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念佛人应有的基本观念与心态

发布时间:2023-03-12 17:00:18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念佛人应有的基本观念与心态

  一个念佛人的为人处世观念,应该要秉持怎样的心态呢?

  念佛有种种的利益,使念佛人能够消业障、增长福慧、消灾免难、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在很多的事相中,不知不觉被化解,不知不觉获得圆满的结果。念佛的效益虽然是这样的,但这只是世间上的利益而已。因为再大的世间利益,也是无常的,不是彻底、究竟的,人死亡之后,依然去六道轮回,所以我们念佛的目的,主要是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一个念佛人必定是以求生极乐世界,作为他学佛念佛的最高、究竟,而且是唯一的目的。其它都是附带的,附带的意思是指在念佛之中,虽然不知道、不去追求,但是它会自自然然赐予我们,就如刚才所讲的,念佛就自然会有的利益。但是,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往生极乐世界,绝对不会因为任何因素,退失我们念佛的愿心;也就是说,对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是百分之百的坚定,不会退失、改变。

  学佛的人,不管是依圣道门修行或是自净土门而入,最终都是要降伏进而断除我们的无明。不过,我们若检讨我们昔日的学佛过程,就会了解,愈是深入佛法,愈发觉自己原来是一个彻底的博地凡夫。我们都是凡夫,虽然我已经出家了,我也还是凡夫,在座的各位当然也还是凡夫;凡夫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贪瞋痴具足、妄想杂念不断,这就是凡夫。有妄想杂念,有贪瞋痴,所以贪着五欲的尘劳,只要是凡夫都有这种的心念,只要还有这种心念,他就是凡夫。那什么是博地凡夫呢?就是自觉自己的贪瞋痴烦恼比别人更加炽盛,妄想杂念比别人更多更杂。自己虽然学佛,但是却一直无法以自己的力量来修持佛法所讲的戒定慧,自己没有能力降伏贪瞋痴。但是六道轮回却又摆在眼前,这样要如何呢?所以要求生极乐世界,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使我们这般博地凡夫,今生学佛,一生成就佛道,脱离生死轮回。

  就如刚才所讲的,我们都是博地凡夫,既是凡夫,就都有追求五欲之乐的心,追求五欲就是贪着恩爱,什么样的恩爱呢?就是男女的恩爱,眷属的恩爱,还有贪名、贪利、贪权力、贪地位。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要求生极乐世界,是不是要先淡薄执着或得先断除五欲之心不可呢?不是这样!

  不管我们学圣道门或是净土门,都自觉自己这样的凡夫心念一点也没有降伏,照常有贪着的心,既然这样,那么我们要抱持怎样的观念呢?没关系,因为我们就是有这样的贪着难以降伏,(照理应该要自我降伏,但是自己却是毫无能力),也了解阿弥陀佛就是为我们这样的众生来发愿、来修行、来建设极乐世界,来完成这句万德洪名的南无阿弥陀佛,惠赐给一切的众生,因此我们才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今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绝对不会因为任何环境,任何因素而退转。

  由此可知,我们刚才讲的那种难以降伏的心是不会障碍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但是我们要有一种观念,我们在有生之年难免有这种贪着的心,贪着眷属甚至贪着一切,因为我们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这个肉体还在这个世间,所以还存在凡夫的心,所谓见惑思惑的贪瞋痴,还有微细的尘沙惑与根本无明无法降伏、断除,但是我们要清楚了解,我们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有生之年都会贪着,但是到了临命终之时,两者选择其一的时候,我们是要选择极乐世界?或是要选择娑婆?我们当然要选择极乐世界!而且选择极乐世界,愿生极乐世界这种决定的心,本来就已深刻地存在我们的心底。

  我们自始至终都清楚了解,虽然有很深的愿往生之心,但是在现在却又很贪着,假设现在就要我往生,或许我还会对红尘恋恋不舍,因为自己还认为自己不够老,养育儿孙的责任未了,甚至于子女已成家立业了,仍要看孙子长大成人,或是其它种种心愿未了等等。我们虽然是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毕竟都是凡夫,一定会有这种的念头,对不对?如果是过得比较苦恼的人,比如因疾病苦痛缠身、痊愈之期无望,或是家庭环境使我们很痛心,不如尽快往生的好,如果是这样的念佛人,他就会希望尽快往生到净土。不过如果是一般生活还算顺适的人,他一定还会贪着,这样会障碍往生吗?这样不会障碍往生!这怎么会障碍往生呢?本来阿弥陀佛就是要救度这样的众生啊!本来我们就是这样的众生,才需要往生极乐世界,求生极乐世界,否则,我们就不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不一定要靠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靠自己就好了。

