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修行的目的是让我们悟出宇宙大道

发布时间:2022-12-25 19:38:06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修行的目的是让我们悟出宇宙大道

\

  按照《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概念,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哪一天你对事物能一针见血地看到它们的本质,那你就是一个大境界之人,这种人一定是个出世间的大觉者。我们不但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要在生活中去实践,我们一般人修行,就像神秀法师说的那样:“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每天观照自己,审视自己,反思自己。我经常跟我的弟子说,当你内心不静,心烦气躁的时候,你就读一读《金刚经》。并不是这本经书有什么神秘力量,而是你在念里面的经文时,身心会受到感染,心灵会因此得到洗涤。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就是说如果菩萨做的是著于相或者有所取舍的布施,就像一个人走进暗室之中,什么也看不清楚;如果菩萨所做的是无相布施,就会像我们的眼睛看见光明,阳光明媚,云淡风轻。所以《金刚经》给我们的思想是很高的,它超越于世俗的观点来思考问题。读《金刚经》前,我推荐大家先读《道德经》,把心沉静下来,再学道家,然后皈入佛门,再来读它,那个时候你对《金刚经》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佛法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领悟的,即便接触到它,也不一定能深刻理解,你要多多积淀。你的苦难、挫折、成功,失败,所有的人生经历都是你悟道的前奏。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苦难、挫折,越污浊的环境越能开出鲜艳的花朵,这个世界越苦难,你越能成就菩提,没有苦难,你连出世间都做不到,对金钱、名利、情感,你什么都放不下,你有什么资格成就菩提呢?所有东西都经历过了,你才有资格说你放下了,没拿你怎么放下,所以人生是最好的修行道场,诸恶成佛,在经历烦恼挫折之后,你才理解放下的真正含义。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是不能容忍别人施加给我们痛苦的,所以当你郁闷、难过、纠结和受到挫折的时候,你就读一读《金刚经》,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看。

  我们来香海学习佛法,不是来度假,是为了让我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提升,让我们站在人世间的最高点去看待世间万物存在的道理,让我们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来看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即使我们活在污泥之中,也要把苦难转化成力量,去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角色,修行都是在突破自己的角色,一步一步来完善自己,你如果哪一天能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修行,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你害怕。能这样修行,无论好的坏的你都能坦然去面对它,人生无非两种情况:顺境,或者逆境。佛法教我们要把恶变成不恶,再进一步把不恶变成善。善与恶是人生的两种状态,我们要把这种二的状态,变成不二,佛的境界就是不二。不二就是,黑暗的当下就是无明,烦恼的当下就是菩提,污泥的当下就是皎洁,我们碰到逆境,有智慧的人能够在当下转化它,不是过后再转化,每个人都会遇到来自世俗的痛苦,当我们遇到痛苦时要怎样去转化它们?

  你们来到这里,学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就像打坐,能打多长时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把这种习惯带回去,融入到生活中,每日坚持,只要坚持,这个小小的习惯就会变成你改变自己的巨大推力。你们想一想,你每天坐下来的时候在干什么,是不是头脑中有各种各样的想法,那是你自己的内心对外境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反应。人生最大的修行对象就是自己的心,心的差别也是人与人差别之所在,人心对世界的看法决定着人生的结果。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国家元首内心强大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企业领导者内心强大的竞争,最终都是回归到人,是什么东西让人有那么强大的力量呢?就是心灵。你的思想境界靠什么形成?靠修行,修行靠什么形成?行住坐卧都是,书法绘画、舞蹈武术都是,但是在所有这些修行中,打坐是最好的。这些东西都有相似的地方,就是能让人安住心。如果安不住心,修什么都无济于事,就像你们来听课,如果人在这里坐着,脑中在打妄想,就不知道我所讲授的是什么,所以真正能改变我们的不是老师,是我们自己,你怎样选择,怎样去做,就有怎样的人生轨迹。

  你有那个想法,但是有没有达到把想法付诸行动并使其开花结果的状态?我有一个陶瓷艺术家朋友,他说在烧制瓷器时,有时几十件瓷器放进窑里,烧出来却没有一件是好的。有时候我们的思想达到一定境界,却没办法把这个思想付诸到行动上,很多人都无法突破那种状态,所以像很多书画艺术家,他很难做到一辈子处于巅峰状态,作家也是一样的,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创造出来的作品水平往往都不一样。而有一些人,他能让自己保持身心合一的状态,所以能够长时间保持着创作热情。你认为你的身心处于哪一种状态是最理想的,你以后就要往那方面去修,让自己的一生都走在一条修行的道路上。以后你们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当做修行,当你把一件事情当做修行时,不管好坏你都能够接受它,你不会因为它影响心情,这个过程每天都能使你成长,这种快乐就是源于你用一颗喜悦之心去对待所有事情。

