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九八五、本经叙说给孤独长者劝喻家人、佣婢、宾客等均皈依三宝,且自己又能于供佛时而为咒愿,勤于布施。以此长者坚信在其舍命终者均能生天,得佛印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给孤独长者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凡是住在我家的人,都可得到清净的信仰;所有住在我家而命终的人,也都能往生于天上。」
佛陀说:「真好啊!真妙!长者啊!这是很深妙的说法,也是你一向所信受,所以在大众中你如狮子作吼一样的宣称:『凡是住在我家的人,都可得到清净的信仰,等他命终之后,也都能往生于天上。』到底是有什么大德神力的比丘为你记说:『凡是在你家里命终的,都能往生于天上。』呢?」
长者答佛陀说:「没有的,世尊!」
又问:「怎样呢?是从比丘尼、或是诸天、或是从我面前听闻如此说法的吗?」
长者答佛陀说:「不是的,世尊!」
「怎样呢?长者啊!那么你是由自己的知见,而知道『凡在我家里命终的人,都能往生天上』的吗?」
长者答佛陀说:「不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长者说:「你既不是从有大德神力的比丘处听闻到,也不是从比丘尼、不是从诸天、不是从我面前听闻如此说法,又不是由自己的知见而知:『所有在我家里命终的人,都能往生于天上。』那么你现在是凭着什么而能作如此甚深妙之说,做为你一向的信受,而于大众中如狮子作吼一样的宣称:『有人在我家里命终的话,都能往生于天上。』呢?」
长者告诉佛陀说:「并没有具大德神力的比丘来告诉我,余如前面所详述,……乃至都能往生天上。世尊啊!然而若有遇到众生主妇怀妊之时,我就会教她,为了她孩子的缘故,应当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等她生下婴儿后,又教导他三皈依;等她已生起了知见,又教她持戒。假如奴婢、下贱客人怀妊及生子,我也是如此教导她。如果有人要卖奴婢的话,我就会前往告诉他说:『贤者啊!我想要买人。但是你应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受持禁戒。』随从我教导的人,我就会教授他五戒,然后再随价而买人;不随从我的教导,我就不予买取。还有住在我家的客人,或是受雇工作的人,也一样先要接受三皈五戒,然后我才愿意接纳他们。或者又有来请求做为我弟子,或者是来乞贷举息的,我都要他们先受三皈五戒,然后我才愿意接受他的请求。而且我家里供养佛陀及比丘僧之时,我都会称念父母的名字,以及兄弟、妻子、宗亲、知识、国王、大臣、诸天、龙神等,或活着的、或死亡的,沙门、婆罗门,内外的眷属,下至仆役们,我都会称念他们的名字,而为他们咒愿(祷告)。我又从世尊您听闻到由于称名咒愿的因缘,都能受生于天上,或因布施田园,或因布施房舍,或因布施床卧器具,或因常布施,或布施予路人,下至以一抟之食布施给众生,由于这些的因缘,都能受生于天上。」
佛陀说:「说得好啊!说得真好!长者啊!你是以此净信之心,所以能作如此深妙的说法。我如来对于那些事已有无上的知见,确实知道你家中有人命终的话,都能受生于天上。」
当时,给孤独长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八五经注释:
1、佛光阿含藏注云:「丽本原为卷四十七,今依印顺长老所编次序改为卷三十六。」
2、咒愿:唱法语愿求施主或先亡福利,名为咒愿。有食时咒愿与法会咒愿二种。
九八六、本经叙说当恭敬上、中、下座,否则不得威仪具足,乃至不得无余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保持恭敬,经常系住心念,时常敬畏谨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的上、中、下座。为什么呢?因为比丘如果不能保持恭敬,不能系住心念,不知敬畏谨慎,不能随他自在诸修梵行的上、中、下座,而想使自己威仪具足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不具足威仪,却想使自己学法满足,那也是不可能的!学法不满足,而想使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的话,那一样是不可能的!解脱知见不满足,竟想使自己得到无余涅槃,那更是不可能!
就像这样,比丘啊!应当勤修恭敬、系心、畏慎,随他有德力诸修梵行的上、中、下座,而后得到威仪具足,这样才是正确的!威仪具足后,而得学法具足,这也是正确的!学法满足后,而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就能具足,这都是正确的!解脱知见身具足后,就能得到无余涅槃,这样就是正确的!所以,比丘啊!应当要勤修恭敬、系心、畏慎,随他有德力诸修梵行的上、中、下座,使威仪满足,……乃至得到无余涅槃,你们应当如此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八七、本经叙说惭与愧为世间二净法,有此二法,乃可建立人伦,增长清净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二种清净之法,能保护世间人。是那二种呢?就是所谓的惭与愧。假使世间没有这二种清净之法的话,世间也就不会知道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的顺序,颠倒混乱,就像畜生道一样。因为有这二种清净之法,即所谓的惭与愧,所以世间才会知道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的顺序,就不会像畜生道一样的混乱。」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道:
「世间假如没有惭、愧二种清净法的话,
就会远离清净道,而趋向于生老病死苦。
世间假如能成就惭、愧二种清净法的话,
就能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轮回之门。」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八八、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成就三恶业,会堕恶趣,临终使人追悔,是烧燃法;而成就三善业,则生善道,临终不会使人追悔,是不烧燃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烧燃法和不烧燃法。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怎样叫烧燃法呢?就是无论男子或女人违犯戒法,造作邪恶不善之法,成就了身的恶行,或成就了口、意的恶行,如果后来他疾病困苦,卧病于床褥,遭受各种的苦毒;当在这个时候,他先前所做的恶行,便全都会被忆念起,譬如太阳西下时,大山的覆影一样。同样地,众生先前所做的恶行││身、口、意造作的一切不善法,在临终之时,全都会显现。这时心里才追悔着说:唉!唉!我先前没有修习善行,只做了众多的坏事,我将会堕生到恶道中去,遭受各种的苦毒报应。忆念这些事后,心里就会生起如火烧燃的苦恼,心生后悔;心生后悔后,不能得到善心命终,而到后世,也是以不善心相续而生,这就叫做烧燃法。
怎样叫不烧燃法呢?就是无论男子或女人,能受持净戒,修习真实正法,成就身的善业,也成就口、意的善业。当他将临寿终之时,虽身遭苦患,卧病床褥,众苦触身;但他的心会忆念以前所修习的善法││身的善行,以及所成就口、意的善行。当在这个时候,会攀缘善法而想着:我做了如此身、口、意的善行,没有造作众恶,应该会受生于善道,不会堕生在恶道。他的心不会追悔;因为不追悔,所以能以善心而命终,到了后世,也是以善心相续,这就叫做不烧燃法。」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道:
「已经种植了烧燃的恶业,依于非法而生活,
乘此恶业之行,一定会堕生于地狱中。
等活地狱及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及二种叫呼地狱,
烧燃地狱及极烧燃地狱,还有无择大地狱,
以上这八大地狱,极为痛苦难度过,
又由于各人恶业有种种不同,所以各别为十六处地狱。
地狱四周开四个门,地狱中间的容量全都相等,
四周都是用铁板筑成,四扇门也是用铁打造,
铁地上又有盛火燃烧,火焰周遍狱城中,
纵广百由旬的地狱中,烈焰都无间断息灭时。
地狱是用来调伏诸恶行者,拷治刚强横暴的人,
长夜加罪人以楚毒(毒打),那种苦惨难以得见,
一旦见到就会生大恐怖,害怕得身毛直竖!
