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行网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机锋深藏而又茶禅一味。

发布时间:2023-09-14 05:26:16作者:金刚经修行网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机锋深藏而又茶禅一味。

佛祖释迦牟尼一日讲经,拈花示众,众菩萨罗汉不解其意,唯摩诃迦叶会心一笑,禅宗自此诞生。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很特别的宗派,不立文字,靠口口相传、心心相印来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从摩诃迦叶传至菩提达摩,禅宗经历了二十八代。南北朝时期,达摩来到中国,与中国首位佛教皇帝梁武帝交谈,萧衍笃信的是持戒受律的传统佛教,对达摩的不习经文,靠禅定修行、开悟成佛的禅宗不明白,结果话不投机,未能结缘。达摩便一苇渡江,来得了少林寺,面壁九年,成为了中国禅宗始祖,也使少林寺成为了中国禅宗祖庭。

慧可和尚在大雪纷飞的夜里站立一宿,并砍断左臂,顿时红雪纷纷扬扬、随风飘洒,终于打动达摩,达摩把木棉袈裟和钵盂传给二祖慧可,这就是所谓的“衣钵传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惠能的故事伴随着这首著名的禅偈广为流传。惠能从一个寺院勤杂工一跃成为禅宗六祖,正是靠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修行佛法,最忌执着,心里常惦记着菩提树、明镜台,说明心不“空”,只有心无一物,才能到达佛的境界。

也自此之后,“顿悟”便成了修行禅宗的一个最重要的法门。《六祖坛经》里有句话:“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意思是执迷的状态下,修行再长时间也不能成佛,而能觉悟则只需极短的时间便可成佛。

众生与佛的区别在于迷和悟。迷因为执,执迷不悟,悟因为空,悟空成佛。

一个人在汪洋大海里,奋力划船,苦苦寻求彼岸,一旦开悟,放弃执念,回头即是岸。同样,一个杀人魔王,只要一朝开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水浒》里的鲁智深和武松都是属于这类人。

汉传佛教有八个宗派,其中,包括玄奘创立的《法相宗》等多个宗派,越来越微弱,主要原因是这些宗派佛理艰深,讲究繁复,民众理解困难,所以不能广播。而现在大行其道的唯有净土宗和禅宗,净土宗因为极其简单,只需口诵“南无阿弥佗佛”、“南无观世音菩萨”便能皈依,所以在有八亿农民的中国可谓是土肥水美,教众广泛。而不立文字、不受清规严律束缚的禅宗同样大受欢迎,六祖惠能就是个目不识丁的底层老百姓,这就使得禅宗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民间喜闻乐见的济公,是个成天疯疯癫癫的酒肉和尚,但不影响他在民众心中的活佛形象,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

但禅宗最受欢迎的人群是知识分子。

禅宗,远离市井世俗,不趋附官府,悠游林下,过着一种清静自然、轻松适宜的生活,这其实非常近乎于道家。庄子的《逍遥游》追求一种物我两忘的自由,实际就是一种空无的境界,这和禅宗的破除我执、四大皆空的理念如出一辙。如此的格调清高,自然符合知识分子的口味。

庄子和纵横家惠施经常有精彩的辩论。一次,庄子和惠子站在桥上,庄子说:“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质疑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针锋相对:“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而禅宗里这样的故事就更多了,禅宗把这样的对话叫做“机锋”。

六祖惠能的六世法孙德山宣鉴,原本是研究《金刚经》的法师,当他听说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后,挑着一担经书去找南方的禅师们辩论,在路上遇到一个卖点心的老婆婆,德山法师要化缘点心充饥。

老婆婆说:“法师挑的什么经?”

德山:《金刚经》。

老婆婆:我有一问,答得上来,点心随便吃,答不上来,别处化缘。

德山:请问。

老婆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法师要点哪个心?

德山答不上来,大惭。遂烧掉经书,皈依禅宗。

还有一个故事,唐朝有个比丘尼,法名玄机,一次去参访雪峰禅师。

雪峰:师太从哪来?

玄机:从大日山上来。

雪峰:日出了吗?

玄机语带讥诮:日出的话就要化掉雪峰了。

雪峰微微一笑:敢问师太法号?

玄机:玄机。

雪峰:玄妙的机子,一天一定能织不少布吧?

玄机:一丝不挂。

说完,玄机师太傲娇地转身离去。

本以为会雷翻禅师,没想到身后响起了雪峰禅师的声音:师太,您的袈裟一角拖到地上了。

玄机赶紧回头看。

雪峰呵呵一笑:好一个一丝不挂。

玄机大囧,于是虚心向雪峰学习禅宗。

苏东坡也是一个禅宗居士,他和佛印禅师的机锋对话非常有趣。一次,东坡故意问佛印说:古人有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有: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为什么古人总喜欢把“僧”和“鸟”放在一起比较呢?说完不怀好意地看着佛印。佛印想了想说:这与贫僧总和居士一起谈诗参禅是一个道理。

最著名的一个机锋公案要算是赵州和尚的“吃茶去”。

赵州和尚法名从谂(读审)禅师,是唐代赵州的一个寺院高僧。一日,院主领了两个新来的僧人来拜见从谂禅师。禅师问一个僧人:曾来过此间否?僧人答:未曾。禅师曰: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僧人:曾来过此间否?答:来过。禅师曰:吃茶去。院主不解:不曾来过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何也?禅师对院主道:汝亦吃茶去。

禅宗的机锋故事很有意思,意味深长,见仁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因此也就成为历史公案。

为什么赵州和尚总说“吃茶去”,而不说“吃饭去”、“挑水去”?我这里问的不是禅意,因为禅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况且是历史公案,更妄说不得。

赵州和尚总说“吃茶去”,是因为赵州和尚本人是个嗜好喝茶的人,僧人因为参禅,常常喝茶,后来竟引领了喝茶风尚。

宋代克勤禅师,受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启发,有感于吃茶与参禅的理念相通,手书“茶禅一味”,该书的真迹被其弟子日本僧人荣西带回国,至今珍藏在奈良大德寺。荣西禅师也因此成为了日本禅宗和茶道的始祖。

当代佛教居士赵朴初也曾为此写过一首诗: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因为禅宗的很多拥趸是知识分子,所以禅宗居士里有很多的大家,如李白、白居易、苏轼、黄庭经、李清照、雍正皇帝等等。而浸淫最深的莫过于王维,从他的“诗佛”称号可以得到佐证。其比较著名的禅诗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等,无不体现了摩诘居士的虚静幽寂、自性清净的禅宗境界。

禅宗的核心观点认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要想超脱,须关照自己的心,发现自我,才能见性成佛。

明朝大儒王阳明的心学,深受禅宗影响,其龙场悟道,也得益于禅宗的“顿悟”。

禅宗经过后继者的不断改进,已经和一开始的禅宗在形式上有了很大不同。

首先,已经有文字了,如《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其次,也有了戒律,如《百丈清规》。第三,去掉了衣钵单传,自六祖后,不再传衣钵,本来无一物嘛,传什么衣钵?不单传衣钵,便花开数朵,形成许多宗派,如临济宗,曹洞宗等五宗七派。据说达摩祖师早就预见了禅宗会有此“一花五叶”的繁荣景象。

无论形式多变,万变不离其宗,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根本主张没有变。人人皆可成佛,处处可以参禅,只要放下执念,自然事理圆融,正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