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父子宰相家训」澄怀园语解说(97)闲适之雅趣 境界各不同

发布时间:2023-09-13 05:25:59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父子宰相家训」澄怀园语解说(97)闲适之雅趣 境界各不同

嘯園叢書

澄怀园语卷之四

桐城张廷玉砚斋

【原文】

王荆公诗云: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欧阳公诗云:

“静爱竹时来野寺,

独寻春偶过溪桥。”

昔人云:

“二公皆状闲适之趣,

荆公之句为工。”

信然。

【解曰】

王荆公即王安石,欧阳公即欧阳修,两人同属唐宋散文八大家,相对而言,他俩文名更盛于诗名,同时他们又是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的风云人物,政治影响力也十分巨大,晚年辞职,退休闲居,虽有山水泉林、风花雪月的闲逸雅趣,然而抑郁无奈难以释怀的复杂心情,也隐含在诗文之中,抑或升华转化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欧阳修生于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1007),三岁丧父,母亲郑氏夫人,用荻秆在沙地上教他读书写字,这就是著名的欧母画荻教子的故事。自此他勤奋刻苦读书,历经两次意外落榜,后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可谓“连中三元”。

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的欧阳修考中进士及第。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景祐元年(1034)欧阳修二十八岁,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回京做了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三十岁的欧阳修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继续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欧阳修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积极参与这场革新运动。

庆历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朋党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

庆历五年(1045),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时年三十九岁。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范仲淹与欧阳修同样被贬,心情却不同,意愿也不一样。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则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八月又遭受诬陷被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嘉祐二年(1057)二月,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嘉祐三年(1058)六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嘉祐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宋英宗赵曙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未获恩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均未得允。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任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安徽阜阳)。

熙宁五年(1072)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生于宋真宗赵恒天禧五年(1021),比欧阳修小十四岁,宋仁宗赵祯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庆历五年(1045)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后调为鄞县知县。

皇祐三年(1051)王安石三十岁,任舒州通判。欧阳修举荐他为谏官,以祖母年高推辞。

至和元年(1054)九月任群牧司判官。嘉祐二年(1057)五月,改太常博士,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嘉祐三年(1058),三十八岁的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进京述职,创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被人们认为是“秦汉以来第一大文”,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嘉祐八年(1063),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

英宗赵曙治平四年(1067)去世,宋神宗赵顼即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上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颁行新法。熙宁三年(1070),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熙宁四年(1071),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四月,罢免了宰相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熙宁八年(1075)二月,再次拜相。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长子王雱病故,极度悲痛。十月,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居半山。次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

元丰二年(1079),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四月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欧阳修与王安石两人的交往,也有一段诗作唱和佳话。

宋仁宗赵祯嘉祐元年(1056),五十而知天命的欧阳修,为翰林学士、史馆修纂,给时任群牧司判官三十六岁的王安石赠诗一首,《赠王介甫》诗云:

翰林风月三千首,

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

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

绿绮尘埃试拂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

相逢樽酒曷留连。

大意是说,您的诗词,就像供奉翰林李白吟诵风月三千首那样富有才气;您的文章,如同吏部侍郎韩愈百代文宗集大成那样流传后世。我虽然老了独自伤感,但是雄心尚且还在;以后的来人,谁还能与您一争高低呢?如今贵族豪富之家,歌舞升平,争奇斗艳,花样百出;然而绿绮古琴,很久无人弹奏,落满尘埃,尝试拨动琴弦。常常悔恨,久闻您的大名,我们却彼此相互不认识;今日我们相逢见面,痛饮美酒,为什么不流连忘返、一醉方休呢!

王安石答欧阳修《奉酬永叔见赠》诗云:

欲传道义心犹在,

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

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

倒屣尝倾广座中。

祇恐虚名因此得,

嘉篇为贶岂宜蒙。

大意是说,我想要传扬道德正义的雄心仍然存在,但勤勉地学习写作文章却感到力不从心。他日能够窥探到孟子道义的奥妙也就心满意足了,终生岂敢奢望在写作方面超过韩愈呢?我提起衣服前襟,恭恭敬敬前来拜访您,总是跟随在您众多学生的后面;尝尝紧张得把鞋穿倒,站立不稳,东倒西歪,出现在您高朋满座的宾客中。只怕因为您的称赞,让我徒有虚名;您用如此美好的诗篇相赠,我怎么能够承受得起呀!

