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圆桌|在当代语境下,思考“海上·青年·影像”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4-09-10 05:25:28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圆桌|在当代语境下,思考“海上·青年·影像”的关系

5月8日,上海地区首次单纯定位青年影像作品的综合性展览——“2018 海上·青年·影像作品邀请展”在上海城市创艺空间举办。此次展览通过推荐、遴选的方式,呈现了工作、生活于上海的16位国内外影像艺术家的,13件包括影像装置、数字video作品、交互、VR等形式作品。展览希望以影像艺术为媒介和依托,使传统架上艺术得以进一步延展、升华并呈现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与感受,也为青年影像艺术家提供一次集中梳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这是继成功举办两届“海上漂移”展览和“海上·70”“海上·80”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之后,又一次以“海上”名义集结的专题展览。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青年文联、上海市普陀区文化局主办。

展览开幕研讨会通过影像作品在当代语境下的思考、创作与发展轨迹,对青年影像艺术进行了一次初步探讨,“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特刊发部分发言。

参展作品(下同),王艺霖

《星空》

丁设(艺术家、上海美协副秘书长):

2018海上青年影像作品展是大概半年前我们考虑继海上70、80后展览作者又一次以海上影像作品的展。为什么考虑到影像作品展呢?因为我们影像艺术作品占据了咱们的空间和视觉。所以说未来上海青年艺术家在影像领域探索和研究也是一个新的话题。说是新的话题,实际上在老艺术家里面包括60、70做了更多的尝试,但是我们纯影像这种方式进行探讨把这些艺术家邀请到一个展厅里面来进行交流展示,在我记忆当中可能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我后来也征求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老师,理论家,专家讨论这个问题,上海未来青年影像的发展和现状是怎么样,因为它作为媒介已经非常重要,也是国际化交流,包括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传播的一个非常好的手段,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兴起。所以上海市青年摄影家协会考虑做这么一件事情。

徐喆《等一只鸟》

胡介鸣(艺术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这个展览出发点是很有力量的一个时段,倒也不是说影像作品新,这已经不是新了。“新”字概念,我个人也是不愿意去提的,因为“新”是没有标准的。而且不是说“新”就是好,那新和好是完全两个概念。但是反过来“新”代表了一种活力没有一种新或者对新没期盼,那我们人类是不会前进的,我们把新媒体,新看成是一种期望。一种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年轻人就是一个未来或者一个希望。所以我当时听说这个展览,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而且是美协层面,这就更有意思了。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推出了影像部分,所以听到美协影像艺术的支持,也是很振奋的一个事。影像包括有数字、信息技术,交互网络等等这一系列东西能够呈现,这个展览应该是一个开端,我觉得希望后面有持续性的发展。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我始终觉得要真正成为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作品,只有形式是不够的。真正在起作用是它远期在形式的背后的内涵,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现在作品还是有很大的空间要提升,我想对形式的拓展外还要重视内涵的提升,真正好的作品还是在背后,一招制胜的力量。我想这块从后续的去慢慢提升,那么我觉得需要一种人文的东西补充。所以我建议有一些更多的一些研讨,包括不同形式的研讨,包括年轻人,包括网上,建立起平台进行互相交流来从内涵部分提高。

沈凌昊《时光之尘-记忆的洞穴》

李晓峰(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

面对影像艺术的研究中国可能有三代人了,影像技术不是我们的原创,是舶来的。那么在我们基因当中,与影像相遇的究竟是什么?是张培力,胡介鸣还是杨福东?其实这几位都不一样。1999年我们做都市系列展览的时候,杨福东还是以油画家身份参展的,如今他变成的影像大家,但是他往电影里头走得更多一些。胡介鸣的影像很精致、有上海情结,他的思维的精密度,精确度和智慧上的精明度产生了他的影像语言。所以胡介鸣的影像实验与装置与制作的关系特别多。我想说的一点是什么呢?其实影像如果在一个大的传统艺术语境中是一个很新的语言,很新的类别,如果这样是很容易识别的话,新,它不同于电影,更不同于传统的视觉艺术。但是从今天影像变成我们生活不可离开,分秒不可离开存在的时候,它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时候,它其实是最难识别的一种艺术。在这点上影像艺术家或者做影像的艺术家们面对的挑战,不亚于一切其他艺术类别的挑战。但是它的机会也很大,因为他的受众群。

