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因为搬家的缘故,我决定整理我小时候的“百宝箱”。打开积满了灰尘的盒子,一件件小玩意把我的思绪拉回了童年,嘴角也不自觉地上扬。就在我翻到盒子的最底部时,一个皱皱巴巴的纸团吸引了我,我打开纸团,发现是一张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试卷,红墨水写下的“79”虽然已经褪色,却依旧醒目。我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这是什么情况——考完试不敢面对自己的成绩,又害怕被爸爸妈妈发现,于是便把试卷藏起来了。
那天的我把卷子又团起来放在盒子里,便一笑了之——我小时候真逗。
直到我认真学完八步三禅,才意识到这不是“逗”,而是可悲。
我从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阳光、开朗、成绩好、有主见……无论是老师还是亲戚,看到我的爸爸妈妈,总是要夸上几句:你们家可可一点也不要人操心。其他家长也喜欢让他们的孩子和我在一起玩,还总不忘记提醒自家的孩子一句“多和人家可可姐姐学学”。久而久之,这样的标签便牢牢地贴在我的身上,我的爸爸妈妈认为我是一个这样的人,我的朋友认为我是这样的人,甚至连我自己也这么认为。
小学的时候没有排名,我便特别注重我的分数,父母也是如此。有一次我带回一张99分的卷子开心地给爸爸看,他却问我“为什么不是100分”?可下次我把一张100分的卷子带回来,爸爸又会问我“班上有几个100分啊”?从那时起我就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印象,只有比别人更好,我才能被别人爱。
到了高中,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更加变本加厉了。每一次考完试我都死死盯着排名,即便能考到班级第一甚至年级第一,我在经历短暂的喜悦之后又会陷入深深的焦虑——要是我下次考不到了怎么办?渐渐地,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好像学习就是为了考到高分,为了让同学羡慕,让老师满意,让家长骄傲。而我的焦虑、恐惧与强烈的不安被自己深深埋在心底,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才会一个人躲在被子里悄悄地哭泣——“活着好累啊”。可第二天,我又立马变成了一个脸上挂着微笑的元气少女——“你们家可可就是心态好”,又有长辈过来夸奖。
就这样,我继续背着我的标签上了大学。我维持着我的乐观、开朗,可内心那个“你不比别人更好,你就不会被爱”的声音依旧时刻在脑中回荡。在大学里,我经历了一次极其糟糕的感情,那个男孩极强的控制欲和喜怒无常的性格早已让我不堪重负。可即便如此,我依旧勉强维持——如果无法让一段感情长久,岂不是我的无能?也许我再多付出一些,他便会改变“爱”我的方式?
这一次,我崩溃的情绪无处可藏,连辅导员都察觉到了我的异常。可在她对我关心的询问下,我仍旧挤出微笑答复“我挺好的”。后来,在无法忍受那个男生的多次骚扰,我终于向她吐露了我的不安与痛苦,辅导员的一句话惊醒了我:“可凡,你这么难过还要装得乐观,不觉得悲哀吗?”
那天,我妈妈来学校陪我,她给我看了她和一位师兄的聊天记录“你们家孩子虽然看起来很乐观,但是心理却很脆弱呢”。站在人来人往的地铁站里,我顿时泣不成声,我感觉我的标签一下子被撕下,还连着一块肉——真的很疼!
记得刚参加修学的时候,我就按照法义上说的,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轮回中的重病患者。因为我当时才刚刚摆脱了那个男生的纠缠不休,也认识到自己活在面具下真的很累,我觉得我选择学佛的确是为了解决自己生命中存在的过患,于是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样一个说法。可是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我发现之前困扰我的事逐渐被淡忘了,而现在十分平静的生活又很舒适,我渐渐有些麻木,也对“轮回中的重病患者”这个称呼开始心生疑惑——我现在挺好的,没病呀!
