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学说和义理自印度传来中国后,经过了数百年的消化、吸收,逐渐开始了一种本土化的演变,这种演变所结出的一个硕果便是“禅宗”。
在传统的说法中,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曾拈花不语,与会者都莫名其妙,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点头微笑,由此得到了法印心传。此后印度代代相传的有二十八位祖师,而将这种心法传到东土中国来的第一代祖师便是菩提达摩。当然,“西天二十八祖”基本上是后人构建出来的谱系,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历史上达摩于南朝梁时经海路来到中国,受过梁武帝的接见,但因为话不投机,便渡江北上,去了当时北魏国境内的嵩山少林寺,在后山面壁九年等待受法的有缘人,因此少林寺有“中华禅宗第一祖庭”之誉。后来慧可由于精诚求法,得到了达摩的认可,成为“二祖”。经过几代的传承以后,直到“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地区开创“东山法门”。这时已经进入唐朝时代。慧能(638—713)俗家姓卢,籍贯本是北方人,后来流落到了新州(今广东新兴)并在此地落户。他的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靠卖柴为生,生活温饱尚难得保障,因此根本没有条件读书识字。有一次在卖柴时,他偶然听到有人在念诵《金刚经》,感到心中豁然开朗,赶紧上前去问那人从何处得到这部佛经。当听说是从湖北黄梅的弘忍大师那里得到时,他便回家把老母亲安置好,毫不犹豫地立刻出发前去求法。见到慧能后,弘忍故意问他:“你从岭南那种未开化的地方来,哪里有资格学佛法?”慧能答道:“人是有南北之分的,但是佛性却没有差别。”由此,慧能得到弘忍的赏识和收留,但却被派到舂米的地方干重体力活。慧能知道这是老师让他做的一种修行,因此心中没有半点不满,在那里干了足足八个月。
有一天,弘忍突然把所有的弟子召唤过来,让他们回去各自写一首诗,表达心中对于“禅”的感悟,谁写得好便把衣钵传给谁,让他来做“六祖”。这时大家都有自知之明,觉得肯定是早已成为“教授师”的神秀才可以写出来;但神秀也觉得非常困难,好不容易想出来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却也不敢直接交给弘忍,而是半夜偷偷写在了墙上。第二天弘忍看到后,觉得还可以,但不够透彻,也猜到是神秀所作,于是命他再写一首,可神秀已经写不出来了。过了不久,正在干活的慧能听到有人在念这首诗,他一听便感到作者的境界还没有到,便请会写字的人在墙上写了另外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到后,知道慧能对佛法已经有所领悟,怕有人加害于他,便悄悄地将心法衣钵传给了他,并认可他为“六祖”,让他连夜逃走。慧能在南方一带隐居多年后,才出来弘法,禅宗自此大行天下。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故事出自六祖门人所记录的《六祖坛经》,对于神秀所代表的“北宗”和慧能所代表的“南宗”的对立,可能有些偏颇的描述。就当时历史的实际情况来说,神秀才是声名远播的一代高僧,他50岁后到弘忍处求法,90岁时被武则天迎请到神都洛阳。但对于后世而言,慧能以及《六祖坛经》所产生的影响却比神秀要大和深远得多。此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慧能去除了对于“禅”的繁琐的理论思辨,舍弃了“禅”种种的外在形式,将之变成最简单的直达人心的佛理。这不仅符合中国人,尤其是文人的思维习惯,而且更符合“禅”的本意。因为以人们惯用的思维方式,往往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完整的、终极的真理,而日常的语言文字也不足以表达出对这种真理的领悟,所以禅宗的宗旨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六祖慧能虽然不识字,但他找到了超然于一切事物表象背后的东西,所以能达到常人所不能至的开悟境界,最终成为禅宗所尊奉的一代祖师。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