堕入于这些地狱时,脚是向上头向下。
那些应以正圣柔和心修习梵行的人,
如果在此贤圣者的地方,轻心起非义之行,
以及杀害众生,就会堕入于此热地狱里。
辗转于大火之中,就像用火炙烤鱼一样,
苦痛哀号呼叫,就如群战时的象嚎声,
地狱中的大火是自然而生,这都是由自己所造恶业招感而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八八经注释:
1、等活:八大地狱之首。又名想地狱。其中众生生铁爪,其爪长利,互相瞋忿,怀毒害想,以爪相攫,肉即堕落,或被砍刺,想为已死,冷风吹之,皮肉还生,寻活复起,故名等活地狱。
2、黑绳:八大地狱之二,谓此地狱中狱卒以热铁绳絣牵罪人,然后斩锯。复有恶风吹热铁绳,笼络其身,烧皮彻肉,焦骨沸髓,苦毒万端,故名黑绳地狱。
3、众合:八大地狱之三,又名会合大地狱、堆压地狱。此狱中有大石山,罪人入至其中,山自然合,堆压其身,骨肉糜碎,堆压至一处,故名罪合地狱。
4、二叫呼:包括叫呼及大叫呼,八大地狱之四、五,又作号叫及大号叫地狱。受罪众生既至此狱,狱卒即将其掷入大镬中,沸汤烹煮,受苦痛而嚎叫。
5、烧燃:八大地狱之六,此狱以铁为城,烈火猛焰,内外烧炙,皮肉糜烂。
6、极烧燃:八大地狱之七,热沸强盛,狱中人难忍炙热之苦。
7、无泽大地狱:又作无间大地狱、阿鼻地狱,八大地狱之八。在地心深处,猛火燃烧,苦痛迫身,连一丝毫的间断都无。
九八九、本经叙说身、口、意三恶行不以义饶益,故应断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舍弃身恶行的人,才能得到身恶行的断灭;要是不能得到身恶行的断灭,我就不说他已舍弃了身的恶行。因为他能得到身恶行断灭的缘故,所以我就说他已舍弃了身的恶行。身的恶行,不能利益安乐众生。因为舍离身的恶行,能够利益众生,使众生得到安乐的缘故,所以我说要舍弃身的恶行;对于口、意的恶行,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九○、本经以炼金师渐次除去杂物为喻,专心禅定比丘亦应渐次除去身口意之恶。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金师住处。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就如陶铸黄金的师父,积聚矿沙,置于槽中,然后用水灌洗它,粗大杂物,刚石坚块,都会随水冲去,然而仍有粗沙的缠结。又用水来灌洗,粗沙就会随水而流出,然后出现生金来,然而仍有细沙、黑土的缠结。又用水来灌洗,细沙、黑土就随着水而流出,然后才留下纯净无杂的真金来,可是仍有与金色相似的微细污垢。然后炼金师把它置于炉中,鼓动风箱以增强火力,使它融化为液体,把垢秽全部除去,然而生金的质地与原来并无差别,不轻、不软,又没有光泽,一旦弯曲,就会折断。那位炼金师与他的弟子又把它置于炉中,鼓动风箱以增强火力,把金子不断反复铸炼,然后金子才变得轻软光泽,弯曲也不会断掉,这时就可随意的将它制作成钗、铛、镮、钏等各种装饰品。
就像这样,专心禅定的比丘,他缠身的粗烦恼、不善的行为、以及所有邪恶的见解等,都会渐渐断除,使它息灭,就如那生金淘洗去刚石坚块一样。
其次,专心禅定的比丘,除去了次粗的垢秽││贪欲的心念、瞋恨的心念、害人的心念。就如那生金除去了粗的沙砾一样。
其次,专心禅定的比丘,再除去细的垢秽,即所谓对亲里的忆念、对人众的忆念、对生天的忆念。灭除这些思惟,就如那生金除去粗垢、细沙、黑土一样。
其次,专心禅定的比丘,有寻求思惟正法的心念,灭除这种寻求思惟,能使心灵清净,就如生金除去与金色相似的污垢,使它纯净一样。
其次,比丘在禅定之时,努力抑制烦恼,精心护持,就如池水四周建筑堤岸围护防止漏失一样。如此比丘为法所拘制,不能得到寂静、胜妙,不得息止的安乐,不能尽灭一切烦恼,就像那炼金师和他的弟子铸炼生金,虽去除了各种垢秽,但仍不轻、不软、不发光泽,一旦弯曲,就会折断,不能随意制成各种装饰的器具一样。
其次,比丘已得到各种禅定,不必努力抑制烦恼,精心护持,就能得到寂静、胜妙,得到息止的安乐道,制其心意于一处,而尽灭一切烦恼。如此就像炼金师和他的弟子在铸炼生金,使它轻软、不断,又有光泽,可随意而弯曲它一样。
其次,比丘舍离觉、观的心理活动,……乃至获得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像这样的禅定,纯一清净,远离一切的烦恼,柔软真实不动,于每一悟入处,如想求作证都能得到证悟。就如那炼金师铸炼生金,极力使它轻软、光泽、不断,想要制作任何器物,都能随心所欲一样。同样地,比丘的禅定,……乃至于每一悟入处都能得到证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九○经注释:
1、粗上烦恼:此指金矿之杂物而言,非指人之烦恼。
2、鞴:古代鼓风吹火的皮囊,俗称风箱。
3、庄严具:此指用来做装饰之器物。
4、净心进向比丘: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已专心禅定之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则作「当修增上心之比丘」。
5、有善法觉: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法寻」,意为寻求思惟正法。
6、有行所持: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由加行抑止(烦恼)已,防护禁戒」。
7、岸持:即以岸护持,制止水之漏失。
8、「不得寂静、胜妙,不得息乐」: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非已得寂静、胜妙、止息」。
九九一、本经以铸金为喻,说明比丘亦应随时思惟止相、举相、舍相等三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专心努力,随时思惟三种相。是那三种呢?就是要随时思惟静止的止相,随时思惟奋起的举相,随时思惟二者俱舍的舍相。如果比丘一向只思惟止相,那么他的心就会因此而居于下劣处。如果一向只是思惟举相,那么他的心就会因此而生起掉乱。如果一向只是思惟舍相,就会因此而不得正定,不能灭尽一切烦恼。
因为那比丘能随时思惟止相,随时思惟举相,随时思惟舍相的缘故,所以他的心就能得到正定,尽除一切烦恼。就如善巧的炼金师和他的弟子,把生金置于热火的炉中,随时鼓动风箱增强火焰,又随时用水喷洒冷却,或随时二者俱舍去不用。如果一向只鼓动风箱增强火焰的话,那生金就会因此而焦尽。如果一向只用水洒的话,生金就会因此而变得坚硬。如果一向二者都不用的话,那么生金就会因此而不熟,毫无用处。所以,善巧的炼金师和他的弟子,对那块生金要随时鼓动风箱增强火焰,并随时用水喷洒冷却,或随时二者都不用。这样生金就能得到均等的调适,可随事而用。同样地,比丘啊!要专心努力,时时思惟,忆念这三相,乃至灭尽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九二、本经叙说佛以二牧牛者为喻,富兰那等六师外道犹如愚痴无慧之牧牛者,不能引人渡生死彼岸;而佛则如善牧牛者,能引诸声闻断诸结,乃至不受后有,安渡生死彼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摩竭提国有位牧牛人,愚痴没有智慧,在夏末秋初之时,他不善于观察恒河此岸的形势,也不善于观察另一岸的形势,就驱赶着牛群从高岸处下水,并由高岸处而上岸,河中又有回旋的急流,因此遭遇了很多的灾难。众比丘啊!过去世时,摩竭提国另有一位牧牛人,他不愚不痴,有知道方便的智慧,夏末秋初之时,他能善于观察恒河的这一岸,也善于观察恒河的另一岸,善于把他的牛只驱赶过河,到达平广山谷有好水草之处。他开始渡河时,先渡引能领导群牛的大牛,使它阻断急流。其次驱赶第二多力的少壮牛,随后而渡过。然后第三次是驱赶瘦小的牛只,随后从下流而过,全都能依序安稳地渡达。新出生的小牛爱恋着母牛,也跟随母牛之后,而渡达彼岸。
