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牛人四首诗,对酒色财气的四种态度,四种不同的人生结局。
这是一组关于酒色财气,妙趣横生的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立场和格局不同,对于同样的酒色财气四种事物,也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更有意思的是四种看法,导致了四种不同的人生结局......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到大相国寺拜访他的好友佛印和尚,恰值佛印外出,苏东坡就在禅房住下,无意中看到了禅房墙壁上留有一首佛印题的诗,其诗云: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看后,另有所思,就提起笔来在佛印的诗旁边附和了一首,他写的是: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写完后,苏东坡次日就离去了。
又一日,宋神宗赵顼(xū)在王安石的陪同下,来到大相国寺游览,他们看到了佛印和苏东坡的题诗,感到颇有趣,神宗就对王安石说:“爱卿,你何不和一首?”王安石何等高才,他随即应命,挥毫泼墨,写道: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宋神宗大为赞赏,也乘兴题写了一首,他写的是: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这是一组关于酒色财气的妙趣横生的组诗,由于作诗的人,所处的立场和格局不同,对于同样的酒色财气四种事物也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佛印和尚的诗,从证悟佛家之空性来谈。提倡看透酒色财气,从长远看其负面影响更大,离欲最吉祥。是佛家的出世思路,是内圣之法门。
苏东坡的诗强调对待酒色财气关键是把握一个度,中庸之道。是从儒家个人修身方面来谈,也属于内圣之法。
王安石和宋神宗,则发掘酒色财气对国家社稷的正面作用来谈,王安石则强调不要完全否定它们,而宋神宗则不但肯定酒色财气的积极因素,看得出他还对此,颇为赞颂迷恋。一个是安邦治国的眼界,一个是国富民丰、享受欲望的看法。都属于随顺人欲之道。
这就是认知不同,感受不同,故此一人一道,各行各路。所以万事万物如果跳出立场来看,仿佛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很多时候只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
故事未完哦~
有意思的是后面...
四种不同的人生观,导致了四种不同的人生结局。
笔者在这里,也不想下定义谁对谁错。就像对酒色财气的看法一样,不同层次、不同经历的人,对人生的理解,追求的目标也有差异,但若能从中悟出某些道理来,利己利人,那就善哉了:)
最后结局
佛印和尚
宋代云门宗僧。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三岁能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能诵诗三千首,长而精通五经,被称为神童。佛印少时,曾于竹林寺读《大佛顶首楞严经》,遂礼宝积寺日用为师,学习禅法。二十八岁,由于精究空宗,被称为“英灵的衲子”,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承天寺。其后,历住江西大仰山等知名古刹,前后四十余年,德化广被,为人称颂。佛印和尚还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倡导弘扬净土思想。宋神宗曾敕赐金钵,以旌其德。佛印门下著名弟子有义天、德延、净悟等门生。元符元年(1098)一月四日佛印和尚示寂,享年六十七岁,法腊五十。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提倡看透酒色财气的负面作用。)
佛印和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早年修学佛法,晚年弘扬佛法。享年六十七岁,德化广被,为人称颂。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总体说四人中佛印最长寿,道业有成,人生顺利,善终,流芳百世。
苏轼
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信佛学佛的苏轼遭受坎坷之时,既能坚持操守又能全生养性。这种人生境界,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徽宗即位后,(1100年)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六十五岁。
(强调对待酒色财气关键是把握一个度,中庸之道。)
苏轼也基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文学上达到了中国的最高水平。但仕途坎坷,人生多逢磨难。不过其宠辱不惊,心态极佳,坚持与人为善的信仰,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最终走了尾运获得大赦,享年六十五岁。善终,流芳百世。
总体说四人中较长寿,事业有成,但人生坎坷,善终,流芳百世。
王安石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吕思勉:王安石的变法,旧史痛加诋毁,近来的史家,又有曲为辩护的,其实都未免有偏。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若弊窦在所不免,而目的仍不能达,就不免徒滋纷扰了。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说他全无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
毛泽东: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强调酒色财气的必要性,不可完全否定。)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但为政方面,王安石没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目标,其主导的改革遭到巨大的阻力和打击。
虽然历来改革都不容易,但从后世的评论看,其改革目的虽好,但未能全面透彻地考虑,措施不合时宜,导致改革成效不大。王安石两次罢相,最终被迫离职,事业家庭都受到打击,郁郁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不算善终。后世褒贬不一。
总体说四人中较长寿,但事业坎坷,人生坎坷,不善终,褒贬不一。
宋神宗赵顼
赵顼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并重用他强力推行变法。神宗在治内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宋朝的边事。以强硬的态度对付虎视眈眈的邻邦,并立志要统一中国。他在位期间,亲自主持了两次大的军事行动,一次是对交趾的反击战,一次是对西夏的讨伐。
1076年二月,神宗派郭逵领兵抗击交趾军。宋军连连取胜,收复了不少失地,于十二月攻入了交趾国内,迫使交趾国王李乾德奉表投降。
公元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神宗在银、夏交界修筑永乐城屯军,想要困住兴州的西夏军。不料西夏出动了30多万大军围城,永乐城失陷,宋军将校伤亡200多人,损失民夫工匠20多万。神宗临朝恸哭。他从此也失去了斗志,继续维持着原来对西夏的纳贡和议。
王才忠认为:宋神宗是变法派的靠山,但他气魄不够宏大,思想不够深刻,性格不够刚毅。《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
华业认为:赵顼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其富国强兵的总目的与王安石是一致的。但在抑制兼并这一点上,他却没有王安石坚定,赵顼既想增加财政收入,又不愿损害上层既得利益者,最终,负担只有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
(赞颂并迷恋酒色财气。)
宋神宗赵顼有志向、治国也有一定成效。但他毕生以改革富强、统一中国的目标并未能实现。相反,他死后的宋朝江河日下!所以历史上定义他推动的改革失败!公元1085年,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赵顼由于对西夏战事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病情恶化。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8岁。不算善终。后世贬多于褒。
总体来说,四人中最短命,才38岁。事业坎坷,不善终,贬大于褒。被誉为一代粪青皇帝。
中国历代皇帝中有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这209位皇帝平均寿命39.2岁,大多数都是“四十不活”,比当牛做马的老百姓都短。皇帝有如此巨大的福气为什么多是短命?上面佛印、苏轼几位臣民都年过65岁哦。
不就是因为皇帝的酒色财气最重嘛。
古代的皇帝,什么欲望都是要享受到尽头的:酒池肉林、三宫六院、歌舞射猎......贪杯、好色、纵欲,果报就是昏庸、早死、致残!
佛家的五戒十善:即不杀、不盗、不淫、不饮酒、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正是人生平安康乐的护城墙。不明因果的人以为是苦,只能叹息其短视而已。
佛说:善恶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离。
南无阿弥陀佛!
忏悔改过祸自销,持戒行善最吉祥!
若有功德回向法界、回向所有众生、生生世世、永远断离邪淫得大安乐;回向众生,生生世世、永远得闻正法、闻即信受、断恶从善、离苦得乐、成就菩提!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