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关注我的乐呵乐呵就得了,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观音娘娘”在中国
梵音洞位于普陀山最东端。在梵音洞石梁上建有观佛阁,于明朝崇祯二年修建于这悬崖峭壁之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我们来到渔民们口中神奇的梵音洞,发现这里僧人、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烧完香拜完佛之后,都会不约而同地做同样一件事:向山谷间喊上一句“嘛呢叭咪哞”,然后站在这里静静地等待。据说美丽的小白花会在这深不可测的洞谷中闪闪发光,据说从石柱的柱头顶端往洞谷里望,会看见白白的一片…但是,我们在这里等待了很久,并没有看见那传说中的白色花朵。
或许是这两侧峭壁对峙如门,里面巨石累累,洞中雾霭弥漫,在阳光和波涛的作用下,变化莫测,会让人产生幻觉,误以为自己在这里看到了奇异的小白花,于是曾有人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诗:
远来仙洞即慈容,肉眼应教隔万重。忽见东洋如许阔,此真菩萨现心胸。
正在我们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普济寺大圆通殿上的僧众而一筹莫展的时候,听说了每逢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是全世界佛教信徒礼赞观音的三个隆重佛节,其中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的诞生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的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的出家日。每年的这三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香客提前两三天从四面八方梯山航海,拿着一种白色的小花来普陀山朝拜观音。
我们来到的第三天正好赶上农历六月十九,为了一睹“小白花”的真容, 我们赶往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普济寺。据说普济寺的大圆通殿百人入内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素有“活大殿”之称。传说清朝有一位将军曾带领千兵卒到普济寺要试探“活大殿的真伪。他用碗口粗的绳子将大殿的四根柱子拉紧,命令士兵鱼贯而入。刚进四千人殿内已经显得非常拥挤,正在此时,忽听殿内传出嘭嘭嘭嘭四声巨响,绳子被扯断,殿内竞露出了大片空地!将军吓得魂不附体,逃之天天。人们用这样的故事通俗化地解释观音菩萨包涵万物,对佛法运行自如、随机应化的特点。南宋嘉定七年,朝廷赐钱万缗修大圆通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道场。其实,如果没有帝王天子的钦定,很难想象普陀山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岛成为闻名遐迩的观音道场。据说农历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成道之日,因为错过了花期,我们并没有看到香客们像传说中的那样手持“小白花”来供奉观音菩萨。
卢小根告诉我们,被称作普陀洛迦的小白花,据书上的记录是两尺高,叶子黑油油的,花朵为白色。香客们手持的白花是在五月份开花,叫做栀子花, 比较接近书中的记录。春夏之际是栀子花花季,每逢花期芬芳四溢,就像给普陀山穿上了一件无形的香味外衣。
但是,也有人说“美丽的小白花”是海棠花,还有人说是蕊香。直到今天,关于小白花到底是什么花,仍然众说纷纭。普陀山的香火千年未断,而1997年出现在南海观音开光法会上的奇异天象,已经成为香客们之间的又一个灵异
传说。有人说当时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小白花;也有人说他们看到了五彩祥云;还有人说他们看到了千手观音。其实人们在普陀山曾经看到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普陀山是他们心目中唯一的观音道场。
海天佛国,观音道场,究竟流传着怎样的传奇故事?观音菩萨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观音是怎样来到这名不见经传的普陀山的?这里又为什么成了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众多的观音传说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怀?观音信仰又包含了怎样的精神内蕴?让我们来到东海小岛普陀山,探索观音菩萨背后的传奇。
普陀山有三大镇山之宝,杨枝观音碑就是其中的一件。珍藏这块碑刻的寺院也因此得名杨枝庵。 杨枝观音碑上的观音绘像,由初唐时期有画圣之称的画家阎立本创作。从阎立本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观音菩萨是非常美丽的女性形象。但是,同为观音的画像,唐代以前的《观音宝相集》中的观音却是一个长着胡子的男性,这与常见的观音形象可谓大相径庭。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观音造像竟然还有男女之分吗?
