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家庭篇
一、家庭教育
二、职业选择
三、人际关系
四、养生之道
五、养老之道
六、修行之道
七、设置佛堂
八、居家图书馆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重心,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更是国家兴衰成败的主要关键,所以,家庭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生活要美满幸福,社会、国家要安和乐利,都必须植基于健全的家庭之上。如何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呢?生活佛教化。就是说家庭生活要用佛法来净化、美化、弘化、佛化。
"佛化家庭"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职业选择、人我关系、养生之道、养老之道、修行之道、佛堂布置、居家图书馆等,一切生活行事都以佛法为依归,如此必能建设一个幸福美满的佛化家庭。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然而时下多数父母却往往把教育儿女的责任与希望托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甚至因为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儿女在人格、思想、观念的发展上产生偏差,影响所及,不仅关系孩子一生的前途,甚至贻害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因此,为人父母者,除了为儿女营造一个衣食温饱的家庭以外,更应该重视孩子成长中的每个阶段性教育,尤其是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更是重要。
儿童教育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有人描述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在美国长大的小孩,物质生活富裕,毋忧匮乏,自由自在,有如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
然而,美国的儿童管教太过放任,也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例如,许多儿童不受教,稍受委屈就打九一一找警察或到法院控告父母,以致于父母不敢"随意管教"儿女,以免动辄得咎。这种过度的"自由",有如过去中国大陆的红卫兵毫不留情地清算父母,真是丧尽天伦,导致父不父、母不母、儿不儿、女不女的社会乱象。
以往,中国的孩子管教非常严格,从小在"不打不成器、不骂不知义"的打骂环境中成长。所谓"棒下出孝子,惯养忤逆儿",严格的管教成为儿童生活的阴影。稍不留神,或学业成绩不理想,往往被痛责一顿,真是苦不堪言。
现代的工商业社会里,父母只想到赚钱,不知关心儿女的教育,结果造成了钥匙儿童、速食面儿童、维他命儿童、才艺儿童、移民儿童等。今天青少年问题日趋严重,跷家、逃学、吸烟、吸毒、打架、耍太保、飙车等,都是因为儿童教育不良,家庭、学校教育不良,以及社会教育不良所致。从小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中长大,身心无法健全发展,将来如何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呢?
过去曾统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发心供养出家众,有个小沙弥也来应供。在印度,即使是贵为一国之尊的国王,也必须对法恭敬顶礼。阿育王顶礼过许多大法师后,面对这位小沙弥,实在很为难,无法心甘情愿地礼拜,但是如果不顶礼,又担心对三宝不恭敬,会受到批评。左右为难之际,只好把小沙弥叫到无人之处,勉强屈身向他顶礼,之后,嘱咐他说:"小沙弥,我是一国之君,不能随便向人礼拜,尤其是你这么小的孩子。刚才我向你顶礼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小沙弥听了阿育王的话,默默放下受供的,突然纵身一跃,跳进了中,沿着缘游走,又跳出外,如此进进出出,神通无碍,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惊,"这个小沙弥真是神通广大呀!"
小沙弥定住身后,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掌说:"大王!刚才这件事情,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说得阿育王羞愧万分,赶快忏悔道:"唉!我的心不够光明虔诚,不该轻视小沙弥呀!"从此阿育王对一切出家众,不分老少贤愚,都一律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佛陀是怎样的爱护儿童,教育儿童呢?
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尊者,在很远的地方传教。有一天,他派了一个年纪很小的徒弟去探望佛陀,佛陀见到迦旃延的徒弟,立刻就吩咐大家说:"你们在我卧室再添一张床位,让迦旃延的小徒弟就睡在我的住处。"佛陀这样的作为,实在很了不起,一方面是对远方传教的迦旃延表示安慰,另一方面是教育僧团的后学,以及同龄的大众:虽然是个小孩子,大家也不可以怠慢轻忽,要好好爱护他。当时僧团里小小年纪的沙弥们很多,像均头沙弥、罗罗沙弥都是。他们因为年纪小,随着年长的比丘们出
去托乞食,常常受到冷落。因为一般人对于年老的比丘都肯给予丰富的供养,可是对这些年轻的沙弥们,社会大众有时会开玩笑,在他们的里,不是放小石子,就是放沙,而不用饭菜来供养他们。佛陀知道了以后,召集大比丘们开示说:"你们不注意照顾这群年幼的沙弥,你们所受的饮食就是不净食。"
又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游化时,看到一个小孩正在玩一只青蛙,把青蛙的一条后腿倒抓起来,让青蛙悬在半空中摇摆旋转,佛陀于是上前劝说:"小朋友,你认为这样很有趣吗?假如我也把你的腿倒吊起来,你会觉得很快乐,很好玩吗?"儿童从小要有慈心,养成爱护动物的习惯,长大了才不会残暴而不自知,才能成为世间无争无瞋的菩提种。
我们从佛经里,可以体会到佛陀苦口婆心劝导大家不要轻视后学的教诲。佛陀说,世间上有四种事看似微小,却是不可轻视的:
小小火苗不可以轻忽: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惨祸。
幼小的龙不可以轻视:因为小龙会成长为大龙,翻江倒海,兴风作浪。
年少王子不可以轻视:因为他将来长大会成为国王,统领天下,造福万民由他,一言丧邦,遗祸百姓也由他。
小沙弥不可加以轻视:因为他虔心学道学法,假以时日,必定会脱胎换骨成为人天师范的法王。
"小不可轻",虽然小,但是有佛性。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在子女身上多一些时间关怀与教育。教好一个孩子等于救了好几代。家庭和睦,社会祥和,则人人有福。
教育儿童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维护儿童人格的尊严:常见一些父母管教儿女,完全不顾及尊严,任意责备、打骂,甚至一句话就判定他没有出息,严重伤害儿女的自尊心,导致他对自己没有信心。所谓维护人格尊严,就是要让他有力量,不要禁不起考验,不要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奴颜卑膝、推托诿过,这才是有尊严。
养成儿童感恩的美德:现代父母往往尽其所能,供给儿女丰富的物质生活,然而却造成他们凡事得来容易,不懂得感恩惜福,甚至因为只有接受,反而助长贪念,导致内心的贫乏。在生活中,应当时时给他机会教育,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姊姊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姊姊。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这种儿童将来才会敬重人。此外,可以带小孩参观伤残医院,去见识世间的凄凉面,来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儒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佛教也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一个人不怕犯错,只怕有错不改,只要肯认错的人,就表示有惭愧心、有忏悔心,有了惭愧、忏悔,才能从错误中求进步,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尤其肯认错,就不会诿过塞责,就能承担大任。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千万不能溺爱、护短、纵容,否则爱之适足以害之。
化育儿童接受的性格:一个人不能进步,常常是因为凡事排拒,不肯接受。在《阿含经》提到五种非人,其一是"闻善言不着意",也就是说听到好话不以为意,所以不像一个人;就如同一个覆盖的茶杯,因为装不进茶水,所以失去了茶杯的价值。我们的身体需要饮食才能补充营养,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有善言来滋养,所以要有接受的性格。
重视儿童待人的礼貌:佛经上常说:"佛法在那里求?在恭敬中求。"要时时教导孩子跟人点头,跟人说好话,有礼貌,结善缘。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才能和谐相处。一个人能在行止进退、言行举止中,表现得体、适切,就是礼貌,一个有礼貌的人,才能受人欢迎。因此,从小要重视待人处事的礼貌。
教导儿童正常的生活:人有七情六欲,有贪瞋烦恼。佛经说:"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应说而不说,非人也。"一个人在大众中如果不能随喜随缘,个性孤僻、怪异,就不能和众,所以从小要培养儿童正常的生活,不仅是三餐的饮食起居要正常,更重要的是,情绪要正常。
坚定儿童心中的信仰:这点很重要,让儿童知道三宝的伟大,知道宗教的慈悲,从小亲近三宝,长大后自然将心里的信仰化为生活中的谦冲虚怀,促进社会的祥和。例如:教导儿童早晚至佛前礼佛三拜;外出、回家至佛前告假、销假;犯错至佛前忏悔;每星期至少一次至寺院参加儿童活动;至寺院参加夏令营等各种活动,接受佛法的薰陶。
增长儿童处世的善缘:吃饭的时候,要"当思来处不易",一粥一饭都是由许多人辛勤奉献的成就,所以人家跟你结缘,你也要跟人家结缘。从小让孩子养成跟人结缘的习惯,身语意念都种下善根,儿童在这种教化下长大,将来就不会贪心、悭吝,不会以暴力相向。
培养儿童的慈悲胸怀:现在的青年儿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时之狠,赌气、打斗、闹情绪。这样的子女,将来在社会上是不容易获得人缘的,所以最要紧的是让儿女从小就有慈悲的胸怀。比方说:你教育子女,要教他爱护小动物,教他不欺凌弱小。我们常常看到马路边的小孩,有时候玩弄小鱼、小虾、小鸟、小虫不尊重生命,不宝贵生命,将来到社会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气。
培养儿童的忍耐力量:要养成子女的良好修养,就要教他忍耐。比方说:兄弟姊妹相处,有时候那一个兄弟姊妹多得到利益,多得到好处,教他不要争,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点嫌弃、一点挫折,也不要一直闹情绪、苦恼,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将来能成就一切事业的力量。
培养儿童的服务精神:今天的社会,不是讲究你个人有多少才能,有多少智慧,最主要的是要社会大众对你的肯定、对你的接受,子女如果有服务牺牲的精神,对大家有贡献,就会受到大家的肯定。例如:可以训练儿童协助做家事,不但达到亲子共事,感情交流,同时可以培养儿童勤劳的习惯及责任感,这种生活教育也是奠定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环。