欧阳修去世后,王安石写了一篇《祭欧阳文忠公文》,盛赞其学识文章,“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并深切表达仰慕怀念之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关于六一居士称号的来历,在其自传体散文《六一居士传》中说,我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拓本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还常置有酒一壶,这五样物件再加上我一个老头子,不就是“六一”了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小字獾郎,晚年号半山,封荆国公,谥文,世称王文公,王荆公,半山老人,半山居士。关于半山的来历,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记载,王安石罢相后在江宁白塘建宅居住,此地距城东门七里,距蒋山(钟山)亦七里,正巧为半道,故曰“半山”。宋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王安石得了一场大病,神宗派国医到江宁府给他治病。病好以后,他上书皇帝请求以自己的住宅改建寺院,神宗赐额“报宁寺”,又称半山寺、半山园。

王安石对半山情有独钟,其《题半山寺壁》诗云:

其一

我行天即雨,我止雨还住。

雨岂为我行,邂逅与相遇。

其二

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

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

大意是说,我出行,天即刻下雨;我停下来,雨也停住了。雨,难道是为我出行而下的吗?其实并不是,只不过不约而同,不期而遇。

寒冷的时候,人们在温暖的地方就坐;炎热的时候,人们在阴凉的地方行走。众生与佛陀没有不同,佛陀就是众生。

这两首小诗,有一定的禅境禅意。

言归正传,先来看看欧阳修退休后与韩琦的唱和诗作。

宋神宗赵顼煦宁四年(1071)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退休,或称致仕,或称致政,居颍州,回首自己颠沛流离、坎坷磨难的一生,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于是给自己的老朋友韩琦赋诗二首,以寄托自己的情怀。此时韩琦为司徒兼侍中,远在北方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通判。北宋四京,首都为东京汴梁开封府,陪都分别为南京宋州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洛阳河南府,北京元城大名府。因此,欧阳修称韩琦为北京韩侍中,韩琦称欧阳修为致政欧阳少师。

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二首》其一诗云:

悠悠身世比浮云,

白首归来颍水濆。

曾看元臣调鼎鼐,

却寻田叟问耕耘。

一生勤苦书千卷,

万事销磨酒百分。

放浪岂无方外士,

尚思亲友念离群。

大意是说,我这一生经历坎坷,四处漂泊,好比浮云游荡;年老白头,退休致仕来到颍州,生活在颍河岸边。曾经看到元老重臣,调和鼎鼐,处理国政;如今却是面对老叟农夫,探讨寻问田地作物,播种耕耘。一生勤劳辛苦追求探寻,读书千卷;万事忧愁消耗磨灭,还是依靠饮酒满杯。浪迹江湖难道没有“跳出三界外,不在红尘中”的方外人士吗?然而我还是凡夫俗子,仍然常思我的亲戚朋友,想念离开众人的老交情。

韩琦《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述怀二首》其一诗云:

日跂高风谢世纷,

只思移疾卧漳濆。

万钟糠秕常知慕,

三径蓬蒿欲自耘。

忠义心诚终老合,

仙凡岐路此时分。

唯瞻天外冥鸿远,

会起卑飞及旧群。

大意是说,我每天都盼望着,保持高风亮节,辞别世事纷扰;只是想着假托称病辞官,生活居住在漳河边。优厚俸禄,卑微无用,常常知道爱慕;归隐田园偏僻荒野,想要独自播种耕耘。忠贞仁义,心正意诚,到老年才得同合;仙人与凡夫不同的道路,这时才能分别。唯有放眼观看天上远远高飞的鸿雁,才能领会从低处起飞,赶上原来的阵群。

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二首》 其二诗云:

书殿宫臣宠并叨,

不同憔悴返渔樵。

无穷兴味闲中得,

强半光阴醉里销。

静爱竹时来野寺,

独寻春偶过溪桥。

犹须五物称居士,

不及颜回饮一瓢。

大意是说,书殿史馆君王亲近的大臣,受到恩宠并且贪婪;不同于困顿衰败的人,返回到渔人樵夫的平民。无穷无尽的雅兴趣味,在安闲中得到;一生大半的光阴,都在酒醉里消磨殆尽。安静中喜爱竹子,时常来到荒野的寺庙;独自寻觅春天,偶尔度过小溪河桥。犹其必须具备五物,五物即五戒,杀戒第一,盗戒第二,婬戒第三,妄语戒第四,酒戒第五,才能称得上居士;还是不及颜回,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读书修道,不改其乐。

韩琦《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述怀二首》其二诗云:

尘俗徒希勇退高,

几时投迹混耕樵。

神交不间川涂阔,

直道难因老病消。

魏境民流河抹岸,

颍湖春早柳萦桥。

相从谁挹浮邱袂,

左右琴书酒满瓢。

大意是说,凡尘俗世只是希望急流勇退而高明,什么时候才能投入到农耕渔樵之中。精神相通,情投意合,不会因为高山大河、路途遥远阻隔间断;正直的品性,很难因为年老多病而消磨。魏地的民风流俗淳朴敦厚,河水涨没堤岸;颍州西湖,春天早早来到,柳枝飘摇,萦绕溪桥。相从跟随学道升仙,谁能牵拉神仙浮丘公的衣袖,如同王子乔那样借机升仙;左右放置古琴与书籍,人居其中,美酒满瓢,乐在醉意。

欧阳修与韩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俩积极参与了范仲淹、富弼领导的庆历新政,而又反对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这番唱和,欧韩两人感同身受,同病相怜,言辞话语中也表达了抑郁无奈的心境。

再来看看王安石退休生活的诗作。

熙宁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的王安石,宋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春天到到东郊钟山游玩,被雨后落花飘飘点点的美景所陶醉,流连忘返,作七绝《北山》诗云:

“北山输绿涨横陂,

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大意是说,北山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塘,春水悄悄地上涨;径直的沟堑,曲折的池塘,都泛起粼粼波光。我在郊野坐得很久,心情悠闲,细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回去时,慢慢地寻芳草,到家已是很晚。

王安石的这首诗,虽说自然风光无限好,然而无聊郁闷的心境,也在字里行间隐约可见。

欧阳修与王安石上诗中的关键诗句,历代诗话诗品都有不少评价。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二首》诗句:

“静爱竹时来野寺,

独寻春偶过溪桥。”

王安石《北山》诗句: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三十六“半山老人四”条目记载,《三山老人语录》云:“二公皆状闲适,荆公之句为工。”欧阳修与王安石两人都是描写闲逸安适的情态,王安石的诗句相比较而言,更加精巧别致,对仗工整。

张廷玉大学说:“信然。”用现在话来说,就是“确实如此”的意思。似乎是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并且这里还谈到欧阳修诗句,为“前三后四”的特殊句式,称为折句。

“静爱竹,时来野寺;

独寻春,偶过溪桥。”

格律诗中的七律,通常是“上四下三”格,间有“上三下四”或“上五下二”,皆为折腰句,或称折句。

胡舜陟(1083-1143),字汝明,晚年自号三山老人。胡仔父。官至徽猷阁待制、广西经略,后遭秦桧陷害,死于静江府狱中。

胡仔(1110-1170),字元任,胡舜陟次子。绩溪人。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寓居泗上,以父荫补将仕郎,授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升从仕郎。高宗赵构绍兴六年(1136),随父任去广西。为广西经略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转文林郎、承直郎,就差广西提刑司干办事。居岭外七年。绍兴十三年(1143),其父死后遂隐居浙江湖州之苕溪,“日以渔钓自适”,自号苕溪渔隐,编著《苕溪渔隐丛话》。

一般认为,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罢相、辞职退居江宁为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王安石前后创作两首《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诗风变化最具代表性。天柱山南麓的山谷寺,又称乾元寺,合称山谷乾元寺,即三祖寺,为禅宗三祖僧粲的道场。石牛洞,现称石牛古洞,位于寺旁。

