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建:释“空”
佛教所讲的“空”,是大乘佛法三藏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什么叫作“乘”?“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是运载的意思,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乘马、乘车、乘船等,车马都是运载的工具,在佛教中就用来比喻佛法像舟、车一样,济渡众生,能载人由此岸到达彼岸。佛陀所言“空”,其意亦在此。然而,我们在理解“空”的时候,往往把它与“虚无”等同起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那么有人就会问,既然“空”不是“虚无”,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关于“空”,其真正的含义只能在各自参悟佛法的时候去体会,而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的体会又都不会相同,从古至今的高僧大德们对“空”的理解都没有达成过一致的意见。所以我们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把“空”的含义表述出来。我们只能把凸显佛陀“空义”并创立大乘空宗的龙树菩萨《中论》中的偈子拿出来供大家参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历来的高僧大德在谈“空”的时候,也多引用此偈。
“空”虽然不能说,但是这里还是要从一个角度谈谈对它的认识。佛陀所讲的“空”,其实含有虚空的意思。虚空能够容纳万事万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切事物无不处于虚空之中。
佛之所以特说此一“空”义,就是教我等众生去体“空”。一切诸法,皆由心造。心之所以能造万法,就是因为心本来“空寂”。可是众生愚痴,不悟此理,却于心所造之万法上起执着心、生分别心,贪嗔痴三毒都是由于没有体会到“心性本来空寂”的道理,而住于虚幻不实的万事万物上而产生的,以至陷入无边苦海之中,烦恼不尽。佛特开出这一药方来渡化世人。佛所讲的“空”正是教导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心如虚空,所以应该于万事万物都能够虚受容纳之,并于此不起分别心、不生计较意,不论好坏善恶美丑,都要用一种平等心去对待。对于好善美者,我们要用一大慈之心去诱导之;对于坏恶丑者,我们要用一大悲心感化之。使所有众生,有情类、无情类,都能够受到慈心惠泽,让“众生平等”在我一心之中成为现实。这也就是佛说“空”的一种意思。
再者,体“空”的同时,也是发生大慈大悲心的过程。因为只有有大慈大悲心者才能做到平等对待一切事物。这与我们平常为人处世时所讲的宽宏大量也有相通的地方。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域,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佛经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亦可以用这个意思来解释。从境相上说,须弥至大、芥子至小,互不相容;然而二者虽大小迥殊,我心对之不起分别,故我视之平等,皆能于一心中容纳之。所以“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者,并不是对境相而言,而实以“心”来说的。
这里我们提出“空”的这层含义来,并不是说要每个人都去体“空”。事实上,如果没经过一番佛教的禅定慧功夫的修炼,体“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我们虽不一定能做到“空”,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去体会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学会包容、宽宏大量,不要斤斤计较;另外还要有一颗慈善的心去对待你周围的事物。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人要“虚心”。其实,“虚”也含有“空”的意思。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就是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够使你的心像虚空一样容纳万事万物,并用慈悲心去感化你周围的人和事物。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这一点了,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