  《金刚经》实际是让我们从内心之中去找福报,让我们在娑婆世界找净土,让我们从苦难的人生中觉悟,让我们面对诸多不善能去改变它,没有人不会遇到逆境,但是怎么样能做到改变?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打坐。当你在打坐的时候,有没有用心去感受你的身体,你的呼吸,你的思想,你的妄念。接下来你就要不断面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贯通,遇到问题,不好的行为,你想不想去改变它,如果不去改变,你就会活在痛苦中。所以我要求我们的义工每天早晚都去打坐,有的人说早上起不来不想参加,有的人认为没用不想参加,事实上你认为没用或者起不来,那都是不想面对自己的懈怠,刚开始可能会很难,可是慢慢等你接受了以后,你会发现每天坚持打坐也不是那么的难,你的身体会因此受益,身体会变化,心境也会变化。所有人都有办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但是为什么没有解决呢?其实是因为我们的选择太多,不知道怎么去选择,这个人教你这样去解决,那个教你那样去解决,但这些办法并不一定适合你,真正的好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我经常跟我的企业家朋友说,做企业管理要找一条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不要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成功案例。

  七年前我们在寺院旁边种了很多山楂树,到现在活的活,死的死,剩下来的没有几棵了,这跟生长的环境也有关系,有的地方干,有的地方湿,有的地方向阳,有的地方背光,有的地方被人踩踏,有的地方草木茂盛,同一块地里的同一种果树,都有这么大的差异,更何况我们的企业,所以企业管理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在你的家庭、企业、生活中你怎样走出一条合适的模式出来。那个时候你要真正认识自己,同时也认识世界,清楚地看到自己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香海禅寺在建之前审批了三年,当时欠了一千多万的债务,他们要我们把债务还清才给批,我说寺院没建好我哪有钱还债,一直等了三年才审批下来。

  即使是出家人,也是生活在世间,也要面对这个世间的力量,你不能说你受不了了,不干了,当你说出这种话的时候,别人就会说你无能。遇到问题,逃避是没有用的,不是说你剃掉头发穿上僧袍,这个世界就跟你没有关系了,实际上我们出家人所做的事情跟你们是一样的,说不定我们遇到的难题比你们还多,我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在这个世间修行。人只要活在这个世间,你就不可能超越于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的问题就跟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有一点,人不可能不碰到问题,但是有智慧的人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并且放下,以好的心情面对新的生活。遇到问题,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

  以佛法的思想去入世,以出世间的心去面对世间万物,这样我们会生活得更洒脱。很多人在工作岗位中,总是看到诸多的不是,实际上这都是内心不清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把《金刚经》当成福慧双修的法门,不断去修行,用到生活中去。

  《金刚经》云:“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又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布施我们要好好去感悟,不单单是钱财的布施,你想得到快乐,你就要付出微笑,你想活得幸福,你就要用心经营生活。布施跟富足是连在一起的,只有富足的人才能布施,富足不等于有钱,有钱不等于富足,没钱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布施,比如扫地洒水、洗衣捶背。懂得布施的人一定是富足的人,布施要不著于相,不能是抱有目的的,做有相布施就会有索取,有索取就会有矛盾。有一个女居士跟我讲,她老公工资比她少,她叫他洗衣做饭带孩子他却不服,我问她,你为什么一定要叫你老公做这些,她说他工资比我低,洗衣做饭带孩子是应该的呀,我又问她,工资低和洗衣做饭带孩子有必然联系吗?

  当你在生活中有诸多要求的时候,这个家庭一定不幸福。濮院有一些老板娘,她丈夫穷的时候对他使唤来使唤去的,她老公富起来后就把她甩掉了,这些女孩,一被甩掉就跑来我这里哭爹喊娘的。我跟她们讲,想一想你老公穷的时候你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哪个男人喜欢被人像奴才一样使唤来使唤去,他对你有怨言,等富起来后当然就去找更适合过日子的人了。像这样的家庭,夫妻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交易,做交易的双方是一种生意关系,总在算计对方,这样的婚姻会幸福吗?会快乐吗?所以菩萨所做的布施应该不著于相,不应该有所执着,有所取舍,有所索取。