培养儿童行善的美德:我做了一件好事,得了好因好缘,可能就此平步青云;做了一件坏事,因而惹来灾难,麻烦不断,可能命运就很坎坷了。每天至少日行一善 ,可以庄严身心,可以增加人缘。
1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们都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此赤子之心就是菩萨的心,拥有菩萨的心及青年的力,将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青少年阶段的成长,对一个人将来个性、品德、习惯有很大的影响。现在青少年都一味追求外在感官的享受,眼耳鼻舌身意每天不断向外攀缘,从而沈溺于色声香味触法中,随着外在诱惑而迷失自我,所以自己要有安定的力量,放弃外在的一切,向内找寻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在人生起伏得失中,经得起社会考验。生命是马拉松,必须要有耐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栖霞山度过的,这个阶段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在丛林中所受的是专制关闭的教育,因而养成逆来顺受的胸襟,尤其在求法道上,凡事都能以一种心甘情愿的心态去接受,在眼不看耳不听的薰习下,训练自我,不看外而看内,不看有而看无,不听非而听是,不听恶而听善,进而听无声之声,谈无言之语的观照自己内心的世界。
我想、我觉得、我认为、我喜欢都是自我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在生活中,尤其是漫漫的人生道上,都免不了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喜欢不见得是好事,不喜欢也不见得就是不好。对人有利,虽不喜欢,也要喜欢;对人有害,虽喜欢,也要不喜欢。所以在学习阶段,要自许如海绵,广为吸收他人的长处、书本的知识、长者的智慧,尤其在团体中更要谦虚接受。
现代父母对下一代的要求,已从传统"养儿防老"的"子孙满堂",转变为"光宗耀祖"的"一脉单传"。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用心良苦安排钢琴、电脑、舞蹈等课程,希望子女能精通十八般武艺;为了子女的出类拔萃铺路,那怕是捉襟见肘,节衣缩食,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现代子女因为是天之骄子的"独生子"、"独生女",面对双亲"昊天罔极"的苦心期待,其成长的过程有如过五关斩六将般艰辛。父母们任重道远,子女们也是忍辱负重的情况下,亲子间的关系,和者互相体谅及感恩;反之,彼此不能适应及沟通,温暖的家,常会演变成"咆哮山庄",子女的成长也会遭受扭曲。
总之,以爱为出发点的父母,教育子女的要诀,除了用"心"外,更要观"机",了解所处的环境、人、时、地等因素的差异及社会共识的观念,如此才能无误地适应当地的民情,进而对子女因"才"施教。为了避免孩子日后行为异常,"反叛"父母,我奉劝天下父母者,在管教孩子时,仍宜多以鼓励、民主的方式,陪孩子检讨错误的行为,然后一起面对错误。这些教育子女的艰难处,唯有父母者知啊!
青少年是国家栋梁,若能从小养成大志,将来一样可以成就大事业。希望青少年养成:
要有忍耐的力量:在佛经上有云:"若人不能忍受毁谤、伤害、辱骂,如饮甘露者,不能为有力之人。"今后在处事上,不要因为人家的一句话、一件事就泄了气,从现在开始,要培养不屈不挠的忍耐精神。
要有合群的习惯:要将自己融入大众里去,不可孤芳自赏,常与群众在一起,不要孤僻,用欢喜与人结缘。
要有谦虚的美德:求益之道,在于能受尽言,我们如果有一点成就的话,其实都是众缘所成,故为人要学习如稻穗一样,愈成熟愈懂得低头。
要有勤劳的精神: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要经过勤劳的过程,才能成功。所以唯有不断的努力,未来才能继续成功。
近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如浪荡、偷窃、玩乐、玩枪等事件层出不穷,而且有变本加厉的现象,严重的影响社会治安及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这个问题不但应予以正视,更要积极地加以对治及防范。
青少年是人生旅途中奋发有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的时期。一般青少年大多会面临来自:课业压力、与所学兴趣不合、经不起别人责怪、感情受挫、父母婚姻不和谐、自己有缺陷、欲求不遂、亲子冲突、社会环境等因素,容易造成情绪性的反叛性格。因此为人父母者如何教育青少年,有以下几点意见:
以鼓励代替责备:青少年年轻气盛,常常率性行事。如果过份责备,他会有一种心理:反正你认为我坏,好!我坏,我坏就坏到底吧!这样一来,只有反作用。所以对于年轻人的缺点要多涵容,不要光是责备,要用鼓励来劝勉向上。春风怡人总比酷暑炎风薰人的好。
以慈爱代替呵骂:一句温言暖语,胜过严呵厉责。像仙崖禅师以慈爱感化夜游弟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徒弟,常常夜游,三更半夜爬梯子翻墙外出,被仙崖禅师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墙下等候。徒弟夜游回来,翻墙而下,没有注意到梯子不见了,一脚踩在仙崖肩头,顺势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刚刚踩的不是梯子,是师父呀!这下子徒弟心中如同焦雷轰顶,立刻顶礼请罪。仙崖禅师也不怒,也不骂,只是殷殷叮咛:"夜凉,小心感冒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祸患,一言而解,这个弟子感受到仙崖的关爱,从此不再逾越本分,成为一名恪守清规的徒弟了。
"以爱才能赢得爱",唯有在爱的教育下,才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优秀人才。因此,要以慈心化导戾气,以慈爱代替呵骂。
以关怀代替放纵:过份溺爱,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纵与姑息,不但不能达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向偏锋,形成偏颇的人格。
只有在清明的环境中,才能培养清明的子弟;在关怀的气氛里,才有宽怀大度的人才。
以同事代替隔阂:"同事",就是设身处地,凡事以他的立场为他着想,不端架子,不闹意气,视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伦凯勒女士,因为是个聋人,脾气很坏,后来遇见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师,以与她同事的心相处,视人如己,同甘共苦,她难过就跟她一起难过,她睡地下就跟她一起睡地下,完全与海伦凯勒无隔阂,无私 无己,终于感化海伦凯勒,教育她成为一代伟人。
我们今天教育子女,不该只教他怎样努力考试、赚钱,应该教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我们要教导他们因果观念,教他们认识因缘,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为,使他们学会尊重自己,热爱别人,进一步爱社会、爱国家。
二、职业选择
合理的经济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古人说:衣食足,然后才能知礼义。佛教八正道中的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职业。有了正当的职业,生活的基本需要有了依靠,才有余力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因此,凡是不危害社会大众的士农工商等职业,佛教认为可以去从事。佛教主张应该存财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佛教有了净财也才能兴隆,因此合理的经济生活是被认许的。但是举凡伤天害理、陷民不利的工作,譬如开辟赌场,谋取暴利;贩卖军火毒品,危及国家;私贩人口,妨害善良风俗;乃至开酒家、开地下舞厅等不当行业,都是佛教所禁止的,至于经济犯罪,扰乱
国家的安定,纵然暂时吃到了刀口上的蜂蜜,但是也付出了割舌的血淋淋代价。君子取财有道,非份之财不觊觎贪想。强取豪夺,虽然一时嚐到甜果,却种下生生世世的苦因。我们要追求的是永世的安乐经济生活,而不是如昙花一现般短暂梦幻的享乐。
正命:正当的经济生活
$合乎五戒、八正道的生活
所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身为佛教徒,凡是与杀、盗、淫、妄语,乃至赌博、毒品等贩卖有关的行业,都应避免。如屠户、酤酒、酒家、舞厅、妓女户、相命、占卜、钓具等,这些都是佛陀斥之为邪命的职业,所以佛教徒不应该以此谋生。
此外,贪污、敲诈、剥削、仿冒、伪造皆为非法取财,国法既不容,佛制亦不许可。
什么是正当的职业?《杂阿含经》中说:"种田行商贾,牧牛羊蓄息,邸舍以求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以现在而言,还应加上公教人员、医护人员等,只要以正当的方式,劳心劳力换得的生活,皆称为正当的职业。
$非道不行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善生经》中,对于取财有六种非道,不可为之:
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如赌博、竞胜、比武等皆是。以博戏而求财物,不但求财不得,而且事业不成,更使本有的财物因而消耗,精神亦将受损。有六种灾患:
赌博场中最容易生怨起诤。因与人竞争,输则必觉羞辱。输则心生不甘,赢则睡眠不安。使得怨家得其所欲而心生欢喜。让亲朋好友因爱护你而为你担忧。
赌博之徒,智者所呵斥,众人亦不能信任你。
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行,指昼夜颠倒,不顾家庭眷属,如玩弄娼妓,不务正业,即世间放荡浪子。非时行的人不经营作事,则功业无成,财物亦不能得,本有的财物也会日渐消耗。非时行亦有六灾患:不自护身。不护财物。不护妻子。为人所疑。多生苦患。为人所谤。
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酒能乱性,饮酒的人必多放逸,因此也有六种过患:酒醉时往往身家不顾,财物丧失。酒含毒汁,能伤人致疾,或因酒醉露宿,或因酒醉跌倒而生疾病。酒能使人兴奋,容易起斗诤。醉时多发狂言,虽有隐密之事,不知自护,以致计划失败。世之醉汉,智者所避之,无人称誉,无人爱护。
酒性昏迷,能令智慧减少,增长愚痴。
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荡产,甚至丧命的灾祸。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种灾患:亲近贼。亲近欺诳。亲近狂醉。亲近放恣。逐会嬉戏。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
常喜妓求乐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费。此亦有六种过患:喜闻歌。喜观舞。自歌舞。喜热闹聚会。喜拍手叫呵。喜见弄铃。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凡寒热饥饱都有藉口,不肯作事。其有六灾患:大早不作业。大热不作业。大寒不作业。大晚不作业。
大饱不作业。大饥不作业。
以上六种皆是消耗财物不能生产,现世劳神丧财,身败名裂;来生堕苦趣,失人身,所以说是非道,非人伦善道也。人生在世,必须有正当的事业,因勤奋经营,使得衣食丰足而生安定,然后才能生种种的善事,即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也"。
理财之道