荣晓佳《极光3》

周长江(油画家):

现在时代发展非常快,架上绘画的画面是静止的空间,但是艺术现象的发展和科技发展是同步的,每个时代发展都是技术引起革命后引起艺术的革命,艺术的手段都是和技术紧密相连的。我相信影像,随着科技成分越来越高,手段越来越多将来会成为很主流的方式。我作为评选委员会,参加了评选整个过程,所以看到很多作品,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作品技术性比较多,其实影像可以更深层次的挖掘人的内心和社会的心理,对人的那种非常态的时刻的记录,只有影像可以做得更深刻。我看西方很多作品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深入,在探讨人的存在,人的内心和人的整个心理,我相信这一块随着将来年轻人会做得更好。

朱圣巍《530剧场 16人和16部动画》

林明杰(媒体人):

今天的时代是每个人都是在人类历史中间前所未有的和影像发生关系,每个人都是自拍高手和P图高手。偏偏在这个时代对影像艺术我们又是那么陌生,这是不应该的。其实并不陌生,只是我们有一种观念上的陌生,并不是现实的陌生,现实大家已经很亲密的发生关系,你只要打开屏幕你就看到各种影像,技术也好,艺术也好,都呈现在你面前。但是我们并不了解,我觉得这种现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新的艺术诞生从技术的生成和成熟要有一个过程。然后,手段成熟了以后,它如何表达更自由的,更好的表达人们内心和想法,这又是一个结合的过程。

乙方池《侯风》

朱刚(艺术家、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馆长):

影像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时髦的话语了,我们很多传统画家里面都有一些影像作品。影像和我们生活也密切相关,和互联网的结合,所以我们今天如果说生活艺术要接近生活,而离开了互联网其实是不可以想象的。上海市青年美协在这方面其实领先了一步在观念上面,不是按照我们传统的架上艺术走,不断探索新的东西。所以我觉得青年美协在这方面做的相当不错。刘海粟美术馆在去年年底做过一个互联网创世神话大展,也致力于影像方面研究,我想影像作品能够涉及到人们的心理,表达人们内心世界其实是不远的世界,应该说从技术上是没有障碍的。

袁媛《VISCOSITY》

张立行(媒体人、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我去年到芝加哥美术学院美术馆,张培力在做影像展。他把很多的老电影进行剪切,很微妙地传达了丰富的信息量和隐喻,我能够感受到的。但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好的影像艺术一定要有反叛机制,要反主流,要有一点疑端邪说,我不完全赞同。至少这个展览蛮正能量的,我觉得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超越我们的想象了,而影像艺术的生命力一个是数字化,还有一个无所不在,渗透的,将来挡都挡不住。

谢曹闽 《裟婆世界》

江梅:

在今天来讲,确实不是用“新”来评价艺术落后还是先进,这不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时间往前推20多年,讲到新媒体时候,“新”确实有特殊含义在里面的。在90年代新媒体艺术是崛起的时间段,有一批从事新媒体的艺术家,其中以胡介鸣代表,在那个时代,在技术方面的是很薄弱的。

20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像青年美协想提供这样专业的艺术空间,那么好的一个技术的支撑,艺术家参加的这些年轻艺术家用非常好的技术手段表现他们的这样的一些,表达他们的这些想表达的东西,从技术角度来讲,我觉得已经是很成熟了。在官方评审下,我们这次入选的作品从观感来讲是不错。在大数据的时代,影像跟我们生活无缝接触,艺术家对自己生活,包括对现实,包括对自身所面对的一个文化处境,社会情景,有超越一般人的敏感度,能够捕捉到,超越一般人的经验。这些能够在作品当中体现出来的话,我相信,我觉得可能就是通过非常好的一个技术的支撑,技术的手段展现出来。那可能这是最后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艺术是永恒的。所谓经典艺术,里面一定是有恒久的价值在里面,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价值。我觉得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更需要人文的积累和思考,把我们碎片化的时间集中在一个点上深入的思考问题。在掌握最好技术的同时,把自己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能够非常准确地表达出来。

庄嘉靖《无声之流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