就像这样,比丘啊!我说这个譬喻,应要知道它的意义。那位摩竭提国的牧牛人,愚痴没有智慧;而那富兰那等六师外道也是如此,他们习近各种邪见,而趋向于邪道。就如那位牧牛人愚痴没有智慧,夏末秋初,不善于观察这一岸与另一岸的高竣山崖,就从高岸而下,又从高岸爬上来,河中间又有回旋的急流,以致遭遇到很多的灾难。同样地,那富兰那等六师外道愚痴没有智慧,不能观察此岸,就是指这一世;不能观察另一岸,就是指未来他世;中间的回旋急流,就是指所处之境的各种魔障,使自己遭遇苦难。那些邪见外道们,修习他们所学,也一样会遭遇灾难。
那位摩竭提国善于牧牛的人,不愚不痴,有善巧的智慧,就是喻如来、应供、等正觉。就如牧牛人善于观察此岸,也善于观察另一岸,善于把他的牛群渡达平广的山谷。他先使能引领牛群的大牛渡河,横截急流,而安渡到另一岸。同样地,我的声闻弟子能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能横截世间贪流的恶魔,安稳地渡达生死的彼岸。
如摩竭提国善于牧牛的人,其次引渡第二多力的少壮牛,截流横渡一样。同样地,我的那些声闻弟子中断除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等欲界结惑),得到阿那含果,受生于他处,不还于此世的人,也是断截了贪流的恶魔,安稳地渡达生死的彼岸。
如摩竭提国善于牧牛的人,驱赶他的第三群瘦弱的小牛,随从下流处,安稳地渡过一样。同样地,我的声闻弟子中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贪、瞋、痴变得薄弱,得到斯陀含果,只要再来此世受生一次,就能彻底脱离生死苦海的人,也是能横截那贪流的恶魔,安稳地渡达生死的彼岸。
如摩竭提国善于牧牛的人,那新生的小牛爱恋着母牛,也能跟随在后而得以渡过一样。同样地,我的声闻弟子中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得到须陀洹果,不会堕于恶道,决定正向正觉,只要在天上、人间最多往返受生七次,便能彻底地脱离生死苦海的人,也是能断截了贪流的恶魔,安稳地渡达生死的彼岸。」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道:
「对此世间及他世间,明智的人善于显现,
那些恶魔是得手或未得手,乃至是显现死魔的情况。
对这一切全都能详知的,就是等正觉的佛陀与智者,
他能截断诸魔的急流,破坏而使它消亡。
他开示甘露的法门,显现正确真实的大道,
使你们内心经常充满欣悦,得到了安稳的住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九二经注释:
1、「此世及他世,……逮得安稳处」:依芝峰所译南传藏经中部相对经文,此偈作「此世及彼世,依智者能显,恶魔与死神,已息或未息。正觉者智者,洞知一切世,开显甘露门,到寂灭涅槃。摧绝恶魔路,拔除魔根本,汝等喜充满,逮达于安稳。」
九九三、本经叙说佛以牧牛者成就十一法作喻,比丘成就十一法,不能自安亦不能安他;反之,则能自安安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牧牛人成就十一件事的话,就不能使牛只增长,也不能维护这一大群牛,使它们得到安乐的畜养。是那十一种呢?就是对于牛只不知它的颜色、不知它的相状、不为它去除害虫、不能敷护它的疮伤、不能起烟雾、不知选择道路、不知选择止处、不知渡河之处、不知饮食之处、尽取牛乳、不善照顾能领群的牛只。成就这十一件事,就不能维护这一大群牛。
同样地,比丘如果成就十一种法的话,就无法使自己安乐,也不能使他人安乐。是那十一种呢?就是不知色、不知相、不能除去害虫、不敷护疮伤、不能起烟、不知正路、不知止处、不知渡处、不知食处、尽取其乳,或有上座多闻耆宿,久修梵行,是被大师所赞叹的人,但却不知向那些明智修梵行的人称誉他的美德,使他们都能崇敬、奉事、供养他。
怎样叫不知色呢?就是对于所有的色蕴,不能如实知道,那一切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以及由此四大所造成,这样就叫做不能如实知色。
怎样叫不知相呢?就是不能如实知道,所造作的业是过误之相,或所造作的业是智慧之相,这样就叫做不知相。
怎样叫不知去虫呢?就是安于所起的贪欲意念,不能远离它、不能觉悟、不能息灭它,也安于所起的瞋恚意念、害人的意念,不能远离它、不能觉悟、不能息灭它,这样就叫做不知去虫。
怎样叫不敷护疮伤呢?就是眼见色境时,便随取色境的形相,不能守护眼根,致有世间的贪忧,恶不善法产生,内心也随之而生起烦恼,不能防护;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身触境、意识法时,也都是如此,这样就叫做不敷护疮伤。
怎样叫不起烟呢?就是不能就其所闻,或就其所受持之法,为人分别显示出来,这样就叫做不起烟。
怎样叫不知正道呢?八正道及贤圣的法、律就叫做道,不能如实知道这些道,这样就叫做不知正道。
怎样叫不知止处呢?就是对于如来所觉悟的法,不能得到欢喜悦乐,以及胜妙的出离利益,这样就叫做不知止处。
怎样叫不知渡处呢?就是比丘不知修多罗(经)、毗尼(律)、阿毗昙(论),也不能随时往到知识比丘所,向他询问请教:『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做那些法是胜善而非恶?』对于深奥隐密之法,不能将它开发出来;对于显露之法,不能详细审问;对于自己所知道的甚深句义,不能详细明白的显示出来,这样就叫做不知渡处。
怎样叫不知放牧处呢?放牧处就是指四念处及贤圣的法、律,对此不能如实知道,这样就叫做不知放牧处。
怎样叫尽取其乳呢?就是那剎帝利、婆罗门、长者,自在施与衣服、饮食、床卧、医药、资生的器物时,那比丘接受布施却不知限量,这样就叫做尽取其乳。
怎样叫上座大德多闻耆宿,……乃至不能向那些有胜智的梵行者称誉他的功德,且敬重承事供养他,使他得到悦乐呢?就是比丘不能称赞那些上座,……乃至使那些有智慧梵行的人去到其处,以随顺其身、口、意业,承其愿望而奉事他。这样就叫做不能对上座多闻耆宿,……乃至使有智慧梵行的人去到其处,承其愿望而奉事他,使他得到悦乐。
那牧牛人如果成就十一件事,就能使那群牛增长,维护群牛,使牛群悦乐。是那十一种呢?就是知道色、知道相,就如前面所述各点正面的解说,……乃至对那能引领群牛的牛只,要随时照料,使它得到安乐。这样就叫做牧牛人成就十一件事,能使群牛增长、维护,使牛群得到安乐。同样地,比丘如果成就十一种法的话,就能使自己安乐,也能安乐他人。是那十一种呢?就是知色、知相……乃至第十一种,就如前面所述各点正面的解说一样,这样就叫做比丘成就十一种法,就能自安而安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九三经注释:
1不能起烟:为牛群而放烟,或即是用来驱赶蚊、蝇。
2 :ㄍㄡ`,取牛羊乳。