我们有钱,并不完全达到目的,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仍然是主要的课题。假如你每一个月有一万元的收入,你怎样来处理你的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
十分之四||经营事业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储蓄应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在《大宝积经》中,佛陀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为例,他的财富,已经不要为生活计算,他处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
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
三分之一||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
佛教徒应有的职业道德观
工作除了提供生活所需,也是奉献、服务、广结善缘的最好修行,因此应该具备正确的观念,亦即所谓的职业道德。
要有因果的观念:不藉公务之便而贪污诈欺、假公济私、收受贿赂、强取豪夺、威胁利诱等;凡有所得,悉数归公,一丝不苟。
要有忍耐的力量:受责不抱怨,遇难不推诿,要任劳任怨,一切想当然尔。有了忍耐的力量,才能担当,才能负责。
要有敬业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要乐在其中,遇事不推托,不以磨人为乐,要给人方便,给人服务,此即是敬业。
要有感恩的美德:凡事感恩,感谢老板提供工作机会,感谢同事、部属协助我们工作等,有了感恩的心,不论多忙、多累,都会欢喜的去做。
如何创造事业
每个人都有很多梦想,在这么多的梦想中,总希望自己的事业能有所成就。我们的事业如何才能有成就呢?以下四句偈可以给我们启示:
第一、从合群中广结人缘:一个人的事业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得依靠大家,所谓"众缘和合",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群的风范,与人友善相处。你要想大家接受你,就必须广结人缘,给人很多的帮助,助人者人恒助之。
第二、从工作中发挥热忱:要想创造事业,就要对工作有兴趣,对工作有信心,更要能发挥热忱。
第三、从节俭中乐于喜舍:创造事业的人,对自己一定要节俭,对别人要宽厚。
节俭,不光只是财物上的节俭,也包括时间上的节俭、感情上的节俭,所以必须懂得处理运用金钱、时间、感情,并把节俭下来的财富布施给大家,让大众共同来享受你的财富。
第四、从勤奋中创造明天:我们要从勤劳奋斗里创造新希望,希望事业越来越开展,越来越茁壮。"勤有功,嬉无益"、"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从奋斗中才有明天的收获。
三、人际关系
人是依靠因缘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应该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行事愈顺利,所以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任何结缘的机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实现圆满的人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幸福的来源;社会生活的基础;事业成功的条件;学佛助道的因缘。
"人际关系"包括:亲子之间、夫妻之间、亲友之间、主从之间、师生之间等等皆是;此外,佛弟子还包括了僧信之间的关系。在各种经典中,佛陀对上述种种人际相处之道,均有很好的指导,兹分述如下:
家庭,是一种连锁关系,父母子女像链锁的环环相扣一样,绝不可分割,人人尽其在我,相敬相爱,家庭伦理就美满多了。
亲子之间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就是引导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最上品的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有五个方法:
供养父母,不令缺乏:在生活上,物质所需,精神的关怀,要让父母满足,不虞欠缺。
凡有所为,必先禀白:儿女无论要做什么事,要创那一种事业,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要让父母感觉到你隐瞒他,要让他感受到儿女对他有十足的信任。
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想要做好事,想要有所作为,身为子女的就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不要忤逆。我们一生受之于父母,怎忍心违逆他呢?所以中国固有的孝道思想中,做到孝比较容易,顺的标准比较难,顺父母的心意难。
父母正令,不敢违背:我们不要违背父母正当的命令,他要做善事、做好事,不要违背他。
父母正业,不为中断:假如父母创造了好的事业,比方说:父母办养老院、孤儿院,或者办学校,办一些对社会福利的事业机构,我不能让它中断,我要把父母的正业一直继承下去,这才是孝顺。
父母,除了教育子女以外,还要对子女未来前途有一番帮助。如何对待子女呢?
有五个方法:
教育子女不可为恶:我们教育子女,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让他作坏事。他讲坏话了,告诉他不要讲坏话;他有不当的行为,告诉他不能有不当的行为。比方说:不可以骂人,不可以窃盗,不可以虐待小动物,要让他培养爱心。
指其善处使有品格:我们要告诉儿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美的,让他向往真、善、美的未来,不断改变自己的习惯,完美自己的品德。
慈爱关怀教其学问:对待子女,要紧的还是要有慈爱。天下父母心,最重要的就是关心他,不断的施予慈爱,并且要教他学问,告诉他要学什么技能,告诉他万贯家财不如一技随身,告诉他怎么样安排未来的前途,这都是父母的责任。
善为婚嫁务使满意:帮助儿女的婚姻大事,完成儿女的婚姻大事,父母才会放心。但是父母对儿女的婚姻,最要紧的是给他满意,现在自由恋爱,他自己要的,有时候父母就随顺些,为什么呢?终身相伴的配偶要他自己来负责任的。
随时供给助其事业:儿女,总是年轻人,当然要让他自立自强,但是父母也要适度的给予子女一些帮助,让他在成功立业上不会太困难。
夫妻之间
夫妇是五伦之一,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开始,在我们现今的社会,如何建立美满和谐的夫妇生活,使家家为菩提眷属,而不是冤家仇敌?如何使我们的社会有健全的
男女来往,杜绝怨女旷男的问题?我从佛法的观点提出几项对治的药方。
首先做丈夫的男士们如何才能博得妻子的欢心与信任?
吃饭要回家:社会流行一句话说:"爸爸回家吃晚饭。"男人在外奔波了一天,不仅晚饭要回家里吃,平常也要尽量回家吃饭,制造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增进和乐融融的气氛。回家和妻儿吃饭,就不会涉足欢乐场所,花天酒地,家庭自然不会闹风波。
身边少带钱:金钱能够成就大事业,金钱也能毁灭好前程,先生身边不存很多钱,就无法打牌聚赌、金屋藏娇,一切的坏事自然不可能发生。
出门说去处:有些太太抱怨先生一出门,就好像迷失于大海一样,不知去向行踪,朋友打一通电话来,"你先生在吗?""他一大早就出去了,我也不知道他到那里去了!"如果夫妻到了这种去来互不闻问关怀的地步,表示彼此的家庭生活已经亮起了红灯。
应酬成双对:有许多的先生以事业需要交际、应酬为藉口,瞒着妻子在外面胡作非为,最后家庭革命、感情绝裂。如果真的需要应酬,应该带着妻子出双入对去参加,既可培养夫妻对家庭的共识,妻子也参与你的事业,做一个贤内助,并且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家庭纠纷。
做人家的妻子也应该要:
温柔慰辛劳:先生辛辛苦苦在外面忙碌了一天,嚐尽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受够了委屈排挤,回到家来,为人妻子的应给予温柔慰问,帮忙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协助他从沮丧中站起来,而不是一进门就数落他:"你到那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看!隔壁人家陈先生为他太太买了名贵的首饰、衣料,就我嫁给你这个穷鬼,一个月赚不了几个钱,真倒霉!"让丈夫永远抬不起头。
有时候女人埋怨丈夫在外拈花惹草,另结新欢,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到了另一个女人那里,看到的是盈盈笑眸,听到的是轻声软语,受到种种的温柔体贴;而回到家里是一张冰寒的脸孔,粗恶的谩骂,好像地狱冰窖,他自然无心回家,一心向往外面的乐园了。女人不能只用美貌来赢取男人的欢心,唯有以甜美爱语、体贴的关怀,才能获得男人永久的感情。
饮食有妙味:有人说,要控制男人,先要控制他的肠胃。丈夫好不容易回家吃饭,做出来的饭菜老是清一色,无法合乎他的胃口,他当然有藉口在外不回。如果饮食有妙味,餐餐色香味俱佳,他在外面饮食不习惯,自然就会按时知归,何况良好的饮食是维护丈夫健康的要方。
家庭是乐园:现在社会推行美化人生运动,美化人生不仅要美化容貌、美化身体、美化环境,也要美化我们的语言、心灵、家庭。客厅里打扫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窗旁摆设一盆花,墙上悬挂一幅画,赏心悦目,淡雅素净,先生回到家来,一杯温热的茗茶,一份喜爱的书报,好比活在乐园,焉有不回家的道理?有的人不重视环境的整洁,家庭肮脏凌乱,报纸散失一地,衣服堆积满床,简直无立足之地,怎么能怪先生过门不入,逃之夭夭呢?太太们应该把自己美化起来,每日云鬓光鲜;把家庭美化起来,时时洁净整齐,使丈夫欢喜回到快乐的家园,卸下他一日的疲惫辛劳。
凡事应报告:女性总喜欢保留那么一点点秘密,有几个钱,不能让先生知道,这个私房钱准备将来不备之用;做一件事,也要瞒着丈夫偷偷去进行。夫妻是一体的同林鸟,关系最为亲蜜,彼此应该互相信赖、谅解,凡事应该坦诚相告、商议,没有一丝隐瞒,家庭生活自然幸福美满。
男人和女人是构成社会的两大元素,必须男女之间彼此敬重,互相成就对方,社会才能更和谐快乐,世界才会更可爱完美。
又丈夫敬爱妻子之道,经上记载有五事:
要"敬畏有礼":先生对太太要存着恭敬心、畏惧心、礼让心。胡适博士曾经提倡说,凡是有学问的君子,有知识的男子汉大丈夫,都应该加入他的"怕老婆会"。这意思不是要各位都怕老婆,而是要对太太存有"敬畏"的心。凡是对太太敬畏的人,大概都不会去做坏事;不敬畏太太的人,反而容易无法无天。
要"悉委家事":将细微大小的家事,都交给太太管。不仅把整个家庭交给太太,就是丈夫的荷包,也要交给太太。一般说来,太太有私房钱不碍事,先生身边有太多的私房钱,比较容易挥霍无度,甚至做出越轨的事。
要"衣食俱足":俗语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靠不住的。所以做丈夫的,要给太太足够的衣食,这是做丈夫的责任。
要"爱威有时":做丈夫的,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一副威严昂扬的样子,对太太一点爱怜都没有,那么夫妻的感情很容易就冷漠了。但是,也不能女人似地娘娘腔,尽会谈情说爱,不像个大丈夫,应该要"当爱则爱,当威则威"。
要"使妻荣耀":丈夫应该努力于事业,尽心于工作,让太太因我而感到荣耀,觉得嫁给我是最大的光荣,最大的幸福。
那么,做太太的又应该如何对待丈夫呢?根据经典记载也有五点:
要"恭敬信顺":不仅要恭敬,而且要信顺。做一个太太不要常常对先生说:
"你就是不听我的话!你就是不接受我的意见啊!"这样挫丈夫的威风,不但得不到丈夫的心,而且还会令他生起反感,影响家庭和谐。
要"温和爱语":做一个好太太要对先生态度温柔,谈吐和气。男人的性子较刚,女性较柔,要以柔才能克刚。太太对丈夫讲话,也要多讲鼓励、赞美的话,千万不可以说反讽暗嘲的话,比方说有朋友来找丈夫,你不要当着别人面前说:"你要来找我那个死鬼啊?"平日夫妻相称,也不要动辄粗口恶言的说:"死人啊!你过来!