  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了解,到了临终之时,在二选一的紧要关头,你就不可以再有贪着的心,因为你知道这是人生最后的时刻,再怎么留恋,再怎么执着,再怎么想停留在这个世间,都已经是不可能了!人的肉体不能由我们作主了,我们已经到了临终之时,这个时候我们对执着之心就要放下,这样就可以决定往生。如果还是执着不放,那就表示我们平生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样就退转了。

  我们要再进一步了解,即使我们再怎么执着世间,留恋眷属,留恋这个环境,或者是留恋财产(动产、不动产) ,也根本无法让我们留恋,因为各人是随业受报的。想要和子孙们永远相聚也是不可能的,譬如说我的神识生生世世要住在这个家里,甚至于希望生生世世都投胎转世与我的子子孙孙为眷属,这也不可能的;因为你本身有你自己的业,你的子孙有子孙的业;我们死后如果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也没有堕入地狱,也没有上升天庭,没有立即投胎转世,这样就是在中阴身,中阴身顶多是四十九天,在这个四十九天当中,随着过去生生世世,与今生今世所造的善业、恶业去投胎转世,所以中阴身(俗称灵魂)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家庭。

  我们学佛的人了解这个业报道理,所以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要我们二选一的时候,我们就选择极乐世界,不再选择娑婆。我们不可以想要生生世世都在娑婆世间和现生配偶结为夫妻,生生世世都和子孙作眷属,这是不可能的,各人的业都不同。所以我们要了解六道轮回是无常的,无常的本质就是苦,这就是「苦、空、无常、无我」,所以到了临终之时,我们一定要完全放下。

  我们虽然放下,但其实并非失去,怎么说是没有失去呢?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反而会因为拥有神通,想要回来探视我们的子孙,就能立即回来探视我们的子子孙孙,以及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眷属。如果他们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一定在六道中轮回,因为那时我们已有神通,就可以救度他们到极乐世界团圆。这样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离开我们的眷属,反而这样才能看得到我们的眷属,才能有神通力救度我们的眷属,有足够功德能够庇荫我们的子孙;所以一个念佛人,一个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这样的决心是从现在到临命终都不会改变的。

  所以,在生活的过程之中,我们都会留恋子孙,这是自然流露的,没关系。但是,我们心底要明白,在那一刻来临时,我们就要放下全部的心,归投极乐世界。总之,我们要有这样的观念:一个念佛人是决定愿生极乐世界;对往生来讲,都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专靠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他才是一个念佛人。

  一个念佛人的心态,就是要知道,我们今生今世所遭遇的成败得失、苦乐祸福,所有的点点滴滴,百分之百都是跟我们的过去世有关,是生生世世所造作而来的。我们就是生生世世以来有造那样的因,所以今生今世才会出生在某个国家,做某人的子女,与某人结为夫妻,生几个儿女,身体健康或病弱,头脑聪明或愚钝,事业成功或失败,际遇是顺或逆……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生生世世自己所造作而来的,不是别人导致我们那样的。所以一个念佛人要了解三世因果,相信善恶报应的道理,要有安份守己,随遇而安,逆来顺受之心,不要对人以牙还牙,这样来念佛才会感到自在喜乐;若念佛人不了解这种善恶报应、三世因果、自作自受的道理,就会凡事不平不满、嫉妒计较、争吵怨恨,他虽也念佛,依然是苦苦恼恼,乃至于会作出极端的行为,甚至于最后去自杀;这样的话,怎么可以怪罪阿弥陀佛说,我已经念佛了,怎么使我步上自杀之路呢?我是一个念佛人怎么还会这样呢?如此怪罪阿弥陀佛都没有庇佑,这样对吗?

