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侯松蔚教授:汉藏皈依误解举隅

发布时间:2024-02-20 05:21:21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侯松蔚教授:汉藏皈依误解举隅

第305期明觉文:侯松蔚

历代祖师无不指出,皈依为趣入圣教之门,只有受持皈依才能成为内道弟子。可惜,汉传、藏传佛教信众都广泛流传著一些有关皈依的误解,以下尝试作出若干厘清:

学佛不必皈依?

现在有些人认为,只要认识佛法的义理、做一个好人,即使不作皈依亦无妨。若仅从世间层面看,了解佛教哲理并能应用到现实生活,已有很大裨益,是否皈依的确无伤大雅。但若欲深入修持、究竟解脱,则非皈依不可。

盖未皈依即缺乏了种种功德的所依及修持的基础,不能接受任何戒律,参与灌顶也无法真正受灌(因灌顶等同受密乘戒,而受取后者必须先受皈依戒、菩萨戒),而且没有修习密法的根基。月称《皈依七十颂》载:「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阿闍黎文殊称《真言解说 心要庄严》云:「最初先从皈依始,三律仪轨详检察。」又说:「於别解脱戒,先未善守护,修密等理趣,如灰烬生谷,根本不得故,初由皈依始。」

再者,忏除业障须具足四力:依止力、破除力、回遮恶业力、遍行对治力。其中「依止力」即皈依三宝,故不皈依,便无法完全清净恶业。

皈依三宝,好比注册入学。虽然没注册者也可以旁听,但始终不是正式学生,不可享用学校设施及福利,不能参与考试,没有所谓的毕业和证书,资历也不被承认。同一道理,未作皈依即未入佛门,未入佛门更谈不上小乘或大乘,遑论密乘!即使懂得多精妙的道理,修持了多长时间,全都不能转化为解脱成佛之因。法王八思巴云:「不依三宝修行者,纵使贤善亦外道。」密勒日巴尊者《十万道歌集 中有解脱口授》说修持高深密法前「首应修持皈依三宝及愿、行二菩提心等法以奠定基础,否则师徒二人即犹如二牛互系於牛轭,双双同堕於苦境中。」

密宗违背皈依三宝?

有人以为,密宗在「三宝」(佛、法、僧)之外,别立「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作为皈依处,违反了佛法基本原则。其实不然,Yukhog Jadral Choeying Rangdrol大师(1872―1952)《前行遍集论》解释:「总体而言,诸上师不外乎佛宝或僧宝,但个别而言,於己亲赐成熟解脱教授(灌顶、导引)之上师,恩德尤大,故了知其为加持根本而趋皈依;一切寂忿本尊不外乎佛宝,唯自己投花所中本尊,过往多生多世已有因缘,故了知其为成就根本而特别受持;所有勇父空行皆想为持明内僧伽而趋皈依,然於己特别亲近者,了知其为除障根本而修持、供养。」

故知,「三根本」不离「三宝」。密宗基於实修方便,才强调「三宝」中与自己关系最密切者,名之为「三根本」。

上师高於佛陀?

藏传佛教强调敬师,部份弟子虔敬心澎湃,却误解密宗见地,以为上师功德胜过佛陀,导致其他传承误会藏传佛教背离佛祖、个人崇拜。

藏传佛教为何那么重视敬师呢?格鲁派宗座法王於《供养上师法 乐空无别》经验引导中指出:「虽然事实上无与三宝分离之上师,上师正摄於佛或僧之中,然因上师乃三宝之引见者及能令我等心中得三宝之加持,故最初特别皈依上师。」

从本质而言,敬师与敬佛的原因相同。弟子的恭敬心对佛陀、上师本身并无直接好处,真正受益的是我们自己。因为凡夫多生多世以来串习我执、我爱,一般都须要通过向另一对像的虔敬,才能摆脱「我」的束缚,打开自己的心。

《蓝色小册》曰∶「上师加持大与小,不关本身待自己。」虔敬的利益主要来自弟子自心,而非所敬的对像;信心越大,明心见性的机会也越大!「温萨耳传」的温萨巴大师说∶「总之开悟之大小,赖修大小信心力,於悉地源具恩师,思惟功德不观过。」敬师如最高的觉者,自心将最为开放,慈悲、智慧也最容易生起;若视上师为凡夫,则跟世俗朋友相处一样,自心不会有任何转变。