  《金刚经》里面讲到三轮体空的思想,就是一种“没有你,没有我,没有物”,三者都不著相的布施,这才是无相布施。一般人在帮助别人时都这么想,我帮了你,你就应该回报我,我为你付出,你就应该感恩我,如果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帮助别人,你会快乐吗?好比你供你的孩子上大学,要求他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赚多少钱,要是他没有按你的想法选择就业方向,没有像你现象中那样赚到很多钱,你就觉得这个孩子没出息,自己想不通为什么那么多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你感到失望和闷闷不乐的原因,其实是你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自己,你要求他按你的思路去生活,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还有些年轻人结婚后不去工作,天天呆在家里啃老,向父母要钱,父母不给就跟他们吵架,最后闹到电视台上,说你把我生下来就要养活我。只要是人,永远都是首先想到自己,永远把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再通过自己,把眼光辐射到亲人、家庭、朋友、公司,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你是上海人,就把外地人看得一文不值,你是大城市里的人,就看不起乡下人。人要打破自己的行为习惯,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每个人都是在做过无数次挣扎之后才慢慢走向成功的。

  无我的状态很难做到,做无相布施实际上是在跟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做斗争。当你在跟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你可以尝试着去做一些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这样你会交到更多朋友。很多我们得不到的东西,都是因为我们的处理方式不恰当,当你不断付出给别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得到了幸福,得到了快乐。我子报纸上看到过一个报道,说美国有个人因为太爱琢磨生活习惯跟性情的关系,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要去研究,饭怎么吃,鞋怎么穿,去旅游怎么出行,甚至于乘什么颜色的车都有讲究,后来他发现,无论怎么做都不尽人意。有一个智者告诉他,你不要去纠结这些事也许过得更快乐,你把它们放下了,所有的纠结就都消失了。生活中的很多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所造成的,是我们放不下的这颗心所产生的。

  每天帮别人做一点事情,这样对别人、对自己也有好处,你不要觉得布施跟发财没有关系,实际上这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待财富,人民币只不过是个交易的载体,我们并不是在什么状况下都需要这种东西,当我们内心的欲望不那么强烈的时候,就不会需要那么多物质上的东西。你们看看自己的衣柜里,放着多少几乎不穿的衣服?你出门的交通工具,公交、地铁都可以选择,为什么还要一部又一部地买车?我们一生中实际需要的东西有多少?实际拥有的东西又有多少?当我们朝思暮想去赚钱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被自己的欲望迷惑了。

  我最近正在做香海禅寺的五年、十年发展规划,做这个规划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外在因素是浙江省政府希望我们发展得再壮大一点,再漂亮一点,以衬托这里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有这个机会也是个好事情。但是最主要还是看我们有没有这个需要,我们举办这么多禅修班,每天有那么多学员来这里学习,禅堂不够坐,宿舍也不够住,斋堂也很挤,我认识到我们有这个需要,所以就着手去做了,但是一件事情在做的时候很多问题就出现了,资金问题,土地问题,一个个问题,都需要我们一一去解决。金钱和所有物质上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有在我们需要用它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时,才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不需要,就没必要追求那么多。

  中国的佛教其实是一种现世佛教,不仅是现在,在古代也是这样,按佛陀的教义,僧侣穿衣不超过三件,但那是因为在印度天气炎热,穿三件衣服已经很多了,你看南传佛教的僧侣在夏天的时候都露着半个臂膀。在中国不行啊,中国一到冬天冻得要死,穿四五件都不嫌多。因此佛教传到中国后的改变,是跟中国的环境息息相关的,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政治因素都导致佛教的变化。

  佛陀说不杀生,但是中国古代的僧人要下田干活,不杀生哪里做得到,挖地的时候,锄头下去蚯蚓一下子就断成两节了,出去干活不小心就把虫子踩死了,佛陀在世的时候要求僧侣托钵乞食,传到中国后就变成下地干活了,农耕本来就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不干活专出去乞讨,别人当你是乞丐,你讲经说法人家不听,所以就自己下地,自给自足,种了够吃就行,这就是中国禅宗农场地主的特色,一直沿袭到清末。现在是什么时代,十亿人民九亿商,那佛教经商有什么不对?你们觉得不对吗?寺院卖点门票、做点素斋、办一些禅修班养活自己,这是合情合理的呀。

  有些人觉得,和尚就应该用另外一种方式生存,我们经商,你们就只能托钵乞食;我们通讯打电话,你们就只能写信;我们开车出行,你们就只能走路。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现在很多人对少林寺的商业模式颇有微词,认为他们不该那样做,其实在我看来,经商并没有错,只是要把他们的商业行为跟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做到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奉献社会,留下一部分资金维持自身的运转,把更多的资金回馈给社会,捐出去做点公益慈善。如果少林寺的慈善能像他们的商业模式一样做得风生水起,我想没人敢非议他们,但是他们这一块没有凸显出来。