可就在我一遍一遍听闻法义之时,我再反观自己近来的心行,发现自己又掉回了过往无比熟悉的轮回轨道,我又开始把自己的标签重新贴回身上了。
我有时宅在家里一天下来懒懒散散,几乎什么事情都没做,妈妈回来问我一天过得怎么样,我强掩内心的慌乱回答说“我很充实啊”——标签:我很自律;刚开始在家做菜,笨手笨脚做了很久才弄好一道菜,朋友问起来我轻描淡写一句“很简单了啦”——标签:我很聪明;有一次辅助员发微信问我最近状态怎么样,我那几天正因为想不通法义里的几项内容苦恼呢,却下意识地回了一句“挺好啊”——标签:我很精进。这样的方式我很熟悉,我总是习惯把好的一方面表现给别人,久而久之骗过了别人,又哄过了自己。
到底什么才叫真诚?“以佛法为镜,真诚面对生命存在的过患,认识到自己是充满迷惑烦恼的凡夫,是轮回的重病患者,勇于自我检讨,不自欺,不逃避。唯有看清这些问题,才能本着治病的心态修学。否则,学佛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种点缀。我们不仅要真诚面对自己,还要真诚地面对法,面对法师,就像急切期盼康复的患者那样,把法当作疗病的良药,把法师当作救命的良医。”
这短短的一百多个字,每天早上读,读了三个多月,八步三禅都学完了,我才算理解(但我相信随着修学的深入,现在的理解还会继续加深)。我之前有过怀疑,把自己定位为“轮回的重病患者”是否过于消极?我的生活中有困扰要解决时这么想还算合理,但平平淡淡的时候再这么想,岂不是给自己没事找事?可深入思维后我发现不然,我只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消极”,却没能领悟背后的积极。
我们在健康的时候,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定期去医院体检,不少人平时大吃大喝,生活放逸散乱。在他们眼中,仿佛只要不去医院,自己就永远健康,即便知道自己有病了,还是无法约束自己的生活习惯。那么,到底是一个讳疾忌医的人积极,还是一个定期体检、自律生活、生病了谨遵医嘱的人积极呢?就像法义中所说,凡夫心的特点,就是无明和我执,就拿身体的疾病为例,我们看不清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可直到身体出了状况,甚至查出癌症晚期时才会慌忙治疗,追悔不已;可潇洒的时候,便会认为人生不就该这样及时行乐吗?
对身体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自己的心灵了。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把自己定义为轮回中的重病患者,不是为了自我否定,而是为了最终获得心灵的健康,成就佛菩萨的品格。当自己的负面情绪在生命中累积到压垮了自己,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这样的结果,却看不到自己平时的起心动念是怎样逐步积累成心灵的毒瘤的。
更为要命的是,我们往往因为无明,不知道自己习以为常的心念有什么过患。而学佛不仅要帮助我们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更要帮助我们发现那些潜在的问题,让它们无从发生。“上医治未病”,等到病入膏肓再做治疗是被动的,只有于己作病者想,勇于自我检讨,不自欺,不逃避,才能真正成就健康的人格。
我小时候费尽心机藏起来的卷子终究是被发现了,“别人家的孩子”也会有考试考炸不敢面对家长的一天;我拼命掩藏的焦虑、恐惧和不安,终究有一天酝酿成了心灵的不堪重负,到头来所谓的乐观开朗只是层层的标签与伪装。我知道,我之所以选择用这些来包裹自己,是因为我的确在内心里向往这样的品格能属于自己,我打心眼里希望自己能够从内心中散发出自信的光芒,绽放出喜悦的笑容。可我只有真诚地面对我当下的现状才能实现超越,才能让贴在身上的那些美好的标签真正成为自己的生命品质。
我知道标签撕下以后什么都没有了,而只有生命品质才能永远地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谁都带不走。真正值得被爱的人首先是一个坦诚面对自己的人,即便事事争着超过别人,不懂得接纳自己,仍旧是一个可怜人,就像曾经的我一般。
我知道过往习惯性掩藏的串习仍会时时侵扰着我,但我相信,只要我能够真诚地接纳自己当下的现状,剖析自己错误的心行,再用佛法智慧加以改造,我会逐步提升生命品质的。一步步地走,尽管会很漫长,很艰难,但总会到达。
佛法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指引我离苦得乐、成就佛菩萨生命品质的良药。这一次,不自欺,不逃避。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