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昨天下午,“百家讲坛”主讲人胡阿祥教授登上鉴真图书馆“扬州讲坛”,剖析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喜马拉雅“中国通史大师课”主讲人,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出版专著、主编著作60多种,发表论文与随笔500余篇。近著《吾国与吾名》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
本报今特辑录讲座录音,以飨读者。
胡阿祥
感谢主持人富有诗意的介绍,感谢“扬州讲坛”为我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说到我的身份,有一个我蛮在意的,那就是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形象大使应该是帅哥靓妹。当时接到电话时,我正在开会,捂着嘴出了会议室。我说,您跟我开玩笑的吧,我头发都没有,怎么做大使?对方说“我们要的就是你这样的效果”(笑)。我们经常讲: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读书可以增加颜值。当然,此外要多一些人生的智慧。
何谓“历史”?
在科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谈历史,那么什么是历史?
历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与一定的空间中,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连续的过程。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我时常阅读星云大师的著作。大师在《佛光菜根谭》中这样写道:“有的人用精勤写历史,有的人用金钱写历史,有的人用血汗写历史,有的人用逢迎写历史,有的人用忠贞写历史,有的人用谄媚写历史,有的人用智慧写历史,有的人用慈悲写历史。”个人的历史构成了家族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构成了民族的历史,民族的历史构成了国家的历史。
为何要懂历史?
既然历史是过去,那么今天为何要懂历史?
最真实的过去,就是“旧我”“他我”乃至“今我”的过程、规律、经验、教训,就是经过验证的“智慧”,所以,“真历史”中饱含着“大智慧”,我在喜马拉雅音频即将上线“中国大智慧”100讲。
其实归根结底,历史研究无关古人旧事,古人故矣,旧事往矣,所以我们追问历史的终极目的,还是在于理解当下、规划未来。
吕思勉《史籍与史学》中说:史者也,所以求知过去者也,其求知过去,则正其所以求知现在也。能知过去,即能知现在,不知过去,即必不知现在,其故何也?曰: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读,无一息之停。过去现在未来,原不过强立之名目。其实世界进化,正如莽莽长流,滔滔不息,才说现在,已成过去,欲觅现在,惟有未来,何古何今,皆在进化之长流中耳。然则过去现在未来,实为一体,不知过去,又安知现在,真知现在,又安有不知将来者邪?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
追问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的变革、朝代的更迭中,能够给予今人诸多启示。
说到中国的朝代,有一首《中国朝代演进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但是,这首“歌”中对历史的表述有不少不严密,甚至是错误的地方。
无论朝代的长短,总是治乱兴衰而循环不已,创业大帝、守成之主、养于后宫、孱弱或残暴的末主……中国古代统一王朝总共有14个。
朝代更迭的形式有两种,阳谋与阴谋交织,即真刀真枪打江山的外力征服与宫廷政变篡天下的内部禅让。在内朝与外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君弱臣强,难免出现权臣、内部禅让、君臣换位;君强臣弱,也会有外来征服、民众造反、王朝易主。
得民心者得天下
朝代的更迭都有正当的理由、冠冕堂皇的说法,大体来说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尚书》: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孔子家语》: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内部禅让,既有尧、舜、禹禅让的美好记忆,又有天-天子-子民的“理论”,既有看似温情脉脉的表演,又有不能缺少的一套程序,如封国、九锡、揖让、禅让、善待逊帝。这种内部禅让的戏,越演越粗糙不堪。天地大戏场,戏场小天地。
外力征服,特别是不同民族间征伐式的朝代更迭,对于汉族来说,往往表明我不是抢夺了别人的天下,只是恢复了祖宗的江山。
旧朝官僚的出仕与归隐
开国之君承受天命,而新朝既建,自有新的统治集团,旧朝官僚的出仕与归隐也有各自理由。
历代皇帝多自诩为龙种,“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故为“九五至尊”。“龙种自与常人殊”,所谓凡圣有别,奇人异相。
