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四圣谛
壹 佛说“四圣谛”的缘由
佛陀成道以后,最初为世人宣说佛法,是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讲说“四圣谛”,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轮”。
而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法则深奥难解,佛陀恐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转*轮时,佛陀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
四圣谛与缘起、三法印构成佛教教义的三大纲领,名称虽然不同,意义却是相通的:缘起论的主要内容是十二缘起,而三法印是缘起论的思想基础,四圣谛则是缘起论的具体型态。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以后的经论,莫不由此开展出来,因此,我们将四圣谛、缘起、三法印,称为佛教的根本佛法。
贰 四圣谛的意义
四圣谛就是指苦、集、灭、道四种真理。
“圣”,是正的意思,《胜鬘宝窟》卷下本说:“圣者,正也。以理正物,名为圣义”。“谛”,是指真理,包含有审查、真实不虚的意思。《瑜伽师地论》说:“从苦谛到道谛,是如实的,无颠倒的,故名为谛。”又说:“唯有圣者能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能如实知,如实见,因此诸谛唯名圣谛。”由上述注疏可知,苦、集、灭、道是四种正确无误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是圣者所知见的,故称为四圣谛。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
《佛遗教经》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可见四圣谛是宇宙间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不可不去研究了解。
苦谛,是以智慧观察出这个世界是充满痛苦的火宅;集谛,是以智慧彻悟烦恼与造业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慧,证得涅槃自性,究竟解脱生死烦恼;道谛,是达到究竟涅槃的方法。因此,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集是因,苦为果;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道是因,灭为果。
若依因果的顺序来说,四圣谛应该是集、苦、道、灭,何以佛陀要先说果,后说因?这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果”易明而“因”难晓,为了方便化导,因此佛陀不得不先明示苦相,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再示业因,使之断集,继而示以涅槃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说修道之法,令其行持,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参 四圣谛的内容
一、苦谛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苦谛,说明人生实相是苦的道理。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二苦、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无量无数的苦。今就二苦、三苦、八苦说明如次。
1.二苦:依身体内外来分,苦有二种:
(1)内苦:指身痛、头痛等四百零四种病的身苦,以及忧愁、恐怖、嫉妒、猜疑等心苦。
(2)外苦:指来自大自然的风雨、寒热、雷电、霹雳等灾害,以及虎狼、狮豹、蛇虫等伤害之苦。
2.三苦:依程度而分,苦有三种:
(1)苦苦:是指人的身心本来就苦,再加上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所生的苦,称为苦苦。
(2)坏苦:是指原本顺乎己意的乐境,一旦时过境迁,或因故遭受破坏,而逼迫身心的苦恼。如“乐极生悲”或“丧亲之痛”等,都属于坏苦。
(3)行苦:是指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使身心感到逼恼,称之为行苦。例如,我们常因“时光飞逝”或“世事无常”而慨叹良多,即属于行苦。
3.八苦:从内容来分,苦有八种:
(1)生苦:在母腹中,正坐胎时,处溷秽中,头下脚上,如坐牢狱;等出胎时,母子交危;既出之后,风触嫩皮,刀割脐带,有苦难言。凡此因出生世间所带来的痛苦,称为生苦。
(2)老苦: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乃至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是为老苦。
(3)病苦: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不免因四大不调而染患疾病。当病起时,或脏腑损伤,或皮肉疮痈,或全身疼痛,或饮食难消,乃至缠绵床榻,喘息呻吟,是名病苦。
(4)死苦:当命终时,有如风刀解体,生龟脱壳,痛苦不堪,是名死苦。
(5)爱别离苦:自己所亲爱的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为爱别离苦。
(6)怨憎会苦:常所怨仇憎恶的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是为怨憎会苦。
(7)求不得苦:对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苦苦追求而不能得到,是为求不得苦。
(8)五阴炽盛苦:此苦是以上七苦的总体。有情众生之所以会产生痛苦,就是因为有情众生的身心是由五阴(色、受、想、行、识)假合而成,故而造作诸恶,如火炽然,生生不息,逼恼身心,苦上加苦,是名五阴炽盛苦。
如果我们进一步就痛苦的对象来探讨,形成苦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1.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譬如居住的空间太窄小,而人口又多,不能称心如意;书桌的高低、灯光的照明不恰当,无法安心研读等,都会带给我们困扰,因而心中产生不快。
2.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自己喜爱的人,偏偏无法厮守在一起,而自己讨厌的人,却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这就是八苦中的“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