3「事业是过相,事业是慧相,是不如实知」:芝峰译南传藏经中部相对经文此处作「不如实知:『有此业相者,厥为愚人;有此业相者,厥为贤人。』」
九九四、本经叙说世尊得出离之乐乃至等正觉之乐,故不求世间利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一奢能伽罗聚落,就住在一奢能伽罗林中。
那时,有位那提迦尊者,以前曾住在这一奢能伽罗聚落里。一奢能伽罗聚落里的沙门、婆罗门,他们听说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走到一奢能伽罗聚落,就住在一奢能伽罗林中。听到此消息后,他们各自备办一锅的食物,置在门边,这样想着:我最先供养世尊!我最先供养善逝!每一个人便各自如此高声大声地唱说着。
当时,世尊听到园林内有众多人在高声大声唱说,就问那提迦尊者说:「到底是什么原因,这园林内会有众多人高声大声唱说的声音呢?」
那提迦尊者告诉佛陀说:「世尊啊!这一奢能伽罗聚落里所有的剎帝利、婆罗门、长者们听说世尊您住在园林这儿,他们各自做了一锅的食物置此园林内,且各自唱说:『我最先供养世尊!我最先供养善逝!』因此之故,这园林里会有如此众多的人高声大声唱说的声音。希望世尊您能接受他们食物的供养。」
佛陀告诉那提迦说:「不要利益我,因为我不求利;不要称誉我,因为我不求称誉。那提迦啊!如果对于如来而言,如此便可得到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快乐的话,那么对于他们各个人所起的利乐,就会有所爱乐或贪求了。那提迦啊!因为我对于如此利乐之类,已经得到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所以不求而自然可得,不必劳苦而自然可得,如何对于他们各个人所起的利乐,还会爱乐或贪求呢?那提迦啊!因为你们对于如此之类的情况,还未得到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快乐的缘故,所以就无法得到不求而得的快乐与不苦而得的快乐。那提迦啊!就是诸天也不能得到像如此之类的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以及不求而得的快乐、不苦而得的快乐。只有我得到了如此之类的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也得到了不求而得的快乐、不苦而得的快乐,如何对于他们各个人所起的利乐,还会爱乐或贪求呢?」
那提迦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想说个譬喻。」
佛陀告诉那提迦说:「现在是你该说的时候了。」
那提迦告诉佛陀说:「世尊啊!譬如老天下雨,水会顺下而流;同样地,随着每一个世尊所住之处,每一处的剎帝利、婆罗门、长者们就会来信敬奉事您,因为世尊您有清净的戒德,真实正见的缘故。所以,我现在如此请求说:希望世尊慈悲哀悯,接受他们的供请!」
佛陀告诉那提迦说:「不要利益我,因为我不求利。……乃至如何对于他们每个人所起的利乐,还会爱乐或贪求呢?那提迦啊!我曾看见有比丘享用美食后,仰腹而卧,急喘吐气。我看见后,这样思考着:像这样的长老不能得到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也不能得到不求而得的快乐、不苦而得的快乐。其次,那提迦啊!我又曾看见有二位比丘享用美食后,撑着肚子喘着息,艰难缓慢地行走着。我这样想着:像那样的长老不能得到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也不能得到不求而得的快乐、不苦而得的快乐。
那提迦啊!我又曾看见众多比丘享用美食后,从此园到另一园,从此房到另一房,从此人到另一人,从此群聚到另一群聚的游走。我看见这样后,这样想着:像那样的长老如此并不能得到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也不能得到不求而得的快乐、不苦而得的快乐;而我已经得到像如此之类的出离、远离、寂灭、等正觉的快乐,以及不求而得的快乐、不苦而得的快乐。
其次,那提迦啊!我曾在一个时候,随着道路而行,看见有比丘于前面远远而去;又有一位比丘,在后面远远而来。我那时候,闲静无为,也没有任何大、小便利的劳苦。为什么呢?因为依于饮食,乐着滋味,所以就会有大、小便利,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观察五受阴的生灭,就会住于厌离,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对于六触入处观察它的集起、息灭,就会住于厌离,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对于群众集聚之乐而勤习群聚,就会厌于远离,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乐修远离,就会勤于远离,厌离群聚,这就是因果相依之故。所以,那提迦啊!你应当如此修习:对于五受阴观察它的生灭,对于六触入处观察它的集灭,乐于远离,精勤远离,应当这样去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提迦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九四经注释:
1、偃阐而行:行动艰难缓慢之意,偃,僵仆;阐,缓也。
2、「我于一时随道行……亦无有便利之劳」:南传相关经文此处作「我行于大路要道,前或后皆不见少物安稳,那祇多!乃至我之大小便利亦如是」。
3、「依于食饮……厌离群聚,是则为依」: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食、饮、嚼食、啖食者有大小便,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从所爱之转异而生忧、悲、苦、愁、恼者,此即其等流。那祇多!勤修不净相观行时,于净相(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于六触处观无常而住时,于触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时,于取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等流,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因果本末相类似之谓。
九九五、本经叙说佛告那提迦,佛喜欢种种精进的比丘,不喜欢种种懈怠的比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那楞伽罗聚落,……就如前经所详述一样,乃至他们每个人所起的利乐。
佛陀告诉那提迦说:「我看见在聚落旁有精舍,有比丘在坐禅。我看见后,这样想着:现在这位尊者,有这聚落里的人,或者是沙弥,往来喧闹声音的扰乱,障碍他的禅思,吵醒他的禅定,使他对于未到而想到、未获而想获、未证而想证的境界造成留难。那提迦啊!我不赞许那位比丘住在聚落旁的精舍里。
那提迦啊!我曾见有比丘住于空闲处,仰卧喘息。我看见这样情景后,这样想着:当使那位比丘能觉醒睡眠,思惟闲寂。那提迦啊!我也是不赞许如此住于空闲处的比丘。