"万一真的死了,怎么办呢?一个家庭的和谐,是从彼此的温和态度、关爱言谈中开始的。
要"勤劳家务":家庭的环境,要里外干净,对于饮食三餐,尤其要妥善照顾。有些太太怨怪先生外面有外遇,每次先生一回来就啰啰嗦嗦,闲话唠叨一大堆,让先生觉得这个家像个牢狱、冰库。有些先生有外遇,是因为在那儿有人对他殷勤、赞美,他当然觉得:"啊!这一个比较可爱。"一个幸福的家庭,先生下班回来了,桌上已经放好了一杯热茶、一份报纸,餐桌上又准备了热腾腾、美味的饭菜。那么,先生无论再怎么忙,都会赶回来喝妳准备的热茶,看妳放置的报纸,吃妳烹调的饭食,不会浪荡在外,彻夜不归了。
要"关护亲友":先生的朋友、亲戚、邻居到家里来,妳要帮他招呼,亲切款 待,使他们宾至如归。一个贤内助知道先生的事业重要,妳要让他把朋友、客人带到家里来,他就不必到外面去应酬了。若是先生的朋友、客户到家里来,妳对他们不欢喜,使先生事业和心情都不顺遂,他只好到外面去应酬,久而久之,他可能就移情别恋了。
要"缝衣善煮":一个贤慧的太太,要细心关护先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在衣食行止间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不要一天到晚责问:"你有没有去寻花问柳啊?有没有金屋藏娇啊?"这个不用去计较,要计较的是先生的兴趣是什么,妥善地关心他的兴趣、他的生活,那么,一个再不规矩的先生,在体贴周到、爱护备至的太太面前,也坏不到那里去的了。
佛陀在《善生经》、《优婆塞戒经》等许多经典中,对于教导在家夫妇如何相处也有微妙的善法。丈夫应该怎样对待太太呢?有五件事必须注意:
要帮忙家务:回家要帮忙太太煮饭、洗碗等,不要像老太爷似地朝沙发一坐,对太太的忙碌视若无睹,你去帮个忙,爱语几句,气氛会很好。数十年前,艾森豪还是美国总统的时候,从白宫回家,都会帮太太烧两样菜,成为令人羡慕的婚姻佳偶。
要经常礼物慰赠:佛陀告诉为人丈夫者,要常常买一些东西或精致的纪念品、衣料等,送给你的太太,表示你的体贴关怀。
关心妻子的亲友:有的太太很可怜,家里的亲人来了,她不敢招呼,怕丈夫责怪,于是偷偷摸摸东拿一点,西塞一件,然后赶快送他们离去。像这样防贼似的,太太如何全心对待丈夫呢?凡是太太的亲朋好友来访,你要帮忙她热心招呼款待,这样你太太会觉得你对她好,她肝脑涂地都肯为你牺牲。
要让太太家居自在:就是让太太衣食充足,用度无缺,让她在家里好自由,好自在,生活得很愉快,她才能安心做好家庭主妇。
与太太一齐户外活动:星期假日陪太太到郊外欣赏风景,让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她才不会跟你发脾气,闹情绪。
佛陀的教法里,妻子对待丈夫也有五事要注意:
要体贴敬爱:要体贴丈夫,没有钱要体贴,没有升官更要安慰他,丈夫最需要的是太太敬爱他、尊重他。
要家务整洁:多付出一点辛劳整理,就能多给他一点清爽的生活空间。
要诚实毋欺:夫妻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才能融洽如一体。
要温柔亲切:"天下之至柔者,莫善于水",也就是至柔克至刚,一个温柔体贴的太太,在丈夫的心目中,当然比蛮横霸气的太太有份量。
要赞叹恭维:太太在家里,除了弄好的食物给先生吃,好好侍候先生之外,最好是能凡事赞美,让先生感受到天地虽大,只有太太最懂他、容他,这样他也会更爱妳。
现在一些年轻男女喜欢举行佛化婚礼,我总是鼓励他们做一对和谐的佳偶。通常我对男人怎样做一个好丈夫,有六句话相赠:
勇敢护妻的丈夫。 负责家计的主人。
诚信服务的君子。 工作热忱的勇士。
欢喜乐观的家人。 幽默风趣的伴侣。
对于新娘,我也以佛陀的教法赠勉:
勤于家务的贤妻。 长于赞美的友人。
敦亲睦邻的邻居。 慈悲应世的信徒。
爱语笑声的家人。 热心公益的善人。
《玉耶女经》中,佛陀也提到要做五种的女人:
母妇:一个妻子对待丈夫要像慈母照顾子女一样,给他温暖慰藉,给他慈爱鼓励,使丈夫在外面遭遇困难委屈,回到家里有倾诉的对象;丈夫在外面受到迫害打击,有疗养创伤的场所。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是无私不求酬报的,妻子对丈夫也要有这种只求成就对方,不求回报的胸臆。
臣妇:妻子对待丈夫要像臣子侍奉君王一样,竭尽所能辅佐他,贡献智慧协助他,使丈夫的事业蒸蒸日上;丈夫有偏失,要像忠臣为国一样直言劝谏他,不能让丈夫蔽于谄媚奉承。
妹妇:为人妻子要尊敬丈夫如兄长,彼此友爱,互相提携,情同手足,亲如一体。
婢妇:有时太太们会对先生抱怨说:我就像你家的下女,做不完的家务事,领的是天下最廉价的工资。太太们不要埋怨,这是自己份内应做的事,直下承当,就以家里的婢女、管家的身份来服侍丈夫,让他得到全天下最好的服务。
夫妇:夫妻本是同命之鸟,关系最为亲蜜,彼此要互相帮助、鼓励,同甘共苦,永不异心。
此外,女子更应该具备五种美德:
负责家务: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安心发展事业,儿女回家有家庭的温暖,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有许多的女性出外谋职,职业妇女固然也可增加社会的工作人口、人力资源,如果夫妻彼此配合不当,而产生钥匙儿童、问题少年的种种烦恼,不可不重视。有些女人既出外工作分担家计,并且成天心攀外缘,
不务家事,徒然形成许多的家庭纠纷,更不可不慎。
忍耐委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开门七件事缺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处,侍奉翁姑等问题,也疏忽不得;纵然是小家庭,子女的教育也是头痛的课题,这些都需要女性拿出无比的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药材里的甘草,把 苦涩的生活调味起来,化冲突磨擦为平和安详。
守贞重节:佛教的根本五戒中有一条不邪婬戒,意思就是除了正当的夫妻关系外,不做出踰越礼教的行为。女子应该严遵此戒,守贞重节,从一而终,不做出败坏妇德的事情,扩而大之,男人也应该谨行这条戒律,那么社会就没有不幸的婚姻悲剧了。
敬事丈夫:做妻子的应该和丈夫相敬如宾,尊重丈夫的人格,让丈夫在人前很风光很体面,受到人人的爱敬,妻子无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时看到一些强悍的妇女,在众人面前对丈夫毫不留颜面,做河东狮吼,不但丈夫脸上无光,自己也招人嗤议。和睦亲友:一个女子不仅要敬爱丈夫、孝顺公婆,进而要敦亲睦邻,和亲朋好友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丈夫及家庭铺下成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事,得人者多助,女人是男人事业的贤内助。
社会上,做丈夫的有三等:
上等的丈夫:一回到家里就帮忙太太拿碗筷子,料理家务。
中等的丈夫:回家就喝茶看报纸,口中不停地赞美太太。
下等的丈夫:回家不仅不帮忙家事,还一直嫌太太做的菜不好吃。
就请客来说,太太也分三等:
上等的太太:饭菜上桌,她也坐下来跟大家一起吃。
中等的太太:客人已经坐下来,她还有一个汤或一道菜仍未煮好,请客人自行先用。
下等的太太:客人一直喊请,太太还是在厨房不出来。
夫妻,就像共命鸟,应该要相亲相爱相扶助,不要互相勾心斗角,彼此心中痛苦。爱,才能赢得爱;恨,只能增加恨,佛教的因果关系就是如此。《六祖坛经》上说:"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就是告诉我们:要想得升天善果,就要培植善因;夫妻要恩爱美满,也必须相惜相让,行善培福。
师生之间
为人学生或弟子者应以五事恭敬供养:
善恭顺:为人学生弟子者,应恭敬顺从于师,能起顺,方能受教。
善承事:以财力或以劳力供事于师,即所谓"有事弟子服其劳"。
速起:见师应速起,以示尊重。
所作善业:能依师之所教而实行之。
奉敬师:若师有教命,敬奉无违。
老师对待学生,也有下列五种方法:
顺法调御,以爱教导:我们要教导学生,要依着法,不可以曲解理。调御就是要好好的调教他、驾御他,主要的是以爱来教导。
在佛教里,一进山门就是弥勒菩萨笑嘻嘻的,以爱来摄受你,欢迎你,如果以爱而仍不受教,才有后面的韦驮天将用力折服你。一个老师必须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苛责,所以爱的教导很重要。
诲其未闻,增广见识:教导学生,主要是让他化不知为能知,化未闻为有闻,教诲他不懂、不明白的,增加他的见识。
随其所闻,令解善义:让他学习主动发问,而不一定要用填鸭式的教育,应启发他学习,让他发问。所有的佛经都是弟子来问,佛陀来回答。比方《金刚经》,如何善护念诸菩萨?如何善付嘱诸菩萨?就是有人问,佛陀才来解答。
示其善友,乐于交游:对于年轻的子女、学生,我们要替他选择好的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教他亲近善友,做个好人。