3.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生、老、病、死所带来的痛苦即属于此。
4.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我们的心常如脱缰野马般到处奔窜攀缘,妄想纷飞,不但生出种种烦恼,甚至指挥身体为非作歹,因而造成痛苦。
5.我与欲的关系不调和:欲望有善欲与恶欲之别。善法欲如立功、立德、立言等向上求进的欲望,如果调御不当,将造成精神上的负担。恶法欲如贪图物质享受、眷恋男女欢情等造成堕落的欲望,由此所带来的痛苦,更是不堪负荷。
6.我与见的关系不调和:指因邪知邪见所带来的痛苦。例如:佛世时的裸形外道,因思想见解的错误,不但徒然使身体受苦,也障碍了真理的追求。
7.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气候寒热所带来的不适,以及水潦、干旱、地震、飓风等所造成的灾难,即属此类。
不管世间充满多少苦,其实佛教之所以讲苦,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如何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
二、集谛
集,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众生由于无明、贪爱、嗔恚等烦恼的驱使,而积集种种恶业,然后依照种种业报而招致种种苦果。众生招受苦果,往往不知自省,反而怨天尤人,更起迷惑颠倒,再造新业,复成苦因,如是烦恼业报展转相生,苦上加苦,以致苦海无边,譬如扬汤止沸,只见滚上加滚,无有已时。
我们如果想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首先要灭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业,快乐的人生就离我们不远了。因此,彻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谛,是追求幸福不可忽视的要务。
三、灭谛
灭是寂灭的意思,是指灭尽贪、嗔、痴等烦恼,而显现出清净的真如体性。
灭,其实就是“涅槃”的异名。《大乘义章》卷十八说:“外国涅槃,此翻为灭。”《华严大疏》卷五十二说:“译名涅槃,正名为灭。”
涅槃是修道者在知苦断集后,由修道所证得的解脱境界。它是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无明,而获得的一种境我一如,超越生死,自由自在,光明幸福的圆满境界。
四、道谛
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必经的道路,也就是证得涅槃的正道,一般指佛陀初转*轮时所开示的八正道。后来佛陀临涅槃时,又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合称为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以次第趋向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略述如下:
1.四念处:又称四念住。
(1)身念处:观此色身皆是不净,即观身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即观受是苦。
(3)心念处:观此心识生灭无常,即观心无常。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性,即观法无我。
2.四正勤:又称四正断。
(1)已生恶令永断;犹如除毒蛇。
(2)未生恶令不生;如预防流水。
(3)已生善令增长;如溉甘果栽。
(4)未生善令生起;如钻木出火。
3.四如意足:又称四神足。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4.五根:根,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3)念根:于正法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5.五力:力即作用,五力是指五种能破恶成善的力用。
(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
(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6.七菩提分:
(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的真伪。
(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
(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
(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著的境界。
(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的禅定。
(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的道法。
肆 四圣谛的重要
四圣谛是佛陀初转*轮时所说,临涅槃时又再三叮咛弟子们,于四圣谛有疑惑者,应该速速发问。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圣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尤其,在初转*轮中,佛陀更三度演说四圣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相”。
第一次为“示相转”,将四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劝诱弟子修持四圣谛的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第三次为“自证转”,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得四圣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一样证悟四圣谛。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从佛陀一再强调四圣谛的事实来看,四圣谛是极具重要性的。四圣谛的内容一如治病的过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灭,如病已痊愈;道,如治病的药方。我们学佛,正是为了断除贪、嗔、痴等种种烦恼,而趣向涅槃的境界,所以四圣谛是我们解脱生死的唯一方法。
兹将“三转十二相”列表如次。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