那提迦啊!我又曾看见比丘住于空闲处,身体摇晃坐着睡觉。看见后,我这样想着:当使这位比丘能觉醒睡眠,还未得定能够得定,有了定心而得解脱。所以,那提迦啊!我不赞许如此住于空闲处的比丘。
那提迦啊!我又曾看见有比丘住于空闲处,端坐入于禅定。我看见后,这样想着:当使这位比丘还未解脱的话,能快速地得到解脱;已得解脱的话,能使他自我防护,不再退失。那提迦啊!我赞许如此住于空闲处的比丘。
那提迦啊!我又曾看见有比丘住于空闲处,可是他到后来,却舍弃了所有的床卧器具,远离这空闲之处,回到聚落中,又另受床卧器具的供养。那提迦啊!我也不赞许如此又回到聚落的比丘。
其次,那提迦啊!我曾看见有比丘住在聚落的精舍里,具有名闻大德,能招感财利││衣服、饮食、汤药、众具。到了后来,他舍弃了所有聚落床座财利的供养,去到空闲处,床卧安住。那提迦啊!我赞许如此舍弃聚落床卧财利的供养,而安住于空闲之处的比丘。那提迦啊!比丘应该这样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提迦比丘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九五经注释:
1、「今此尊者……觉其正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今或守园人侵此具寿(比丘),或沙弥令彼自其定而起。」
2、「令彼比丘觉寤睡眠,思空闲想」:南传相对经文此处作「此具寿(比丘)当除遣彼睡眠与疲劳,当祇一心思惟闲寂想。」
九九六、本经叙说佛以离车族因放逸而被摩竭陀国阿阇世王乘虚而攻为喻;比丘若放逸,恶魔波旬亦将伺得其便。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原来的离车族人常怀戒惧,睡觉时以木枕做为枕头,手脚劳动得龟裂粗糙,担心害怕摩竭陀国毗提希之子阿阇世王会乘虚来攻打。所以,他们经常警惕自己,不敢放逸;由于他们能不放逸,所以摩竭陀国毗提希之子阿阇世王无法乘虚来攻击。可是到了后来,不久,离车族人纵情享乐,不从事劳动工作,人人手足柔软,睡着丝绸做的枕头,身体安卧,日出仍不起床,放逸懈怠;因为放逸懈怠,所以摩竭陀国毗提希之子阿阇世王便乘虚而攻打他们。
同样地,比丘应运用方法精勤修习,能够坚定心志,不舍善法。即使肌肤消瘦,筋连骨立,也要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不舍善法。乃至所应得到的还未获得的话,就不舍精进,经常摄护自心,不敢放逸懈怠;因为不放逸懈怠,所以魔王波旬就无法乘虚扰乱。
未来之世,会有一些比丘纵情享乐,无所事事,手足柔软,睡着丝绸做的枕头,身体安卧,日出仍不起床,放逸懈怠;因为放逸懈怠,所以恶魔波旬便得乘虚扰乱。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要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乃至所未得到的还没得到的话,就不舍弃精进努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九六经注释:
1、手足龟坼:形容手足粗裂如同龟甲。
2、缯纩为枕:用丝绸做为枕头。
九九七、本经叙说须臾修习慈心胜过施食三百釜,故应修习慈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个人早晨时以三百锅的食物布施予众生,在中午、傍晚时,也是如此布施。另有第二个人,他只在任何片刻的时间,对一切众生修习慈心,乃至只是如榨取牛乳这样地短暂时间而已,但与先前那一个人的布施功德相比,先前那个人却不能及得上他的百分、千分、或好几亿万分之一,是算数譬类所不能比的!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在任何片刻之时,应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即使极短暂仅如榨取牛乳之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九八、本经以多女少男之家易为盗贼抢夺;多男少女之家则不为盗贼数数抢夺为喻。善男子、善女人不修习慈心则易为恶鬼神所欺;若修习慈心,则不为恶鬼神所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人家里多女人而少男子,应知这个家容易被盗贼所抢夺。同样地,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最底下甚至仅如榨取牛乳这样的短暂时间,也不能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应知这个人就会很容易被各种邪恶的鬼神所恼害。
譬如有人家里多男子而少女人,就不易被盗贼经常抢夺。同样地,善男子如果最底下甚至仅如榨取牛乳这样的短暂时间,能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就不会被各种邪恶的鬼神所恼害。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经常随时,乃至最底下仅如榨取牛乳的短暂时间里,修习慈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九九、本经叙说譬如士夫不能以手以拳椎破匕首剑;如是,若比丘修习慈心,则诸恶鬼神不能乘隙欺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个人,他有把匕首剑(短剑)剑刃很锐利。有位健壮的人说:『我能够用手或用拳头椎打你的剑,把它击碎。』众比丘啊!那位健壮的人是否真能用手或拳头椎打这把剑,把它击碎了呢?」
比丘答佛陀说:「不能,世尊!因为那把匕首剑刀刃很锐利,并非那个人用手或用拳头椎打所能使它碎断,这只是徒自困苦罢了。」
「就像这样,比丘啊!如果沙门、婆罗门最底下乃至仅如榨取牛乳这样的短暂时间里,能够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那么假如有各种邪恶鬼神想伺机去寻找他的缺点,也不能趁隙而得逞,正好反会伤害到自己罢了。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如此修习:最底下乃至如榨取牛乳的短暂时间里,要修习慈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本经说明修习慈心者少如甲上土,而不修慈心者则多如大地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用指甲挖取泥土,然后问众比丘说:「你们意见怎样呢?是我指甲上的泥土多,还是大地的泥土多呢?」
