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佛菩萨到底希望我们怎样供养他们呢?

发布时间:2024-02-23 05:25:18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佛菩萨到底希望我们怎样供养他们呢?

一直有个疑问,拜神和拜佛菩萨, 究竟有什么区别?不都是用花、果、香之类的东西吗?看着相似,但其实佛教中的供奉,跟一般意义的供奉完全不同。打个比方:就像蜗牛和牛的不同,变色龙和龙的不同,天花和天女散花的不同。一句话概括:压根不是一码事。

话说远古时候,人类也就是个野生动物,几乎所有自然界事物,都能轻易把大家虐成狗。于是人们相信,有某种神秘力量掌管着这些现象,出于最朴素的生存智慧,一些聪明的家伙提议拿食物供奉它们,这就是原始祭祀行为,一种最粗暴直接的交易概念。

然而大神心海底针,他们究竟好哪一口谁都没谱。所以古今中外的祭祀内容,普遍源自人类的想当然。于是世界各文明系统中,供品基本大同小异,吃喝玩用加土特产,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农贸风。

民以食为天,所以粮食是最常见祭品,更稀罕些的是肉食,《诗经》也提到用鲜嫩果蔬献祭的案例。既然供奉的重点在于奉献好东西,那么作为粮食的浓缩精华——酒,其价值比黄金珍贵得多,在祭祀中也常被采用。

我们知道,人类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途径处理世界信息。因此祭祀内容除了最基础的物质受用,音乐与气味作为更高级的“”供奉,也被广泛应用。

在古代卫生条件恶劣,大家闻起来都相当糟糕,因此“熏香能净化罪障”这一概念,被各文化传统所认同。

这使得天然具有香味的沉香、檀香等材料,显得尤其珍贵,古今中外都是上供神灵的不二之选。《礼记祭法》记载,祭天时有“燔柴”仪式。把各种好东西焚烧,以升腾的烟气跟味道弥漫上天,而达到供奉神灵的美好愿望。

佛教诞生时期,古印度统治宗教——婆罗门教,就有大规模杀牲祭祀习俗。此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尼泊尔5年一度的“女神节”会屠杀将近30万动物做祭品。这一陋习直到2014年才被废止。

从遥远的商朝开始,人殉人祭祀作为合法社会制度,一直被传承不断,直到清朝才被明令废止。这就是祭祀大神的时代,虽然贡品看着天差地别,但无论是粮食鲜花做的小清新祭,还是重口味祭。琳琅的贡品背后不变的,是交易的本质。

那么佛教供养,就是大神祭祀的2.0的升级版本。是因为它的本质上完全不同。佛弟子做供养,并不是为了贿赂哪个佛菩萨踩着五彩祥云来打救你。

佛学供养发生作用的原理,并非以“交易”这么粗陋的逻辑进行。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佛教世界观说起。

佛学系统认为,我们所处的轮回游戏,由业力驱动运作。如果把人看作程序,那么业力就相当于构建程序的代码。代码的具体形态,就是自身业力情况。因此,供养的第一层意义在于“行善”。种下善业种子,优化业力。善业导致善果,于是人生境遇才有可能从内而外,由根本上发生改变。

所以佛学系统自古就非常提倡诸如:救济贫苦,供养父母等善行。《杂宝藏经》“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但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中。”开源要配合节流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在积累善业的同时,防止恶业造成损害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供养的第二层意义在于“消恶”。众生恶业主要来自五毒情绪。通过供养出自己贪治的珍贵事物,可以达到对对治“贪毒”的目的,从而有效抑制恶业的产生。

供养属于六度中的布施度,是大乘修行道六种标准训练之一。了解道理就很容易名表,佛学系统的供养由改变内心着手,进而达到改变生命结构的效果。

这是一种整体解决方案,跟着眼于即时收益的“交易式供养”,有着本质区别。佛学系统以脱离轮回、证悟解脱为目标。所以在供养“佛法僧三宝”时,实质财务固然重要,象征意义则更为重要。佛弟子日常所做供养,每样物品都很普通,但背后都代表着深刻的涵义。

正因为佛学系统以“解脱证悟”为目标,所以决定了即使再美妙昂贵的供养,其实都比不上实际修持佛法。《大般若经》云:“诸欲供养佛世尊者,当修三法:一者发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若能修学此三法者,乃得名为真供养佛。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走心供养,从我做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