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须菩提尊者
空生第一须菩提
须菩提汉译‘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故名。又译‘善业’,禀性慈善,不与物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善护三业,故名。又译‘空生’,以其生时,家宅皆空,故名。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佛陀到他的家乡布教,他的父母改信佛教。须菩提受父母的影响,出家做佛的弟子。
解空第一
佛在祇园精舍准备说金刚般若时,须菩提在大众中站起问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菩提心,应如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答说:‘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时,要行无相布施;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我、法二执,不能缠绕;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能束缚。离一切执,才能见到空理;离一切相,才能见到人生。’须菩提闻佛说法,证悟空理,在佛弟子中被称为解空弟一。
什么是空?空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同义词。佛教说空,不是虚无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无因果的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空。而是充满了利人济世,广修六度万行的菩萨精神。菩萨,于一切诸法不起执著。应住于空,住于无分别,才能完成六波罗密的修学,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俱足神通,畅游佛国,化益众生,庄严佛土,安住自在解脱的境界。
传说佛曾到忉利大为摩耶夫人说法。三个月过去,佛回到人间,大家都争先恐后前去迎接,当时须菩提去灵鹫山的石窟中缝衣,听到佛回来的消息,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忽然一想,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看见。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把佛的法身当成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肉体,是不识空性的表现;不识诸法空性,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佛的法身是无我、无人、无作、无所不作的诸法空性,空性是无处不遍,佛的法身也无处不在。于是他安然坐下,依旧缝衣。
在迎接的人群中,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第一个看到佛。她一边顶礼一边说:‘弟子莲花色第一个迎接佛陀,请接受顶礼。’佛陀对她说:‘迎接我的第一个人不是你,是须菩提。此时须菩提在灵鹫山石窟中观察诸法空性,见法即见如来,所以他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
乞富不乞贫
根据佛制,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可是须菩提离开精舍后,总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不管路程多远,他都要赶到富贵人家去,否则宁愿饿著肚皮也不行乞。
日子久了,一些比丘批评他看不起穷人,贪嘴好吃。须菩提向这些人解释说:‘我向富人行乞,绝不是为了贪图美味珍肴。如果好吃,我就不会出家学道。为什么我不到穷人的门上行乞?因为穷苦人家,自己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还有多余的饮食供养我们?我们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已经十分内疚,怎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富人施舍区区一餐之食,不啻九牛之一毛。这即是我乞富不乞贫的原因所在。’
一次摩诃迦叶对须菩提说:‘我向贫穷者乞食,给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富人福多,何必锦上添花?’迦叶的话,无疑是对须菩提的批评。
须菩提听后,很谦逊地说:‘乞富乞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佛法里方便有多门,我们可以各行其道,不必强人同己。’
须菩提的乞富不乞贫,大迦叶的乞贫不乞富,成为尖锐的对比。佛陀对他两个人都不赞成,曾诃斥责他们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对佛陀的教育,须菩提虚怀若谷,很快地纠正了乞富不乞贫的做法。迦叶著重苦行,依然我行我素,佛陀也不勉强他。
无诤三昧
须菩提的心境和胸襟,阔达自在,为诸比丘敬佩。但也有人对他冷讽热嘲,说他整天痴痴呆呆,一点也不活动,没有什么了不起。
一些比丘听了这语,为须菩提鸣不平,要和那些人辩论。须菩提劝这些好心的人说:‘修道的人要将讥嘲毁谤、逆境魔境看成是助道增上缘,可以依此消除业障。加强信心。再说诸法空性的真理,是无我无人,无彼无此,无高无下,无凡无望,平等一相。辩白和争论,是有胜负心,与真理相违。’
须菩提由于通达空性,所以能随顺世间,行大忍辱,对任何人,都能做到无恼无争。佛陀对他的修证,十分欣赏,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已证得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须菩提回答说:‘您老人家对我的称赞,真不敢当。我决不承认是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若有这样的想法,说明我执还未断除,终日还耽溺在有证有得的法执之中。其实,舍利弗、目犍连才是真正的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在灵鹫山石窟里坐禅,一天忽感四大不调,身心非常疲劳。在病重的时候,他结跏趺坐,端身正念著:引发身体病苦的原因,有的是过去的业报现前,有的是现生运缘的关系,用医药不能彻底根除。唯有深信因果,忏悔罪业,修习禅观,从心不苦到身不苦。经过正念和禅观之后,他顿时感到身心轻松自在.疾病也豁然痊愈了。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