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曾有一头猕猴,被大人打了,没有办法,反而把怨气出在小儿身上。
凡夫愚人也是这样,先前所瞋怨的人,岁月更迭不停之中,已在过去死了。对于相续后生者,以为是前人的延伸,就凭空生出瞋怒之念来,恶毒的愤恚之气转而愈加深浓了,就像那只痴猴,被大人打了,反而泄怒在小儿身上。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
原典:
83.狝猴喻
昔有一狝猴,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儿。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先所瞋人,代谢不停,灭在过去。乃于相续①,后生之法,谓是前者,妄生瞋忿,毒恚弥深。如彼痴猴,为大所打②,反瞋小儿。
注释
①乃:他本作“及”。
②大:他本作“大人”。
来源:
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