比丘答佛陀说:「世尊啊!您指甲上的泥土只是极少数罢了,而大地上的泥土却多得无量无数,是不能相比的。」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就像这样,众生能在最底下乃至于弹指的瞬间里,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的人,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罢了;而众生不能在最底下乃至仅如弹指的瞬间里,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的人,却有如大地泥土这样多。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经常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一、本经叙说寿命变迁迅速,当观察无常,修习厌离、不乐、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不是永恒,也不安定,是会变易之法。众比丘啊!你们应当经常观察这一切事物,修习厌离,不爱乐它,而得解脱。」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起来,整理衣服,向佛陀行礼,右膝跪地,恭敬合掌问佛陀说:「我们人寿命的迁灭,迟速又是怎样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我能解说它,但是你想知道它的奥义却很难。」
比丘问佛陀说:「您是否可用譬喻来解说呢?」
佛陀说:「可以的。」
佛陀告诉比丘说:「譬如有四个人手拿着强弓,同时发箭射向四方。另有一个人趁着箭还未落地时,他能陆续去接取这四只箭。怎样呢?比丘啊!像这个人的速度是否很快捷呢?」
比丘答佛陀说:「是很快捷,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这位接箭的人虽然很快捷,但有地神天子速度更倍快于他,而虚空神天又倍快于地神,四王天子来去又倍快于虚空神天,日月天子又倍快于四王天,导日月神又倍快于日月天子,众比丘啊!我们人寿命的迁变又倍快于那导日月神。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运用方法精勤努力,观察寿命如此无常迅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经注释:
1、虚空神天:欲界六天中夜摩天以上之四天,以其离须弥山在虚空中,故称之。
2、四王天子:即护世四天王,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处之最初者。
3、日月天子:即日天子、月天子。
4、命行:即寿命。
一○○二、本经叙说比丘应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崇习佛法,才能得出离饶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一个人,名叫陀舍罗诃,那位陀舍罗诃有一个鼓,叫做阿能诃,这鼓声又好又美,且传得深远,达四十里之处。那个鼓经久之后,处处都裂坏了。当时,鼓士就裁割牛皮,把鼓四周缠绕修缮;虽然又修缮过了,但是这个鼓却不再发出高美深远的声音来了。到了后来,便又朽坏,鼓皮大片地剥落,只剩聚木的骨架了。
就像这样,如有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因为他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缘故,对于如来所说的修多罗(经),那甚深明照,难见难觉,不可思量,极为微密,是明智所知的真理,他就能立即受持,完全地受持。听闻如来的说法,欢喜尊崇而修习,得到出离的利益。将来如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那么听闻如来所说的修多罗,对那甚深明照,与空相应随顺缘起之法,他就不会立即受持,不会接纳受持。听闻到那些法的话,也不会欢喜尊崇修习。然而他对于世间各种杂异的言论、文辞的藻饰、世俗的杂句,却专心顶受。听到那些法的话,就会欢喜尊崇修习,但并不能得到出离的利益。那如来所说,甚深明照,随顺缘起与空相应之法,于是就息灭了;就像那个鼓,因为朽坏,所以就破裂,只剩下聚木的骨架。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精勤努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对于如来所说,甚深明照,随顺缘起与空相应之法,要立即受持,完全地受持。听闻到那些法的话,也应欢喜尊崇修习,而得到出离的利益。」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三、本经以热铁丸盛于绵中必速燃为喻,比丘若不善护身、守护根,必不能得到利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把铁丸子投置于火中,等它烧炙得与火同色时,再把它装置于劫贝绵中,怎样呢?比丘啊!是否就会快速地起火燃烧呢?」
比丘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愚痴的人依于聚落而住,晨朝时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不善于防护自身,不能守住六根的门户,心不能系住意念,如果看见年少的女人,就引起不正的思惟,执取色相,生起贪欲之心;欲火烧着他的心,欲火烧着他的身;身心受燃之后,便舍去戒法,退减了道心。像这样的愚痴人将不能得到利益。所以,比丘啊!你们应该这样修习:善于防护自身,守护六根门户,系住心念,而入于村中乞食,应当如此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四、本经以猫狸取鼠而闷死为喻,劝比丘亦应善护其身,守护其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一只猫狸,饥渴瘦弱,就到洞穴处去捕捉小老鼠。如有小老鼠出来,就立即捕取吃食。当时,有一只小老鼠走出洞穴来游戏。这时,那只猫狸就快速地将它捕取并吞食下肚。这老鼠身子小,被活吞入猫肚中;进入肚子中后,它就咬食着猫的内脏,当咬食内脏时,这猫狸痛苦迷闷,东西狂走,空宅、冢间到处跑,痛苦得不知止于何处,最后终于死去。
就像这样,比丘啊!有愚痴人依聚落而住,晨朝时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不善于防护自身,不能守住六根的门户,心不能系住意念,看见了女人,就引起不正的思惟,而执取色相,生起贪欲之心;贪欲生起后,欲火炽盛,燃烧着他的身心;燃烧他的身心后,就会使他恣意放纵,不乐精舍,不乐空闲,不乐树下,被邪恶不善之心侵害佛法,于是舍弃戒法而退减道心,如此愚痴人会长夜常得不利益的痛苦。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善于防护自身,守住六根门户,系心正念,而入村乞食,应当如此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四经注释:
1、内法:此指佛法而言。
一○○五、本经叙说若善闭根门,饮食知量,勤修善法,则善根功德能日夜增长。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木杵,常用不止的话,就会日夜逐渐磨损消减。同样地,比丘啊!如果沙门、婆罗门从初始以来,就不能闭住六根的门户,饮食不知量,在初夜与后夜,不勤于觉悟修习善法,应知这些人也是终日在磨损消减,不增善法,就像那根木杵的情形一样。