  我们要了解,既然我们的身体仍然处在这个家庭环境之中,与子孙家眷、亲戚朋友互动往来,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该有基本的做人态度,如果态度观念有偏差就会导致自己的苦恼。譬如说,已经有几天没吃饭了,结果肚子饿、胃痛,甚至饿到濒临死亡。我们应知,肚子饿有肚子饿的因果,如果这个时候竟说:我都在念佛了,怎么还使我肚子饿?这个因果就不符合了。又譬如说:几天前气温很低,你故意只穿单薄的衣服,致使着凉感冒,却又疑惑已经在念佛了,怎么佛没有保佑我、赐我健康,不受感冒生病之苦呢?这样的想法也是不符合因果业报的道理。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该要互相谦卑体谅,多为对方设想,在态度方面要尽量亲切和睦。但是,自己虽然念佛,习性依旧未变,思想偏激个性冲动,三言两语就与人争吵,这样自然与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不和了,这时怎么可以怪罪说:我已经在念佛了,怎么会使我因缘不好?所以,做为一个念佛人,要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要安份守己、随遇而安、逆来顺受、不要以牙还牙,不可以说你对我这样,我也要这样对你。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将所遭遇的逆境怪罪在子女、媳妇、丈夫、妻子、或是其它人身上,我们应该了解这都与曾互相欠债有关,这个逆境机缘,正是我们偿还欠债的时候,因为那都是我们以前欠他们的,我们过去曾经得罪、伤害过他,今世才会遭受他这样的对待。想想看,天底下的男人那么多,天底下的女人那么多,你为什么却会偏偏与这个人结婚,生育这种子女,与这种媳妇相处呢?这都是各有其相关的因果啊!所以,我们对于来到眼前的一切,都要欢喜做、甘愿受,不可以牙还牙,否则前债不但未还,又再另造一个新业了。

  一个学佛、念佛的人了解这个道理,所以第一会「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第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三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愿生极乐世界,是讲真的,不是讲假的,是百分之百愿生极乐世界,这种的心是坚固不移的。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对这个家庭还眷恋不舍,平时当然也尽责尽份,不过若到了临终之时,自然就会放下。然而,这其实只是暂时的放下,因为到极乐世界之后,反而能够达成我们持续照顾眷属的愿望,而且在达成这样的愿望时无凡夫心,境界更高超。

  所以,一个念佛的人,他深刻清楚,往生是专靠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对于人情世事,也要恪尽本份,不可以假藉念佛之名,而回避应尽的责任。因此为人子女,应当孝顺父母;为人父母应该好好栽培子女;为人兄弟要互相和睦友爱;对其他人要尽量包容、援助对方;即佛教所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己要随缘随份随力去做自己做得来的善事。不过,他有一个观念,就是做任何的善事,对于往生而言,是没有增减影响的。因为不是靠这些善事,来回向往生,来辅助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这样的;他只不过是随缘随份,随顺一个学佛人的本份和境缘,遵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知道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这些善行;要往生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已经全部具足。所以,这六字名号称为万德洪名,这个「万」不是百、千万数目的万,这个万是圆满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这六字名号就已圆满具足,没有丝毫欠缺,而且超越所有六度万行的功德。这样说来,他所作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往生而言,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而且也不相关。因为他不是靠这些来往生的,所以他作这些事情,不属于正行,不属于杂行,不属于自力,也不属于他力;正行杂行,自力他力,是针对往生而言的。如果与往生没有关系,那就没有自力他力、正行杂行的分别了,因为这些都谈不上。

  一个念佛人,第一要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第二要愿生极乐世界。第三要专念弥陀。

  如此说来,一个念佛人若自杀会往生吗?倘若他是平生就已决定往生身份的念佛人,则不管他自杀与否,都决定往生,也就是说,不管他是寿终正寝,有无疾病,甚至于遭遇空难、水灾、火灾、车祸……致死,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那他怎么会选择自杀呢?我们应知,凡事都有原因,这个人若有依照刚才所讲的三项观念,他不会随便自杀,他知道人生的际遇再怎么样的苦厄,都是自己造作而来,不是别人致使我这样的,这都是要偿还的,因此他不会像世俗的人一样,抱着一死了之的逃避观念;所以,假设他会自杀,一定有他的特别原因。他的原因是什么呢?他知道自己没有亏欠别人,在这个世间,拖着病重的身躯,除了使自己痛苦,也增加他人负担以外,已经没有意义和价值了,加上他一心一意要赶快往生极乐世界,不想再拖了,这才采取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所以,若是因为这种的念头而自杀的,就决定往生;反之,如果不是这种的念头而自杀的,则不一定往生,总之,要看他存的是什么样的心念而定。

  刚才提到专念弥陀的名号,要怎么样念呢?念佛方式有: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四种。平时我们以金刚念为主,金刚念就是动嘴唇不出声音,自己听得到别人听不到;因为金刚念比较不累,可以从早到晚的长久持念。那么还需要大声念、小声念吗?这要视情况而定,若是大众共修的时候,大家都出声念佛,这样大家就都大声念,但是如果随众大声念,念累了,没力气念了,那就转为小声念;若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念佛,则以金刚念为主,如果有时候自己想要大声念或小声念,那就随己意大声念、小声念或心中默念,最主要的则是金刚念。