事实上,藏人说的是「敬师如佛」,从来没说「佛不如师」!《供养上师法 乐空无别》经验引导:「汝不应视上师为较佛尤胜之士夫。我有位西方朋友,他曾告以朝圣途中有人真视上师为更胜於释迦佛本身者,并对此说不喜,我亦以为然。若人视佛较自己上师为劣,此甚不好……上师是一个人,是我们与之亲近并有师徒关系的人,只有通过上师我们方能听受教授……因此对我等而言,最有恩者厥为上师。」

正如藏传佛教广泛传颂的一首祈请文所言:「功德虽然等同一切佛,恩德尤胜诸佛之怙主、根本上师尊足前祈请……」佛陀是最圆满的觉者,上师即使开悟了,充其量是等同佛陀,总不可能胜於佛陀,否则即意味存在著比佛法更殊胜的教授。上师之所以地位超然,是因为我们没福缘亲见佛陀,端赖上师才有机会闻法,更必需上师授权、引导才能修习殊胜的密乘。就这方面来说,上师对个人的恩德比佛陀还要大。

皈依后才算师徒?

汉人普遍重视皈依师,目之为自己真正的师父。大抵受此影响,许多藏传佛教的汉人弟子以为曾听受其讲经、传法、灌顶的上师,仍不是自己师父,只有传授皈依的才是师父。如果有若干位投缘的上师,为了成为他们的「弟子」,便要逐一向其求取皈依;即使曾接受其灌顶、口传、导引,仍觉得自己不是其弟子……

藏传佛教中,有多种不同层次的上师。《光明吉祥》提出六种上师:「总及引导、誓句灌,酬忏退犯、解心续,传授口诀诸上师。」

《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谓总体上师,乃稍得法恩的一般善知识;引导上师是引入法门者;令解脱心续的上师为讲经说法者;酬忏师为向其忏悔恶业、犯戒者;传授口诀师为传授修法诀窍者;誓句灌顶师即是传授灌顶者(灌顶与授予密乘戒是同一回事,故「誓句」与「灌顶」并称)。

换言之,不啻皈依师(相当於引导上师),举凡曾从其听经闻法、领受窍诀、接受灌顶者,无不是上师。《道次第甘露藏》曰∶「等同一偈字数劫,供养亦难报师恩;遑论开示全圆道,如是恩德谁能量。」从其得受一偈者,亦当视为上师而感恩,为自己传授完整佛法者更是恩重无比。

道次第大德Drubkhangpa Geleg Gyatsho(1641-1713)没有把教他识字的老师观想在资粮田中,故修了多年仍没有效果。他请教其根本上师,后者问他是否观想资粮田时遗漏了某位上师,於是他把那老师补进资粮田,果然证悟如泉涌现。由此观之,连文字老师也要奉为上师(当时教字母的老师是僧人,而且藏族认为文字是学佛的重要工具),我们怎能不承认讲经说法、灌顶口传者为师父?

密乘对师徒关系尤为严格,双方授受灌顶,师徒身份随即确立。固然只有指出自己心性的那一位,方为根本上师,但不可否认其他曾传授密法者亦为上师之一。《黑降阎摩续释难》云∶「设唯闻一颂,若不奉为师,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因此,藏传佛教经常强调传授与接受密法者,必须先观察对方是否具格。一旦授受密法,任何一方若有违师徒责任,即成重大恶业。

至於向不同上师逐一求取皈依,除了因为不了解师徒关系的内涵,也是因为误解皈依的对像是某一个人。其实,皈依的对像是十方三世一切三宝,所有上师――包括皈依师及任何你欲依止的上师,都摄於佛宝或僧宝中。眼前的皈依师,乃担任媒介或见证角色。此乃汉、藏佛教之共义,然而此二传承中,都不乏把「皈依三宝」看作「皈依某某」者。

佛法重视发心,若皈依发自出离心或菩提心,当然功德无量;若是出於误解,则没多大意义。如果为了修复或增上皈依戒律,随缘於不同上师座前重受皈依,亦无不可(其实每个灌顶前都必重受皈依戒、菩萨戒,已可达到相同目的);但有些人纯粹为了收集不同款式的皈依证和结缘品,甚至只想物色新奇或合意的法名,则可谓本末倒置!

※本文作者为香港能仁书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个藏传佛教道场之译者、干事、顾问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