于臣,入仕新朝者,“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或“变夷为夏”,这是“识天命”或“知大节”;不仕新朝者,“忠臣不事二主”或“夷夏之防大矣”,这又是“忠君”或“重礼”。入仕新朝者,讲究孝重于忠;不仕新朝者,强调忠重于孝。
文天祥,著名的抗元英雄,被俘后宁死不屈。他被关在监狱中时,给弟弟写信,劝二弟入仕,三弟归隐。《致弟文璋信》:“我以忠死,仲(二弟文璧)以孝仕,季(三弟文璋)也其隐”。他为国尽忠,让弟弟为家尽孝,他认为这是“惟忠惟孝,各行英志矣。”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文天祥。
统一为大势所趋
统一与分裂虽然交替出现,但是统一为大势所趋,这是由经济方面的相互依赖、文化方面的儒家传统、政治方面的现实追求等推动,由以汉族的、农耕的、儒家的、北方的文化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所决定的。中国人珍惜和平、安定、统一。
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尽管表面显得凌乱,其实存在着诸多的规律。在这中间,有许多的经验值得汲取,有许多的教训值得记牢,有许多的智慧值得感悟。
现实中有活着的历史,历史传承至今就成了现实。解读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奥秘、总结其中的规律,不仅是个历史的、学术的问题,也是启示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的有效途径。
记者桂国王鑫林倩雯/文韩鸣丰/摄
(根据讲座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专访】
扬州留梦枕也香
问:您的名字比较特别,刚才也提到这不是您的本名,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胡阿祥:我本名叫胡海祥,小名叫阿祥,宁波人都叫小孩子“阿什么”,所以大人都叫我“阿祥”。我小时候长得胖嘟嘟的,老师也喊我“阿祥”,等到填毕业证书的时候,我就顺手写上了“胡阿祥”,就这样一直用下来,“胡阿祥”反倒成了我的大名。其实我更多的是因为“阿祥”这个名字有名,因为大家好奇“阿祥”为什么是个大学老师,我认为这就是名称的职业性。当然,名字还有地域性,看我这个名字应该也就是江浙一带的孩子。同时,名称也有时代性,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很多叫德贵、桂山等等,到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小孩名字也不一样,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
问:您是江苏的书香形象大使,现在很多人的阅读行为发生在新媒体,您怎样看待读书?
胡阿祥:首先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我认为读纸质的书可能主动性强一些,读电子书可能被动性更强。读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中国人几乎每一家都有书房、有书、有笔墨纸砚,要有这种读书的感觉。现在有一种说法叫“玩书”,我每出一本书,会让出版社给我留“毛边”,签上名、盖上章,寄给朋友进行交流。“毛边”很珍贵啊,清茶一杯,春夏之交,坐在阳台上晒着太阳,拿一把裁书刀,读一页,裁一页,这种玩法不是电子书可以获得的。
我希望读书能够成为日常,当读书和吃饭、睡觉、旅游一样成为日常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办读书节了。当然,现在办读书节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有一种仪式感,仪式感会让人有敬畏心,这比我们声嘶力竭呼吁大家去读书要好。当你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的生命会更精彩。
到现在我已积累了有两万本书了,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财富,相当于坐拥书城了,电子书毕竟找不到这种物质的感觉。
问:您曾经参与纪录片《长江》的拍摄,在中国版图上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运河。扬州处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点,您怎样看待扬州的水文化?
胡阿祥:运河是扬州城市的灵魂,长江亦然。唐代时“扬一益二”,经济发达,扬州人的思维很开阔,也很有民族意识,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清军进来的时候,扬州人民那么顽强地抵抗。我们通常说,“烟花三月”,其实,扬州的美也美在精神,扬州有史公祠、有梅花岭,这就是民族的气节。当然,水运的发达吸引大量徽商来到扬州,就是盐商,这其实对两地的文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扬州的三把刀、水包皮、扬州清曲等,从生活方式到生活习俗等其实都跟运河产生了关系。扬州这座城市不大,内容却很丰富,历史也很悠久,每一个角落都那么精致。
曾经我在扬州时,写下了一句话:扬州留梦枕也香。在扬州做梦,连枕头都是香的。
责任编辑:SLP版权所有:金刚经修行网