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只有一卷,共有260个字,字字精华,属于《大品般若经》中的一节,也是其心髓,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心经》可以算得上佛教经典中最为简短的经文了。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使人终生受益。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般若即智慧,《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通过证得空性,从而断除烦恼,达到涅槃。该经曾经有过七种汉译本,如今社会以唐朝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最为流行。本篇文章,小编就经中比较有名的四句话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法喜充满。
一、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学佛修行,除了要深信因果,还要明白世间万物都是假相,是虚妄不实的,要看破放下,才能自在。佛法告诉大家,不管任何事物,不能着相,把一切看的太真,就如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樊笼,受其所困。《金刚经》里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内心不住任何东西,六根清净,人生的智慧才会显现。
《金刚经》里有许多有名的句子都表明证得空性的重要性。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世间所有我们看到的东西并非真实的存在,只是历史长河虚无缥缈的一瞬,既无常又短暂,所以随缘、不执着。只有证得空性、看到清净自性,才可成就佛性。因为一切本为空,所以就没有什么得得失失,故而没有生死、没有增减,也没有净垢,才可真正看破生死无常,不让心住轮回。
二、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曾经感慨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却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句收录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佛教认为,佛是开悟的人,人是未来的佛,人人具有佛性,也同样具有佛的智慧,只是这种佛性和智慧被世间各种虚假的欲望名利所迷惑、所障碍,看不开、放不下,烦恼、偏执、妄想,贪嗔痴慢疑五毒四溢,无法得到解脱。
涅槃,即“灭度、圆寂”,只有远离这些颠倒梦想,离开生老病死的苦,使智慧和福德都达到了圆满的成就,达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寂静、安乐状态,达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涅槃寂静。
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代表客观的物质现象,即具备形体的东西。
“空”不是没有,而是“空性”。“色不异空”,就是说世间一切事物都离不开空性的存在,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所有事物并不是真切的存在,是没有实体性的,它会随因缘条件而变化,所以叫“空不异色”。“空不异色”说明空性的显现也是离不开一切法而存在的。后两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非常熟悉,往往被当作调侃的说辞。这两句话和前两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理是相通的,都表现物质现象依因缘条件而产生和幻灭,都是无实体性的,所以一切皆空,色即是空。证得空性,从而看破生死,大彻大悟,了脱生死。
四、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标明了“五蕴”的重要性,“五蕴”指的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范畴,“受、想、行、识”属于精神现象范畴。色蕴,指的是对物质的认识,“受蕴”就是接受,面对境遇而产生的心理和适应程度。“想”是获取、想象,“行”是行动,“识”是认知。
“五蕴”是佛家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简单归纳和说明,用以教导人们放下一切,从而摆脱苦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观到五蕴诸法皆空,而自己无法主宰和决定,因而度化一切痛苦与灾难。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在心中,莫向外求。《心经》,用佛法点亮智慧的明灯,照破无明黑暗,解脱烦恼的长河。当你忧郁困苦的时候,不妨读读《心经》,让自己静下心来,静而生慧。生活需要智慧,希望大家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早日开悟、圆成佛果。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