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古代艺术:雕塑——佛教造像

发布时间:2024-08-11 05:25:08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古代艺术:雕塑——佛教造像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艺术:雕塑——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佛教是像教,因此,佛教造像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也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造像包括四个部类。第一为佛部像,即教祖释迎牟尼和由其衍生出的三世佛:阿弥陀佛、卢舍那佛以及弥勒佛等佛的造像。第二为菩萨部像。菩萨在佛经中是修行到了很高的程度,具有一定佛性但尚未成佛者。有趣的是中国的菩萨造像与印度不同,多为饰有理洛珠串,着飘逸裙衣的女性形象。第三为声闻部像,即闻佛之声而觉悟者——佛的弟子、罗汉等形象的塑像。其形象特征近于和尚,光着头,着架装。第四为护法部像,指保护佛法的天王、力士(即金刚)等角色的造像。天王的形象特征近于武士,力士则被塑造成上身裸露、肌肉发达的健壮大汉形象。佛教造像的样式有很多种,但最主要的是石窟造像和寺庙造像。

石窟,又名石窟寺,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但就石窟内部设置的佛教造像来说,它又是一种雕塑。中国古代石窟众多.其造像也难以统计,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以及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几大著名的石窟中。

从魏晋南北朝直至明清,中国古代的石窟造像艺术从兴盛到衰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风格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国早期的石窟造像带有强烈的印度犍陀罗风格,宗教色彩较浓,神、人距离很远,神秘感很强。且表现手法拙朴,大多是粗线条的刻划。至魏晋南北朝后期及隋唐,石窟造像艺术逐步出现了中国化及世俗化的倾向,神、人亲和,现实性强,且题材丰富,表现手法也日臻成熟,出现了大批像洛阳龙门石窟奉天寺的卢舍那大佛这样的优秀石窟造像作品。这些造像往往个性鲜明,形象栩栩如生。宋代以后,随着文化中心南移,石窟造像主要集中在四川、浙江等地。此时造像特点是世俗化倾向更加明显,技巧上则更加圆熟,讲究精细。而元代以后则是衰落期,其成就自然不能与前代相提并论。

佛教造像的另一样式是寺庙造像。寺庙造像产生的年代与石窟造像大致相当,其题材也一致。所不同的是,由于寺庙大多为木结构建筑,不像石窟那样可以永久保存,再加上宋代以前历次灭法毁神的浩劫,所以早期的寺庙建筑已毁失无余,现在能见到的寺庙造像也只能是出土文物。这其中建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的泥塑造像是目前留存的最早的地面寺庙造像。南禅寺有唐塑17尊,佛光寺有27尊,这些像虽经后代妆彩新修,但基本保持了唐代的造像风貌。不过由于是地处偏僻的山村寺庙,其造像的造型、气度甚至服饰表现显然不及同时期的敦煌唐代彩塑。

宋代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推动了寺庙造像的发展,寺庙造像众多,技术十分精湛。寺庙造像的题材以罗汉和菩萨像最为常见,其代表性作品是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群像和苏州角直镇保圣寺的罗汉群像。前者采用写实手法,刻画极为细腻.后者体现了中国传统雕塑重内在气韵的民族特色。明清时期,虽然留存下来的寺庙造像不少,但由于已过了鼎盛期,其总体水平自然不及前代。相对较有价值的当属山西平遥双林寺的明代造像和昆明蛛竹寺的清代罗汉塑像。前者现存1500余尊雕塑,艺术处理富有创造性,后者的写实性极强.但艺术意趣缺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