尽己所知,教授不舍:就是尽自己所知倾囊相授,不要像过去所谓的秘笈,样样保留一点,不能传尽所有的道。这是个进步的时代,应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亲友之间
每一个人都有亲人,都有朋友,善待亲友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善待亲友有五种方法:
若有布施先给亲友:亲友如果有欠缺,我们先要想到他的困难,给他一些救济,给他一些帮助,给亲人、朋友多一点欢喜。
温和爱语恭敬礼遇:给亲友钱财,有时还不如对他温和爱语,就是说一点尊重他的话、看得起他的话。对人一恭敬,金钱也好,东西也好,他同样是获得,但是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你要以礼来待他。
利益均分有我有他:假如你得到什么利益,要先想到朋友,想到亲人,利益同享,共同分配,有我也要有他。不能利益都是我的,吃亏就由他,这样是交不到好朋友,也不会有好亲戚来往的。
困难之事助他解决:人在世间上,都会有困难。别人在困难的时候,你帮他解决;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就帮你解决。所以亲戚朋友互相帮助很要紧。
诚实相待不可欺骗:无论朋友,无论亲戚,大家来往最要紧的就是要诚实。你常常说谎,妄语骗他,你们的友谊,便不会很长久;不欺骗,对人诚实,做人是好人,做生意也有信用,所谓"人无信不立",你就会得到很多的善友。
主从之间
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着劳资问题,在佛教经典《善生经》中,佛陀早已教导资方如何对待员工的方法:
每呼使役,莫令过分:我们对待员工不可以让他过分辛苦,过分劳累。比方说每天工作不超过八小时,每个礼拜有一天或一天半休假,不可以过分劳累。
饮食以时,彼饥如己:员工的饮食要关怀,该何时吃饭就应让他吃饱。有打嘴、骂嘴,没有饿嘴,不能让员工挨饿。他的生活待遇也该关怀,如果待遇不够,应该提高待遇,让他能够生活安稳,有心情工作,要有人饥己饥的胸襟。
劳动定时,有暇令息:上下班时间要固定,不能常变动;有闲暇假日,也不能老是藉故要员工加班,应该让他有一个适当的家庭生活,适当的个人休闲活动。
病时与药,速令康复:假如说员工有了疾病,要给予就医,你要帮助他,使他康复,甚至维护他的家人健康,使他无所牵挂,安心为你服务,为你工作。
多余财物,常应赐予:所赚的钱要能均分给员工,那么员工就会忠心的帮你赚钱。你不分给他,没有奖励,员工日久提不起劲,你也赚不了更多的钱。
在佛教里,佛陀慈悲,他早就注意对待员工问题,他的主张与现代的劳基法非常合。
身为一个部属,如何与主管相处呢?
早起作事,勤劳为本:俗话说:"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
"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我们必须要自己从勤劳奋斗中去创光明,让我们的生命能做最有意义的发挥,让我们的生命能有最充实的内容。
为事周密,绝不敷衍:我们做事应该订出一套严密的计划,并且要以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的态度去充实自己,身体力行,实际去工作,一切远大美丽的理想才能实现。如果不落实,就好比没有地基的大楼一样,一切空幻,什么也不能成为事实。
不与不取,忠实事主:部属要得到主管的欣赏,莫如忠心耿耿了。自古以来,忠义是吾人传统的美德。
工作热心,次第完成:部属对工作要有勤劳作务的态度,要有责任感,要把工作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称扬主名,说其善事:部属不可在背后批评议论主管,应该称扬主管的种种功德。
受责不怒颜:受责备的时候不要生气,即使生气也不要展现在面孔上,否则彼此日后再见面会很尴尬。
工作不拖延:工作的时候不要拖延,争取时间,积极工作,争取自己更多学习的机会。
听命不违逆:应该听命的时候,不要违逆;主管有所指示,不要违逆。全力以赴,尽其在我。
报告不隐瞒:机关里、公司里有什么事情都要向上级报告,不要隐瞒,才能上呈下达,容易完成任务。
随众不特权:随着大家工作,不要弄权舞弊,不要享有特权,才不易受人妒嫉、猜疑与排斥。
敬业不偷懒:对于工作、事业,要有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用恭敬的心努力去争取成绩,不要偷懒。
私情不尽利:不要循私、拉关系,不要所作所为全是投机取巧。生命上不求有利于我,但求心安与有义于我。
积极不颓唐:要有积极的精神,不懈怠、不因循、不敷衍。
慈悲不孤僻:和主管相处,要用一种尊敬、爱敬的心,不要古怪,常常闹情绪、孤僻,这是没有人缘的。
活跃不呆板:做什么事要活泼一点、灵巧一些,不要呆板。
进步不落伍:一切都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不要落伍,才能跟随潮流、时代,不被自然淘汰。
圆融不极端:凡事要圆融,不要走极端。圆融的人事相处,圆融的办事技巧,圆融的主客关系,有圆才能成事,极端作事容易害己害人。
僧信之间
檀那当以五事尊敬供养出家人:
不禁制门:古印度沙门梵志以乞为生,檀那见来行乞时,不禁其入门也,意指不应吝惜布施供养。
赞善:以善言而赞许称扬之,使其心生欢喜,增益道行,此属语业供养。
施设净美丰饶饮食:敷设床侍、饮食等,这是对身形上的供养。
奉施饮食须净美丰饶,不应以粗恶饮食布施供养,意指当存恭敬心。
拥护如法:能认识佛法,能分别善恶邪正,是真有德者,当如法供养而拥护之。
出家人则应以法施报答,如讲经弘法等。有偈云:"利益报檀那厚德。"法施亦有五事:
教信:教其正信三宝;行信:依法僧而修信行;念信:使其对三宝明记不忘,善念增长。
教禁戒:教授持佛之禁戒,或五戒,或八戒,或菩萨大戒。
教博闻:教授使之依佛教法,博闻经典,明了正法。
教施:教其行善获福。
教慧:为讲种种教义,令生智慧,只知空解其理,知而不行仍是无用的,须有行慧,要依理持戒而实行。
四、养生之道
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名利,也不是权势、地位,世间上最宝贵的是健康,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
因此,一个人尽管事业有成,家财万贯,僮仆成群,大厦千间,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不是我的,因此,平时应该注重养生之道。
以下提供八点养生之道,以供参考:
正当的饮食:佛经说:"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着。"饮食譬如吃药,是吸取其中的养份,以养护身体。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多菜少肉、多淡少盐、多果少糖、多嚼少食,并且要定时定量,使内脏清爽,这是养生第一诀。
正当的情爱:佛教不提倡私情乱爱,但鼓励法爱与道情。我们要有奉献的感情、慈悲的感情,要有法乐的感情,也就是真理的、快乐的、般若的感情。
正当的工作:正当的工作,是积极性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很多人觉得工作辛苦,有压力,那是因为把工作当成赚钱途径、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难免厌倦。如果在工作里蕴含了慈悲喜舍,供养了佛心法味,"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把工作当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乐了。
正当的生活:对于衣食住行,一切都要如法,不循私、不邪僻,正正当当的过日子。佛教讲修行,就是在生活上修,在行为上修,一直修到身心密密处。
正当的行为:行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没有烦恼忧愁,这是养生的正途。正当的语言:佛经说:"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又说:"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言语不正当,就像汽车轮胎没有定位好,任何平稳的路上都会颠簸,徒然增加生活里的怨尤。口齿清净,不说麤言恶语,才能修身。
正当的做人:人身,不过是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终将坏灭,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贪五欲六尘,不着五蕴三界,有正当的人生观。
正当的处世:俗语说:"处世无奇但率真。"这个"率真"就是佛教里面的"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养生,那么,处世自然圆融无碍, 所谓"浮云任来去,明月在天心",这就是解脱自在的境界了。
