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净土法门法师:礼跟敬,是我们学习圣贤、学习佛菩萨入门之处

发布时间:2024-06-27 05:24:55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净土法门法师:礼跟敬,是我们学习圣贤、学习佛菩萨入门之处

下面普贤菩萨说,「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也」。这就是劝我们,你要想成就性德,自性本具的功德,我们是迷失了自性,自性里无量功德现在变成什么?给诸位说,变成无量烦恼,本来是功德,现在变成无量烦恼。现在怎么样从无量烦恼再回头,再回归到无量功德?那就得修这十种行愿,这十种行愿能够帮助我们转烦恼成菩提,这就重要了。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先说礼敬。佛法,大乘,尤其是普贤行,大乘当中的大乘,第一个重视的就是礼。我们再回头想想,我们的老祖宗,在中国古圣先贤对礼重视。现代人常说中国特色、中国精神,有人问过我,中国特色是什么?中国精神是什么?我说用一个字来代表,那就是「孝」,孝道是中国特色,是中国的精神。如果细说,它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具体说明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它最重视的是仁、义、礼,为什么?它说得最多。五伦里面,君臣有义,五伦里头有义;五常里面,仁、义,你看有义;四维里面,礼、义,你看又有义;八德里头,信、义,这四科里头都有义,这对义重视。第二个,仁也是四个,五伦里面,父子有亲,亲就是仁,仁爱,所以五伦里头有;五常里面,仁义礼智信,有仁;四维里面没有,八德里头有两个,仁爱和平,仁,爱也是仁,所以它有两个仁,一个亲、一个爱。你看看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所以孟子见梁惠王,告诉梁惠王不要讲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代表了儒家,「孔曰成仁」,孔子讲仁,孟子讲义,「孟曰取义」,成仁取义。礼讲了三个,这对礼就重视,四维里头,礼义,头一个就是礼,礼义廉耻;五常里面,仁义礼智信,有礼;八德里头有礼,讲了三个,这都是最重视的。

礼跟敬常常连在一起的,「礼敬诸佛」,人人都有礼,社会就和谐,矛盾化解了,冲突化解了。你想骂人、责备一个人,人家给你深深一鞠躬,你口就开不开了;你看到那个人有礼貌,在从前,趴在地上给你磕三个头,你还有什么话说?所以中国人古时候称为礼义之邦,和谐社会。中国的社会教育是礼教,礼跟义是连著的,是教礼、教义。在佛法里面,《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福,第一条就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敬师,这是中国特色的根本。中国人他是怎样学成圣贤君子?就是从这个根里面做出来的,孝亲、尊师。尊师是重道,内心里面把道看重,这是我们现在讲价值观,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什么?是仁义,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孝亲尊师。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是功利主义,跟我们恰恰相反,西方人认为富有就乐,中国不是的,中国贫而乐,富就更不必说了。外国人贫他就苦,中国人贫他还是快乐,没有不快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幸福

所以礼跟敬,是我们学习圣贤、学习佛菩萨入门之处,没有礼、没有敬你永远不能入门。老师教学,早年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这个人他有十分诚敬对老师,真诚、恭敬到老师这个地方来求学,老师要教他九分,他有十分的心,教他九分,老师对不起学生,你没有能满足他,你打了折扣。如果这个学生只有一分诚敬,老师不会教他两分,为什么?他只能接受一分,你再加他一分,漫出来了,他不能接受,那叫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老师如何看出学生诚敬?就在平常礼敬上,很重要。老师不是神仙,没有他心通,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你外表的是你内心的反应。首先观察你诚不诚实,诚实是第一个条件,再观察你孝不孝顺,然后你再观察他对长辈恭不恭敬,要客观的观察。对长辈都尊敬,对老师当然尊敬,这个尊敬是真的,出自於内心的,真诚心,不是装出来的,那老师就得认真教他。

