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高慢心的活动,一般来说,它不太可能出现在初学者,因为初学者烦恼很重、业障很重,他自卑感都来不及了,一般会产生高慢的——老参!问题是:我们本来是没有资粮才学佛,每天忏悔业障、拜八十八佛,积集资粮、布施持戒,诶…有一点资粮了,开始高慢了。
在《唯识学》上说:一个菩萨开始高慢时──
第一、不见己过:你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当然你就不会调伏了。
第二、不受教诲:别人给你一个如法的教诫、劝谏,你再也听不进去了。这样的人,迟早要栽觔斗,因为你自我反省的力量消失了;你没有自我反省,别人在帮你反省、帮你劝谏你又不听,那你的烦恼,当然就不断的增长广大了。
我们讲一个历史故事,给大家体会高慢的过失:
在汉朝初年,有一则很有名的淮南王叛乱的故事。
这是在汉朝开国初年,一个最大的诸侯王的叛乱,它牵涉的人之广,以及层级之高,是历史上少有的。
讲到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刘邦他打下天下以后,他晚年的时候,其实吕后就大权在握,当然汉高祖一死,吕后就全部掌握大权了。吕后掌权之后,她做了两个事情:第一个、她增长吕氏家族的气势,广泛的利用吕氏家族来做官。第二个、诛杀汉氏的宗亲,特别是汉高祖的儿子,她只要不欢喜的,就把他杀掉。汉高祖有好几个儿子,有七、八个儿子,杀到最后只剩下两个儿子,一个是皇四子─后来登位的汉文帝,第二个是皇八子,就是淮南王。
汉文帝为什么没被杀害呢?因为汉文帝这个人:个性很敦厚,历史上说这个人勤俭刻苦、崇尚无为,他的个性是与世无争的。他做皇帝的时候匈奴来打他,他就是和解…就把公主嫁过去,用和亲政策;和亲政策不行了,匈奴继续打,顶多把他赶出去,赶出去就不再追了,赶快收兵了。他完全是一个无为的思想,当然在那个时代无为是对的,因为汉高祖多年的征战,老百姓很辛苦,让大家好好的休息,所以有这个文景之治!总之,汉文帝是一个很谦卑、很包容的人,勤俭刻苦、崇尚无为。
但是他弟弟皇八子就不同了,这个皇八子淮南王,很小的时候,他的生母就死掉了,所以他是吕后一手把他带大的,他仗恃吕后的权势,历史上说这个人嚣张跋扈,完全不把他哥哥当一回事。
《史记》上讲淮南王,他有三大过失:
第一个、自订法律─他在诸侯国里,不用汉朝的法律,自己定法律,这是不合乎礼法的。
第二个、戒严清道─他身为一个诸侯王,他出巡的时候,每一个老百姓都要跪在地上,等到诸侯的车子过去,这个是只有皇上才用的礼节,所以他是僭越礼,戒严清道。
第三个、出言不逊─讲话很不客气了,甚至于对汉文帝讲话都很不客气,但是汉文帝,因为兄弟都死了,就剩淮南王,一再的包容,让这个淮南王的内心不断的高举,终于产生了叛乱,后来因为事迹败露,就被汉文帝的中央军队给消灭了。
淮南王被抓之后,汉文帝没有杀他,念着兄弟的感情,削掉他的爵位,贬为平民,然后把他贬到四川巴蜀之地。
不过《史记》上记载:淮南王叛乱以后,非常的后悔,他临终之前说:我以骄慢,不见自过若此,我怎么都不能体会我哥哥对我那份的宽厚呢?还如此骄慢,竟然见不到自己的过失。后来他就绝食不吃饭死掉了。
淮南王是有才华的人,诸位看历史…他作了很多的著作,但是他因为高举的缘故──一个人高举,最可怕的是什么?看不清自己的定位,产生非分之想!
我们会产生很多的烦恼,是跟高举有关系的,因为你高估了自己,然后你就会产生非分的追求;所以一个人高举以后,你所成就的功德,就很容易破坏掉;因为你躁动不安,你不能安份了;不能安份,功德就不能够继续增长。
菩萨他一旦高举,就像一个人饮痴水一样,看不清楚东西南北了,就像沉溺到大海里面,他再也看不到前方了,这就是高慢的过失。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