众比丘啊!譬如优钵罗(青莲花)、钵昙摩(红莲花)、拘牟头(黄莲花)、分陀利(白莲花)生于水中,长于水中,随着水而增长一样。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能善于闭住六根门户,饮食知量,初夜、后夜时,精勤觉悟;应知这种人的善根功德就会日夜增长,终究不再退减。所以你们应当这样修习:善于闭住六根门户,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觉悟,使功德善法日夜增长。应当如此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六、本经叙说应断诸有,莫增诸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世尊在后夜之时听到了野狐的鸣叫声。
当时,夜过天明,世尊在大众前铺座而坐,问众比丘说:「你们在后夜时有否听到野狐的鸣叫呢?」
众比丘答佛陀说:「有的,世尊!」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有一个愚痴人他这样想着:愿能使我得到如此形类的身躯,也能叫出这样的声音。这个愚痴人想要求得像如此形类之处受生,如何会不能达成呢?所以,比丘啊!你们只应运用方法精勤努力,求能断除一切三界的果报,不要方便造作,增长三界的果报。应当如此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七、本经叙说有就是苦,故应断诸有,莫增长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不赞叹受少有之身,更何况是多受呢?为什么呢?因为受有之身就是苦。譬如粪屎,就是一点也是臭秽难闻,何况是很多?就像这样,对于一切的有,少也不予赞叹,乃至只是剎那之间,也不予赞叹,更何况是很多的呢?为什么呢?因为有就是苦之故。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断除一切的有,不要增长有。应当如此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七经注释:
1、有: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一○○八、本经以野狐作譬,说明比丘当知恩报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世尊于后夜时分听到了野狐的鸣叫。
夜晚过后,世尊于大众前铺座而坐,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昨晚后夜时分有否听到野狐的嚎叫呢?」
比丘答佛陀说:「有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那只野狐就是被疥疮所苦,所以才嚎叫。如果有人能为那只野狐治疗疥疮的话,那只野狐一定会知恩报恩。然而现在却有一位愚痴人,不知道知恩报恩。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要知恩报恩。如有小恩尚应报答,始终不敢忘记,何况是大恩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本经叙说跋迦梨尊者于病床上闻佛说法而得解脱,其后执刀自杀,佛并为彼说第一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有位跋迦梨尊者,住在王舍城的金师精舍,他病得严重而困苦。富邻尼尊者照顾供养他。
当时跋迦梨告诉富邻尼说:「你可去到世尊处,为我顶礼世尊,问讯世尊是否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而住呢?并为我传话:『跋迦梨住在金师精舍,病重困苦,卧病床褥,愿见世尊,但因病重困苦,气力微弱,无法前来觐见。希望世尊能莅临金师精舍,也是因哀悯他的缘故!』」
这时,富邻尼听受跋迦梨的话后,就去到世尊处,顶礼世尊,退坐一边,禀告世尊说:「世尊啊!那跋迦梨尊者顶礼世尊您,问讯世尊您是否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而住呢?」
世尊答说:「当使他也能得安乐。」
富邻尼告诉佛陀说:「世尊啊!跋迦梨尊者住在金师精舍里,现在因病重困苦,躺在床褥,他希望能见到世尊您,可是他没有体力来见世尊。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莅临金师精舍,也是因为哀悯他的缘故!」
那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此时,富邻尼知道世尊应允后,便向世尊顶礼,而后离去。
当时,世尊于下午从禅定中出定,就去到金师精舍,走到跋迦梨的住房。跋迦梨比丘遥见世尊,就想从床上起来。
佛陀告诉跋迦梨说:「你且安住!不要起床。」
世尊就坐于别床,告诉跋迦梨说:「你的心里是否能忍受这种病苦呢?你身上的疾病,是增剧、还是减轻了呢?」
跋迦梨告诉佛陀说:「……就如前面叉摩比丘经(见第一○五经)所详述的一样。世尊啊!我身上的苦痛,极难忍受,我想拿刀来自杀,我不乐于痛苦地活着。」
佛陀告诉跋迦梨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怎样呢?跋迦梨啊!物质色身是恒常的呢?还是无常的呢?」
跋迦梨答说:「是无常,世尊!」
又问:「若无常的话,就应是痛苦的么!」
答说:「是痛苦,世尊!」
又问:「跋迦梨啊!如果是无常、痛苦的话,这就是会变易之法,那么在这当中是否还有可贪、可欲的呢?」
跋迦梨答佛陀说:「没有,世尊!」受、想、行、识四蕴也是同样的问说。
佛陀告诉跋迦梨说:「如对于那色身不觉可贪、可欲的话,这样就能善终,也会有善的后世。」
当时,世尊为跋迦梨作种种说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就在那一夜,跋迦梨尊者思惟解脱,想执刀自杀,不再乐于久生。
那时,有二位天子,形体极为端正,在后夜时来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有位天人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那位跋迦梨尊者生病困苦,思惟解脱,想执刀自杀,不乐于久生。」
第二位天子说:「那位跋迦梨尊者已于善解脱而得到了解脱。」说完话后,二人顶礼佛陀,就隐没不见了。
当时,夜过到次日晨朝,世尊于大众前铺座而坐,告诉众比丘说:「昨夜有二位天子,形体很端正,来到我这儿,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有位天子这样对我说:『跋迦梨尊者住在金师精舍,生病困苦,思惟解脱,想执刀自杀,不乐于久生。』第二位天子说:『跋迦梨尊者已于善解脱得到了解脱。』说完话后,再向我顶礼,就隐没不见了。」
这时,世尊吩咐一位比丘说:「你应去到尊者跋迦梨比丘处,告诉跋迦梨说:『昨夜有二位天子来到世尊住处,顶礼世尊后,退坐一边,有一位天子告诉世尊说:『跋迦梨尊者病重困苦,思惟解脱,想执刀自杀,不乐于久生。第二位天子说:跋迦梨尊者已于善解脱而得解脱。说完话后,就隐没不见了。这是天子所说,佛陀又记说你:你对这个色身已不生起贪欲,这样就能善终,也会有善的后世。』」
当时,那位比丘接受世尊的指示后,就去到金师精舍跋迦梨房中。
