。此造像的人物造型近似于元代西藏造像中的黄财神像,充满灵动之感,彰显出掌管财宝富贵、护持佛法的善神特征。

狮子侧首顾盼,张口吐舌,神态生动。下承单层莲座,莲瓣饱满,从莲座后部可见其背光已佚,局部失金,但总体品相尚好。

艺术是宗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宗教中的大量题材和内容作为艺术的精神内核,主要是为利用各种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宣传宗教。例如:佛教建筑、绘画及雕塑作品,它们在宗教艺术中的占有很高的比例,尤其是借助塑像和绘画来宣传其教义,使信徒和崇拜者感到与神更为接近。

我们所接触和见到的这些塑像,对于古代社会的另一个作用,或许是让人们通过追求来世的希望去缓解他们活在“现世”的痛苦。或者说,也正是因为古人对信仰的虔诚,发心造物,世代传承,才得以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去了解和研究这些佛教圣物,并从中得到更多感悟、顿悟。

藏传佛教艺术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造像体系庞大,题材丰富,造型各异,数量繁多,特别讲究工精形美,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佛教艺术的惊叹!

龘藏团队为保障各方权益,已在文物局对全场拍品进行了备案。本场拍品也将成为未来龘藏艺术馆的借展珍藏之首选。

“以金刚之力,助无畏初心”——龘藏团队期待大家加入这场专注精品、着眼未来的拍卖盛会。

预祝此次拍卖圆满成功。

预展 直播 拍卖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