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佛家的‘佛’究竟为何物?

发布时间:2024-01-30 05:25:17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佛家的‘佛’究竟为何物?

首先,我们要明确“佛”是什么?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约前566—— 前486年),释迦牟尼是佛门弟子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乔达摩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早年就受到人世间生、老、病、死各种苦恼的困 惑,加上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离家出走,访师问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经历诸多磨难,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这一年他35岁。之后历时45年, 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

佛 的本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佛对大千世界认识之初,就以探索如何解脱人世间的苦难为目的。人生有八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 盛。佛从本义来说,就是帮助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

学习佛教的精神,就是学习其“济世爱人”的思想。济世,就是普度众生,度己度人。从个体来说,要爱国,放在当今是爱祖国、爱人民,这是人生立世之本;爱人,就是要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的人,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假如每个人都充满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其次,我们要明确“谁能够成佛”。

或许有人会说,佛教徒潜心修行,远居深山古刹,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这没有什么好。我们日常对佛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寺庙,里面修行的僧侣可称为职业修道者,这只是佛教修行的一种表现形式。普度众生,济世爱人,是佛法最重要的教义,体会教义、践行教义,形式不重要,关键在于每个人的修炼。

佛的法身是见不到的。普通人心中有佛,其实无佛;佛心中无佛,其实有佛。

这就是“色”与“空”的道理。我们见到的佛是为了教化方便,变化而成的千千万万个化身中的一个,“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梨花一放翁”。

假如说观音菩萨的法身是天空中的皓月,那么她的化身就像恒河的影子一样,千 变万化数不清。可以说,佛在你的心中,佛在你的身旁。教化你的对象就是佛,也可能是你的父亲,你的同事,甚至是你的小孩,只是佛为了教化方便,为了度你而实现的化身 。

谁能够成佛呢?佛说“芸芸众生”皆可成佛,“芸芸众生”细分为“四生”, 即胎生、 卵生、湿生和化生。胎生,人是属于胎生的,当然能成佛;猪狗牛羊等都是胎生,也能够成佛。卵生,鸡鸭鹅是卵生的;青蛙蜻蜓、癩蛤蟆等也是卵生的,也能够成佛。湿生,由于阴阳际会等原因产生的,如蚊虫、细菌等,都能成佛。 化生,是超脱了自然界的东西,如诸天、地狱等,里面的天兵天将、阎王老子、牛头马面、恶鬼色鬼等,经过修炼也能够成佛。

西游记中,唐僧代表的是人,孙悟空代表的是石头、万类的灵长,猪八戒代表的是动物,沙僧代表的是诸天地狱,白龙马代表水族等。经过这样的划分,真的还想不出什么不能成佛的,何况于人乎!

人人皆可成佛,就是说,人人都有佛性,都具备成佛的素质。人人心中有灵山,要求每个人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长短、大小,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这是战略层面的。人人能够成佛,便是你必须努力的方向。每个人不一定能修炼成为至高的佛,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佛。即取经是个大目标,取什么样的经,这就是成什么样的“佛”了,这是战术层面的。

最后,要明确“怎样才能成佛”。

成“佛”,不是要你当和尚,或不同信仰人的改行当佛教徒。成佛,是一个使人的心灵得到超脱、完善的过程。每个人不一定成佛陀,但必须有心中之佛。

要培养良好的品德。《资治通鉴》中对德的论述非常精彩, “徳者,才之帅也; 才者,德之资也。

有德有才,谓之圣人;徳胜于オ,谓之君子;オ胜于徳,谓之小人;无徳无オ,谓之庸人。” 培养品德,必须修炼心性,坦荡豁达,远离贪欲,使自己清净,使自己忠诚;必须要有爱心,要回报社会。要做自己的“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

要树立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佛的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百炼才能归真,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很多人离成功很近,但最终放弃了,因为就缺最后的努力。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些事情没有成功,往往叹息“差一点”,有没有想到这“差一点”,正是对个人精神的一种磨炼,对个人意志的一种考验。坚持就是胜利,坚持使人成功。

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是只有干大事才能成佛,对个人来说是大事,放在整个国家来说,未必是大事;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相比,也未必是大事。对个人来说是小事,假如有一天,你的小杠杆不小心撬动了地球,就变成大事了。大小总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它要求你在每个岗位、每个角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精心完成每一项任务,在不断的做好小事的积累中,你离成功就越来越近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