王安石于宋仁宗赵祯皇祐三年(1051)任舒州通判,据《临川先生文集》卷第十二《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题注记载,九月十六日,从舒州前往太湖,路过怀宁县,在山谷乾元寺夜宿,与道人文锐、弟弟王安国,拥举火把,夜游石牛洞,看到唐代李翱的书法石刻,众人听了很长时间的泉水声,第二天再游此处,并将诗作刻在李翱书法石刻的后面。诗云: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

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退居江宁。次年(1077),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元丰二年(1079),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又用前韵作诗一首:

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

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

如今的石牛古洞,前诗石刻无法寻觅,后诗石刻醒然夺目,并且款落“荆公”,已然为王安石被封荆国公之后所作。

前后两诗,境界不同,前者冷峻直白,后者婉转含蓄;前者意欲不满,后者意味深长;前者惆怅失落,后者享受向往;前者激情澎湃,后者闲适安详。诗风变化,可见一斑。

王安石作诗精雕细琢也有来由,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其《泊船瓜洲》诗云: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原稿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字,又圈去,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

由此可见,王安石千锤百炼真诗功,名不虚传。无怪乎世人评说,荆公体,精巧别致。

欧阳修与王安石,虽然经历了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的失败,但他们没有被政治对手穷追猛打,没有身陷牢狱之灾,没有发配荒蛮之地,能够全身而退,寄情山水,观赏花木,闲逸安详,这无疑又是十分幸运的,也是值得庆幸的。

【参引】

附1: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三十六

半山老人四

《三山老人语录》云:

“荆公诗云: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六一居士诗云:

‘静爱竹时来野寺,

独寻春偶过溪桥。’

二公皆状闲适,

荆公之句为工。”

《石林诗话》云:

“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

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

如‘含风鸭绿鳞鳞起,

弄日鹅黄袅袅垂’,

读之初不觉有对偶。

至‘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

而字字细考之,皆经檃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

尝与叶致远诸人和头字韵诗,往返数四,

其末篇云:

‘名誉子真居谷口,

事功新息困壶头。’

以‘谷口’对‘壶头’,其精切如此。

后数月取本追改云:

‘岂爱京师传谷口,

但知乡里胜壶头。’

今集中两本并存。”

苕溪渔隐曰:

“六一居士诗云:

‘静爱竹时来野寺,

独寻春偶过溪桥。’

俗谓之折句。

卢赞元《雪诗》云:

‘想行客过梅桥滑,

免老农忧麦垅干。’

效此格也。

余亦尝云:

‘鹦鹉杯且酌清浊,

麒麟阁懒画丹青。’”

附2:宋代蔡正孙《诗林广记》卷二

王荆公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

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石林诗话》云:

荆公诗律精严,

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之句,

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

而字字细考之,皆经檃括权衡者,

其用意亦深刻矣。

赵章泉云:

“荆公《北山》诗绝句云: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知诗者,于此不可以无语。

或以小诗复之曰:

‘谁将古瓦磨成砚,

坐久归迟总是机。

草自偶逢花偶见,

海沤不动瑟音希。’

章泉曰:此所谓可言诗已矣。”

《三山老人语录》云:

“荆公诗云: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欧阳公诗云:

‘静爱竹时来野寺,

独寻春偶过溪桥。’

二公皆状闲适,荆公之句为工。”

附3: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之三

句法

折句

六一居士诗云:

“静爱竹时来野寺,

独寻春偶过溪桥。”

俗谓之折句。

卢赞元雪诗云:

“想行客过梅桥滑,

免老农忧麦垅干。”

效此格也。

余亦尝云:

“鹦鹉杯且酌清浊,

麒麟阁懒画丹青。”

渔隐

附4:宋代李壁《王荆公诗注》卷四十二

北山

北山输緑涨横陂,

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乐府》昆仑子坐久落花多。

○《离骚》经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古诗》为惜绿罗裙,步步怜芳草。

○《三山老人语録》云:

欧公:“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过溪桥。”

与荆公“细数落花”诗联,皆状闲适,而王为工。

○尧夫诗:因随芳草行来远,为爱清波归去迟。】

附5:宋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第十二

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怀宁县,山谷乾元寺宿,与道人文锐、弟安国,拥火游石牛洞,见李翱习之书,听泉久之,明日复游,乃刻习之后。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

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

【影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