  为什么我们比较鼓励金刚念呢?原因是,金刚念只是动嘴念,不会累、不伤气,又没有默念的缺点。我们凡夫的习性就是妄想杂念不断,妄想杂念不用去学,是与生俱来牢不可破的。如果我们以为心中有在默念佛号,而其实往往都没有在念佛,那就自然而然会落入妄想杂念中,所以我们要动嘴唇念,以动我们的嘴唇来摄住我们的心。因此我们平时最好养成动嘴唇念佛的习惯,走路也好、工作时也好、在家里也好……都动嘴唇念佛,念成一种习惯。

  再进一步来讲,还有专心念佛与散心念佛之别,散心念佛就是在走路也好,工作时也好,其它的任何时候,只要是不用动脑筋,我们都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在口中,这样称之为散心念佛,而不是专心念佛;因为我们眼睛在观望,耳朵在听周遭的声音。详细一点说,眼睛在看周遭的环境,耳朵在听周遭的声音,手在做其它的事情,我们不会因为这样就不念佛,只要还能够念佛,我们就会继续念佛,在这样际遇中的念佛,就是散心念佛。

  另外一种是专心念佛,当我们没有在做其它的事情时,没有在动脑筋,没有在想事情……等,在这空闲的时候,专心念佛,一字一句,都很清楚,这个时候称之专心念佛。所以,只要我们今天到佛堂,不论时间长短,即使只是短暂的几分钟,都是专心念佛的时候,因为我们坐在这里,不用做事情,身体静坐不动,闭上眼睛,只听自己念佛的声音,称为专心念佛。

  一个人的念佛不是散心念佛,就是专心念佛。所以,念佛有散心念佛及专心念佛二种。我们一天有多少空闲的时间来专心念佛呢?24小时之中,有8小时要工作,8小时要睡眠,三餐饮食、盥洗、娱乐……,除此之外,都是没有在做事情,没有在动脑筋的时候,我们一天当中有多少这样的时间?初学的人,可以自我要求,利用这样的空闲时间来念佛,可以念几千句、几万句的佛号,将它变成固定的功课。在这段念佛的时候,用念珠来计数,自己念了多少句的佛号?因为有加以计数,心才能够专注于佛号;不可以在有空闲的时候,东摸西摸,虚度光阴时间,白白浪费掉难得的专心念佛因缘;也不可以因为自己有在动嘴念佛,当有空闲的时候,也是东摸西摸,说自己有在散心念佛,不应该如此,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专门用来专心念佛。所以,散心念佛,乃是因为一个念佛人,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任何事情、任何境缘,亦即行住坐卧,时处诸缘,理所当然都要念佛。若有专心念佛时间,就要专心念佛,不能只因有在散心念佛就忽略了专心念佛。

\

  再者,每个人的根机、因缘各不相同,有出家众、在家众,有士农工商的上班族,也有退休养老的银发族;有根器佳的人,一念佛就获得心清净的;也有三不五时烦恼重重的人,念佛时妄想杂念极多。十方众生的根器,各个不同,这都没有关系,只要以他的根器去念佛就可以了。他是什么样的根器,阿弥陀佛就会怎么样的去救度他,不会因为他是在家众,念佛时妄想杂念很多,或是每天的念佛不太多,这样子阿弥陀佛就不去救度他。因为阿弥陀佛知道众生的根器,是各个不同,有的人比较有时间可以念佛,念得比较多;有的人比较没有时间,所以念佛念得比较少;有的人比较精进,有的人比较懈怠,有的心比较清朗,有的心比较烦恼,这就是千差万别的十方众生呀。但是,阿弥陀佛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冤亲平等,自他一体的,没有任何的差别观念,所以,只要他是决心要往生极乐世界,完全依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都可以平等的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我们念佛人也不要彼此互相比较,做比较会引致苦恼不安,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随自己的身份、力量,来约束、要求自我,一有时间就念佛。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就是要我们就自己的时间来念佛,所以我们就要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有时间就念佛。

  再进一步而言,一切众生都有心念,既然有心念,我们如果没有念佛,一定是念妄想杂念,念念都是业,《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个学佛的人,就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心,这样才是一个学佛的人;当心念浮起的时候,自己要能察觉到,自己在察觉到当下的念头时,当下要警惕自己就将这个念头消解;但是,我们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消解力量,所以我们将这个念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