  我觉得做商业没有错,我这两年拍卖的字画,全部拿来做慈善了,我们每年捐助嘉兴医学院两百名到三百名贫困学生,每年捐给他们二十万,我们跟他们一起签了十年的资助协议,总共两百万,这个钱从哪里来的,就是我写字拿去卖挣来的,我跟浙江和上海的慈善协会说,你们要多少字来找我,我写给你们。我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为社会多做点事情。我们除了捐助贫困学生,还捐赠书籍,我们今年印书就花掉四百多万,为什么要这样做,书籍有个特殊优点,你看完了可以借给别人,你觉得好的书,可以推荐给你的亲戚朋友,书籍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而且现代人每天对着电脑,看书对大家的眼睛也有好处。搭建这个平台就希望这个平台去利益更多的人,我跟我们办公室接团队的人说,我们要尽可能接团队进来,我们花这么多钱搭建这个道场,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佛法。

  我们香海的小册子,到今天已经印发了一百多万册,我有一个上海交大的朋友,他有一次在飞机上发我们的小册子,旁边有个人也知道香海禅寺,就说你们香海禅寺的慈善都已经做到飞机上了。他口袋里每天装着许多小册子,到处去送人,有一次在上海地铁上,他发第三本小册子,旁边有个人说:咦,师兄,你现在才发第三本,我已经看到第七本了。他们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在做一种无相布施,是不求任何回报地奉献他人。我有一次跟我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我每次讲课收十万块钱的讲课费,可能我们建香海禅寺的资金到现在还没有凑够,但是我一分钱都不收,现在寺院还是建好了。这就说明,当你真正把自己放下,无条件地去付出,到最后你反而得到的更多。

  每次跟大家讲《金刚经》,我觉得我自己受益也很大,在讲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在观照自己,不断地反思和学习。反思和学习就像树的根,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才能让这棵树更坚固、更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活在天地之间,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实际上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存在。你读了书去教导别人,自己却做不到,以这种方式去读书,书对你来讲只是文字的积累,还构不成知识。修行是要通过学习来改变我们的心胸。你是一个公司经理,你上班见到打扫卫生的阿姨有没有微笑?你是一名顾客,你去酒店服务员为你开门,你有没有表示感谢?还是你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修行的人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最低点去学习,只有这样你才能放下自我,否则你的心会越来越僵硬。人与人的交往就像齿轮转动,只有不断地摩擦润滑,才能快速运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一定要有一种润滑剂来润滑他们,这种润滑剂就是关爱和感恩。

  我们要怎样去观照自己的存在状态,不能说你是干这个的,别的事情就跟你无关,不能说你地位高就不把地位低的人放在眼里。有一则故事,一只老鼠看见一个老鼠夹,很紧张地跑去跟鸭子讲,鸭子冷冷地说,那个老鼠夹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去去去,滚远一点。老鼠又跑去跟猪讲,猪说老鼠夹是夹老鼠的,又不是夹猪的,跟我没关系。老鼠又跑去跟牛讲,牛说,哪有老鼠夹夹牛的,你给我滚开。老鼠垂头丧气地就回去了,结果那天晚上老鼠夹夹到一条毒蛇,这个家庭的主人被咬到了,住进了医院,为了补充营养,结果鸭子被杀掉了,主人出院后,为了邀请亲朋好友来庆祝,结果猪被杀掉了,主人住院欠了钱,为了还债,把牛卖给了屠宰场,结果牛被杀掉了。这只老鼠反而没有死。这则故事讲了一个道理,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要觉得什么都跟自己无关。

  佛法里面有一句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常空无我,惟世俗假有。”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构成因缘的,我们要以怎么样的心态来对待万物的存在规律,明白了这些,你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来存在于天地之间。当我们有足够能力去解决自己的物质条件的时候,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包括对动物也要网开一面。我们国家曾经为了农业发展,打光了麻雀,结果第二年就闹饥荒,因为麻雀打光了害虫没了天敌。有个地方有一种习俗,摘柿子的时候,枝头一定要留几个柿子给喜鹊吃,有一年他们把柿子全部摘光,第二年柿子就爬满了虫子,没一个长得好的。生态系统有它固有的规律,不要人为打破它的平衡,有的国家为了维持生态平衡,甚至人为对一些动物的数量进行控制。

