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12-30 05:24:22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后,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而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然而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日趋衰微,尤其是十年浩劫期间,遭到了禁绝的厄运。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佛教音乐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作为一种既具有传统民族艺术和道德审美价值,又具有教育感化作用的高雅音乐,正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乃至世界各国民众的喜爱和欢迎。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佛教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同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新课题。   一、佛教音乐在我围传承与发展中的兴衰融合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特色音乐,佛教音乐历经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兴衰融合过程:佛教音乐最早由于印度的“梵呗”与中原的语言及音乐传统不适应而妨碍了传播,后来经僧人们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渐地熔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炉,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   东晋时期佛教音乐正式确立了唱导制度,并对其目的、内容、形式、场合进行了规范。庐山慧远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广弘佛法的途径。佛教音乐发展到南北朝之后形成了说唱兼有、声文并茂的讲演艺术,并由此涌现了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如道照、昙宗、慧琚等,他们“尤善唱导,出语成章”。由于他们的积极倡导和传播,梁朝佛法兴盛,红及一时,尤其是北魏笃信佛教,以致“梵呗屠音,连檐接响”,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在各地传播且各有地方特色。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盛旺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包括佛教音乐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帝王和上层人士大都是佛教的信奉者,也是佛教事业的支持者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者。佛教音乐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也为佛教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以后,佛教音乐因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明清以后,佛教音乐日益深入民间,许多佛曲用民间曲调演唱,受佛教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日趋繁荣。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逐渐走向衰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佛教音乐迎来复苏的春天,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佛教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佛教音乐也迈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1986年,北京佛教音乐团冲破重重阻力,赴德国、法国、瑞士演出,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音乐第一次走出国门,此后几年,北京智化寺音乐、五台山佛乐、拉卜楞寺佛乐也陆续走向世界。2003年冬天,由北京佛乐团、五台山佛乐团、拉卜楞寺佛乐团、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等宗教艺术家们联袂打造的中国佛乐精粹展演,首次亮相北京中山音乐堂,此次展演对佛教音乐走向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4年春天,中华佛教音乐团相继赴台湾、澳门、香港演出,并远赴美国洛杉机、旧金山和加拿大温哥华进行巡回演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精彩的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佛教音乐的博大精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美神韵。   二、佛教音乐在传承与发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佛教音乐的恢复和发展来势很好,但绝不能因此乐观,要真正让佛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还存在不少问题。   1.人才缺乏。这是制约当前和今后佛教音乐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一些从事佛教音乐的僧众们大多年事已高,要从事大型的佛教演出已力不从心,而一些年轻的僧徒多受社会观念影响,功利意识较强,大多数佛教徒即使是一知半解,也是把它当作自我修行的“工具”,而不是作为传播佛法的“法门”。因此,无论在取材范围、演唱场合、欣赏对象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况且相当一部分佛教徒游离于全国各大寺庙,居无定所。由于后继乏人,从而限制了佛乐的发展。至于研究佛乐的专家教授和从事佛乐研究的专业机构更是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天天生活在晨钟暮鼓中的僧人们对佛乐置若罔闻了,长此下去势必会加快佛教音乐的衰微。   2.重视不够。这一点非常重要,唐代佛教之所以空前隆盛,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唱上达到较高水平,这与当时的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人士的大力提倡与重视是分不开的。据了解,目前在我国佛教院校中除中国佛学院曾开设过佛乐课程外,其他佛学院几乎没有开设过该类课程,一些音乐院校更是无缘欣赏到佛乐的魅力,使得佛教音乐无法传承,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加上宣传不够,经费的严重不足,佛教部门无法拿出一直被佛教视为身外之物的“钱”来从事正常的佛乐研究;开发、创作乃至出版、发行和弘扬,佛教音乐只好处于韵在深山无人赏的境地。   3.普及不广。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佛教音乐只能在与世隔绝的寺院庙堂以一种极为保守的方式传颂而未能走向社会,加上宣传普及不够,到今天佛乐已鲜为人知,不但老百姓对佛教音乐充满神秘感和陌生感,就连身处寺庙的部分僧众对佛乐也是知之甚少。

  三、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佛教音乐不但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只有真正了解中国传统佛教音乐才能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全部。因此,我们首先必须重视继承与发掘,尤其是对古代保留下来的传统佛教音乐,如殿堂唱诵、智化寺音乐、五台山音乐、拉卜楞寺音乐以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一些佛乐要继承好、保护好,这是我国佛教音乐的主体和基础,也是佛教的原创和正统。但是,继承的目的不是抱残守缺,纯传统的佛教音乐传播范围是寺院庙堂,其传播者是佛教界人士,作为佛教弘法用的佛事音乐应当保持纯传统风格,而作为进入艺术领域的佛教音乐,要像其他音乐一样被大众接受还必须摆脱束缚,冲破陈规,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人们的需要,这才是佛教音乐发展和追求的永恒主题。   四、对发展我国佛教音乐的雨点建议   为了探讨佛教音乐,作者通过对我国一些着名的佛教圣地和大专院校进行了走访和调查,深感佛教音乐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感到忧虑,并提出两点建议。   1.音乐院校应承担传承和发展佛教音乐的重任。学校是传授先进文化知识、传播人类社会文明的地方,老师与学生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有效载体。佛教音乐有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佛教是一种以道德信仰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人生观、生活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从佛教信仰延伸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从而把信仰、文化、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服务。佛教音乐不但能让他们在优美、柔和、恬静的氛围中,去掉烦恼,静心学习,更能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及美好世界观。   2.佛教音乐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佛教音乐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它具有“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的音乐品质,它是清凉世界的一缕清风,净土佛国的甘露清泉,使人心澄气静,荡秽涤尘。让佛教音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能更好地超越不同信仰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宗教音乐融合,使其天籁之音更加神韵。

社会各界尤其是宗教部门应十分重视对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音乐界的人士更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传承与发展佛教音乐的责任。此外,佛教音乐是促进世界和平的有效载体,尤其是对促进大陆与台湾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佛教音乐是中国佛教徒用来表达佛教主张慈悲、包容、崇尚和平精神的声音,台湾地区佛教与大陆佛教同根同源,中国佛教音乐在台湾的传播历史悠久、影响最大、号召力最强,两岸佛教界、音乐界以及高校、民间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佛教音乐交流,以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民族情感,从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大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