身体方面的保健固然要紧,精神方面的保健也不可缺少。其实,佛教也有很好的保健原则,只要人人有"精神保健",一定能健康幸福直到老。
心宽自在:如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的气量,凡事不斤斤计较,即能自在无碍。
放下安然:不比较、不计较,提得起,放得下,即能心中舒畅,百病全消。
禅定修行:禅定摄心,精进修行,心清气爽,则事事顺畅,百无牵挂。
行香礼拜:修持不懈,礼拜不断,则罪灭河沙,福增无量。
数息止观:精神集中,意念专注,则身心收摄,开发智慧。
喜悦进取:发心发愿,身体力行,则能法喜充满,身心无恙。
这些精神保健原则,可以下面的诗偈总结:
一要心不贪念不讨巧 二要意不颠倒自知晓 三要慈悲和蔼不减少
四要安然自在不争吵 五要数息观心真正好 六要宽宏大量是个宝
七要放下名利不烦恼 八要心生欢喜不觉老 九要禅悦法喜不可少
十要去欲无私不计较
希望佛教徒都能重视身体和精神的保健。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能多为佛教贡献心力,是个人之福,也是佛教的力量。
健康之道:
笑能却病,乐以忘忧,知足知止,不忮不求。
欲勿过奢,适可而止,精神欲望,亦复如此。
一日三分,八时工作,八时睡眠,八时康乐。
从事工作,切忌紧张,忘却年纪,老也何妨。
营养适度,无过不及,清菜豆腐,最为合适。
食勿求饱,饮勿过量,暴饮暴食,有损健康。
水果佐餐,多饮开水,沐浴运动,汗出斯止。
倦来即睡,无妨打盹,袪除杂念,闭目养神。
运动健身,切忌间断,晨兴睡前,至少两遍。
空气阳光,固当接近,山水名胜,亦宜访问。
环境整洁,身心俱舒,常洒药剂,勤加扫除。
服务助人,快乐之本,孜孜为善,造福人群。
五、养老之道
"老人"是智慧的表征,老人在现代家庭里,与年轻人有代沟,观念也不会一样,老人嫌年轻人没有礼貌,年轻人嫌老人意见多,彼此不满,彼此嫌弃,怎会没有代沟?最好方法是分开住。
有很多家庭,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时,并不知道要孝顺,但离开分别住,反而会懂得孝顺。
人年纪大了,健康要注意。"动"是表示健康,所以生活中要让自己忙起来,动起来很重要。平常房间内一些简单的家务,像扫地、抹桌子、倒茶要自己"动"手去做,不要老是等别人来服务,从动中让自己活跃起来。
由于小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养老的功能亦渐渐弱化。居住在都市中的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顾",其次才是"经济帮助"。
在这里,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老年人之"最",藉此引领我们进入老年人的心灵生活,进而了解老人的切实需要:
老年人最宝贵的||健康。
老年人最希望的||家庭团聚。
老年人最欢喜的||含饴弄孙。
老年人最安全的||有退休金保障。
老年人最顾忌的||谈死。
老年人最恐惧的||死亡。
老年人最难受的||老病。
老年人最爱讲的话||回忆当年。
老年人最喜欢的天气||冬暖夏凉。
老年人最喜欢的文字||报纸。
老年人最爱吃的食物||稀饭牛奶。
让我们来看看各种老年人的生活,问问自己到底要做那一种的老人?
老年人的生命||危脆不安。
老年人的日子||坐在街头看鸽子觅食。
老年人的饮食||等待救济金。
老年人的夜晚||睡不安眠。
老年人的怨叹||儿女不孝顺。
老年人的苦恼||煮饭给儿女吃。
老年人的辛劳||带两代。
老年人的不幸||卧床不起。
老年人的哀痛||白发送黑发。
老年人的悲哀||想到死后没人为他送葬。
老年人的忧虑||不知道棺木在那里。
愚痴的老人
愚痴的老人||有钱不用。
愚痴的老人||有事放不下。
愚痴的老人||不懂得交棒,更不愿交棒。
愚痴的老人||挑肥拣瘦,食不甘味。
愚痴的老人||唠叨不休。
最幸福的是洒脱的老人
洒脱的老人||不一定要有老伴,有书为伴。
洒脱的老人||不一定儿女照顾,自己去普爱天下的儿女。
洒脱的老人||不压迫子女,不执着子女;子女有所问,乐于开导指引,但子女怎样做,不过问。
洒脱的老人||一杯茶,一份报纸。
洒脱的老人||每星期都有三五老友聚会谈天。
洒脱的老人||酸甜苦辣,皆能品嚐。
洒脱的老人||南米北饭,皆能当饱。
洒脱的老人||莳花除草,逍遥自在。
洒脱的老人||死后的地早就买好了。
洒脱的老人||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怕是非。
洒脱的老人||心中有佛。
其实,老年人知识丰富,识多见广,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累积,考虑问题的角度较为全面,回首人类走向文明与进步的历程,老年人的成就可见一般。
如李时珍从六十岁开始,到七十四岁完成不朽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伽利略七十二岁时提出数学的无穷集合概念,七十四岁时完成"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为近代自然科学基础的奠定作出巨大贡献;托尔斯泰七十二岁时完成长达二十万字的著名小说《复活》;马寅初写《新人口论》时已是七十六岁高龄老人;费里希七十一岁时发现蜜蜂的舞蹈语言,获得生物学、医学诺贝尔奖。泰国一位僧王六十五岁开始学习英文单字,九十岁竟能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可见"老人最有智慧"这一句话一点也不错。
"老年"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中,从最初年少时期的学习、成长,到为事业与家庭勤奋、奉献的壮年时期;等到迈入老年退休,事业已告一段落,儿女也能独立自主时,许多人此时顿感生命失去所依,漫无目标,而对老年生活产生恐惧、害怕。
其实,老并不可怕,只要自己懂得预作安排退休后的生活,老年生活也可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如何安排退休生活
平时要如何修持身心?要做到:
早起十念法,凡事无不办。饮食有节量,茶果菜根香。万事要放下,荣辱莫牵罣。饭后千步走,可活九十九。晚睡一柱香,心静人自康。睡前寤瑜珈,光明在眼前。主人会搬家,老死不可怕。真心要营养,要识无尽藏。
老年生活较为安闲,应有固定的工作和定课,这些都应该在年轻时即预作安排;再者,退休后不要过度干涉儿女的事情,如果有心愿尚未达成,譬如进修读书、出版自传等,应该尽速设定目标去完成。因此,如何安排退休生活呢?以下提出四等防老与四等养老的方法。
四等防老方法
经济方面:多方开源节流,为自己储备养老金。
健康方面:不依恃年轻时的身强体壮,对于卫生保健之道多多注意和加强,比如常做运动,让自己老而硬朗;生活作息有规律,注意营养的摄取等。
信仰方面:拥有正信正见的信仰的人,不仅在心灵上有所归依,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时还能广结善缘,结识许多同道好友。尤其,有了宗教信仰,可以激发勇气与力量去面对未来,可以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去包容人间的不平,进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
兴趣方面:妥善安排休闲活动及兴趣的培养,比如亲近山林、种树、园艺等,都是正当的娱乐。或到寺院当义工,参加公益社团,拓展生活圈,让自己的生命在大众中成长。
四等养老方法
要修好缘来养老:人与人之间,是靠着缘份在维持关系,因此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因缘法。俗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世间上最宝贵的就是广结善缘。如何广结好缘、善缘呢?平时对人说好话,赞美周遭的邻居、朋友;或者做善事,热心社会公益等,以欢喜的心培养好的人际关系,自然老来不必烦恼没有朋 友,不必担心被社会人群遗弃。
要靠智慧来养老:老年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得到的学识与经验,这是年轻人所不及的,老来如能摒除外缘,多写几部好书,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学识经验,乃至技能诀窍等传授给后学,甚至告诉后辈怎样做好人,如何做好事,以丰富的做人处事经验点化人心,自然能赢得大众的肯定,何愁老来没用呢!
积聚金钱来养老:年轻时辛苦所赚取的钱财,除日常生活必要的开销以外,不浪费,不奢华,过着简单的生活,将手边的金钱做最有价值的运用,从行善中也可以增添生命的意义。
依靠子孙来养老:"养儿防老",这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传统观念,父母年轻时含辛茹苦养育儿女,总希望儿女长大成人时,能回馈孝养,使父母衣食无愁,甚至能光大门楣。但是未必子女个个皆能孝养双亲,承欢膝下,所以,靠子孙养老是第四等的养老。
如何面对老病?
