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地区依山临海,景色奇秀,尤其东海崂山,位于即墨县东南部,背山临海,山海交融,景观秀雅雄奇,汇聚天下奇观,堪称海上名山,自古以来便是佛道两教青睐的圣地。崂山佛道文化起步较早,内容丰富,尤其是明清两代,佛道两教迅猛发展,境内佛寺、道观遍布。因此,即墨佛道文化主要就是崂山佛道文化。佛道文化成为又一股重要的文化因素,渗透到即墨地域文化之中,这些文化因素对即墨蓝氏家族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即墨地区佛教。即墨(崂山)佛教肇始于魏晋,兴盛于隋唐,明代再度掀起高潮,至清代后期逐渐衰落,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崂山佛教寺院自古至今有名可循的约有三十二处,建于隋代之前有六座,建于唐代的有四座,建于宋代的有一座,建于明代的有十六座,建于清代的有五座。
魏元帝景元五年(264),崇佛寺(又名荆沟院)建造落成,这是崂山最古老的寺院,标志着佛教落户崂山。东晋义熙八年(412),高僧法显西去印度等地求经泛海回国,遇大风漂流到当时长广郡不其县崂山南岸栲栳岛一带登陆。时任太守李嶷笃信佛教,闻听法显是到西方取经的名僧,便将法显接到不其城内,讲经说法,并在其登岸之处创建了石佛寺(即潮海院)。从此,佛教在崂山声名大振,广为传播。此后,崂山相继又建起了石竹庵(后改名慧炬院)、狮莲院(俗称城阳寺)、法海寺的创建,这标志着崂山佛教已初具规模。
隋、唐时期,是崂山佛教兴盛期。
隋代即墨县迁移到今址后,政府重修狮莲院、荆沟院和慧炬院等著名寺院,规模更加宏伟,信众日益增加,香火渐趋旺盛,佛教在即墨地区扎根发展。唐代,四川峨眉山高僧普丰来到崂山,在王哥庄镇大桥村东修建了大悲阁,阁内供奉大悲观世音菩萨,后改名峡口庙,此后又在铁骑山东修了一座分院,名为林花庵,又在峡口庙东数里的东台村建了另一座分院,名为普济寺。隋唐两代,共建寺院10座,足见隋唐两代佛教之兴盛。此后的宋、元两代,崂山佛教一度式微。这时期仅新建寺院一座。直到明代,佛教才因高僧憨山的到来再现高潮。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和尚来到崂山,并于万历十三年起在崂山太清宫三清殿前耗巨资修建了气势恢宏的海印寺。后因与太清宫道士发生纠纷,进士出身的道人耿义兰进京告御状,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降旨毁寺复宫,憨山也被远贬雷州。崂山佛教虽遭此打击,但并未一蹶不振。桂峰、自华及慈沾等著名僧人,明、清两代创建的寺院有二十余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清顺治九年创建的华严寺。这座寺院规模宏伟,名声远播,藏有清雍正年间刊印的《大藏经》一部,还有元代手抄本的《册府元龟》。
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在清代中期之前,崂山的佛寺有白佛寺(即石佛寺)、法海寺、荆沟院(即崇佛寺)、狮莲院(即城阳寺)、慧炬院、华严庵(即华严寺)、海印寺和西莲台(即洪门寺)等著名寺院。直到清末民初,华严寺与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石佛寺、法海寺仍被称为崂山佛教的三大寺院。民国时期,崂山佛教每况愈下,逐渐衰落。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