  这个宇宙的众生是一种和谐相处、互生共生的关系,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朝代在覆灭之前的几年里,都会出现贫富差距巨大,富人穷奢极欲,穷人吃不上饭,这是导致王朝灭亡的原因。国家收税,其实也是在通过宏观调控来保持这个社会的和谐与平衡,对我们个人来讲,当我们物质生活足够丰富的时候,就要想尽办法去帮助一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帮助了别人,实际上也是帮助了自己。很多人都是只会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很少去关心周围人的利益和得失,当我们知道人与万物的存在规律之后,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存在状态。

  经常有一些父母跟我讲,说他们很困恼,不知道要不要给孩子房车买房,买房的话写谁的名字好?有一些刚成家不久的居士也来问我,家里面谁管账好?我就跟他们讲,只要家庭幸福,怎么做都可以,你就按照能让家庭幸福的方式来经营你的家庭,夫妻之间相互配合,一个主外一个掌内,不一定非得男的主外女的掌内,看情况,谁适合就谁做,有问题大家一起商量着来解决,千万不要通过吵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吵架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把家庭搞得一团糟。企业也一样,你要让企业发展壮大,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经营,不能因为一个人跟你不合你就把他炒掉,意见跟你不合的人,也许恰恰就是你身边最重要的人,他时刻可以提醒你,找到你的不足,督促你改进。

  《金刚经》云:“不可以色身见如来,不可以音声见如来。”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意思是不能以如来的声音、形象来认识佛,那些都只是如来呈现在世间的一种色相,那什么是如来呢?无所来也无所去,那才是如来,如果有一样实际存在的东西无所来也无所去,那也不是如来,就是说,我们所能见到的都只是如来的表象,都不是真正的如来,真正的如来要用无相的概念来理解。这就是佛教里面讲到的本体的思想、真无和实相的概念。我们怎么样来把它们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呢?在生活中,我们不断在想问题,真与、善与恶、生与灭,所有这些我们都是在关注事物的分别,所有这些关注都离不开一个点,就是形成事物千变万化的本源,但是我们没有回归到这个本源的时候,就会被事物所展现出来的千差万别的现象所迷惑,因此分别不出这些事物是好还是不好,就好比从一走到十我们可能能够顺利地走下去,再从十走到一百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会迷失。我们要以本体概念去理解生命的现象,我们所用的各种各样的修行手段,最终都要让我们回到本体。我们诵经念佛,打坐拜忏,都只是处在事物的表象上,当我们靠近事物的本质时,就能够通达一切。

  大家知不知道明朝的王阳明,他是一个文人,但是他经常带兵去打仗,而且每次出去战绩都很好,按我们通常的观点认为,文人怎么会带兵打仗,但是真正的带兵打仗跟士兵在战场上厮杀没有多少联系。懂兵器的将军不是好将军,懂兵法的将军才是好将军。生活中总离不开关系,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我们回到本体来看,对于同一个问题,有的人这样解决,有的人那样解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解决方式?因为每个人心态不一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我们从如来相的角度,回归到事物本质的角度,再去思考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会不一样。

  当一个人达到证悟的境界,你就知道做事情要超越事物的表象,去探求它们的本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这几种情况:“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诗人的灵魂是文字,他们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灵魂,画家的灵魂是笔墨纸砚,他们通过笔墨纸砚来表达内心对事物的感受。一个优秀的画家,往往能和它的作品融为一体,别人看到画就能想到他这个人,看到他这个人就想到他的画,人们通过画看到了画家的内心、思想和灵魂,这就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佛教里面也有很多悟道之人写的诗词,像寒山拾得,他们写的诗歌非常优美,六祖慧能连字都不认识,但是他在开悟之后能讲出《坛经》,在中国佛教里,除了佛陀,只有慧能大师讲的经能称之为经。我们学习《金刚经》,最关键的就是要进入世界万物的本体,悟出事物通达的道理,所有生活中的现象都是事物表现出来的千差万别的相,那么它们的本质是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染寂。

  六祖慧能悟道时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就是说,当你悟道之后,你就会发现自身就是个智慧圆满的人,不需要外界的激发。我们活在世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老了没人照顾、没钱看病、没房子住,等等。实际上所有的担心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空虚,即便你衣食无缺,生活阔绰,如果内心不圆满,你也总是会处在忧虑的状态下。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当你不理解事物为什么这样存在,不知道要做什么使自己解脱,你就无法知道以无相解读有相的道理。所以学佛不是学念诵、也不是学烧香拜佛,这些只是修行的途径,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悟出宇宙存在的大道,认识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