我早年在台湾亲近这三个老师,那个时候真是贫穷潦倒,连吃饭都有问题。很想学一点东西,经济条件不够,上学缴不起学费,自己要谋生要养自己,收入非常微薄,仅仅够生活而已,没有多余的。听说方东美先生在台湾是个很著名的哲学家,在台大授课。我们就打个妄想,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寄了一篇文章给他看,目的是希望旁听他的课,他能够答应我旁听他的课。我写的信是毛笔工工整整写的,很规矩,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不长,两千多个字,也是用毛笔工楷写的,这是什么?这是诚敬。寄给他,一个星期之后他回我一封信,约我到他家里去见面,我就准时到他家里面去拜访。见面之后,我们很恭敬,这是心目当中最佩服、最仰慕的一位大德。他让我坐下,问我家庭状况,问我过去的学习。我告诉他,因为抗战,战乱逃难,这期间当中失学三年,我只念到初中毕业。他看著我:你有没有骗我?我说:我说的是真话,不敢骗老师。他就说:你写的信,你写的文章,我们台湾大学学生写不出来。所以他怀疑我欺骗他。我就给老师说,虽然失学,没有在学校念书,我很喜欢读书,我几乎没有离开过书本,喜欢读书。这他才明了。然后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诸位要知道,六十年前,「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老师这些话,这是凉水浇头,我希望是去学校旁听他的课,这他老人家明显的拒绝了。我听到很难过,表现得当然很沮丧。大概五分钟之后,他告诉我: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我们作梦都不敢想的,没有缴学费,没有一丝毫的供养,他不让我到学校去旁听,他到家里单独教我,我们受宠若惊。

大概二十年之后我才恍然明白了,他为什么?那就是诚敬心,大概他所遇到的学生,没有像我对他这么恭敬的。就证实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那表现得十分诚敬。所以单独教我,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一个星期两个小时。我工作,也只有星期天有时间,到他家里去上课。我对佛教认识就是他介绍的,给我讲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他从西方哲学讲起,讲到中国、讲到印度,最后是讲佛经哲学,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闻所未闻;「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才把我们以前对佛教那个误会化解了。以前我们都认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它是多神教,比基督教都比不上,基督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它什么都拜,泛神教、多神教在宗教属於低级宗教。才把这个观念转过来,真不容易。我很好奇,我说老师,你佛经哲学从哪里学来的?我们能相信他。他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有一年生病了,抗战八年,生病他在峨嵋山养病。那个时候讲峨嵋山我还不知道,没去过,终於在二000年,我上了峨嵋山。我陪同新加坡九个宗教的代表团到中国去旅游、参访,由中国宗教局接待,派了一位司长、一位处长全陪,安排我们到峨嵋山去参访,确实那个环境非常之美、优雅。他告诉我,在峨嵋山养病的时间很长,好像住了几个月,山上没有报纸、没有杂志,那个时候连电话都没有。他什么东西都不能看,看书也看成习惯了,喜欢读书,只有佛经,他就在那里看经,愈看愈有味道。养病期间当中,他认识了佛教,所以他肯定佛教是哲学,佛教不是宗教,把这个观念介绍给我,我也继承他这些观念。

……

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从什么地方表演开始?从礼敬,这个诸位要知道,从礼敬诸佛。再说诸佛,诸佛有过去佛,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给我们介绍,过去千佛、过去万佛,经典里面有《万佛名经》,就是佛的名字,有《千佛名经》,这都过去的。有现在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现在还住世,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他方世界,他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特别是《华严经》,给我们讲十方世界,每一方都有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所以佛对众生不敢轻慢,为什么?他知道你将来一定作佛,他对你用什么礼节?用对佛的礼节来对你,这是佛。我们见佛都是恭恭敬敬的顶礼三拜,释迦牟尼佛见到我们没有看到他顶礼三拜,好像释迦牟尼佛没做到。不是的,那是形式,诸位要知道,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释迦牟尼佛要对你顶礼三拜,就把你吓跑掉了,你还敢跟他学吗?你什么样的根性,他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你,那是表现在外面;内心对你的恭敬,跟对一切诸佛如来的恭敬没有两样,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有差别,众生根性不一样,这叫善巧方便不相同,内里面那个真诚恭敬心是平等的、是一样的。所以决定是平等恭敬、礼敬,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

无量寿经菁华 (第十三集) 2010/1/6 华严讲堂 档名:02-038-13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