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宁
2012年9月,国学大师南怀瑾于苏州去世。依佛礼荼毗(火化)后,异象发生。据其弟子说:“经过荼毗后,怀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舌头完整,上面布满莲花状舍利子;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荼毗完毕后,南大师如彩色玻璃珠一样的舍利子装了整整七罐。作为高僧修为的体现,如此多而又色彩晶莹剔透的舍利子无疑让质疑南大师学养的人无话可说。南大师也凭借舍利子一举奠定他在“国学界”的不朽地位。
南怀瑾大师的舍利和玻璃弹珠质地相似
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人大概都会对人体火化后形成如此多的彩色透明物质感到困惑不解,这几乎完全违反了生物学和化学常识。然而,如果略微了解舍利子的历史,就会发现南大师的彩色舍利其实并不令人费解。
舍利与佛塔舍利子源出梵语????
佛涅槃处的舍利塔,为佛教朝圣地之一
早期佛教并不提倡偶像崇拜,也没有造像的习惯。佛教信徒在释迦牟尼涅槃后如想继续礼佛,就遇到了缺乏膜拜对象的难题。结成的舍利为广大佛教徒继续礼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后世佛经,如《悲华经》《菩萨璎珞经》《大般涅槃经》《金光明经》中均对佛舍利推崇备至,认为是佛度化众生的工具,供养可得福报。但分布范围仅限于北印度的十处舍利塔难以满足日益扩张的佛教流行区域内虔诚佛教徒礼佛的需求,而佛舍利又不可能凭空产生,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早期的做法是将舍利进行进一步分割,分割佛舍利的核心人物是古印度著名雄主阿育王。阿育王在皈依佛教后,于印度各处修建舍利塔,将原有八处佛舍利分而置之。佛经记载阿育王总共修筑了八万四千座舍利塔。后世发现舍利往往将其归于阿育王散舍利之故。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