人不一定老了才会生病,年轻人也不一定没病,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生病是不分老少的,只是老年人生理机能多已退化,因此生病的机率自然比年轻时来的大。老年人生病时应该如何面对呢?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每个人对苦的感受力不一样,有的人心力较弱,轻轻打他一下,便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强,即使刺骨出髓,眉头都不皱一下,越是怕痛,就会越感到难受。因此,有病没关系,生理上有病时,心理上要健康,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就不会被生理上的病拖垮了。
从物理治疗做到心理治疗:老年人生病了,喜欢看医生,其实大部分医生看老年人的病,往往只给他们吃一些安慰性的药而已。既然如此,又何必看医生,找自己不是更好吗?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感觉身体上有一点不舒服,要训练自己坚强起来,体会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处之,能够这样,病就已经好一半了。
从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鞋面上都有六个洞,意思是要我们低下头来,要"看得破",不必太执着。一个人能够放得下,尤其面对疾病能够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对付疾病。
像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又哑、又聋、又瞎的残废,可以说是一个十不全,但是她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之一。所以说,老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
人老不要紧,心理要永远的健康,永远的不老才行。
病中如何用功?
莲池大师说:"病者,众生之良药也。"病,最容易使人体验无常,淡泊名利,精进修行,因此有人说,医院是个最好修行的地方。病中应该如何用功呢?
对人生保持乐观的态度,凡事往好处想。
对佛菩萨有信心,将生死交给佛菩萨,佛法中常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坚持正念,时时念佛,念佛不仅可忘记病痛,更可累积功德资粮。
心存惭愧、忏悔、感恩。
勤于礼佛,经云:"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拜佛不仅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更可消除种种业障。
六、修行之道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讲知识、讲理论、讲道德,佛教最主要的是重视实践,重视修行。
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语言应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等,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
因此,修行并非闭门自修,只求自了;修行应该亲近寺院道场,参访善知识以求法要,同时还要发心护法,并且弘法,这才是大乘菩萨修行之道。
如何求法
在《华严经》最末一品的︿入法界品﹀中,叙述善财童子一心勤求佛法,遍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艰辛过程,为今日佛子树立了求法的典范。因此,如何求法?
当地道场有讲经说法,应该前往听经闻法,有法会共修,应该时常参加。
效法普贤十大愿:请佛住世、请转*轮、常随佛学等。
亲近具正见、乐说、随缘、能观机逗教、不自赞毁他的善知识为师。又,求法应该有求法的认识与态度。
求法的认识
我们求法的精神||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们求法的任务||万方多难此登临
我们求法的愿心||春蚕到死丝方尽
我们求法的功用||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们求法的耐心||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求法的悲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我们求法的方法||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们求法的目标||留取丹心照汗青
求法的态度
要坦诚大方 要感恩说好
要虚心下问 要改过迁善
要变化气质 要勤俭忍耐
要虔诚礼诵 要勇猛正见
要求真务实 要慈心悲愿
如何护法
"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这是护法的首要观念。《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由此可知法的重要性,护持正法,让正法常住世间,导正人心,是佛弟子的当然责任。如何护法?有六点观念必须具备:
护教重于护寺:当今佛教信徒,只知道护持某位法师、某个寺院,不知道护持整个教团,形成佛教徒之间缺乏凝聚力,如同一盘散沙。这是佛教长久以来的弊病,因为大家总是自立门户,对于佛教没有任何的关怀。所以,要如何护法?应先认识佛教比寺院重要。
护佛重于护神:在台湾的宗教,有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神庙的权威比寺院强大,护神的人多,护佛的人少。原因无他,因为信神是有求,容易满足世俗人的欲望;而佛教却叫人要布施行慈,要牺牲自己,成就大众,要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悲心,佛教的道理曲高和寡,一般人根基太浅薄,只能接受神庙有求的廉价宗教,而不懂得佛法才是我们安住身心的不二法门,所以今日正信佛教徒,应该要有"护佛重于护神"的认识。
护法重于护人:今日佛教,护法的人少,护师的人多;护佛的人少,护神的人多;护教的人少,护人的人多;护道的人少,护情的人多。现在的佛教,到处以人为中心,不以法为中心。佛法需要的,不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师父需要的,信徒们争相护持。对于佛教,这是相当严重的现象。佛教的四依,所谓"依法不依人",人有去来,法是恒常永住的,所以"护法重于护人",这一点观念必须建立。
护众重于护私:佛教是一个重视大众的宗教,佛陀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又说"大众所在,才是佛陀慧命之所在"。没有大众,就没有佛国。经中也告诉我们:"要成佛道,先结人缘。"这说明了佛教重视大众的福利,不重视大众,那一切就都不是佛法了。
护道重于护情:一般佛教徒有一种心理,这位师父对我很客气,特别招呼我,我就护持他;那位师父虽然很有修行,但是与我毫不相干,我就不护持他。做为一个正信、正见的佛教徒,应该护持真正有道者才是最重要,因为进入佛门,是为了追求真理,听闻佛法,进趣大道,不可以感情用事,因此,应该护道重于护情。
护小重于护老:一般佛教徒另一个共同的心态是,出家人年纪愈大,才有修行,才是高僧,才值得敬重;对于刚出家的小沙弥,往往瞧不起。其实佛经讲"四小不可轻",沙弥虽小,只要假以时日,就是住持正法的大法王。因此,高僧大德固然要敬重,小小沙弥也应护持,因为小,才有未来性。
如何弘法
弘法利生,是在做救世济民的伟大事业。学佛者应该具有弘扬佛法满天下,普度众生满人间的慈悲心肠,要把自己对佛法的修证、体验,分享别人。
弘法的方式及内容很多,略述如下:
发心考取檀讲师,讲经说法。
邀请法师举办佛学讲座。
邀请法师家庭普照,藉机引渡亲友学佛。
护持佛教各项弘法事业,例如助印佛书、捐助奖助学金等。
举办各种弘法活动,例如:梵呗音乐会、佛教歌唱比赛、讲演比赛、读书会、素斋谈禅等。
身教重于言教,本身具足正知正见,言行举止充份流露出佛弟子应有的风范,例如,待人慈悲柔和、尊重包容、主动亲切,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好感,进而引发信心学佛,这就是最好的弘法方式。
七、设置佛堂
身为佛弟子,平时除了常到寺院礼佛、听经闻法及参与法会共修以外,如果因缘具足,亦可在家中设置佛堂。
家庭佛堂的重要与功用
设置家庭佛堂不但方便自课修持,而且具有如下几点殊胜的意义与功用:
具有安定人心之效:在家中设置佛堂,不但表明自己是佛弟子,有了信仰的皈依处,也说明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与尊重。而且家中有佛堂,正如同佛菩萨常随我们左右,给予加被,给予我们依怙,能产生安定力和安全感。
具有弘法度众之用:家中有了佛堂,这是非常荣耀的事,若遇到亲朋好友来访时,可以引领参观佛堂。若有信仰者,可以请他们上香礼拜,彼此在佛法上有思想的交流;若是尚未起信者,可藉此机缘详细解说佛前的庄严及法物的名称和用途,并称赞诸佛菩萨的功德、佛陀的伟大及信佛的好处等,使其对佛教有初步的认识,留下美好印象,待因缘成熟时,自能得度。
提供课诵自修之所:佛堂可以提供我们早晚课诵、礼拜、禅修、研读经书等修持的功能,藉由在佛堂的修持,可以去除烦恼,改变气质,增长福慧,净化身心。
令不忘失修行之心:佛弟子若因忙于事业或因住家远离寺院等因素,无法常到寺院共修,则可能会渐渐与三宝疏远而忘失菩提心,正如人言:"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如果家中有了佛堂,则时时刻刻与佛同住,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精进不懈。
如何布置家庭佛堂
家庭佛堂的布置以简单、庄严为原则。如何布置?提出以下方法,以供参考:
佛像:供奉于佛堂的中央,大小应与佛堂配合。如:
释迦牟尼佛
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
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观世音菩萨
地藏王菩萨
阿弥陀佛
供奉佛菩萨圣像宜简单庄严,不论是坐像、立像、卧像,皆可择一供奉,切忌纷然杂供,有失庄严。
供器:供桌上可摆设花瓶、烛台、灯台,宜左右对称;香炉放中间,早晚上香;净水杯一个或三个,早晨供奉茶水。
法器:可准备木鱼、大磬(或引磬),敲打时切莫扰乱他人。
经书:课诵本可整齐放置佛前,保持佛堂的洁净庄严,亦可收藏,课诵时再请出。假若佛堂有空间,最好能设一个经橱,凡佛经、佛书、佛教杂志等,都可陈设其中,供人阅读。
此外,供桌前面围上桌围,挂上庄严布,供桌两旁亦可挂幢幡,佛前可置拜垫,以利礼拜或课诵用。
佛堂对联(参考用)
横批:万德庄严 横批:莲池海会
右:行持要向岁寒操 右:人天缺陷不念弥陀更念谁
左:修养须从尘事炼左:吾佛慈悲广度众生当度我
横批:智慧如海 横批:佛光普照
右:莲花座下礼能仁 右: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左:贝叶行间修福慧左: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横批:佛光普照
