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张赛通西域后,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信奉佛教,于公元68年(永平十ー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寺院一白马寺。东汉和曹魏的统治者都在官廷供奉佛像,祈求多福和长寿,称为“祠祀”。西晋永嘉年间,洛阳已有佛寺四十二所。十六国时期,政治黑暗,苦难深重,为佛教的蔓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少数族统治者认为“佛是戎神,正所应奉”,大力提倡,佛教迅速传播开来。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高峰。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对于贫苦大众来说,佛教的因果轮回给他们以渺茫的希望,使他们忍受今生的一切痛苦,以求来生到达幸福的彼岸。对于脑满肠肥的统治者来说,享尽了人世的荣华富贵,作尽了人间坏事,只要肯破费些钱财,立寺造像,积些“功德”,来生便可重登乐土。佛教成了人们的精神支柱。它使劳苦大众安分守己,顺从剥削者的意志,为统治者所需要,这就是他们崇佛的原因。
孝文帝精通释义,初到洛阳,就数次到王南寺同沙门谈论往复。宣武帝笃好佛理,常在宫中亲讲经论,广集名僧,标明义旨。皇帝既然崇佛,官僚贵戚豪族更加企尚。于是佛教盛况空前,信徒众多。为了兴建佛寺,王候贵成、蔗士豪绅争相施舍家产,捐献地皮。公元518年(神龟元年)洛阳佛寺已沽五百余所,佛教寺舍竟占据了洛阳城市居民住宅的三分之一。
公元520年(正光元年)以后,天下多事,劳役繁重,编户齐民为了逃避调役,竞入佛门。当时北魏的佛经有四百ー十五部,计一千九百多卷。洛阳的佛寺疾增到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北齐人杨術之的《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佛寺的盛况,其中提及的著名佛寺就有数十所。北魏后期的洛阳城,“招提栉比,宝塔林立,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剤与灵合比高,广殿同阿房等壮”,是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
洛阳的佛寺以永宁寺最为壮观。它是灵太后胡氏主持兴建的。灵太后的姑母是尼姑,幼时互相依托,耳濡目染,灵太后也略通佛经大义。她笃信佛教,临朝听政时,减少食禄官员十分之一,用这些禄作为建造永宁寺的费用,由寇俊负责建造,数年才完工。永宁寺坐落在皇官前阖门南一里的御道西。院墙象宫墙样,上施短橡,用瓦覆盖。四面各开ー门。四门外环绿水,栽青槐,清风送凉,路无尘土。南门有二重楼,三条通道,高二十丈,形制如同皇宫的端门,辉赫壮丽。
寺内有一座木塔,塔高九十丈,塔上有剤高十丈,共高百丈。如果遇上晴朗天气,在离洛阳百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上有金宝瓶,瓶中可容二十五石粮。宝瓶下面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边都悬挂金铎。又有铁锁四道,引剤上塔,锁上也悬挂金铎。塔有九级,角角悬挂金铎,共有金铎一百二十枚。塔有六面,每面有三户六窗,户全是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再加上金环铺首。红柱金铺,富丽堂皇。遇到高风长夜,宝铎和鸣,锵之声,远近相闻。
塔北有佛殿一所,形制象皇宮的太极殿。殿内有金像十二尊,其中一尊高一丈八尺,还有绣珠像三尊、金织像五尊、玉像二導,作工十分精巧,可称当世之冠。寺内有僧房楼观一千多间陈设华丽,就是神话中的仙境宫殿,也不过如此。永宁寺的建造真可以说是竭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来中国传教的波斯国(今亚洲伊朗国)名僧菩提达摩,看到永宁寺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不禁歌咏赞叹,说是鬼斧神工,口唱“南无”(nam6音纳摸),连日合掌礼拜。
可惜壮丽的永宁寺塔于公元534年(永熙三年)遭雷击起火,火烧三个月不灭,塔全化为灰烬。宝殿等建筑物也在北魏末的战乱中被毁。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对永宁寺塔基进行了发掘,得到了一些遗物,永宁寺的壮丽,还可略见一斑。洛阳东南一百多里外的嵩山,也是北魏时的一个佛教圣地。以武术和禅宗驰名中外的少林寺,就是北魏时兴建的。