观音信仰经由丝绸之路,随着天马、葡萄和胡服一起传入中国。最初,观音菩萨以伟岸的男菩萨形象端坐于寺院殿堂之中。而由隋代到初唐,无论是男相还是无性相的观音,却都开始显现出女性神的端倪。唐代社会的鼎盛伴随着佛教信仰的兴盛和佛教艺术的普及。观音形象开始朝着世俗化方向发展,变得丰满妩媚、端庄秀丽。观音菩萨被改造成了中国化的“观音娘娘”,成了一位世人皆知的美丽慈悲的女菩萨。 宋代以后,由于理学风行,观音造像也开始受到影响。观音没有了唐代的妩媚和暴露,不再像一位美丽的少女,而更像是一位慈爱的中年妇人。
观音菩萨形象的变化,是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在印度的时候,观音菩萨呈现的是丈夫像,是个男像观音。因为在印度文化中,受到崇尚的“慈悲”是男性的特质,女性的特质是“智慧”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历来是认为父严母慈,只有女性才具备“慈悲”的美德和品质。所以,为了更方便中国的普通百姓接受观音菩萨和观音信仰,对他的外在形象进行一定的转化和改造是一种必然。看来观音菩萨从印度来到中国后, 深受中国历史文化及民间信仰的影响, 形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实,即便在佛教经典中,观音菩萨也是形象多变,种种变化阐释的始终还是与佛教相关的内容。
如今,在普陀山普济禅寺的圆通大殿,两侧陈列的就是《榜严经》中所记载的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造像。
佛经上说观音菩萨是为了众生,而因时因地因人显示不同的形象。其中, 我们最为熟知的千手观音就是观音菩萨众多形象中的一种。佛经中说的观音的“千手千眼”,就是用来观察尘世,救助众生的。来到观音道场,近距离接触观音文化,有一个疑问是很多人都会提出的, 那就是观音菩萨究竟由何而来?
说到观音菩萨的传说或者来历,不由让人联想起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贾府的夫人小姐们在猜谜语时制过的一条谜语,谜面是“观世音”,打《论语》中的一句话,它的答案是“随善如真”。意思是说观音很好,受到老百姓的真心信仰和虔诚供奉。但是观音究竟是什么来历、什么身份,很多典籍上应该说都是语焉不详,或者说各种记载众说纷纭,无从判断。 不管佛经或其他典籍中是如何记载观音菩萨的来历的,在普陀山的民间故事里观音菩萨就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位善良勇敢的公主。普陀山有一处叫桃花岛的地方。传说古时岛上有一位妙庄王,他有三个女儿,三公主妙善一心向佛,后来出家在桃花岛的白雀寺。妙庄王不能容忍自己身份尊贵的女儿出家为尼,对妙善公主软硬兼施,逼迫她改变心意,但妙善信仰坚定,矢志不移。妙庄王对此很是气恼,一怒之下竟然放火焚毁白雀寺,想让妙善失去容身之处回到家中。
当时,白雀寺火起,火势蔓延,妙善公主已经无处可逃。危急时刻,她意外地发现了一只白雀。白雀把她引领到了大殿后面,这时大火竟然奇迹般地熄灭了,从此这座寺庙才有了“白雀寺”的名字。妙庄王却以为妙善公主已经在这场大火中丧生,只好无奈地离去。大难不死的妙善得以在白雀寺继续修行, 并最终得道。如今的白雀寺依然是桃花岛上香火这里流传着……
来自印度的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土地上得到了太多人的喜爱。人们出于对最旺的地方,妙善公主的故事也依然在观音菩萨的热爱,始终认为她就是从前那位献身佛教的善良公主,就是多年前生活在这同一片土地上的那位灵慧美丽的姑娘。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