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直进】
由于东岸群贼的唤言,我们学了两首善导大师的偈子,也是要坚固我们的信心,因为我们可能会遇到被人破坏的景象,这是自然而然的。
好!我们还是继续学习「二河白道喻」,《善导大师全集》二百五十六页倒数第三行。
「此人虽闻唤声」:这个人虽然听到别解别行妨难的声音,就是那些「方便破坏竞生怨」的声音(可不是弥陀的呼唤声),那能听他们的吗?当然不能听!
所以,「亦不回顾」:连头也不回,也不去看他们一眼,听都不听。
「一心直进,念道而行」:一心信顺弥陀的呼唤,就在这条白道上,念念无遗,顺道而去。
「须臾即到西岸」:「须臾」是形容很短的时间,多到一辈子,少到十念一念。话讲回来,我们一辈子,或一百岁,或八十岁,从生下来开始念佛,也是太短、太短的时间了!旷劫以来的流转那真是无法计算。
「永离诸难」:今生很短的时间,便离开一切三途六道的恐怖景象。
「善友相见」: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庆乐无已」:无法形容的法喜法乐。
【二点启发】
善导大师的「二河白道喻」,对我们有很多启发,我们在前面也都作了一些说明。针对现实,下面两点尤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凡夫贪瞋烦恼心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一般都以为,必须消灭贪瞋,没有烦恼,才有所谓的清净心,但善导大师却说,正是在凡夫贪瞋烦恼心中,而有清净愿往生心。贪瞋烦恼不仅不碍清净,而且能生出清净。一般都不认为这颗愿往生心有什么清净可贵,而是在愿生心之外另求一种清净心。但善导大师却说:即此愿往生心即是清净心,除此之外,全是贪瞋水火,并无清净。愿往生心的清净,是不垢不净的清净,绝对性的清净。虽有贪瞋,不能令它染污;没有贪瞋,也不能让它更清净。
二、「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不顾,就是不要看,不要管,不要理会,更不担心害怕。善导大师叫我们念佛,根本不用管贪瞋烦恼,只管念佛;因为有对岸的保护,不会堕落水火二河当中。但我们很多人,他不懂得靠对岸保护、行走愿力白道去往生,而是固执地认为:「虽然念佛,至少要伏住贪瞋烦恼才能往生。」所以,有现成的愿力白道他不走,时时丢开念佛,去做毫无意义的对治贪瞋烦恼的灭火汲水工作,但瞋火永远灭不尽,贪水永远也汲不干。
【三点提示】
好!
「二河白道喻」依文义就简单讲解到这里。还有三点需要提示:第一点,「二河白道喻」是善导大师解释《观经》所举的譬喻,但并不仅仅是善导大师自己举的譬喻,而是有《观经》经文的依据。
「二河白道喻」,其实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的第七华座观所显示的景象。华座观中,释迦牟尼佛告诉韦提希夫人:「吾当为汝,说除苦恼法」。这个时候,无量寿佛住立空中,放大光明。善导大师解释说:「娑婆化主为物故,注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释迦牟尼佛发遣我们,阿弥陀佛来招唤我们──用身相光明来招唤我们。
第二点,「二河白道喻」是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三心」中的「回向发愿心」时所作的譬喻,但不只与「回向发愿心」的解释相关,而是和整个「三心」的解释相关。
「二河白道喻」是以譬喻的形式来总体说明《观经》「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同时也是描述每一个欲愿往生人的心路历程,中间有它先后的次第。
这个人,当他体会到自己是必死无疑的「三定死」之机,而说「既有此道,必应可度!」那个时候,他就是「至诚心」,发起了真实心,真实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真的要过去,那个时候叫「真心」;真心发起,当下就闻到了释迦牟尼佛的发遣和阿弥陀佛的呼唤,而这样闻到两土世尊的遣唤,心中有安住,就进入「深心」──「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没有疑惑心;才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就来唤他回来,而「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就是「回向发愿心」。群贼来干扰他,破坏他,但是他这种真实、深信心中的愿心,不被破坏,而是「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深心」从「至诚心」来,包含「至诚心」;而「回向发愿心」从前面「至诚心」、「深心」而来,包含「至诚心」、「深心」,后后包含前前。善导大师解释「回向发愿心」说:「真实(至诚心)、深信(深心)心中,回向愿生彼国(回向发愿心)」。
第三点,「二河白道喻」的最后落脚点在:「一心直进,念道而行」、「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就是「一向专念弥陀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