公元464年(和平五年)印度沙门(僧徒)跋陀经西域来中国内地传教,魏孝文帝很敬重他。公元4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在少室山阴的幽谷茂林中,依山辟基,为他修建了一所寺院,称少林寺。后来菩提达摩也来到此地,他以盘膝静坐獣念进行修行。少林寺后有一个达摩洞,洞中有一块面壁石,据说菩提达摩在此面壁静坐獣念九年,他的影子映入石中,显出了人的轮廓。佛教界称菩提达摩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称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的“祖延”。
公元456年(太安二年),北魏文成帝在嵩山上刻立了高九尺、宽三尺的“中华嵩高灵庙之碑”,碑首浅雕蟠龙,额下凿圆孔,形制与后代完全不同,后来孝文帝在碑旁兴建了嵩阳寺。
另外,北魏贵族冯亮隐居嵩山,宣武帝为他建造了嵩岳寺。孝明帝时又进行扩建,僧徒达七百人。公元520年(正光元年)建造了嵩岳寺塔。塔全用小砖,以糯米汤拌黄胶泥砌成。塔有十五层,高四十多米,塔形独特,方圆十二角,峨挺拔,俊俏秀丽,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北魏统治者除了大兴土木,修寺造像外,还凿山开石,建造石窟,洛阳的伊阙石窟和巩县石窟寺就是北魏时开始开凿的。伊阙在洛阳城南二十五里处,伊水自南向北流过,两岸山峭立,西岸是龙门山,东岸是香山,远望像一个天然门阙。北魏时在龙门山上开凿了古阳洞宾阳洞和莲花洞等窟。
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首先开凿了古阳洞,洞壁上留有穆亮刻写的铭记。三年后,募化(募捐化缘)僧慧成继续营建,造了一尊石佛,为他的父亲求福。古阳洞内遍布佛龛(音刊,供佛的小阁子),佛龛旁镌刻着铭记,这些铭记既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书法珍品,后人将这些铭记选编为《龙门二十品》供人们临落和观赏。
公元500年(景明元年),魏宣武帝为了纪念他的父母一一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命令白整仿大同灵严寺石窟,在伊阙营造石窟二所。后来根据刘騰奏议,又为宣武帝造窟一所。前后建造二十四年,花费人エ八十万三千多个,オ将中洞完成,南北二洞一直到隋和唐初才续凿完工。
这三所石窟原名灵严寺,后称宾阳洞。宾阳中洞布局完整,规模宏大,雕像精美,在北魏石窟中首屈一指。洞正中有一座方坛,坛上有主佛释迎牟尼像,高八米多,二弟子二菩萨侍立两旁。主佛和菩萨眉清目秀,面含微笑,给人以和落可亲之感,衣纹稠密而折叠规则。洞壁上布了雕和装饰,十分明净柔和。洞壁下层的澥雕以帝后礼佛图最为精美,在抗日战争前被美国文化特务盗凿而去,现存组约艺术博物馆和堪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继伊阙石窟之后,北魏统治者又在巩县开凿了一所石窟寺。巩县石窟寺北魏时称希玄寺,是由三个寺院组成的一个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寺前山泉涌碧,池内莲花朵朵。孝文帝一次出游途经此地,赞赏此处的山水,就按给银两,买地二十顷,增收僧徒五十人。宣武帝忠皮肤病,久治不愈,便寄希望于佛祖的法力于是带着公卿后妃来此礼拜佛陀。他见山下有整齐的岩石断层便发了愿心,要凿窟造像。
他不惜钱财,务求精美出色,在全国挑选能工巧匠,凿山为窟,刻石成佛,并将寺内的佛像殿宇全部更新。又高价收买民间弯铁,铸成一口高三丈、围二丈多的大钟,建造了七丈多高的钟楼。宣武帝第二次来希玄寺时,又命令工匠将石窟四壁用五色粉饰,在佛像上涂抹赤金然后刻石作碑,宣布竣工。
石寺的第一个石窟正中有一根方柱,四面凿有佛龛。寔内各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座下两侧有一对石狮,蹲伏披毛,形象通真。门内两侧有三层绝美的浮雕一一礼佛图。左侧为皇帝礼佛图,右侧是皇后礼佛图,帝后身后跟随着文武大臣和成群的嫔妃,身边有侍女換扶,前有僧人导引。构图协调,刀法熟练,造型逼真,充分表现了工匠巧天工的艺术才能。第三、四和第大体相同,也有帝后礼佛的浮雕。第二窟没有完工。
北魏统治者的紫佛,是对人民进行精神麻醉。他们不情探霍人民创造的财高,征发无数的民工,大建寺造像,寺院也趁机侵夺人民的田宅,到剂人民的劳动,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北魏劳动人民开营的伊朗石窟和现县石窟是我国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ー,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高超的艺术オ能。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