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的重点在于如何践行佛理
古印度时不注重文字记录,知识相传全靠一张嘴,你告诉我,我告诉他。佛教在诞生之初,就是释迦牟尼一个一个地给弟子授课,说这世界太苦,要从苦中解脱就得明白世事的无常,这就是佛教的原始教义。
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典籍开始出现,并越来越繁多深奥。这些典籍有的是根据释迦牟尼的话语而编撰的,有的则是后世中佛教的集大成者对教义理论的完善和解释。
然而佛教经文再多,也都是在释迦牟尼他老人家描绘的蓝图下进行的,用两句话来概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两句是佛教的思想精髓,所有的佛教教义都是根据这两点展开的。
诸行无常:世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都是有相对的条件和关系,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产生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相当于我们高中政治课本中对联系和发展问题的哲学论述。
其中的条件和关系,佛教称之为“因、缘”。 一切事物或现象称为“法”。佛教的基础理论为“万法缘起”。因为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都是有条件,有因缘的,所以没有什么是可以毫无因由的存在变化,事物现象本身不能自我控制,因此说没有自性。既然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也不能改变消亡的结局,做不到恒常的存在,所以说是无常。
诸法无我: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彼此相互依存,并无“我”的恒常不变的实体与自我主宰的功能。
佛教既然认定“万法缘起”,就要承认世上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随因缘产生的,任何生命都不会永生,既然都是因缘所致,那就没有造物主,没有上帝,这与耶稣基督的上帝创世论完全不同。
那大家可能会有疑惑,既然没有上帝,那释迦牟尼佛是谁?他不是佛教的神,佛教的上帝吗?
佛教把各路神佛也看成是一种众生,这个众生跟人一样都要受因缘的支配,佛不是永生的,也有生命尽头的那一天。当然,把佛当神这也是佛教神化的结果。
释迦牟尼给的这两大论点,就是为了解释这世界为何为苦,因为无常无我,既然什么都不能永恒、都没有自性,那便不要执着,不执着于恒常,也不执着于自我,没有执念,就能解脱。这就是佛教的解脱之道。
虽然道理不难,但却少有人能做到,所以佛教修行的重点不在于学习多么高深的佛理,而是在于如何践行。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