那时,跋迦梨告诉侍病的人说:「你们执着绳床,共同抬着我的身体,把我置在精舍外,我想执刀自杀,不乐于久生了。」
此时,有众多比丘走出房舍,在露地里经行。那位受佛陀差遣的比丘走到众多比丘处,问众多比丘说:「各位尊者!请问跋迦梨比丘住在何处呢?」
众比丘答说:「跋迦梨比丘告诉侍病的人,叫他们举着绳床,把他抬出精舍外,他想执刀自杀,不乐于久生了。」那位受差遣的比丘立即去到跋迦梨住处。
跋迦梨比丘遥见受佛陀差遣的比丘过来了,就告诉侍病的人说:「放下绳床着地,那位快速走来的比丘,好象是世尊的使者。」那些侍病的人就立即放下绳床着地。
这时,那位佛陀所差遣的比丘告诉跋迦梨说:「世尊对你有所教示,天子也对你有所记说。」
当时,跋迦梨告诉侍病的人说:「请扶我到地上,我不可以在床上接受世尊的教示及天子的记说。」这时,侍病的人就扶着跋迦梨,把他扶到地面上。
此时,跋迦梨说:「现在你可以宣示世尊的告敕以及天子的记说了。」
那位受佛陀差遣来的比丘就说:「跋迦梨啊!大师告诉你说:『昨夜有二位天子来我这儿,有一位天子告诉我说:跋迦梨比丘病重困苦,思惟解脱,想执刀自杀,不乐于久生。第二位天子说:跋迦梨比丘已于善解脱而得解脱。说完话后,就隐没不见了。』世尊又记说,你会善于命终,也会有善的后世。」
跋迦梨说:「尊者啊!大师善于知其所知,善于见其所见;那二位天子也是善于知其所知,善于见其所见。然而我今日对此色身无常,已确定无疑;无常就是苦,我也确定无疑;如无常、痛苦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对那色身没有什么可贪、可欲的,也一样确定无疑;受、想、行、识四蕴,也都是如此。而我今日疾病的痛苦也还是一样地跟随着身体,我要取刀自杀,不再乐于久生了。」于是他立即拿刀自杀了。
当时,那位受佛陀差遣来的比丘供养跋迦梨的尸身后,回到佛陀住处,顶礼佛陀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把世尊您所教敕的,详细地告诉了跋迦梨尊者。他这样说:『大师善于知其所知,善于见其所见;那二位天子也是善于知其所知,善于见其所见。』……如此广说,乃至拿刀而自杀。」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我们一起前往,到金师精舍跋迦梨停尸处。」世尊看见跋迦梨死去的身体,有远离的情态。见后,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有否见到这跋迦梨比丘死后置于地上的身体,有远离的情态呢?」
众比丘答佛陀说:「已看见了,世尊!」
又告诉众比丘说:「环绕在跋迦梨身体四周,你们有否看见黑暗之相围绕着他呢?」
众比丘答佛陀说:「已看见了,世尊!」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些黑暗是恶魔的影像,他们围绕于四周寻觅跋迦梨善男子的识神将生何处。」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跋迦梨善男子不再止住识神,所以拿刀自杀。」
当时,世尊就为那位跋迦梨记说已得到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经注释:
1、跋迦梨:得信解脱意无犹豫第一比丘。
2、金师精舍:巴利本作「陶师之家」。
3、第一记:指阿罗汉果。
一○一○、本经叙说阐陀尊者于病中听闻舍利弗尊者和摩诃拘絺罗尊者的说法后,举刀自杀,佛为彼说第一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有位阐陀尊者住在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林中,患重病而甚痛苦。
当时,舍利弗尊者听说阐陀尊者住在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林中,患重病而很痛苦。听后就告诉摩诃拘絺罗尊者说:「尊者您知道吗?阐陀比丘住在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林中,患重病而很痛苦,我们应一起前往探视。」摩诃拘絺罗静默地应允了。
这时,舍利弗尊者和摩诃拘絺罗尊者就一同前往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林中,去到阐陀尊者的住房。
阐陀尊者遥见舍利弗尊者和摩诃拘絺罗尊者,就靠着床想要起来。
舍利弗尊者就告诉阐陀尊者说:「你且不要起床!」
舍利弗尊者和摩诃拘絺罗尊者另坐他床,问阐陀尊者说:「怎样呢?阐陀尊者啊!你身上的病尚可忍受吗?病况是增剧,或者减轻了呢?……」就如前面叉摩经(第一○五经)所详述的一样。
阐陀尊者答说:「我现在生病,极为痛苦,很难忍受。所患的病,病况是有增无减,我只想拿刀自杀,不乐于如此痛苦地活着。」
舍利弗尊者说:「阐陀尊者啊!你应该努力,不要伤害自己!如果你能活着,我将会与你往来亲切相处;你如果有所缺乏,我将会供给你应病的汤药;你如果没有人看护,我将会看护你,一定会使你适意,不会不适意。」
阐陀答说:「我有人供养,那罗聚落的众婆罗门和长者都会来探视我,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也都没有缺乏;自有修习梵行的弟子随意来探病,我不会不适意。但是我被疾病的痛苦逼身,难以忍受,我只想自杀,不乐于痛苦地活着。」
舍利弗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阐陀啊!眼根及眼识,还有眼根所识取的色境,这些可都是我、我所有、或彼此在其中吗?」
阐陀答说:「不是的,舍利弗尊者!」
又问:「阐陀啊!耳、鼻、舌、身,乃至意根及意识,还有意识所识取的法境,那些可都是我、我所有、或彼此在其中吗?」
阐陀答说:「不是的,舍利弗尊者!」
又问:「阐陀啊!你对于眼根、眼识及色境,是看见了什么、认识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的缘故,所以说眼根、眼识及色境,这些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彼此也不在一起呢?」
阐陀答说:「我对于眼根、眼识及色境,因为看见它的息灭、知道它会息灭的缘故,所以认见眼根、眼识及色境,这些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彼此也不在一起。」
又问:「阐陀啊!你对于耳、鼻、舌、身,乃至意根、意识及法境,你也是看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的缘故,所以对这意根、意识及法境,会认见这些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彼此也不在一起呢?」
阐陀答说:「舍利弗尊者啊!我对于意根、意识及法境,因为看见它的息灭、知道它会息灭的缘故,所以对于意根、意识及法境,认见这些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彼此也不在一起。舍利弗尊者啊!可是我今日身上的疾病还是很痛苦,不能忍受,想要拿刀来自杀,不乐于如此痛苦地活着。」
当时,摩诃拘絺罗尊者告诉阐陀尊者说:「你现在应当依于大师的教示而修习正念,如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