右:净土莲花已待君
左:家庭亲属皆归佛
1设置佛堂注意事项
家中欲设置佛堂或已经设立佛堂,应注意下列事项:
设立佛堂时,只要选择一间清洁干净、光线充足、安静不吵闹之处即可,不一定讲求富丽堂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虔诚、恭敬的心。
如与家人或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处时,应征得大家同意,始可设置佛堂;若他人不同意时,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于课诵时请出,课诵后再收藏,不宜勉强设立佛堂,以免引起他人的困扰。
设立佛堂不须特别选择吉日吉时,也不必看地理方位,只要心存诚敬,则"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供奉佛菩萨圣像可用纸绘、木刻、铜铸等,只要大小式样庄严,令人心生恭敬即可。
有佛桌者,可摆设法器、花瓶、烛台(或电灯灯台)、香炉、净水杯、供果盘等,物品可增可减,只要对称、庄严即可。
佛像左边或右边均可供奉祖先牌位。
家中有人往生,佛像无须遮蔽。
佛堂不可借作扶乩问卜之用。
家庭佛堂的礼仪
家中既已设立佛堂,应视同在寺院的殿堂,应遵守佛堂的礼仪:
佛堂中的一切物品,包括佛像、法物、拜椅、经书、花香烛果等供品,皆应整齐有序。
供花不一定要日日更换。凡遇佛菩萨的纪念日时,得准备供饭素菜供养。
最好每天有定时的早晚课诵,至少早晚也须烧香(早上可上供水),日日不辍,持之以恒。
佛堂、供桌、香炉、烛台,应常常清理打扫,以保持佛堂的清净庄严。
清理佛堂、佛桌时,应有专用的布、水桶等,不可与他处共用清扫用具。
佛堂乃清净庄严之处,为礼拜、课诵、禅修、研读经书之修持用,不宜于中嬉闹谈笑、宴客饮食等,以免有失对佛菩萨的恭敬。
外出前、回家时,应到佛前礼拜,如同向家中父母长辈禀告、请安,以示对佛菩萨的感谢、恭敬、系念之心。
佛堂内应保持光线明亮。外出前,应将油灯、香烛之火熄灭,以保安全。
法器乃龙天耳目,课诵时欲司犍槌,亦当如法,声音宜小,以免干扰左邻右舍或家人,引起他人反感。
八、居家图书馆
佛弟子平时应该经常阅读佛书经典,藉着文字般若,以开发自己的般若自性。因此,佛化家庭应该设立居家图书馆,以供家人阅读,培养家人读书阅经的好习惯。以下提供各种书籍供大家参考:
1图书目录
八大人觉经(安世高) 四十二章经(迦叶摩腾、竺法兰)
佛遗教经(鸠摩罗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般若)
六度集经(康僧会) 百喻经(求那毘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
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 维摩诘所说经(鸠摩罗什)
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叉难陀) 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
八大人觉经讲话(星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话(法舫)
金刚经讲话(竺摩) 金刚经讲义(倓虚)
金刚经新疏(谛闲)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演培)
金刚经讲义(江味农) 心经讲义(倓虚)
般若心经讲要(竺摩) 心经讲义(南亭)
心经疏义(倓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斌宗)
般若经讲记(印顺) 般若心经思想史(东初)
法华经教释(太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星云)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演培) 维摩经讲话(竺摩)
维摩诘经讲义(月霞) 维摩诘所说经讲记上、下(演培)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慈舟) 普贤十大愿讲话(竺摩)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演培) 仁王护国经解(南亭)
阿弥陀经疏钞(莲池) 弥陀义疏撷录(弘一)
阿弥陀经讲要(竺摩)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斌宗)
药师经讲记(印顺) 胜鬘经讲记(印顺)
地藏本愿经讲要(大醒) 宝积经讲记(印顺)
妙慧童女经讲话(南亭) 大宝积妙慧童女经讲记(演培)
优婆塞戒经讲录(太虚) 华严经讲话(鎌田茂雄着 慈怡译)
圆觉经讲义(谛闲) 圆觉经自课(唐一玄)
十善业道经讲话(南亭) 佛说孛经抄讲话(南亭)
十二门论讲话(慈航) 六祖坛经注释(唐一玄)
大乘起信论新释(丰子恺) 大乘起信论述记(慈舟)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白话版)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
唯识二十颂讲记(演培) 八识规矩颂讲记(演培)
唯识三颂讲记(方伦) 大乘起信论讲记(方伦)
禅话净话(方伦)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话(南亭)
释教三字经讲话(南亭) 教观纲宗讲记(谛闲)
菩提道次第广论(法尊) 现观庄严论略释(法尊)
华严经感应略记(莲池) 金刚经灵异(张少齐)
佛光山灵异录(佛光山) 佛门异记|(煮云)
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 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
佛光大辞典(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 佛教史年表(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
释迦牟尼佛传(星云) 十大弟子传(星云)
缁门崇行录(莲池) 玉琳国师(星云)
历代高僧故事(彭楚珩) 玄奘大师传(圆香)
鸠摩罗什大师传(宣建人) 法显大师传(陈白夜)
惠能大师传(陈南燕) 莲池大师传(项冰如)
鉴真大师传(傅杰) 寒山大师传(薛家柱)
佛图澄大师传(叶斌) 智者大师传(王仲尧)
憨山大师传(项东) 慧远大师传(传绍良)
善导大师传(李利安) 临济大师传(吴言生)
法藏大师传(王仲尧) 紫柏大师传(张国红)
道安大师传(龚隽) 义净大师传(王亚荣)
真谛大师传(李利安) 寄禅大师传(周维强)
僧肇大师传(张强) 怀海大师传(华凤兰)
曼殊大师传(陈星) 金山活佛(煮云)
皇帝与和尚(煮云) 宗喀巴大师传(法尊)
传灯(符芝瑛) 薪火(符芝瑛)
人间情味|丰子恺传(陈星) 紫柏尊者全集
蕅益大师全集 莲池大师全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太虚大师全集
慈航法师全集 谛观全集(演培)
杨仁山居士遗著 续明法师遗集
来果禅师语录 来果禅师自行录
影尘回忆录(倓虚) 虚云和尚年谱
太虚大师年谱(印顺) 虚云和尚法汇
星云日记(星云) 佛法概论(印顺)
佛教丛书(星云) 性空学探源(印顺)
唯识学探源(印顺) 佛学概论(蒋维乔)
相宗十讲(慈航) 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吕澄)
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 佛教研究法(吕澄)
佛学今诠(张澄基) 成佛之道(印顺)
学佛通论(续明)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 中国佛教通史(鎌田茂雄)
中观史论及其哲学(道安) 中日佛教交通史(东初)
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村元) 中国佛教近代史(东初)
中印佛教交通史(东初) 净土与禅(印顺)
中国禅宗史(印顺) 星云禅话(星云)
佛在人间(印顺) 西藏佛教史(法尊)
禅学的黄金时代(吴经熊着 吴怡译) 寒山诗
西藏与西藏佛教(法尊) 竹窗随笔(莲池)
禅关策进(莲池) 了凡四训(袁了凡)
净土十要(蕅益)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法舫)
印光法师文钞(印光) 佛教布教法(圣印)
八指头陀诗集(寄禅) 菜根谭讲话(圣印)
华严联集(弘一) 正信的佛教(圣严)
佛教与人生(竺摩) 佛法是救世之光(印顺)
等不等观杂录(杨仁山) 戴季陶先生佛学论集
青年的佛教(印顺) 佛光世界(星云)
什么是佛法(张澄基) 星云法语(星云)
星云说偈(星云)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尢智表)
佛法与科学(王小徐) 佛法与科学之比较阐释(李一光)
佛法在原子时代(罗无虚) 向受过教育的人介绍佛教(李恒钺)
佛教科学观(尢智表)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林世敏)
海天游踪(星云) 无声息的歌唱(星云)
觉世论丛(星云) 心甘情愿(星云)
皆大欢喜(星云) 老二哲学(星云)
我看美国人(慈容) 清凉歌集(弘一)
丰子恺的艺术世界(陈星) 护生画集(丰子恺)
法相(慈庄) 万寿日记(慈怡)
佛教故事大全(慈庄等) 佛教童话集(张慈莲)
敬告佛子书(慈嘉) 百喻经图画说(佛光出版社)
童话漫画丛书(佛光出版社) 觉世月刊
普门杂志
书籍保管注意事项:
防潮方法
密闭书柜放干燥剂(定期更换)。
使用除湿机。
开冷气。
由以下二者控制温度及湿度。
标准温度 16度|20度
标准湿度 45%|50%
防虫方法
注重环境卫生,以杜绝苍蝇、蚂蚁、蟑螂、老鼠。
控制温、湿度||忽冷忽热,对图书危害很大;高温、高湿易生虫害。
可用"昆虫相调查板"调查是否有虫害的发生。
不同的虫有不同的方法,可向厂商详问内容。
密闭书柜安放樟脑油或樟脑丸。
保护书籍方法
书籍的摆放地点|最好是空气流通,避免高温、高湿、阳光直射。
书籍的摆放方式|不宜太拥挤,不靠墙壁,能透风较好。
大本图书平放于架上。
线装书平放于架上,经济许可可做函套保护。
世间上再多、再大的问题,都是源于人为的因素。因此,如何突破困境,只有靠人类的自我觉醒。世间上没有不能解决的事,问题在于能不能得遇佛法,肯不肯依止佛法。
上来所说,从家庭教育、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到养生之道、养老之道、修行之道,可以说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做了周全的规划、安排,如果人人真能确实的以佛法为指南,不仅个人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佛化人生,必然也能营造美满幸福的佛化家庭,进而佛化社区、佛化社会,这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