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这就是六祖惠能那首石破天惊、传颂千古的偈子。
永明延寿禅师曾有一个著名的四料简,讲了四种修行方式,从最差的“无禅无净土”,到最高的“有禅有净土”,各有次第。而第一个提到的是“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许多人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永明延寿贬低禅宗,褒扬净土。事实是这样吗?其实这是一种没有领悟到延寿禅师良苦用心的误解。延寿是禅宗一花开五叶中法眼宗的第三代祖,是禅宗的嫡传,怎么可能贬低禅宗呢?
那么为什么他会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原因很简单,那种可以通过禅宗法门顿悟的上上根器的人,世间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净土的这种修行更适合普罗大众。禅宗和净土宗是不同的法门而已,二者并不对立。不仅不对立,而且从根本上讲就是一家。
为什么“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里就是顿和渐的关系,如果只是顿悟了,而没有渐修的保障,这种顿悟未必牢靠。
我们再回到《坛经》,五祖之所以在公开场合下夸神秀的偈子,被让大家依照神秀的偈子修行,就是因为,这个偈子更适合绝大多数人。所以说,五祖并没有欺骗大家。只是为大家选择不同的法门而已。
因材施教,这是从孔夫子那里就开始了。我们看《论语》,就会经常发现,弟子提一样的问题,孔老夫子总是有不同的答案。这在古代中国,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自从来的东禅寺,这是五祖第一次给六祖说法,也是五祖最后一次给六祖说法。而说的正是六祖一直念念不忘的《金刚经》。五祖怕被别人看见,就用袈裟把周围围住,只给六祖一个人讲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彻大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金刚经》的第十品,刚刚不到三分之一,六祖就彻悟了。剩下部分就没有必要往下继续了。原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于是激动不已的六祖,用“何期自性”一口气说了五个排比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想到。这一晚上,六祖得到了五个没想到。
他悟到了自性的五个属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这五个属性,最根本的就是本自清净。正因为本自清净,所以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个自性,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什么都具足,毫无动摇,而且是万法的源头。所以,他在《坛经》一开篇就毫无保留地说给大家听。而且,在敦煌本的偈子里也已经表述过。
最后,五祖还送给了六祖一个偈子: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有情,就是指众生。因地,就是下种之地。果,就是种子长成的果。有因就有果。
到此为止,五祖和六祖完成了禅宗祖位的交接。
那么,五祖为什么急于把衣法传给六祖?因为五祖马上就要退休了。
关于五祖弘忍大师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曹溪大师别传》有明确记载。《曹溪大师别传》中说,六祖和五祖告别以后,只过了三天,五祖就去世了。非常突然。也许是五祖预感到时日无多,所以,才急急忙忙把衣法传给了六祖。
而且,根据《曹溪大师别传》记载,六祖走后,五祖对门人说,你们别在这待了,赶快散去吧。这里已经没有佛法,佛法已经南去了。
六祖在黄梅只待了八个多月,而且这八个多月基本上是在后面干破柴踏碓的杂役。所以说,腰石舂米,就是六祖在寺中的全部修行生活。这就是禅宗的特色。禅在哪里?禅就在腰石舂米之中。破柴是禅,踏碓是禅,吃饭睡觉都是禅。
有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偈子: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首偈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