  另外,若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很恳切的话,他不需要别人的鼓励鞭策,他自然而然会想要念佛。因为他知道世间是虚假的,是颠倒的,不是真实的;唯有极乐世界才是真实的,阿弥陀佛才是真实的,才是值得追求的,才是值得心心念念去思慕的,他的心心念念自然会想要念阿弥陀佛。因为他知道尽其一生之中,最有价值的,便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他知道他的一生当中,最有价值的,不是事业有成就赚大钱,地位崇高,家庭美满,他知道这都是各人的因缘果报,而且苦乐祸福都只是暂时的。更何况,其实娑婆世界是唯有苦而无乐,乐尽苦至,乐的本质即是苦。所以,他决定要彻底离苦得乐,究竟厌舍娑婆之苦,完全欣慕极乐之乐,他有这样的观念。既然有这样的观念,他的心心念念自然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如果是这样,他就是一个决定往生的人。决定往生的人,就是不必等到他临终的时候,才能够确定他是否往生?在他临终之前,现在就已经是决定往生的身份了。如刚才所讲的,无论什么样的境缘,生病、自杀、灾难而死的……,都决定往生,他不会怀疑,他知道届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他。因为阿弥陀佛有大智慧、大神通、大慈悲、大愿力,祂知道每个念佛人的业是什么样的业,他的寿命到何时结束,在什么情况下往生,阿弥陀佛通通都知道!

  所以念佛人了解佛心,他对往生就没有怀疑惊惧,为什么呢?经典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一个念佛人,他时时刻刻、永永远远、从现在到临终,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犹如水盛在这个杯子内,它不会流到外面。我们念佛人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之中,而且到了临终之时,《阿弥陀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阿弥陀佛就会带着观音、势至、清净海众,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是阿弥陀佛先来,然后我们在命终之时,才能够心不颠倒,正念现前,决定往生!这个时候,还没有断气之前,称之为临终,在尚未断气临终的时候,我们念佛人就会看到阿弥陀佛出现;不管他是否昏迷,即使昏迷,也会在昏迷中看到阿弥陀佛。如果在病痛中,他也知道不是他不想念佛,只因现在痛苦到无法念佛,但是他的心中有安慰,知道时间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他!所以静静地等待阿弥陀佛的出现,像这样的念佛人,在这个时候,他的心中有极大的欢喜踊跃,知道人生轮回的苦,肉体的苦,世间的苦,已经要尽了,眼前有极乐之乐,平白地要送给他了。

  所以一个念佛人,对阿弥陀佛的救度,对佛心有这样的了解,他在临终病苦,无法念佛的时候,他的心中依然有安慰,有极大的喜乐。如果念佛却对阿弥陀佛的佛心不了解,或是对阿弥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不了解,这样他就会苦恼。很多念佛的人,往往因不了解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本愿救度道理,他虽然有在念佛,却心生不安,到了临终之时,也还苦苦恼恼,甚至于让别人担心他到底是否有往生,那都是因为他对佛心不了解。所以,如果了解佛心,了解念佛的道理,不管他怎么样的念佛,他的心都是安稳的,不会怀疑。所以,我们就是这样在念佛的:你是什么样的根器,就以你现在的根器去念佛;对往生而言,你就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是在人情世事方面要看淡,对于应尽的本份仍要尽力。一个身为佛教徒的人,对于佛教界,他也会随缘随份去做,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自苦、不自恼。若他去做了之后,觉得很辛苦懊恼,这样就不妥当,就不需要去做,因为我们要做就做到让自己感到喜乐,感到有价值感,感到有需要感,否则若做得苦苦恼恼,会使自己不安乐、不欢喜,而且也会或多、或少与他人结怨,这样就不适当了。

  我们念佛人为人处世有一个原则,就是两句话、六个字:「守大体、有分寸」。 守大体就是:我这句话应不应该讲?这件事情是否应该去做?是否应该去和这个人接触?如果是不应该,就不应该起这样的心念,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行为;如果是应该去做,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应该要怎么做?分寸要怎么拿捏?这就是守大体、有分寸。无论任何事情都要「守大体、有分寸」,夫妻、父子、兄弟、朋友、莲友……彼此之间,都各有各的大体和分寸,所以任何事情都要守大体有分寸。一旦没有守大体,没有分寸,就一定会混乱,将带给彼此苦恼。刚才所讲的,都是一般莲友普遍性的问题。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